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施捨‧世界經濟簡史》讀後感 - 經濟

By Irma
at 2010-07-10T11:17
at 2010-07-10T11:17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softChiffon (平行線的終點是未來)》之銘言:
這篇很多說法有問題。
: 我覺得有個問題可以思索,引述大大所提"。在每個王朝興替間,大亂之後人口
: 減少,荒地增多,則盛世通常隨之而來。然在昌平百餘年,許多弊病叢生,很
: 快的就開始衰世、戰亂,直到人口再次的降低到當時的經濟所能承受的限度後
: 才又恢復。"這是不是可以解讀成人口是影響經濟環境甚至是引發戰爭的重要因素
: 如果用景氣循環來類比,似乎人口增加到某種程度,就會有動亂,直到人口下降
: 到某種程度,動亂才會停止。
環境跟經濟是兩個概念。
人口增加導致大量人口沒有土地可耕作,糧食產量不足以讓所有人吃飽這是環境問題。
明明就有餘糧但是運不到飢荒的地方,有剩餘勞動力但是沒有工作,這是經濟問題。
: 大亂之後人口減少,荒地增多,表示可以有一個具有公權力的組織來分配這些土地
: 所以,我會認為,戰爭結束的原因應該是政府具有多少土地可以分配他轄下的人民
: 簡單來說就是L/N的概念,L是土地,N是人民。所以當L/N維持在一定水準,就具備
: 讓戰爭停止的要素,所以三國可以鼎立,南北朝可以維持數百年的原因在於,政府
這是完全錯誤的,戰爭停止的要素在於勢力均衡的達成。
例如三國其實是只要一國強大,其他兩國就會聯合起來制衡你。
南北朝很複雜,不過天然條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因為軍隊對氣候的適應也是軍事要素。
另外當時其實是人口過少,淮南幾乎是無人區,這對古代軍隊補給非常不利。
而且政府能夠控制的人口也少,有很多人口掌握在占有大量土地的世家大族手裡。
政府所有的軍事資源少,就無法支撐規模太大的戰爭。
這些跟可供分配的耕地完全無關。
: 已經具備足夠多的土地來滿足支持他的人民。
: 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其實衍生另一個議題是大大未提及的,戰爭結束之後,土地
: 如何分配。因為如果只要人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迎來盛世,那為甚麼均田制度在
: 唐朝後就再也沒有實施了。這是因為均田制度只有把無主的土地拿來做分配,所以
: 只有在人口稀少而且有足夠多的無主土地的時候才有辦法實施。
錯了,明朝初年華北也是人口稀少,朱元璋或者朱棣也沒有實施什麼均田制。
事實上明朝華北地區經濟的發展遠遠落後江南,而江南才是人口過多的地方咧。
均田制的目的是讓政府掌握一批提供租糧稅金以及服役的人口,以解決政府資源的問題。
所以說均田制在唐高宗以後就不太能徹底執行了,到唐玄宗時代完全破產。
那是因為比起在關中附近確保一批納稅人口,還不如想辦法對全國老百姓收稅成本更低。
如果不是安史之亂造成藩鎮割據,那唐玄宗也不該被罵得這麼臭頭。
: 換言之,這引發另一個問題。昌平百餘年後帶來亂世與戰爭,可以看做是通貨膨脹失控
: 、土地與財富分配不均所引起的,那即便是戰爭結束了,政府沒有足夠多的無主土地可
: 供分配,為什麼在宋元明清還是可以看到盛世的出現。
那是因為你的觀點錯誤。
宋朝以後海貿跟手工業的發展,讓很多人即使不下田也可以吃飽。
(這是經濟條件)
更精細的土地開發跟新種作物則是造成一塊土地可以養更多人。
(這是環境條件)
所以中國的人口在北宋達到一億人(未計入遼、西夏),在明朝又達到兩億人。
傳統方式能夠負擔的人口極限大約是四億人,而這是在清朝的時候。
: 在人口逐漸增加,政府所能分配給每一個人民的土地變少的情況下,新朝代的建立者
: 是用甚麼經濟甚至是土地改革制度讓人民買單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政府所能分配
: 的無主土地減少,其實就是官僚與仕紳階級在每次大亂中精準的壓對寶,這表示新朝代
: 的建立對於土地重新分配的影響是有限的。
根本沒有這回事。
唐朝以前也不是每次改朝換代就重新分配土地好嗎。
例如東漢就沒有重新分配土地,更無論魏晉。
秦漢隋唐重新分配土地的目的在於確實掌控人口,因為土地加人口才能得到賦稅。
你所謂的土地改革是一個百分之百現代的概念,請不要生搬硬套。
