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支雜費上限總額... - 保險
By Ethan
at 2012-04-24T23:17
at 2012-04-24T23:17
Table of Contents
以下是小弟的感覺 未必準確
圖中的線條 實務上未必是一次函數相關的線條
不過我想 概念上應該還是有可以參考之處
在相同背景設定下(父母、妻小等)
以不同的有錢程度(個人整體資產價值)繪製圖形
X軸為有錢程度
Y軸分別為 圖一:保障需求高低(指純保障) 及 圖二:保險購買能力
圖一
需求高低 |\
| \
| \
| \
| \
| \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
有錢程度
可以看出來 越有錢的人 越有資格選擇「風險自留」 選擇「不買保險」
如同我以前的文章所說的
「一個躺著不用工作就可以月入十萬的人是不用失能險的
一個存摺裡有上千萬的人,是不需要區區百萬的意外險的
一個一次住院花費五十萬,
付錢時像去7-11買杯飲料那麼簡單的人是不需要醫療險、重疾險的」
圖二
購買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
有錢程度
就算以不是那麼正確的「雙十法則」為基礎
仍可以看出來 用有錢的人 越有能力用越多錢購買越多的保險
(實務上 假設「每日基本開銷」相等 比如說 全家每月必須開支花費2萬元)
以一家四口 夫妻工作 二個小孩而言
總月薪5萬的家庭 每年收入60萬 扣掉花費24萬
剩下36萬可以「投保+儲蓄+還房貸......」
若用雙十法則 保費每年花費6萬 6/36=16.7% 保費佔了剩餘的可用資金15%
總月薪12萬的家庭 每年收入144萬 扣掉花費24萬
剩下120萬可以「投保+儲蓄+還房貸......」
若用雙十法則 保費每年花費14.4萬 14.4/120=12% 保費佔可用資金的比例下降
然而...總月薪5萬的家庭 每年保費可能真的得花上6萬才撐得起堪稱足額的保障
但是 總月薪12萬的家庭 每年保費可能僅要10萬不到 就可有足夠的保障 )
把圖一、圖二合併來看 實務上購買保險應該是這樣
(需求高低)|
(購買能力)|
↓ |
實際購買 |
|
| /\
| / \
| / \
| / \
|/________________\
有錢程度
1 2 3 4 5 6 7 8 9
個人猜測 會在這個版上討論的人 大多會落在有錢程度3-7之間
有錢程度1,2的人 可能討論的是微型保險
有錢程度8,9的人 可能討論的話題是脫產、遺產等相關
跳遠一點看
3-7這一大群人中
越沒錢的人越需要設法發揮「小錢大保障」的方式
利用省下的錢 盡快往X軸的右方移動
當我們資產累積跨過了5這個位子
(當然 5 到底是算數平均、幾何平均、還是中位數 我不知道 它只是個概念)
反而每年的保費支出有機會下降 資產累積又更快速
進入良性循環
※ 引述《ac0963369126 (大丈夫當雄飛 安能雌伏)》之銘言:
: 小弟到現在都還不知道實支醫療要如何買= =
: 青菜聽聽就好
: =
: 風險應該有四種象限
: 1.損失幅度大 發生機會高
: 2. 大 低
: 3. 小 高
: 4. 小 低
: 哪一種情況 適合用商業保險來補償? 對消費者較好?
: 大家都在討論xx個案 住幾天就花多少多少?
: 不否認這些是真實案例 但 只是說明"損失幅度大"的情況
: 卻甚少看到人討論"發生機率"的高低
: 當 發生機率低的時候 才有機會透過"大數法則"加以商品化
: 當 發生機率高的時候 "大數法則"會崩潰 此時會直接反應在保費上
: 保費過高 又不符合購買保險的槓桿原理(真矛盾)
: 如果風險管理只是把單純保額提高
: 感覺上 把風險管理看的太簡單了
: 用個案只是來了解 損失的幅度
: 但未必只有提高保額才能夠解決
: =風險管理= 要依照每一個人(家庭)的狀態及收支管理 再決定解決方法
: 不是 每一個人都把保額提高 就是最佳的解決模式
: ※ 引述《cbaisman (歐小)》之銘言:
: : 想詢問一下,保2家實支實付醫療險
: : 雜費到底該怎麼去抉擇....
: : 雜費越高 相對保費越高....
: : 然後詢問業務,又幾乎都是說越高越好 Orz.....
: : 然後就丟一個心臟支架的收據出來...>"<
: : 想請問一下...有政府機關或保險公司有統計資料嗎...
: : 平均實支實付賠償價位大概落在哪...
: : 我知道 經濟許可當然買高比較好,但是都已經因為種種因素挑選了定期醫療..
: : 是不是應該就只要買到適合的額度就好,而不是負擔得起就買更高的...
