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問題,害好人才找不到 - 經濟

Isla avatar
By Isla
at 2013-06-03T22:45

Table of Contents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3786&path=c&pnumber=1

撰文者彼得.卡貝里(Peter Cappelli)

在就業市場種種有待解釋的現象中,最讓人迷惑與不解的莫過於:總有僱主大嘆找不到好
人才,同時也總有求職者找不到適合的工作。按照經濟學的理論,既有供給也有需求,為
什麼達不到就業平衡?

2011年十月,我在《華爾街日報》中發表了〈為何企業找不到他們理想中的好人才?〉一
文,文中闡述我所觀察到的現象:現今即使在高失業率的情況下,企業還是抱怨他們無法
招募到符合資格的好人才。我進一步觀察這些問題,統整出比較常見的抱怨:學校教育沒
有給予學生足夠的職場訓練、美國政府沒有開放足夠的高技能移民工作機會,還有即使求
職者的技能優秀,也符合企業所需,但企業無法支付求職者理想的薪資水準時,求職者仍
然不會接受該項職缺等。

由此可知,企業要找到一個優秀且合適的員工,還要在公司依然能獲利的前提之下,提供
求職者願意接受的薪資,真的是十分困難的一件事。

兩萬五千封履歷都落選,有可能嗎?

現在造成失業現象的共犯,我認為其實是「僱主自己」。當市場上有愈多的求職者競爭同
一個職缺,僱主對於求職者的要求也日益嚴格。僱主甚至異想天開,希望新進員工可以不
需要任何職前訓練或適應期,就能馬上擁有充分技能遞補目前的職缺,這個觀念對於企業
本身與經濟發展,都有很嚴重的影響。

有非常多的人資主管及招募人員寫信告訴我,他們公司在聘用新人時訂的標準太高,也不
願意訓練或投資栽培新人,導致好人才非常短缺。其中一封最值得討論的電子郵件說:「
某企業即使收到近兩萬五千封履歷,卻仍然找不到一個合適且符合資格的基層工程師。」

你覺得這有可能嗎?

人才問題不是僱主想的那樣

有許多 CEO 級的讀者寫信來告訴我,他們認為企業很難找到合適的優秀人才,是因為學
校教育與制度十分不好。但其實從以前到現在,人資主管並不常抱怨求職者的學校教育不
足,反而對於工作經驗的不足比較有意見,因為一般人在學校其實很難習得相關的工作經
驗,所以更顯得在職訓練的重要。

此外更值得一提的現象是,幾乎沒有僱主想僱用應屆畢業生,業界非常重視工作經驗,希
望僱用到有相關經驗的工作者。但也有一部分的僱主告訴我,有工作經驗的求職者,常常
也不夠滿意企業所能提供的薪資水準。

我覺得有必要在此對僱主說明一下,市場機制是怎麼運作的:「我們根本找不到適用人才
」和「我們無法或不想提供求職者所要求的薪資水準」是兩種非常不同的說法!這就好比
,雖然我們對鑽石的基本印象是「價格十分昂貴」,但其實仍然可以在市場上找到你想要
、或是你負擔得起的那顆鑽石。「無法或不願意以市場價格購買鑽石」,並不等於現今市
場上的鑽石短缺。所以由此類推,企業無法或不願意支付求職者要求的薪資水準,並不等
於現在市場上請不到優秀的人才。

問題出在求職者嗎?

好人才為何找不到好工作?這不是供給和需求那麼簡單的問題。當僱主有職缺要填補時,
他們有很多選擇。這一點應該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些選擇,恰恰造成了工作和聘僱之間
最大的誤解。

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財經報章雜誌上的專家學者,都會抱持所謂「DIY 大賣場觀點」來看
待招募過程:誤以為招募一個新人來遞補目前的職缺,就好像到大賣場買一個新零件來修
理壞掉的洗碗機那麼簡單。當你家的洗衣機壞掉,你會選擇到大賣場去買一個規格一模一
樣的零件,然後換上去讓洗衣機再次運作。但是招募一個新人,並不像買一個新的零件一
樣那麼單純,真正的招募過程也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僱用人才跟大賣場觀點最不一樣的地方是,現實中的求職者與職缺關係,不可能像機器的
零件規格那樣完全一模一樣,新進的人員無法馬上完美無缺遞補舊有職缺。