: 其實我們可以從中國歷代人口的變化來看,楚漢相爭的末期,中國剩下1000萬人,當然
: 大漢盛世曾經讓人口爬升到4000萬人,但是三國末期,人口只剩七百萬人。但是,在宋、
: 元、明、清等朝代,人口數是逐漸提高的,這表示新朝代的建立,統治者手中並沒有足
: 夠多的土地可以改善貧富差距的問題,但是人民還是對新朝代買單了,顯示土地不是唯一
: 的因素。那~人民對於新朝代買單的其他原因是甚麼。人口增加,可分配的土地減少,還
: 能接二連三的創造盛世,顯示政府的重點從分配土地轉移成維持市場的交易秩序,這背後
: 隱含著,中國逐漸進入貨幣經濟的體系,只要新朝代的建立者能夠維持市場秩序,建立
: 貨幣信心,同時又能夠保障農業人口的最低收入,那麼,是不是每個人都有土地已經不
: 再是重點。換言之,沒有土地的人民只要能夠發揮其勞動生產力,就可以維持生活。表示
: 這個經濟體系在技術力與多樣化生產都有一定程度的水準。
不要亂亂講。
中國在戰國秦漢就已經進入貨幣經濟了,只是三國以後又倒退回實物經濟。
然後到了唐朝,玄宗時代其實早就具備貨幣經濟的條件,只是安史之亂把這個時間推遲。
但是到了中唐隨著兩稅法的成立,可以肯定貨幣經濟已經達到一定水準了。
實際上明清兩代的政府對於市場秩序根本發揮的是負面作用,地方官員尋租盛行。
結果導致中國從來未能建立類似歐洲那種信用制度和市場秩序。
(當然其實這些也只是歐洲的概念而已,不過不比較就沒法討論了。)
另外,認為政權是建立在人民的支持上這個想法也很奇怪。
政權只需要得到人民的信任就夠了,當時的政府跟百姓的距離實在太遠。
有多遠呢?一個縣只有官一人,就是縣長。
他的縣政府頂多只有幾十個吏跟官差,這幾十個人要管百里之地。
百里有多大,大概從縣的邊界走一整天能夠走到縣城的距離喔。
那你想,一個住在離縣城有六個時辰腳程地方的農民,他跟皇上的距離有多遠?
他要怎麼支持,或者怎麼不支持這個皇上?
: 當經濟體系日趨複雜,統治者必須思考他得要保留多少人民從事生產。簡單的說,秦的滅
: 楚戰爭動用六十萬的軍隊,岳飛最後一次北伐想必也調動不低於此數的軍隊。但是如果把
: 軍費與武器的支出用GDP來比較,岳飛北伐的軍事費用應該高過秦滅楚。也就是說,戰爭
誰告訴你岳飛北伐有這麼多軍隊?書都不讀自己亂猜。
何況岳飛的軍費是自籌的,你要討論政府就不能拿岳飛當例子。
: 的成本提高,經濟體系的複雜,與仕紳官僚階層的壓寶,讓亂世之後的人口數逐次上升,
"中國內戰式戰爭"的特色就是,把戰爭成本壓得越低者往往獲勝。
所以我們看到秦朝兵馬俑全身盔甲,到了清朝就只剩一把大刀......
: 我們也可以這麼想像,如果當年打完抗日戰爭全中國只剩1000萬人,中國要花多久的時
: 間才能讓每個行業的經濟活動都回復戰前的水準,因此不管戰爭的勝利者是中國還是日本
: 都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
你要讓抗戰後的中國只剩1000萬人,這個難度比人類登陸月球還高得多。
事實上抗戰加內戰之後,1950年代初中共就宣稱有五億人口了。
: 同樣的,也可以解是對日戰爭之後,為什麼國共內戰會在短時間內結束,這表示統治者
: 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讓資源過於集中在少部分人身上,因此我們在國共內戰後看到中國
: 的土地分配制度出現新的變革。這個結果會反駁前述論點嗎?其實不會,因為土地分配
: 制度改革只是生產資源重新分配的一環而已。
這些論點完全錯誤,從頭到尾都只是想當然而已。
: 文章太長了,重新節錄重點
: 1.土地的分配與人均土地數量是大亂世得以結束的重點
: 2.隨著經濟活動日益複雜、官僚政治的成熟、技術水準提升,在這三個因素相互影響下
: 每一次亂世結束後的剩餘人口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 3.經濟發展會讓第1項的影響力下降
: 4.生產資源的分配才是穩定經濟體系的重點-->如果解決經濟危機的代價是讓生產資源
: 集中在少數人手上,隱含貧富差距拉大-->距離更激烈的改革將越來越近
: 5.官僚階級對於亂世的影響很大,家裡沒人做官的,請趕快推派幾名代表
--
這篇很多說法有問題。
: 我覺得有個問題可以思索,引述大大所提"。在每個王朝興替間,大亂之後人口
: 減少,荒地增多,則盛世通常隨之而來。然在昌平百餘年,許多弊病叢生,很
: 快的就開始衰世、戰亂,直到人口再次的降低到當時的經濟所能承受的限度後
