金融系統的發展很少不會造成大型金融危機 - 經濟

By Blanche
at 2011-04-01T12:01
at 2011-04-01T12:01
Table of Contents
文章皆引用經濟日報之說法:
http://edn.gmg.tw/column/view.jsp?f_seq_no=1071&col_seq_no=7
蓋納 別被銀行牽著走 江森
2011/03/28
【謝東年編譯】
美國財政部長蓋納在最近的訪談中,提出對全球經濟與美國金融產業前景的看法。他的想
法令人極度不安,幾乎等於蒙著眼豪賭美國經濟的未來。這也顯示蓋納這位全球的重量級
官員,還是被大銀行的意識型態牽著鼻子走。
蓋納聲稱,由於新興市場國家需要更多的金融服務與產品,全球即將經歷一波「金融深化
」的過程。他想到的當然是印度、中國、巴西這些「中所得國家」。沒錯,這些國家的發
展成果令人驚嘆,讓中產階級擁有絕佳的發展機會,他們從而會想要累積儲蓄,借錢投資
、買房、付學費,並且貸款消費。
但是蓋納接下來的推論就太跳躍了。他希望讓美國的銀行領導這些國家的金融發展。他說
的話值得在此全文引用:
「我無意只為了證明改革的決心,就去限縮金融體系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我們必須想到
美國企業是在更廣泛的全球世界活動。微軟如此,其他公司也是這樣,我們希望我們的企
業都能在世界獲益。金融機構現在不太一樣,是因為他們造成風險,但是透過立法管制,
我們可以降低風險。」
這種看法有三個嚴重的問題。首先,蓋納忽視了我們從世界各地金融發展中觀察到的模式
。金融系統的發展很少不會造成大型金融危機。事實上,過去幾百年來的歷史教訓已經又
被最近幾十年來的經驗證實:當一國經濟開始發展、累積儲蓄,這個國家金融崩壞的風險
也隨之上升。蓋納曾在美國財政部、國際貨幣基金(IMF)與紐約聯邦準備銀行有過多次
擔任金融危機救火隊的經驗,他現在的看法還如此天真,實在嚇人。
其次,蓋納認為我們可以透過金融管制控制住美國大型金融公司的風險,這與我們所知完
全相反。就算是陶德與法蘭克(Dodd-Frank)金融改革案的支持者也承認,對於限制美國
大銀行累積風險來說,這項法案只走了一半。看看這項立法,加上新版巴賽爾(Basel
III)要求的資本準備如此微薄,以及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FSOC)束手不管的態度(該
委員會主席正是蓋納),很難想像金融風險的管制已有任何改善。
事實上,基於我們的銀行都已是大到不能倒,他們現在更有誘因借更多錢,提高債務比重
,降低股本水準。借錢融資的金融槓桿愈高,交易員和主管的收入愈好,因為他們的報酬
是根據所謂的「股本報酬率」而定的。一旦時機變壞,開始虧錢,損失就由債主承擔。如
果損失大到債主都承擔不起,會造成整個金融體系瓦解時,政府就被迫要出面紓困。於是
銀行家好處占盡,升斗小民扛起壞帳,還可能因為債務引發的經濟問題而丟掉工作。
美國金融業在1970年代瘋狂搶進新興市場的高風險債市,他們認為這是新的投資領域。他
們的放貸在1982年的債務危機中化為泡影。同樣愚蠢的跨國借貸風潮現在正在上演,以摩
根大通執行長戴蒙(Jamie Dimon)為首的金融業主管,顯然已經說服蓋納在理論上幫他
們背書。
第三,蓋納完全忽視了歐洲多國經濟崩毀的原因。他應該與冰島、愛爾蘭或瑞士的同儕多
談談,這些國家推行「金融全球化」,容許銀行規模膨脹到比國內經濟大上好幾倍。
冰島三大銀行的「全球化」資產負債表,各擴增到冰島經濟規模的11到13倍,然後全部倒
閉。
愛爾蘭三大銀行則向德國在內的歐元區成員大舉借錢,炒作商業房地產,政府官員對此視
而不見,放任這些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膨脹到愛爾蘭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兩倍。然後這
些銀行全垮了,連帶使愛爾蘭政府的償債能力也岌岌可危。
瑞士銀行、瑞士信貸的資產負債表合計起來,在2008年秋季時已增至瑞士GDP的八倍。在
倫敦的房貸交易員搞出幾乎讓瑞銀垮台的超大風險,這些交易員幾乎都不是瑞士人,而瑞
士政府差一點點就無法承擔紓困瑞銀的金額。現在瑞士央行的作法恰恰與蓋納相反,他們
要求這兩大銀行縮減規模,用股票而非借貸來取得融資。
蓋納是非常聰明、經驗老到的公僕。他對金融業的看法將會塑造未來的發展,而這正是我
們的災難。
(作者Simon Johnson是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曾任IMF首席經濟學家,現為麻省
理工學院史隆商學院教授)
近期專欄(二)
http://edn.gmg.tw/column/viewpoint.jsp?f_seq_no=1055
林建山觀點
超發貨幣 台灣經濟未爆彈
2011/03/09
面對國際農糧價格暴漲的物價膨脹大潮,政府至今仍因循過去作法,以限價凍漲這類早經
確認無效的手段因應,甚至隨從民粹,將氣出在豪宅與高消費上,祭出奢侈稅(或打房稅
)來抗通膨。
今天,大家固然已感受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可怕,卻未注意到蕭牆之禍更為可怕,即中央銀
行的「廉價新台幣」錯誤政策,已導致嚴重超發貨幣,使台灣的貨幣總計數M1與M2占GDP
指標,成為整個亞洲國家之最。
自90年代中期以來,各國經濟管理除了看重以現金、旅行支票、活儲和透支帳為主的M1,
更重視以M1加計儲存及定存的廣義貨幣供給額M2指標,尤其愈來愈倚賴M2/GDP指標值,
作為國家總體經濟施政判準工具。
M2/GDP指標值是一國經濟金融化的初級指標,此一衡量整體經濟交易的貨幣媒介比重,
比值愈大,該國經濟貨幣化程度愈高,同時也反映該國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的能力;更廣
泛的應用則是去有效預測一國通貨膨脹情勢。依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管理原則,一國
貨幣供給額占GDP比重, M1在25%~40%之間,廣義貨幣供給額M2則不超過80%,如此可以判
定是一個健康的經濟體。
美國即使實施二度量化寬鬆政策(QE2),M1的占比不過21%,M2也僅68.15%,也難怪IMF
支持美國的「有勇氣行動」,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更準備續採三度量
化寬鬆(QE3);指摘美國印鈔救市,未免過於言重。
反倒是中國大陸M2達人民幣68兆元,占GDP比重180%,才真正是今天全球超印鈔票國家,
也因此成為被嚴重警告的對象;就算高印鈔國家的日本和南韓,其M2占GDP分別為159%和
147%,都較中國還低。
至於台灣的情況,1986年M1占比19.08%、M2 38.1%,屬於「極其健康」的國家。但在新台
幣廉價貶值之後,1999年M1升到48.99%,M2則衝高到192.9%;2005年M1達 67.78%,M2破
211.05%。到了2011年第一季,M1占比已直逼77.6%的高標,M2占比更是誇張到了259.3%,
已是所有亞洲國家之最。
先進國家一向對M2年均成長率設定玻璃天花板上限,嚴格控制在與GDP成長率同步的個位
數水準。但在最近幾年,央行阻升新台幣,等同給予外匯炒家「特別提款機」,更進一步
來看,則是犧牲外匯存底,變身為龐大的國內貨幣供給,使M2年成長飆升到20%以上,埋
下經濟不安定的超級炸彈。
M2膨脹結果,必會導致一國貧富差距擴大,結果就會像今天的台灣社會一樣,政府愈來愈
關注貧富差距問題,並信誓旦旦地承諾要改善這問題,以致引起富人恐慌,加速海外置產
甚至移民。不過,更值得重視的是M2/GDP指標值所可能引發的通貨膨脹問題。
央行即將在3月底召開理事會,希望理事諸公能洞察這個問題,提出高智慧的解題方案,
以免貨幣供給持續失控,危害台灣長期建立起來的良好經濟體質。
(作者是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
這裡我想問一下版眾,3月底的央行理事會有完成方案討論嗎?
--
最終兵器彼女
能為對方做的事是非常微不足道的,有時那可能是幾句話,也有可能是無言的淚水,
或者是不被理解的溫柔,雖然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但是卻比什麼都溫暖,有一天,
這些小小的存在會大過一切。
--
Tags:
經濟
All Comments

