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時進出 - 投資
By Bethany
at 2009-12-15T01:26
at 2009-12-15T01:26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Leepofeng (螢火蟲)》之銘言:
: ※ 引述《falseshelter (一個開始一個結束)》之銘言:
: : 雖然這個版越來越注重被動投資和交易成本
: : 不過我相信有些人不服效率市場那套
: : 或是只接受一部份而已
: : 但不管怎樣…讓我們直接看數據來討論吧
: : 看看使用簡單的規則來擇時進出場
: : 對於投資績效到底有怎樣的影響
: : 買進持有策略的好處我不多說
: : 有看綠角財經筆記的應該就能了解
: : 但買進持有最大的缺點
: : 就是無法避開大幅下跌的狀況
: : 試想
: : 如果碰上一個高達50%的跌幅
: : 想要回到原本的高點就必須有100%的報酬
: : 但如果是在你即將用到錢的時候碰上崩盤
: : 你還有時間等待嗎?
: 這不是買進持有的最大缺點,絕對不是
: 2008年很慘對吧?S&P下跌39%,一個投資人的資產配置會下跌多少呢?
: 如果是股債比一半一半,其實整個資產配置只有下跌9%而已
: 詳情想看:http://buffettism.blogspot.com/2009/11/blog-post_20.html
一般來說
越多的債券當然會使波動率和最大下跌幅度越低
但同時也會犧牲報酬率
根據《投資金律》的資料
二十世紀的純股票投資組合年報酬率是9.89%
在1973-1974熊市期間下跌幅度為-41.38%
而股債各半的投資組合年報酬率是7.35%
熊市期間下跌幅度為-15.25%
: : 當然
: : 對一般人來說其實這也不是個太大的問題
: : 可能的解決方式也許是越接近用錢的時間點就配置越來越多的低波動率資產
: : 而如果是退休金的話
: : 分批逐年提領也是個解決方式
: : 但如果有簡單的方法能降低投資時的最大跌幅或是波動率
: : 還能維持差不多或相近的報酬率
: 再怎樣簡單的方法還是沒有「什麼都不做」來得簡單
: 上述的資產配置就可以很簡單的達成降低資產的波動,而且什麼都不必做
: 不必常常要去看指標決定是否要進場或出場
我非常認同L大的說法
再怎樣簡單的方法都比不上被動投資
只是想提出一個我認為當然不會一樣簡單
可是也複雜不到哪裡去
卻能達到別的效果的方法來討論
畢竟如果只要每個月底關心一次
能夠換到和「純股票」類似的報酬
卻有較低的波動和下跌幅度
也許有些人是願意接受的
: : 或許會有不少人會想使用看看
: : 先來看看順勢交易系統吧
: : 最普遍的順勢交易方法可能是移動平均線
: 其實推這類方法最大聲的是這本書:最簡單的長期投資術
: 而對這種方法的評論可以參考:http://buffettism.blogspot.com/2009/06/book.html
謝謝L大的分享
不過我認為裡面的書摘太著重在文字
都沒有拿出實際的數據來佐證
而前一篇文我都盡量摘錄數據出來
希望的就是能試著讓數據說話
: 至於Stocks for the long run或The Ivy Portfolio其實並不是很明顯在推這種方法
: 當然,我也看50、200MA,但是我並不建議使用這個指標來讓「整批投資組合」都進出場
: 而是作為有一筆比較大的資金要進場,或是要提領一筆比較大的資金時
: 可以用這個指標來做輔助判斷,因為其實這個系統就是要去找高低點
: 但是很明顯是落後指標,而且還會有假訊號
我的看法是比較偏向看數據的結果
均線當然是落後指標
而且常常會有假訊號
在The Ivy Portfolio裡所做的測試的圖就可以看的出來
在有些期間常常會因為假訊號造成不斷的進出
使得那段期間的交易成本增加、獲利較少(或虧損較多)
而這也就是執行這套交易策略的難處之一
可是反過來說
我們也可以想像的到
因為有使用均線做停損
所以可以降低最大下跌幅度
即便有時候一定會被短期上下走勢搞的常常進出、交易成本增加
但當海嘯真的來的時候
至少確定不會被淹太慘
而也因為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場外
整體資產的長期波動率會減少是很合理也很合邏輯的
不過再怎麼用以上兩段做假想
能得到什麼結論嗎?