不景氣更有條件「貨比三家」

以 DIY 賣場的觀點來看市場,我們會以為薪資水準就是在供給(求職者)與市場需求(
職缺)之間找到平衡,所以也就以為可以用這邏輯,精準算出每個工作在市場上應有的薪
資水準。沒錯,軟體工程師的薪水很高,但如果企業願意提高薪水,必定能得到理想的人
選。

但在現實中,僱主並沒有這麼做。先前提過,應徵者不可能跟離職員工完全一模一樣,同
一份工作會因為不同人、不同特性,而有完全不同的表現。因此,如果企業願意花更多時
間尋才,必定能找到願意以較低薪資來擔任同一份職缺的求職者,或是也能找到花同樣薪
資、表現卻優於標準的員工,有種種可能。

因此我們可以瞭解為什麼一個完全符合資格的應徵者無法錄取——因為人資主管往往會想
:「既然可以請到能力遠勝於徵才條件的好人才,又為什麼要僱用僅是符合資格的人?」

經濟衰退時期,這個情況會更加突顯出來,因為這時僱主找尋新人比以往更加容易、成本
更低,所以會用更多時間慢慢找尋最佳的人才。還有一個現象是,有更多符合資格的人才
會主動投遞履歷,所以僱主也可以用花比較少的心力來尋才。

許多專家學者,尤其是針對近幾次經濟衰退時期,都會認為現有的職缺尚未填補,很大問
題應該出在求職者本身,不然市場上有好人才,應該會馬上就會補上現有職缺才對。但其
實他們錯了,好人才是值得等待的,尤其是當僱主知道,只要肯花時間尋找好人才,最終
的結果會更好。

如果問題不全都出在供給或是需求,那麼是出在哪裡?其中一大障礙就在供給與需求之間
:招募過程。

問題一:招募過程

常有年輕求職者覺得,「找工作,靠人力銀行媒合就行了!」但這其實會減少許多求職機
會,尤其是對私立學校和技職體系學生等較弱勢族群而言。

僱主透過網路人力銀行尋才,會設定「關鍵字」來搜尋履歷,而關鍵字不外乎學校、科系
等,導致私立技職院校學生的履歷遭到輕易篩除,可能連被打開的機會都沒有。也因為現
今都在網路上找工作,所以求職者找工作時幾乎沒有與人溝通、講話,甚至整個過程都只
是用電子郵件。

招募過程自動化的優點是,使找工作比以往簡單方便多了!這也是當初1990年開發出這些
甄選系統,吸引求職者的原意。但當時卻沒有想到,會有意想不到的缺點:簡化的過程使
更多更廣的求職者集結投遞履歷,等於招募人員要過濾的求職信件比以往更多。同時,企
業要求人資部門縮減預算,而要同時滿足大量履歷及縮減人事預算的兩大需求,唯一方法
就是讓整個招募過程自動化。

伊蓮.歐樂兒(Elaine Orler)幫忙某公司建立了自動化系統,她說明整個過程怎麼進行
的。

首先,人資主管要先寫出該職缺的職務說明,但由於人資主管經常無法完整寫出他們真正
想要哪些條件,所以內容常常都模糊不清。

當然,好的職務說明應該要有「應徵條件」,清楚說明應徵者至少要符合這些資格,才可
以來投履歷,但這些條件,例如要求應徵者具備特定的技能證照,卻違反聯邦反歧視法規
,因為應徵條件可能會讓特定族群的人受惠,優先被錄取,所以現在很多僱主不願意冒這
個險,寫出可能帶有歧視的應徵條件。所以,他們也就開放讓幾乎所有人都可以投遞履歷
,系統軟體也因為湧進龐大的求職信而阻塞。

同時人資主管也發現,即使把職務說明都寫詳細了,還是很難保證能找到符合需要的、真
正合適的好人才,尤其當市場上沒有適當的人才在找工作時。智庫人力派遣公司(
Mindbank)創辦人兼董事長尼爾.格倫斯楚(Neal Grunstra)稱這種現象為「尋找獨角
獸」。

人資主管把所有需要的資格條件和工作經驗門檻,都放進職務說明中,以確保應徵者的品
質,藉此縮小僱用錯誤的風險,但事實上卻變相造成,幾乎沒有人可以符合所有的應徵資
格。

求職者金.荷根(Kim Hogan)也有類似的經驗,她告訴我:「有一個職缺已經刊登快滿
一年都沒找到人,要求應徵者不僅要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專家,同時要精通行銷、出版、專
案管理、會計以及財務。」我問她,僱主是否難以找到人才填補這個職缺,她回答:「是
的,但我們真的很想要找到完全合適的那個完美人才」。

