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綠角的幾個看法 - 投資
By Agatha
at 2009-12-11T18:18
at 2009-12-11T18:18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Reki (Reki)》之銘言:
: 我買基金也買了好幾年了,但直到最近才知道有綠角這個BLOG
: 對於他幾個論點,我有些看法跟他不同,分享給大家討論看看
: 1.海外券商
: 對於小額投資人,我依舊認為直接在國內買基金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 原因無他:機會成本+貨幣時間價值
: 跨國交易無法做小額且頻繁的買進動作,會先被高額的手續費吃垮
: 對於小額投資人,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累積一定資金後再一次匯出
: 這點我與綠角看法相同,而問題就出在累積資金的這段時間
: 累積期間的資金等於是閒置狀態,並無法為我們創造利潤
: 這就是跟海外券商購買基金的機會成本,而綠角並無考慮進去
: 這個機會成本不可否認地會因個人與市場而異
: 如果投資人有辦法做到年報酬率10%,那就是10%的機會成本
: 當然實際上有可能賠錢這點我也不否認就是了 XD
: 這機會成本完全取決於個人的能力、市場的表現、資產的配置
: 定期定額的真義我不認為是一般所說的風險分攤,而是在於充分發揮貨幣的時間價值
: 不可否認的,國內購買基金的手續費真的有點貴
: 但若只著眼於手續費的高低,而忽略了機會成本與貨幣的時間價值
: 我認為只是從一個坑跳近另外一個坑
你說的時間價值我贊同。不過
其實手續費是其次,重點是在「年年持續收」的內扣費用。
假如真的那麼厲害你的配置可以做到年報酬率10%好了。(我覺得這個實在是有點難
除非剛好遇上大多頭,暫且這樣高估好了)
假如原本 每月買進 因為要存夠資金,變成一年才買進好了,平均而言,
相當於損失了半年的時間機會成本,10%-1%(台幣定存利率)除以2,這筆錢大概損
失4.5%。假如海外券商能省下手續費1% ,每年內扣費用1.5%。 也就是說,
這筆錢大概3年就能回本。(1%+1.5%*3)=5.5%,再放更久的時間就持續賺了。
(實際上還要細算,這邊是概算)
所以說我一直認為,如果你一筆錢預計連3年都放不到的話,的確是不需要去作海外
卷商投資。
但如果有多看綠角部落格就該知道,他主張的是十年甚至數十年以上的長期投資。
長期下這些費用絕對省太多了。
: 2.停損
: 綠角不贊成停損停利這種概念,我則認為有其必要
: 我這邊有三個案例:
: A.我大姐幾年前購買彩晶股票,平均購入成本12塊,持有期間曾有機會獲利了結但未執行
: 最終平均價格10塊左右賣出,平均持有期間約2-3年
: B.我二姐去年年底購入台積電股票,價格3X塊,去年Q4財報出來之後被人慫恿賣出
: 至今後悔不已
: C.我自己之前購買貝萊德世界礦業,2008年初已經略感不太對勁
: 3月貝爾斯登先爆,7月雙房再爆,此時跌幅以RR5來說也相當可觀
: 9月雷曼又爆+美林被併,此時心中已無半點留戀,立刻二話不說贖回
其實你三個案例都是綠角 認定的投資策略中不會買的東西(個股、單一產業)
,所以拿這個反駁他並不理想。
而且你所謂的「停損」的定義好像也很不同。我下面會繼續講。
: A案例是未能執行停利又未能執行停損,資金就一直耗在那邊空轉,毫無意義
: 這是就是一般投資人的樣子,非常典型
: 經濟學上有所謂沉沒成本與損失憎惡,兩者合起來便構成了沉沒成本謬誤
: 不管歷史股價如何,過去就是過去了,木已成舟、覆水難收
: 不肯認賠脫手,一直指望股價會再回到15塊,完全就是凹單行為,浪費貨幣的時間價值
: 如果能適時脫手,再度選擇良好標的,獲利肯定要比凹單行為多
: B案例則是錯誤停損,縱使一時虧損,以台積電的市場佔有率怎麼可能低迷太久?
