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也是有業績壓力的 - 經濟

By Delia
at 2006-09-15T19:00
at 2006-09-15T19:00
Table of Contents
在2118篇我寫了一段上課的經驗
大概是說央行基於自身財務報表的緣故
會傾向讓台幣貶值(因為手上有兩三千億外幣資產)
前幾天看到許嘉棟教授的一篇文章
我覺得也是同樣的理由
在觀念中有人認為央行是中立的
有人認為央行會受政治力介入
但是....央行也會受自身獲利目標而影響政策
----------------------------------------------------
商時報 A6/金融保險 2006/09/11
《專家論壇》資金過剩?央行難為了!
【許嘉棟】
最近銀行業者以及部分財金官員與立委,為了市場資金是否過剩之問題槓上了中央銀行。前者以銀行錢放不出去,存放款利差持續下降,以及銀行手中抱了三兆多的央行定期存單等事例為證,認為市場資金過多,甚至流於浮濫。中央銀行的說法則是:渠將貨幣供給成功地控制在預設目標區中,銀行的超額準備亦維持在正常水準;又央行所發行的定期存單,已將原屬銀行的三兆多資金收回「沖銷」,不再在市場流通,故這些資金不能計入「游資」。因此,央行否認有資金過剩之問題存在。
問題在利率水準
在市場經濟中,任何市場所出現的供需失衡,皆將透由價格之調整,自動消除之,故而供給過剩的問題,只要價格降至適當水準即可解決。資金市場也不例外,多餘的資金透過利率調降必可消化,因此只要市場利率夠低,資金過剩的問題是不會出現的。央行就是看到在當前的利率水準下,資金都已有其去路,銀行並未保有太多的超額準備金,故堅持並無資金過剩的現象。
不過,資金市場與其他市場有一很重要的不同:資金市場的供給面與央行的意向息息相關,央行可藉各種貨幣政策工具,操控資金供給,進而左右市場利率水準。因此,雖然在利率維持低檔下,市場確實不存在過剩資金,我們仍須進一步探究央行與銀行業者是否滿意於當前的市場利率水準?資金供給是否已獲妥適的控制?
近幾年利率政策效果分歧
在二○○一至二○○三年間,國內經濟景氣不振,且有通貨緊縮之虞(消費者物價指數連年負成長),央行為了刺激經濟景氣並對抗通貨緊縮,採取寬鬆性的貨幣政策(同時抑低新台幣匯價)。自二○○ ○年十二月迄二○○四年九月止,央行連續調降貼放利率十五次,引導市場利率下降。然而自二○○四年起,消費者物價轉呈上揚,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問題漸成隱憂,歐美國家在下半年開始調升利率,我國央行亦調整貨幣政策方向,追隨歐美腳步小幅提高貼放利率,自二 ○○四年十月至今年七月,共調升貼放利率八次。
不過,根據央行金融統計月報,我們可看出央行的貨幣政策對市場利率的影響效果,在這兩段期間呈現相當顯著的差異。自二○○○年十二月至二○○四年九月,央行的重貼現率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各調降了三‧三七五個百分點,使得同一期間的本國一般銀行平均存款利率調降了三‧五五個百分點,平均放款利率下降了四‧一四個百分點,幅度大致與貼放利率相當。平均存放款利差則由二○○○年第三季的二‧九三個百分點縮小為二○○四年第三季的二‧二九個百分點。
對照來看,二○○四年十月至今年七月,央行重貼現率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皆累積調升了一‧一二五個百分點。本國一般銀行為配合央行政策,勉強將存款利率做某個程度調升,但幅度遠不及央行貼放利率。以第一銀行的一年期定存為例,只調高○‧六六個百分點;本國一般銀行的平均存款利率,自二○○四年第三季至今年第二季更是只上揚了○‧三二個百分點。在放款利率方面,調升幅度更是有限。本國一般銀行今年第二季的平均放款利率甚至比二○○四年第三季還下跌了○‧○三個百分點;五大銀行(即台銀、合庫、一銀、華南與彰銀)新承做放款平均利率在同