要憑空想像直接比較出順勢系統和買進持有的優劣
看來是不太可能
所以我認為只能求助數據的結果
而就長期的「過去」而言
這套指標對於降低波動率和最大下跌幅度的效果很不錯
卻能夠擁有類似的報酬率
不僅如此
如果和資產配置一起搭配效果更好
所以我是不認為整批投資組合都有進出場是不好的事
畢竟數據顯示出來的效果是不錯的
而「如果」未來依然能有類似的表現
比起買進持有策略
也許有部份人會比較想使用擇時系統
不過那都只是過去
相信有人會認為這樣的策略在未來恐怕也會隨著越來越多人知道而逐漸失效
而這也是我認為大家可以討論看看的地方之一
我了解這兩本書都不是明顯在推這種方法 (畢竟都只是其中一個段落或章節而已)
但是在提到這套方法的數據時
至少就歷史資料的回測而言真的有它的效果
而我也就是想把相關的數據拿出來和大家討論、分享而已
再說這套方法我認為是可以獨立於這兩本書的其它章節
單獨拿出來引用應該沒問題
只是
我個人過去還沒用過均線系統
只因為看書之後覺得好像有用才po出來的XD
--
: ※ 引述《falseshelter (一個開始一個結束)》之銘言:
: : 雖然這個版越來越注重被動投資和交易成本
: : 不過我相信有些人不服效率市場那套
: : 或是只接受一部份而已
: : 但不管怎樣…讓我們直接看數據來討論吧
: : 看看使用簡單的規則來擇時進出場
: : 對於投資績效到底有怎樣的影響
: : 買進持有策略的好處我不多說
: : 有看綠角財經筆記的應該就能了解
: : 但買進持有最大的缺點
: : 就是無法避開大幅下跌的狀況
: : 試想
: : 如果碰上一個高達50%的跌幅
: : 想要回到原本的高點就必須有100%的報酬
: : 但如果是在你即將用到錢的時候碰上崩盤
: : 你還有時間等待嗎?
: 這不是買進持有的最大缺點,絕對不是
: 2008年很慘對吧?S&P下跌39%,一個投資人的資產配置會下跌多少呢?
: 如果是股債比一半一半,其實整個資產配置只有下跌9%而已
: 詳情想看:http://buffettism.blogspot.com/2009/11/blog-post_20.html
一般來說
越多的債券當然會使波動率和最大下跌幅度越低
但同時也會犧牲報酬率
根據《投資金律》的資料
二十世紀的純股票投資組合年報酬率是9.89%
在1973-1974熊市期間下跌幅度為-41.38%
而股債各半的投資組合年報酬率是7.35%
熊市期間下跌幅度為-15.25%
: : 當然
: : 對一般人來說其實這也不是個太大的問題
: : 可能的解決方式也許是越接近用錢的時間點就配置越來越多的低波動率資產
: : 而如果是退休金的話
: : 分批逐年提領也是個解決方式
: : 但如果有簡單的方法能降低投資時的最大跌幅或是波動率
: : 還能維持差不多或相近的報酬率
: 再怎樣簡單的方法還是沒有「什麼都不做」來得簡單
: 上述的資產配置就可以很簡單的達成降低資產的波動,而且什麼都不必做
: 不必常常要去看指標決定是否要進場或出場
我非常認同L大的說法
再怎樣簡單的方法都比不上被動投資
只是想提出一個我認為當然不會一樣簡單
可是也複雜不到哪裡去
卻能達到別的效果的方法來討論
畢竟如果只要每個月底關心一次
能夠換到和「純股票」類似的報酬
卻有較低的波動和下跌幅度
也許有些人是願意接受的
: : 或許會有不少人會想使用看看
: : 先來看看順勢交易系統吧
: : 最普遍的順勢交易方法可能是移動平均線
: 其實推這類方法最大聲的是這本書:最簡單的長期投資術
: 而對這種方法的評論可以參考:http://buffettism.blogspot.com/2009/06/book.html
謝謝L大的分享
不過我認為裡面的書摘太著重在文字
都沒有拿出實際的數據來佐證