--
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抱怨就是無法適切地表達出自己
知足 感恩 善解 包容
微笑是最好的化妝品
--
圖中的線條 實務上未必是一次函數相關的線條
不過我想 概念上應該還是有可以參考之處
在相同背景設定下(父母、妻小等)
以不同的有錢程度(個人整體資產價值)繪製圖形
X軸為有錢程度
Y軸分別為 圖一:保障需求高低(指純保障) 及 圖二:保險購買能力
圖一
需求高低 |\
| \
| \
| \
| \
| \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
有錢程度
可以看出來 越有錢的人 越有資格選擇「風險自留」 選擇「不買保險」
如同我以前的文章所說的
「一個躺著不用工作就可以月入十萬的人是不用失能險的
一個存摺裡有上千萬的人,是不需要區區百萬的意外險的
一個一次住院花費五十萬,
付錢時像去7-11買杯飲料那麼簡單的人是不需要醫療險、重疾險的」
圖二
購買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
有錢程度
就算以不是那麼正確的「雙十法則」為基礎
仍可以看出來 用有錢的人 越有能力用越多錢購買越多的保險
(實務上 假設「每日基本開銷」相等 比如說 全家每月必須開支花費2萬元)
以一家四口 夫妻工作 二個小孩而言
總月薪5萬的家庭 每年收入60萬 扣掉花費24萬
剩下36萬可以「投保+儲蓄+還房貸......」
若用雙十法則 保費每年花費6萬 6/36=16.7% 保費佔了剩餘的可用資金15%
總月薪12萬的家庭 每年收入144萬 扣掉花費24萬
剩下120萬可以「投保+儲蓄+還房貸......」
若用雙十法則 保費每年花費14.4萬 14.4/120=12% 保費佔可用資金的比例下降
然而...總月薪5萬的家庭 每年保費可能真的得花上6萬才撐得起堪稱足額的保障
但是 總月薪12萬的家庭 每年保費可能僅要10萬不到 就可有足夠的保障 )
把圖一、圖二合併來看 實務上購買保險應該是這樣
(需求高低)|
(購買能力)|
↓ |
實際購買 |
|
| /\
| / \
| / \
| / \
|/________________\
有錢程度
1 2 3 4 5 6 7 8 9
個人猜測 會在這個版上討論的人 大多會落在有錢程度3-7之間
有錢程度1,2的人 可能討論的是微型保險
有錢程度8,9的人 可能討論的話題是脫產、遺產等相關
跳遠一點看
3-7這一大群人中
越沒錢的人越需要設法發揮「小錢大保障」的方式
利用省下的錢 盡快往X軸的右方移動
當我們資產累積跨過了5這個位子
(當然 5 到底是算數平均、幾何平均、還是中位數 我不知道 它只是個概念)
反而每年的保費支出有機會下降 資產累積又更快速
進入良性循環
※ 引述《ac0963369126 (大丈夫當雄飛 安能雌伏)》之銘言:
: 小弟到現在都還不知道實支醫療要如何買= =
: 青菜聽聽就好
: =
: 風險應該有四種象限
: 1.損失幅度大 發生機會高
: 2. 大 低
: 3. 小 高
: 4. 小 低
: 哪一種情況 適合用商業保險來補償? 對消費者較好?
: 大家都在討論xx個案 住幾天就花多少多少?
: 不否認這些是真實案例 但 只是說明"損失幅度大"的情況
: 卻甚少看到人討論"發生機率"的高低
: 當 發生機率低的時候 才有機會透過"大數法則"加以商品化
: 當 發生機率高的時候 "大數法則"會崩潰 此時會直接反應在保費上
: 保費過高 又不符合購買保險的槓桿原理(真矛盾)
: 如果風險管理只是把單純保額提高
: 感覺上 把風險管理看的太簡單了
: 用個案只是來了解 損失的幅度
: 但未必只有提高保額才能夠解決
: =風險管理= 要依照每一個人(家庭)的狀態及收支管理 再決定解決方法
: 不是 每一個人都把保額提高 就是最佳的解決模式
: ※ 引述《cbaisman (歐小)》之銘言:
: : 想詢問一下,保2家實支實付醫療險
: : 雜費到底該怎麼去抉擇....
: : 雜費越高 相對保費越高....
: : 然後詢問業務,又幾乎都是說越高越好 Orz.....
: : 然後就丟一個心臟支架的收據出來...>"<
: : 想請問一下...有政府機關或保險公司有統計資料嗎...
: : 平均實支實付賠償價位大概落在哪...
: : 我知道 經濟許可當然買高比較好,但是都已經因為種種因素挑選了定期醫療..
: : 是不是應該就只要買到適合的額度就好,而不是負擔得起就買更高的...
--
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抱怨就是無法適切地表達出自己
知足 感恩 善解 包容
微笑是最好的化妝品
--
All Comments
By Steve
at 2012-04-25T12:35
at 2012-04-25T12:35
By Mason
at 2012-04-25T18:38
at 2012-04-25T18:38
By Hamiltion
at 2012-04-28T10:53
at 2012-04-28T10:53
By Dora
at 2012-04-30T08:16
at 2012-04-30T08:16
By Oscar
at 2012-05-04T16:54
at 2012-05-04T16:54
By Lydia
at 2012-05-07T20:42
at 2012-05-07T20:42
By Barb Cronin
at 2012-05-10T17:10
at 2012-05-10T17:10
By Gary
at 2012-05-11T10:15
at 2012-05-11T10:15
By Lily
at 2012-05-12T15:10
at 2012-05-12T15:10
By Gary
at 2012-05-16T16:09
at 2012-05-16T16:09
By Ursula
at 2012-05-17T18:31
at 2012-05-17T18:31
By Lydia
at 2012-05-18T07:29
at 2012-05-18T07:29
By William
at 2012-05-21T05:08
at 2012-05-21T05:08
Related Posts
24歲女 新保單規劃
By Hardy
at 2012-04-24T19:24
at 2012-04-24T19:24
請問這樣是不是就無法再保險了
By Eden
at 2012-04-24T17:57
at 2012-04-24T17:57
實支雜費上限總額...
By Jack
at 2012-04-24T17:15
at 2012-04-24T17:15
請問勞健保問題
By Agatha
at 2012-04-24T16:36
at 2012-04-24T16:36
儲蓄保單投資報酬率計算
By Lydia
at 2012-04-24T16:10
at 2012-04-24T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