期只微漲○‧○五三個百分點。又由於存款利率漲幅超過放款利率,以致本國一般銀行的平均存放款利差,由二○○四年第三季的二‧二九個百分點進一步下降為今年第二季的一‧九四個百分點。
沖銷不足是埋怨所在
以上數據顯示,央行在前一期間貫徹執行寬鬆貨幣政策,有效地引導市場利率下降,對通貨緊縮問題的解決,起了相當大的作用。而最近這段期間,央行雖宣示性調升貼放利率,但對資金沖銷不甚積極,未對應收回足夠的市場資金,以致市場放款利率欲振乏力,銀行業之經營備感艱辛。在市場資金過多之情況下,銀行對央行發行的定期存單,每以不符資金成本之低利率爭相標購,以少虧為盈。銀行業者對市場資金過剩的埋怨,真正所指應該是在沖銷不足這一點上。當然,若政府開放大陸金融市場,讓資金有更好的去路,問題也可獲相當程度的紓解。
識者或將進一步問到:沖銷對央行而言,有如舉手之勞那麼簡單,為什麼央行不多沖銷一些呢?這問題的答案則與央行的盈餘繳庫預算有關了。大幅沖銷所須負擔的存單利息,將削弱央行達成盈餘預算目標的能力,而央行繳庫盈餘近幾年又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以去年為例,央行的繳庫盈餘即占了國庫收入的一二%。
因此,這次市場資金是否過剩之爭辯,再次凸顯了將中央銀行定位為事業單位的後遺症:盈餘目標扭曲了貨幣政策,也弱化了央行的獨立性。處於此種制度性之限制,央行也確實難為了。(本文作者為中央信託局董事長、台大經濟系兼任教授)
--
大概是說央行基於自身財務報表的緣故
會傾向讓台幣貶值(因為手上有兩三千億外幣資產)
前幾天看到許嘉棟教授的一篇文章
我覺得也是同樣的理由
在觀念中有人認為央行是中立的
有人認為央行會受政治力介入
但是....央行也會受自身獲利目標而影響政策
----------------------------------------------------
商時報 A6/金融保險 2006/09/11
《專家論壇》資金過剩?央行難為了!
【許嘉棟】
最近銀行業者以及部分財金官員與立委,為了市場資金是否過剩之問題槓上了中央銀行。前者以銀行錢放不出去,存放款利差持續下降,以及銀行手中抱了三兆多的央行定期存單等事例為證,認為市場資金過多,甚至流於浮濫。中央銀行的說法則是:渠將貨幣供給成功地控制在預設目標區中,銀行的超額準備亦維持在正常水準;又央行所發行的定期存單,已將原屬銀行的三兆多資金收回「沖銷」,不再在市場流通,故這些資金不能計入「游資」。因此,央行否認有資金過剩之問題存在。
問題在利率水準
在市場經濟中,任何市場所出現的供需失衡,皆將透由價格之調整,自動消除之,故而供給過剩的問題,只要價格降至適當水準即可解決。資金市場也不例外,多餘的資金透過利率調降必可消化,因此只要市場利率夠低,資金過剩的問題是不會出現的。央行就是看到在當前的利率水準下,資金都已有其去路,銀行並未保有太多的超額準備金,故堅持並無資金過剩的現象。
不過,資金市場與其他市場有一很重要的不同:資金市場的供給面與央行的意向息息相關,央行可藉各種貨幣政策工具,操控資金供給,進而左右市場利率水準。因此,雖然在利率維持低檔下,市場確實不存在過剩資金,我們仍須進一步探究央行與銀行業者是否滿意於當前的市場利率水準?資金供給是否已獲妥適的控制?
近幾年利率政策效果分歧
在二○○一至二○○三年間,國內經濟景氣不振,且有通貨緊縮之虞(消費者物價指數連年負成長),央行為了刺激經濟景氣並對抗通貨緊縮,採取寬鬆性的貨幣政策(同時抑低新台幣匯價)。自二○○ ○年十二月迄二○○四年九月止,央行連續調降貼放利率十五次,引導市場利率下降。然而自二○○四年起,消費者物價轉呈上揚,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問題漸成隱憂,歐美國家在下半年開始調升利率,我國央行亦調整貨幣政策方向,追隨歐美腳步小幅提高貼放利率,自二 ○○四年十月至今年七月,共調升貼放利率八次。