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Atlanta)研究總監大衛.亞丁(
David Altig)表示,上述這種過於廣泛的應徵要求,在現今其實已經是普遍的現象。就
像過去一間公司要僱用三個新人,其中只有一個職位要會用電腦。但現在,一個人做以往
三個人做的工作,而且每一份工作都要求一定要會用電腦。

有時候,一些附加的應徵條件繁瑣得近乎微不足道。擁有碩士學歷的機械工程師佛南多.
波耶若(Fernando Boero),他不僅有專業證照,並且擁有三十年的相關工作經驗,他跟
我們描述了最近找工作的經驗:「我找到一長串的機械工程師職缺,要求至少有三年的相
關工作經驗,還要有多元的分析及設計軟體能力,最重要的是,還要有每分鐘打65個英文
字的能力。我不懂從什麼時候開始,一個機械工程師在執行專業工作時,需要有如此快速
的電腦打字能力?」

而弔詭的是,在一些企業組織,人資部門其實都不鼓勵接受不符資格要求的例外,因為這
代表未來新進人員能否成功接任,他們必須要負責。在這種狀況下,他們寧願保守地讓職
位空著,等真正完全符合資格的人接替。

招募怪現象,一千人僅一人通過

當我們把招募過程所有的資格限制都串連起來,會發生什麼事?簡單來說,每一項資格要
求,大約都有50%的應徵者可以符合,而符合兩項資格要求者,大約有0.5×0.5,也就是
0.25這麼多。所以如果要同時符十項條件,一千個應徵者裡面,可能只有一個可以通過。
應徵過程一般會問十幾個問題,每一個問題都會影響該應徵者是否符合該職缺要求。

還記得先前提到那個,有兩萬五千人應徵的基層工程師職缺,最後卻沒有任何人符合資格
的那間公司?這真的有可能嗎?那份職缺的資格要求有十四項,卻沒有一項是真的具體的


想想看,一個合格的應徵者不小心被演算系統工具輕易淘汰,這是怎麼回事?我們的確可
以怪罪整個招募過程的改變,但又不妨更深入點看:甄選系統可能難免都有瑕疵錯誤,如
果僱主願意做更多努力來解決這些問題,相信科技進步也不會限制人類腦力的發展。

問題二:職訓落差

最後,讓我們回歸最初衷的問題:「目前市場上確實存在職缺有待遞補,那為什麼有能力
的好人才,還是找不到好工作?」可以確定的是,有一部分問題出在僱主尋才時非常挑剔
,希望找到完美無缺的新員工,但是這個完美無缺的要求,卻又建立在不完美的職缺職務
說明上。招募過程就算不是最大元兇,至少也是問題的所在之一。

那麼,該怎麼做才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最常聽到的解決方法是,把問題丟給教育體系
,要求學校提供更多符合僱主期盼的訓練課程,也更嚴格要求學校老師要教好學生。如果
按照此趨勢發展的話,我們會看到更多學生就讀大學,也會有更多更多的學生和家長,投
入更多金錢就讀職業訓練導向的四年制大學課程。但是,教室實在很難教導以經驗為取向
的工作技能,而且學校和學生也要不停預測,到底僱主未來想要的工作需求是什麼?

我覺得最佳的解決方式是,丟棄傳統的觀念,深入探討到底問題的癥結出在哪裡?這個問
題的核心是:目前市場上的確有技能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必須在職場上才學得到的技能,
但我們很驚訝地發現,很少人注意到這個技能落差,其實可以透過在職訓練來彌補,而現
在大多企業卻選擇靠挖角來彌補人力缺口。

我的同事馬修.畢德威(Matthew Bidwell)用一個新穎但非常直接的方式比較了挖角一
個經理,以及從公司內部提拔一個經理的差異:從外部請來的新經理大約要花三年時間,
工作表現才能追上內部提拔的經理人,但是從內部提拔的經理卻得花七年的時間,薪資水
準才可以追上外部請來的經理。

企業真正遇到的問題不是求職市場上的技能落差,而是企業內部的職訓落差(training
gap)。建立一個傳統的內部訓練計畫,這對於許多僱主來說都是合理的。企業應該更重
視在職訓練,而不是被動等待學校幫你訓練好人才。人才不是零件,企業有個遺缺待補,
不是換一個新的就好那麼簡單,企業要透過在職訓練,從內部找出,符合職缺獨一無二的
人才。與其抱怨找不到人才,不如在企業內部建立一套長期規劃的人才遞補體系。