而前一篇文我都盡量摘錄數據出來
希望的就是能試著讓數據說話
: 至於Stocks for the long run或The Ivy Portfolio其實並不是很明顯在推這種方法
: 當然,我也看50、200MA,但是我並不建議使用這個指標來讓「整批投資組合」都進出場
: 而是作為有一筆比較大的資金要進場,或是要提領一筆比較大的資金時
: 可以用這個指標來做輔助判斷,因為其實這個系統就是要去找高低點
: 但是很明顯是落後指標,而且還會有假訊號
我的看法是比較偏向看數據的結果
均線當然是落後指標
而且常常會有假訊號
在The Ivy Portfolio裡所做的測試的圖就可以看的出來
在有些期間常常會因為假訊號造成不斷的進出
使得那段期間的交易成本增加、獲利較少(或虧損較多)
而這也就是執行這套交易策略的難處之一
可是反過來說
我們也可以想像的到
因為有使用均線做停損
所以可以降低最大下跌幅度
即便有時候一定會被短期上下走勢搞的常常進出、交易成本增加
但當海嘯真的來的時候
至少確定不會被淹太慘
而也因為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場外
整體資產的長期波動率會減少是很合理也很合邏輯的
不過再怎麼用以上兩段做假想
能得到什麼結論嗎?
要憑空想像直接比較出順勢系統和買進持有的優劣
看來是不太可能
所以我認為只能求助數據的結果
而就長期的「過去」而言
這套指標對於降低波動率和最大下跌幅度的效果很不錯
卻能夠擁有類似的報酬率
不僅如此
如果和資產配置一起搭配效果更好
所以我是不認為整批投資組合都有進出場是不好的事
畢竟數據顯示出來的效果是不錯的
而「如果」未來依然能有類似的表現
比起買進持有策略
也許有部份人會比較想使用擇時系統
不過那都只是過去
相信有人會認為這樣的策略在未來恐怕也會隨著越來越多人知道而逐漸失效
而這也是我認為大家可以討論看看的地方之一
我了解這兩本書都不是明顯在推這種方法 (畢竟都只是其中一個段落或章節而已)
但是在提到這套方法的數據時
至少就歷史資料的回測而言真的有它的效果
而我也就是想把相關的數據拿出來和大家討論、分享而已
再說這套方法我認為是可以獨立於這兩本書的其它章節
單獨拿出來引用應該沒問題
只是
我個人過去還沒用過均線系統
只因為看書之後覺得好像有用才po出來的XD
--
Tags:
投資
All Comments
By Thomas
at 2009-12-15T21:20
at 2009-12-15T21:20
By Ina
at 2009-12-17T08:49
at 2009-12-17T08:49
By Bennie
at 2009-12-22T03:53
at 2009-12-22T03:53
By Daph Bay
at 2009-12-27T01:08
at 2009-12-27T01:08
Related Posts
擇時進出
By Sierra Rose
at 2009-12-14T21:20
at 2009-12-14T21:20
投資型保單
By Kristin
at 2009-12-14T13:54
at 2009-12-14T13:54
2009Q4~2010Q1 升息所帶來的影響
By Quintina
at 2009-12-14T02:55
at 2009-12-14T02:55
請問版上高手如果我不去匯款會不會怎樣?
By Tristan Cohan
at 2009-12-13T23:06
at 2009-12-13T23:06
Re: 請教一個問題
By Yedda
at 2009-12-13T21:44
at 2009-12-13T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