: 30幾塊買到台積電根本可以說是撿到的,這種價位的台積電看10年碰不碰得到一次
: 可以說光放著領股息股利都划算
: 相比之下,今年9月份ATIC併特許半導體還比較值得關注
: C案例則是停損正確,貝爾斯登倒閉+雷曼倒閉+美林被併
: 5大投行3家出了問題,此時不走更待何時?
: 更不用說我贖回沒幾天之後,大摩+高盛就轉型成商業銀行
: 當時我的想法很簡單:這一定會跌很慘,而且到底會多慘我不知道
我覺得前面你在講時間成本,這裡又講沉沒成本, 然後講成功的停損,不成功
的停損。我覺得其實是 有點事後諸葛。
第一個例子,假如沒停損之後漲了如何?不就成功了?
第二個例子,假如停損之後一路跌了又如何?不就成功了?
第三個例子,如果停損之後開始漲如何,不就失敗了,不就損失時間成本?
但我看了你後面講的,你想講的成功失敗
應該不是這種事後諸葛吧?而是事先的主動的判斷
(至於如何判斷才準這就暫時不討論,我個人是覺得並不容易)
其實大體上我不反對你後面所說的,自己做功課,去主動判斷一個標的決定去留這點
(雖然我或是綠角是不會這樣作,他應該也不贊成這樣作,
但我至少覺得這樣作是投資者可選擇的一個作法)
,但我覺得你在講的是「主動去判斷去留」(根據你說的「預期」)
而不是一般(以及綠角那篇文章在批的)所謂的停損停利。
也就是說,我覺得你是認為不管現在手上績效是賺是賠還是不賺不賠,重點是自己根據
自己所作功課,各種指標、經濟狀況等等,來判斷認為自己手上標的該不該留。
這正好是一般所說的停損停利策略正好相反的。(比如一個標的賺20%就停利,
賠20%就停損)
你的看法作法,其實正好就是反對一般的這種看績效停損停利的作法。(也因此
我覺得你的作法從策略上來說,並不是真的停損停利,而是主動進出)
(這裡如果我解讀錯誤,就先抱歉請跟我說)
: 當然板上一定會有人認為可以用定期定額攤平成本
: 事實證明如果有紀律的繼續扣款,甚至加碼
: 到現在應該也已經轉虧為盈了,這點我並不否認
: 但我想指出的是,如果去年9月贖回到今年年初才又再投入,獲利會更可觀
: 而且這個時間點其實不難抓
: (好吧,我承認這對一般投資人來講有點難,因為我有用到統計的chow test)
: 再者,甚至9月贖回,直到最近才又投入的話,也差不多是打平而已,不算太慘
: 講了這麼多,其實只是要講一件事,停損很重要,而且不是盲目亂停
: 要投資就是要考慮各個方案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不可不考慮
: 而考慮投資的機會成本必定會牽涉到"預期"
: 預期不是亂猜,而是要有所根據,要能夠說服別人
: 而要能說服別人就是要自己做足功課
: 坦白講,扣掉期貨選擇權,一般投資大眾投資不外乎外幣、基金、股票這幾樣
: 其中外幣我認為最難,股票最簡單
: 匯率的決定因素非常多,一般投資大眾如果不稍微懂一些總體經濟,坦白講別碰為妙
: 要不然現在冰島利率有10%,要你買克朗你敢買嘛?