台灣該怎麼做:找出人力與薪資的平衡點

台灣是一個持續以科技業為導向的國家,職場技能和人力資源兩者對於未來經濟持續的發
展成功與否十分重要。

在此同時,勞工薪資也是另外一項議題。即使現在中國大陸以及其他開發中國家的勞工薪
資急遽上升,該薪資價格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還是差距很大。這個挑戰不僅僅是要找到更優
秀合適的人力資本,更包括給予適合、正確的薪資。

想要解決這個挑戰,需要持續思考誰應該對於人力資本開發這個問題負責任?在歐洲,工
作方面的技能訓練,在普遍認知上是由政府與僱主雙方共同負責的,包括提供很多訓練課
程,如學徒制度(apprenticeships)。而在開發中國家,像是印度,僱主甚至得負起等
同其他國家學校教育裡就可得到的基礎技能訓練。在美國,一直以來僱主大量地從職場訓
練的責任歸屬裡抽離,因此,在職訓練的責任便落到個人以及其他盈利訓練組織身上。對
台灣而言,什麼是最好的綜合措施呢?尤其對於台灣這種跳槽頻繁、快速變遷的高科技產
業,以及外國勞工帶來更嚴重競爭壓力的環境之下?

就這個議題,我從美國的經驗裡學習到了一些。美國僱主不斷地抱怨職場技能短缺,姑且
不論這些抱怨的真實性有多少,目前社會上大多把責任歸屬推往教育制度本身的不完善,
使得畢業生沒有擁有僱主所需要的職場技能。

但最近的某研究數據指出,僱主的抱怨其實比較多在於應徵者沒有相關工作經驗,或是態
度方面的問題;這兩方面的抱怨其實都遠遠大於學術訓練不足的抱怨。最令人驚訝的是,
僱主往往把自己侷限在不完善的僱用過程中,用不適當的方式與低薪期盼找到真正優秀的
人才。台灣,也許可以從這篇文章中的一些美國經驗學習借鏡。

-----------------------------------------

出了社會才發現 學校老師口中講的勞動市場有多麼的脫離現實

本文的作者雖然也是教授 但看得出來他有用心去瞭解

顯然他應該有親自訪問資方 研究資方的心態 然後解析其中的問題

大多數的老師從來沒有一天在勞動市場經歷過就算了 (找教職的這種不算)

嘴巴長在臉上也不問問資方和勞工

拿個模型和數據就在那邊隔空抓藥、憑空想像

我很好奇他們有去關心自己的研究生求職的情形嗎?

還是很偏心地只喜歡那些要念博士然後也是想往教職走的人? (我觀察到是如此)

