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風險資產的定價原理 - 股票

By Annie
at 2020-04-07T01:13
at 2020-04-07T01:13
Table of Contents
最近一個月來風險市場的波動巨大
許多板友們熱烈討論空頭市場究竟走到哪個階段了
這篇文章主要是提供大家一個討論的框架,看看大家讀完會不會有新的想法
首先,先請大家回頭查查2008年金融危機時,中華電信的走勢,以及大盤的走勢
兩相比較一下,然後思考看看
為什麼中華電信會在大盤初跌時大漲?
又在雷曼破產之後迅速腰斬,接著又提早起漲?
風險資產的價格是
1/(無風險利率+風險貼水) * 預期獲利
當然,因為每個投資者心中的「風險貼水」及「預期獲利」都不相同
自然大家對預期價格的看法就不同,也產生了交易行為
股票的風險貼水又包含了兩個主要部份
一個是對該個股未來獲利波動的預期
一個是對資產價格通縮的預期
為什麼拿中華電信來作討論呢?
因為基本上所有投資人都認為中華電的預期獲利是穩定的
波動主要來自公式裡的前一項
我們回過頭來回答最初的問題:為什麼中華電在2008年的走勢是先漲後跌?
相信敏銳的讀者已有答案了
第一階段由80元漲到100元時,反映的是無風險利率的下降
第二階段不到一個月就從100殺到60時,反映的是風險貼水的急遽上升
其實第二階段才叫作「恐慌」。
單純的價格下跌或者市場波動變大,其實未必是恐慌
很可能是只市場對於「預期獲利波動」的理性反應
風險貼水的急速放大,才叫恐慌
也就是說,2008年的恐慌下殺,其實只持續了短短的三週左右
在雷曼破產之後---對於債務斷鏈、資產價格劇烈通縮的預期,導致恐慌
回過頭來看2020年的這波疫情影響
目前為止反應的都是「預期獲利的波動」而非「金融危機」
因為金融危機、債務斷鏈的預期,快速被FED的超前部署扼殺在搖籃裡了
要注意的是,單只有金融末端的違約,是不足以引起金融危機的
要債務鏈條上的大型金融機構,發生「今天不砍倉明天就破產」的情況,才叫金融危機
這次FED同時向大型金融機構以及債務末端注入無限的流動性
也就打消了短期發生金融危機的風險
也就是說,「疫情恐慌」是非常有限的,很快就被FED打消掉了
只是不同的投資者,對於個股未來獲利的看法分歧,才導致劇烈波動
但市場並沒有預期「資產價格將會劇烈通縮」
最好的證據,就是中華電、Verizon、Amazon的股價
你看Amazon股價還比1月時高呢
請注意,Amazon的低點是在3/16,Verizon是在3/24
分別反映了「無風險利率」及「資產價格通縮預期」的轉折點
當然,因為投資者對於許多公司的「未來獲利預期」看法分歧
有些人認為疫情要持續一年以上,有些人覺得三個月就會緩解
那自然就對合理股價有不同的預期
股市也就有上上下下的波動
特別是在期貨市場--因為各種消息面因素會在現貨交易時間外反應
本篇文章並不是要對短期走勢作預測
而是提出一個風險資產定價的討論框架
在這樣的框架下,我認為市場近期的整理,正好反映了當下疫情的不確定性
1.到底封城有沒有效? 義、西的每日確診進入高原期之後會怎麼走?
2.封城後解封會不會二次爆發?
3.是不是各國都在三個月內像韓國、台灣一樣,達到疫情控制和經濟運作的平衡?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會影響市場對於未來股價的看法