By Todd Johnson
at 2011-04-03T19:58
at 2011-04-03T19:58

By Ula
at 2011-04-08T14:54
at 2011-04-08T14:54

By Madame
at 2011-04-09T10:44
at 2011-04-09T10:44

By Andrew
at 2011-04-14T03:13
at 2011-04-14T03:13

By Dinah
at 2011-04-18T18:22
at 2011-04-18T18:22

By Dorothy
at 2011-04-19T20:40
at 2011-04-19T20:40

By Heather
at 2011-04-20T15:08
at 2011-04-20T15:08

By Hardy
at 2011-04-23T02:17
at 2011-04-23T02:17

By Delia
at 2011-04-24T23:26
at 2011-04-24T23:26

By Brianna
at 2011-04-28T07:17
at 2011-04-28T07:17

By Lydia
at 2011-05-02T17:34
at 2011-05-02T17:34

By James
at 2011-05-06T02:39
at 2011-05-06T02:39

By Wallis
at 2011-05-08T13:57
at 2011-05-08T13:57

By Oscar
at 2011-05-09T01:55
at 2011-05-09T01:55

By Daniel
at 2011-05-09T23:44
at 2011-05-09T23:44

By Hedy
at 2011-05-14T23:14
at 2011-05-14T23:14

By Robert
at 2011-05-17T17:22
at 2011-05-17T17:22
Related Posts
賽局理論習題

By Ula
at 2011-03-31T23:13
at 2011-03-31T23:13
能否強制規定國營或私人企業的最低正職比?

By Suhail Hany
at 2011-03-31T02:09
at 2011-03-31T02:09
關於slutsky equation的定義

By Cara
at 2011-03-30T23:57
at 2011-03-30T23:57
貿易互利 vs 資訊不對稱剝削

By David
at 2011-03-30T04:14
at 2011-03-30T04:14
國際金融有適合的中文書嗎

By Irma
at 2011-03-30T00:47
at 2011-03-30T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