根據我求職及工作的經驗 文中講的是美國 不過台灣幾乎也是這樣

還好我的公司很有企業社會責任 敢"浪費"時間栽培新鮮人 而且薪水也還OK

雖然是責任制 但是只要處理事情有效率 七點前下班也沒主管會說閒話

和我同學比起來好不少了

--
Tags: 經濟

All Comments

Sierra Rose avatar
By Sierra Rose
at 2013-06-07T23:07
五點半回家的飄過....
Harry avatar
By Harry
at 2013-06-12T10:16
多變因之下,你要經濟學怎麼學? 學校教的變數當然會簡化。
Oscar avatar
By Oscar
at 2013-06-14T23:23
問題不在簡不簡化 而是到底瞭不瞭解現實社會的運作
Zanna avatar
By Zanna
at 2013-06-15T19:30
我舉個例子 前陣子我們公司找了某顧問公司做業績問卷
Quanna avatar
By Quanna
at 2013-06-19T22:01
就個人經驗的話,新鮮人比較沒定性,流動率高,有些只
Rebecca avatar
By Rebecca
at 2013-06-20T07:41
然後發現A組某項業務大輸給B組 他們得出來的結論是 A組
Aaliyah avatar
By Aaliyah
at 2013-06-24T23:13
沒有認真執行該項業務 這根本就是胡扯 因為在先天上A組
Michael avatar
By Michael
at 2013-06-27T21:15
想沾醬油弄個工作經驗,眼高手低,所以後來不愛採用了
Hardy avatar
By Hardy
at 2013-06-30T04:24
就是做不到 這種就是典型的看到結果然後在那邊編故事
Zenobia avatar
By Zenobia
at 2013-07-02T18:19
而沒有好好的去問問第一線人員面對的問題
Agnes avatar
By Agnes
at 2013-07-02T19:37
經濟研究不求一定要做個案 但是從頭到尾坐在研究室裡產出
Elizabeth avatar
By Elizabeth
at 2013-07-04T11:27
一篇探討勞動問題的paper 這難道一點不對勁都沒有?
Ursula avatar
By Ursula
at 2013-07-08T20:54
連自己的研究生求職狀況都不知道 真的太離譜
Kristin avatar
By Kristin
at 2013-07-11T19:13
經濟學很有用 但是要用對地方
Iris avatar
By Iris
at 2013-07-13T10:10
新鮮人流動率高的問題是因果循環 今天你公司就是對年輕人
Agatha avatar
By Agatha
at 2013-07-13T14:10
有偏見 公司會花時間花金錢做教育訓練嗎? 不會
Victoria avatar
By Victoria
at 2013-07-16T06:44
就算錄取了也不會善待 所謂的眼高手低新人看你這間公司
Una avatar
By Una
at 2013-07-18T02:37
有歧視 那又更會做一下就跑了 我不否認有些人工作心態
Emily avatar
By Emily
at 2013-07-18T07:39
有問題 我自己的同學不少不爽就離職 但也有很多很努力的人
Ethan avatar
By Ethan
at 2013-07-20T07:28
最後苦的都是在上課的主管,拜託我少收新鮮人
誰叫我們只是傳產,小廟容不下大佛啊,加上新合同法
Eden avatar
By Eden
at 2013-07-21T16:51
也提高擺爛誘因,黃牛到處跑,不得不慎
Hedwig avatar
By Hedwig
at 2013-07-24T14:35
幾年前國泰的EMA也是,碩士一進去四萬多底薪,半年的
Jake avatar
By Jake
at 2013-07-26T09:31
無業績壓力並學習,之後直接掛主任,結果聽說有個白目
Daph Bay avatar
By Daph Bay
at 2013-07-30T08:19
在公司網頁留言說可以利用這半年,慢慢找其他工作當跳
Freda avatar
By Freda
at 2013-08-03T07:52
板,結果被高層看到就取消了XDD,人家都還有教學中心

5年7帖藥方 經濟愈救愈糟

John avatar
By John
at 2013-06-03T15:07
推 moondark92:說到bernanke...http://tinyurl.com/8wrmn4y06/03 12:58 → moondark92:ChairmanBernanke Should Listen to ProfessorBernanke06/03 12:58 還以為會提 Bernanke ...

5年7帖藥方 經濟愈救愈糟

Emma avatar
By Emma
at 2013-06-03T04:48
這不是學用落差的問題 純粹就是台灣學者想當官的一狗票,而且還想瘋了 所以上任後可以為了仕途與迎合上意而拋棄知識 管中閔就不再提了,張金鶚也改口看多房市,再次示範何謂換了位置就換腦袋 反觀民進黨…阿不是,是國外一些比較有風範的學者 Bernanke 雖然也很有政客的本領,但他的方針都能從以前發表的演說跟著作尋 ...

請問兩題經濟學的問題

Isabella avatar
By Isabella
at 2013-06-02T17:49
各位版友大家好 我最近做題目時遇到兩題不會寫的題目 想請各位幫忙解答,謝謝 Q1 甲乙兩個是有對冷氣的需求函數是 P=15-2Q 而冷氣的供給函數是 P=6Q 請問 最適的冷氣數量是多少 答案是3 我的算法 另兩式相等,求出Q=15/8=1.875 可是答案是3 然道是因為2個人,所以 ...

看台食安問題憶「皮鞋酸奶」 陸網友:兩岸奸商

Ursula avatar
By Ursula
at 2013-06-02T13:41
http://ppt.cc/60VG 我們公司向聯成化工買增塑劑很久了,現在才知道他們居然有出貨給食品加工廠 但大家不用難過,因為國外也有黑心食品,可參閱《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233 ...

有關獨占的邊際成本線

Freda avatar
By Freda
at 2013-06-02T06:44
※ 引述《goodluck209 (none)》之銘言: : ※ 引述《akai0928 (so what)》之銘言: : : 你指的是AC、MC 均為U字型吧… : 沒錯!! : : 這跟分析課稅的關聯性是? : 不好意思,沒說清楚。 : 這個地方指的是分析在完全獨佔市場下,課徵從量稅時, : 稅的轉嫁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