而上下整理正好代表了「其實大家意見還很分歧」
--
許多板友們熱烈討論空頭市場究竟走到哪個階段了
這篇文章主要是提供大家一個討論的框架,看看大家讀完會不會有新的想法
首先,先請大家回頭查查2008年金融危機時,中華電信的走勢,以及大盤的走勢
兩相比較一下,然後思考看看
為什麼中華電信會在大盤初跌時大漲?
又在雷曼破產之後迅速腰斬,接著又提早起漲?
風險資產的價格是
1/(無風險利率+風險貼水) * 預期獲利
當然,因為每個投資者心中的「風險貼水」及「預期獲利」都不相同
自然大家對預期價格的看法就不同,也產生了交易行為
股票的風險貼水又包含了兩個主要部份
一個是對該個股未來獲利波動的預期
一個是對資產價格通縮的預期
為什麼拿中華電信來作討論呢?
因為基本上所有投資人都認為中華電的預期獲利是穩定的
波動主要來自公式裡的前一項
我們回過頭來回答最初的問題:為什麼中華電在2008年的走勢是先漲後跌?
相信敏銳的讀者已有答案了
第一階段由80元漲到100元時,反映的是無風險利率的下降
第二階段不到一個月就從100殺到60時,反映的是風險貼水的急遽上升
其實第二階段才叫作「恐慌」。
單純的價格下跌或者市場波動變大,其實未必是恐慌
很可能是只市場對於「預期獲利波動」的理性反應
風險貼水的急速放大,才叫恐慌
也就是說,2008年的恐慌下殺,其實只持續了短短的三週左右
在雷曼破產之後---對於債務斷鏈、資產價格劇烈通縮的預期,導致恐慌
回過頭來看2020年的這波疫情影響
目前為止反應的都是「預期獲利的波動」而非「金融危機」
因為金融危機、債務斷鏈的預期,快速被FED的超前部署扼殺在搖籃裡了
要注意的是,單只有金融末端的違約,是不足以引起金融危機的
要債務鏈條上的大型金融機構,發生「今天不砍倉明天就破產」的情況,才叫金融危機
這次FED同時向大型金融機構以及債務末端注入無限的流動性
也就打消了短期發生金融危機的風險
也就是說,「疫情恐慌」是非常有限的,很快就被FED打消掉了
只是不同的投資者,對於個股未來獲利的看法分歧,才導致劇烈波動
但市場並沒有預期「資產價格將會劇烈通縮」
最好的證據,就是中華電、Verizon、Amazon的股價
你看Amazon股價還比1月時高呢
請注意,Amazon的低點是在3/16,Verizon是在3/24
分別反映了「無風險利率」及「資產價格通縮預期」的轉折點
當然,因為投資者對於許多公司的「未來獲利預期」看法分歧
有些人認為疫情要持續一年以上,有些人覺得三個月就會緩解
那自然就對合理股價有不同的預期
股市也就有上上下下的波動
特別是在期貨市場--因為各種消息面因素會在現貨交易時間外反應
本篇文章並不是要對短期走勢作預測
而是提出一個風險資產定價的討論框架
在這樣的框架下,我認為市場近期的整理,正好反映了當下疫情的不確定性
1.到底封城有沒有效? 義、西的每日確診進入高原期之後會怎麼走?
2.封城後解封會不會二次爆發?
3.是不是各國都在三個月內像韓國、台灣一樣,達到疫情控制和經濟運作的平衡?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會影響市場對於未來股價的看法
而上下整理正好代表了「其實大家意見還很分歧」
--
Tags:
股票
All Comments