不過,根據央行金融統計月報,我們可看出央行的貨幣政策對市場利率的影響效果,在這兩段期間呈現相當顯著的差異。自二○○○年十二月至二○○四年九月,央行的重貼現率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各調降了三‧三七五個百分點,使得同一期間的本國一般銀行平均存款利率調降了三‧五五個百分點,平均放款利率下降了四‧一四個百分點,幅度大致與貼放利率相當。平均存放款利差則由二○○○年第三季的二‧九三個百分點縮小為二○○四年第三季的二‧二九個百分點。
對照來看,二○○四年十月至今年七月,央行重貼現率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皆累積調升了一‧一二五個百分點。本國一般銀行為配合央行政策,勉強將存款利率做某個程度調升,但幅度遠不及央行貼放利率。以第一銀行的一年期定存為例,只調高○‧六六個百分點;本國一般銀行的平均存款利率,自二○○四年第三季至今年第二季更是只上揚了○‧三二個百分點。在放款利率方面,調升幅度更是有限。本國一般銀行今年第二季的平均放款利率甚至比二○○四年第三季還下跌了○‧○三個百分點;五大銀行(即台銀、合庫、一銀、華南與彰銀)新承做放款平均利率在同
期只微漲○‧○五三個百分點。又由於存款利率漲幅超過放款利率,以致本國一般銀行的平均存放款利差,由二○○四年第三季的二‧二九個百分點進一步下降為今年第二季的一‧九四個百分點。
沖銷不足是埋怨所在
以上數據顯示,央行在前一期間貫徹執行寬鬆貨幣政策,有效地引導市場利率下降,對通貨緊縮問題的解決,起了相當大的作用。而最近這段期間,央行雖宣示性調升貼放利率,但對資金沖銷不甚積極,未對應收回足夠的市場資金,以致市場放款利率欲振乏力,銀行業之經營備感艱辛。在市場資金過多之情況下,銀行對央行發行的定期存單,每以不符資金成本之低利率爭相標購,以少虧為盈。銀行業者對市場資金過剩的埋怨,真正所指應該是在沖銷不足這一點上。當然,若政府開放大陸金融市場,讓資金有更好的去路,問題也可獲相當程度的紓解。
識者或將進一步問到:沖銷對央行而言,有如舉手之勞那麼簡單,為什麼央行不多沖銷一些呢?這問題的答案則與央行的盈餘繳庫預算有關了。大幅沖銷所須負擔的存單利息,將削弱央行達成盈餘預算目標的能力,而央行繳庫盈餘近幾年又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以去年為例,央行的繳庫盈餘即占了國庫收入的一二%。
因此,這次市場資金是否過剩之爭辯,再次凸顯了將中央銀行定位為事業單位的後遺症:盈餘目標扭曲了貨幣政策,也弱化了央行的獨立性。處於此種制度性之限制,央行也確實難為了。(本文作者為中央信託局董事長、台大經濟系兼任教授)
--
Tags:
經濟
All Comments

By Hedwig
at 2006-09-16T08:44
at 2006-09-16T08:44
Related Posts
消費和市場景氣之關係

By Mia
at 2006-09-15T02:18
at 2006-09-15T02:18
LM和ES

By Zenobia
at 2006-09-15T00:51
at 2006-09-15T00:51
消費和市場景氣之關係

By Elizabeth
at 2006-09-14T23:00
at 2006-09-14T23:00
LM和ES

By Sandy
at 2006-09-14T21:57
at 2006-09-14T21:57
LM和ES

By Dinah
at 2006-09-14T20:12
at 2006-09-14T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