: 股票就相對簡單,畢竟個經要比總經來得平易近人些 XD
: 而基金介於兩者之間,我不認為看報紙期刊沒有用
: 但看要看對且看懂,消息面的新聞為次要,真正重要的是經濟統計數據
: 掌握數據才能創造財富
--
: 我買基金也買了好幾年了,但直到最近才知道有綠角這個BLOG
: 對於他幾個論點,我有些看法跟他不同,分享給大家討論看看
: 1.海外券商
: 對於小額投資人,我依舊認為直接在國內買基金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 原因無他:機會成本+貨幣時間價值
: 跨國交易無法做小額且頻繁的買進動作,會先被高額的手續費吃垮
: 對於小額投資人,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累積一定資金後再一次匯出
: 這點我與綠角看法相同,而問題就出在累積資金的這段時間
: 累積期間的資金等於是閒置狀態,並無法為我們創造利潤
: 這就是跟海外券商購買基金的機會成本,而綠角並無考慮進去
: 這個機會成本不可否認地會因個人與市場而異
: 如果投資人有辦法做到年報酬率10%,那就是10%的機會成本
: 當然實際上有可能賠錢這點我也不否認就是了 XD
: 這機會成本完全取決於個人的能力、市場的表現、資產的配置
: 定期定額的真義我不認為是一般所說的風險分攤,而是在於充分發揮貨幣的時間價值
: 不可否認的,國內購買基金的手續費真的有點貴
: 但若只著眼於手續費的高低,而忽略了機會成本與貨幣的時間價值
: 我認為只是從一個坑跳近另外一個坑
你說的時間價值我贊同。不過
其實手續費是其次,重點是在「年年持續收」的內扣費用。
假如真的那麼厲害你的配置可以做到年報酬率10%好了。(我覺得這個實在是有點難
除非剛好遇上大多頭,暫且這樣高估好了)
假如原本 每月買進 因為要存夠資金,變成一年才買進好了,平均而言,
相當於損失了半年的時間機會成本,10%-1%(台幣定存利率)除以2,這筆錢大概損
失4.5%。假如海外券商能省下手續費1% ,每年內扣費用1.5%。 也就是說,
這筆錢大概3年就能回本。(1%+1.5%*3)=5.5%,再放更久的時間就持續賺了。
(實際上還要細算,這邊是概算)
所以說我一直認為,如果你一筆錢預計連3年都放不到的話,的確是不需要去作海外
卷商投資。
但如果有多看綠角部落格就該知道,他主張的是十年甚至數十年以上的長期投資。
長期下這些費用絕對省太多了。
: 2.停損
: 綠角不贊成停損停利這種概念,我則認為有其必要
: 我這邊有三個案例:
: A.我大姐幾年前購買彩晶股票,平均購入成本12塊,持有期間曾有機會獲利了結但未執行
: 最終平均價格10塊左右賣出,平均持有期間約2-3年
: B.我二姐去年年底購入台積電股票,價格3X塊,去年Q4財報出來之後被人慫恿賣出
: 至今後悔不已
: C.我自己之前購買貝萊德世界礦業,2008年初已經略感不太對勁
: 3月貝爾斯登先爆,7月雙房再爆,此時跌幅以RR5來說也相當可觀
: 9月雷曼又爆+美林被併,此時心中已無半點留戀,立刻二話不說贖回
其實你三個案例都是綠角 認定的投資策略中不會買的東西(個股、單一產業)
,所以拿這個反駁他並不理想。
而且你所謂的「停損」的定義好像也很不同。我下面會繼續講。
: A案例是未能執行停利又未能執行停損,資金就一直耗在那邊空轉,毫無意義
: 這是就是一般投資人的樣子,非常典型
: 經濟學上有所謂沉沒成本與損失憎惡,兩者合起來便構成了沉沒成本謬誤
: 不管歷史股價如何,過去就是過去了,木已成舟、覆水難收
: 不肯認賠脫手,一直指望股價會再回到15塊,完全就是凹單行為,浪費貨幣的時間價值
: 如果能適時脫手,再度選擇良好標的,獲利肯定要比凹單行為多
: B案例則是錯誤停損,縱使一時虧損,以台積電的市場佔有率怎麼可能低迷太久?
: 30幾塊買到台積電根本可以說是撿到的,這種價位的台積電看10年碰不碰得到一次
: 可以說光放著領股息股利都划算
: 相比之下,今年9月份ATIC併特許半導體還比較值得關注
: C案例則是停損正確,貝爾斯登倒閉+雷曼倒閉+美林被併
: 5大投行3家出了問題,此時不走更待何時?