By Jacky
at 2020-04-08T23:56
at 2020-04-08T23:56

By Leila
at 2020-04-11T08:41
at 2020-04-11T08:41

By Eartha
at 2020-04-12T05:33
at 2020-04-12T05:33

By Catherine
at 2020-04-13T23:46
at 2020-04-13T23:46

By Ingrid
at 2020-04-16T13:09
at 2020-04-16T13:09

By Yuri
at 2020-04-20T08:49
at 2020-04-20T08:49

By Franklin
at 2020-04-21T13:19
at 2020-04-21T13:19

By Ula
at 2020-04-26T07:06
at 2020-04-26T07:06

By Yuri
at 2020-05-01T06:45
at 2020-05-01T06:45

By Candice
at 2020-05-05T02:53
at 2020-05-05T02:53

By Annie
at 2020-05-10T01:24
at 2020-05-10T01:24

By Joseph
at 2020-05-12T07:20
at 2020-05-12T07:20

By Lucy
at 2020-05-15T07:39
at 2020-05-15T07:39

By Lucy
at 2020-05-16T10:18
at 2020-05-16T10:18

By Hamiltion
at 2020-05-20T21:12
at 2020-05-20T21:12

By Damian
at 2020-05-25T08:24
at 2020-05-25T08:24

By Ursula
at 2020-05-29T01:52
at 2020-05-29T01:52

By Ingrid
at 2020-06-01T09:37
at 2020-06-01T09:37

By Olivia
at 2020-06-01T12:39
at 2020-06-01T12:39

By Sierra Rose
at 2020-06-04T12:57
at 2020-06-04T12:57

By Christine
at 2020-06-07T08:50
at 2020-06-07T08:50

By Ingrid
at 2020-06-11T00:47
at 2020-06-11T00:47

By Bethany
at 2020-06-13T17:51
at 2020-06-13T17:51

By Liam
at 2020-06-13T20:14
at 2020-06-13T20:14

By Adele
at 2020-06-14T02:25
at 2020-06-14T02:25

By Aaliyah
at 2020-06-16T10:56
at 2020-06-16T10:56

By Mason
at 2020-06-18T05:57
at 2020-06-18T05:57

By Isabella
at 2020-06-21T16:31
at 2020-06-21T16:31

By John
at 2020-06-23T12:20
at 2020-06-23T12:20

By Oscar
at 2020-06-27T17:30
at 2020-06-27T17:30

By Dinah
at 2020-07-01T09:33
at 2020-07-01T09:33

By Emma
at 2020-07-03T10:15
at 2020-07-03T10:15

By Ida
at 2020-07-03T17:16
at 2020-07-03T17:16

By Lydia
at 2020-07-06T16:20
at 2020-07-06T16:20

By Gilbert
at 2020-07-07T21:28
at 2020-07-07T21:28

By David
at 2020-07-08T05:22
at 2020-07-08T05:22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20-07-09T16:43
at 2020-07-09T16:43

By Agnes
at 2020-07-13T13:22
at 2020-07-13T13:22

By Belly
at 2020-07-13T15:57
at 2020-07-13T15:57

By Kyle
at 2020-07-16T08:19
at 2020-07-16T08:19

By Agatha
at 2020-07-16T21:25
at 2020-07-16T21:25

By Rae
at 2020-07-17T21:57
at 2020-07-17T21:57

By Sarah
at 2020-07-22T00:42
at 2020-07-22T00:42

By Charlotte
at 2020-07-22T20:49
at 2020-07-22T20:49

By Jacky
at 2020-07-23T05:02
at 2020-07-23T05:02

By Lily
at 2020-07-26T12:28
at 2020-07-26T12:28

By Jacky
at 2020-07-29T07:17
at 2020-07-29T07:17

By Michael
at 2020-07-30T18:43
at 2020-07-30T18:43

By Elvira
at 2020-08-03T19:43
at 2020-08-03T19:43

By Dora
at 2020-08-06T07:21
at 2020-08-06T07:21

By Tom
at 2020-08-07T07:37
at 2020-08-07T07:37

By Frederica
at 2020-08-11T00:02
at 2020-08-11T00:02

By Ingrid
at 2020-08-14T06:48
at 2020-08-14T06:48

By Poppy
at 2020-08-17T12:47
at 2020-08-17T12:47

By Linda
at 2020-08-19T02:09
at 2020-08-19T02:09

By Aaliyah
at 2020-08-20T01:52
at 2020-08-20T01:52

By Necoo
at 2020-08-20T19:13
at 2020-08-20T19:13

By Dinah
at 2020-08-24T00:36
at 2020-08-24T00:36

By Elizabeth
at 2020-08-25T21:34
at 2020-08-25T21:34
Related Posts
毛寶 1732 多

By Oscar
at 2020-04-07T01:10
at 2020-04-07T01:10
酷碰券用好花滿賺1.5萬 消費效益估衝千億

By Dinah
at 2020-04-07T00:28
at 2020-04-07T00:28
為什麼股票一定要記名??

By Noah
at 2020-04-07T00:01
at 2020-04-07T00:01
"非常潛力股"如何能影響巴菲特?

By Annie
at 2020-04-07T00:00
at 2020-04-07T00:00
酷碰券用好花滿賺1.5萬 消費效益估衝千億

By Mary
at 2020-04-06T23:51
at 2020-04-06T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