: 更不用說我贖回沒幾天之後,大摩+高盛就轉型成商業銀行
: 當時我的想法很簡單:這一定會跌很慘,而且到底會多慘我不知道
我覺得前面你在講時間成本,這裡又講沉沒成本, 然後講成功的停損,不成功
的停損。我覺得其實是 有點事後諸葛。
第一個例子,假如沒停損之後漲了如何?不就成功了?
第二個例子,假如停損之後一路跌了又如何?不就成功了?
第三個例子,如果停損之後開始漲如何,不就失敗了,不就損失時間成本?
但我看了你後面講的,你想講的成功失敗
應該不是這種事後諸葛吧?而是事先的主動的判斷
(至於如何判斷才準這就暫時不討論,我個人是覺得並不容易)
其實大體上我不反對你後面所說的,自己做功課,去主動判斷一個標的決定去留這點
(雖然我或是綠角是不會這樣作,他應該也不贊成這樣作,
但我至少覺得這樣作是投資者可選擇的一個作法)
,但我覺得你在講的是「主動去判斷去留」(根據你說的「預期」)
而不是一般(以及綠角那篇文章在批的)所謂的停損停利。
也就是說,我覺得你是認為不管現在手上績效是賺是賠還是不賺不賠,重點是自己根據
自己所作功課,各種指標、經濟狀況等等,來判斷認為自己手上標的該不該留。
這正好是一般所說的停損停利策略正好相反的。(比如一個標的賺20%就停利,
賠20%就停損)
你的看法作法,其實正好就是反對一般的這種看績效停損停利的作法。(也因此
我覺得你的作法從策略上來說,並不是真的停損停利,而是主動進出)
(這裡如果我解讀錯誤,就先抱歉請跟我說)
: 當然板上一定會有人認為可以用定期定額攤平成本
: 事實證明如果有紀律的繼續扣款,甚至加碼
: 到現在應該也已經轉虧為盈了,這點我並不否認
: 但我想指出的是,如果去年9月贖回到今年年初才又再投入,獲利會更可觀
: 而且這個時間點其實不難抓
: (好吧,我承認這對一般投資人來講有點難,因為我有用到統計的chow test)
: 再者,甚至9月贖回,直到最近才又投入的話,也差不多是打平而已,不算太慘
: 講了這麼多,其實只是要講一件事,停損很重要,而且不是盲目亂停
: 要投資就是要考慮各個方案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不可不考慮
: 而考慮投資的機會成本必定會牽涉到"預期"
: 預期不是亂猜,而是要有所根據,要能夠說服別人
: 而要能說服別人就是要自己做足功課
: 坦白講,扣掉期貨選擇權,一般投資大眾投資不外乎外幣、基金、股票這幾樣
: 其中外幣我認為最難,股票最簡單
: 匯率的決定因素非常多,一般投資大眾如果不稍微懂一些總體經濟,坦白講別碰為妙
: 要不然現在冰島利率有10%,要你買克朗你敢買嘛?
: 股票就相對簡單,畢竟個經要比總經來得平易近人些 XD
: 而基金介於兩者之間,我不認為看報紙期刊沒有用
: 但看要看對且看懂,消息面的新聞為次要,真正重要的是經濟統計數據
: 掌握數據才能創造財富
--
All Comments
By Madame
at 2009-12-16T18:05
at 2009-12-16T18:05
By Suhail Hany
at 2009-12-16T22:35
at 2009-12-16T22:35
By Megan
at 2009-12-17T04:37
at 2009-12-17T04:37
By Heather
at 2009-12-19T09:20
at 2009-12-19T09:20
Related Posts
我對綠角的幾個看法
By Jessica
at 2009-12-11T17:17
at 2009-12-11T17:17
黃金相關投資商品 明年起都課稅
By Poppy
at 2009-12-11T16:09
at 2009-12-11T16:09
夠了 理財素養才是重點
By Dora
at 2009-12-11T12:38
at 2009-12-11T12:38
夠了 理財素養才是重點
By Joe
at 2009-12-11T07:59
at 2009-12-11T07:59
夠了 理財素養才是重點
By Rosalind
at 2009-12-11T06:13
at 2009-12-11T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