: 才又恢復。"這是不是可以解讀成人口是影響經濟環境甚至是引發戰爭的重要因素
: 如果用景氣循環來類比,似乎人口增加到某種程度,就會有動亂,直到人口下降
: 到某種程度,動亂才會停止。
環境跟經濟是兩個概念。
人口增加導致大量人口沒有土地可耕作,糧食產量不足以讓所有人吃飽這是環境問題。
明明就有餘糧但是運不到飢荒的地方,有剩餘勞動力但是沒有工作,這是經濟問題。
: 大亂之後人口減少,荒地增多,表示可以有一個具有公權力的組織來分配這些土地
: 所以,我會認為,戰爭結束的原因應該是政府具有多少土地可以分配他轄下的人民
: 簡單來說就是L/N的概念,L是土地,N是人民。所以當L/N維持在一定水準,就具備
: 讓戰爭停止的要素,所以三國可以鼎立,南北朝可以維持數百年的原因在於,政府
這是完全錯誤的,戰爭停止的要素在於勢力均衡的達成。
例如三國其實是只要一國強大,其他兩國就會聯合起來制衡你。
南北朝很複雜,不過天然條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因為軍隊對氣候的適應也是軍事要素。
另外當時其實是人口過少,淮南幾乎是無人區,這對古代軍隊補給非常不利。
而且政府能夠控制的人口也少,有很多人口掌握在占有大量土地的世家大族手裡。
政府所有的軍事資源少,就無法支撐規模太大的戰爭。
這些跟可供分配的耕地完全無關。
: 已經具備足夠多的土地來滿足支持他的人民。
: 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其實衍生另一個議題是大大未提及的,戰爭結束之後,土地
: 如何分配。因為如果只要人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迎來盛世,那為甚麼均田制度在
: 唐朝後就再也沒有實施了。這是因為均田制度只有把無主的土地拿來做分配,所以
: 只有在人口稀少而且有足夠多的無主土地的時候才有辦法實施。
錯了,明朝初年華北也是人口稀少,朱元璋或者朱棣也沒有實施什麼均田制。
事實上明朝華北地區經濟的發展遠遠落後江南,而江南才是人口過多的地方咧。
均田制的目的是讓政府掌握一批提供租糧稅金以及服役的人口,以解決政府資源的問題。
所以說均田制在唐高宗以後就不太能徹底執行了,到唐玄宗時代完全破產。
那是因為比起在關中附近確保一批納稅人口,還不如想辦法對全國老百姓收稅成本更低。
如果不是安史之亂造成藩鎮割據,那唐玄宗也不該被罵得這麼臭頭。
: 換言之,這引發另一個問題。昌平百餘年後帶來亂世與戰爭,可以看做是通貨膨脹失控
: 、土地與財富分配不均所引起的,那即便是戰爭結束了,政府沒有足夠多的無主土地可
: 供分配,為什麼在宋元明清還是可以看到盛世的出現。
那是因為你的觀點錯誤。
宋朝以後海貿跟手工業的發展,讓很多人即使不下田也可以吃飽。
(這是經濟條件)
更精細的土地開發跟新種作物則是造成一塊土地可以養更多人。
(這是環境條件)
所以中國的人口在北宋達到一億人(未計入遼、西夏),在明朝又達到兩億人。
傳統方式能夠負擔的人口極限大約是四億人,而這是在清朝的時候。
: 在人口逐漸增加,政府所能分配給每一個人民的土地變少的情況下,新朝代的建立者
: 是用甚麼經濟甚至是土地改革制度讓人民買單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政府所能分配
: 的無主土地減少,其實就是官僚與仕紳階級在每次大亂中精準的壓對寶,這表示新朝代
: 的建立對於土地重新分配的影響是有限的。
根本沒有這回事。
唐朝以前也不是每次改朝換代就重新分配土地好嗎。
例如東漢就沒有重新分配土地,更無論魏晉。
秦漢隋唐重新分配土地的目的在於確實掌控人口,因為土地加人口才能得到賦稅。
你所謂的土地改革是一個百分之百現代的概念,請不要生搬硬套。
: 其實我們可以從中國歷代人口的變化來看,楚漢相爭的末期,中國剩下1000萬人,當然
: 大漢盛世曾經讓人口爬升到4000萬人,但是三國末期,人口只剩七百萬人。但是,在宋、
: 元、明、清等朝代,人口數是逐漸提高的,這表示新朝代的建立,統治者手中並沒有足
: 夠多的土地可以改善貧富差距的問題,但是人民還是對新朝代買單了,顯示土地不是唯一
: 的因素。那~人民對於新朝代買單的其他原因是甚麼。人口增加,可分配的土地減少,還
: 能接二連三的創造盛世,顯示政府的重點從分配土地轉移成維持市場的交易秩序,這背後
: 隱含著,中國逐漸進入貨幣經濟的體系,只要新朝代的建立者能夠維持市場秩序,建立
: 貨幣信心,同時又能夠保障農業人口的最低收入,那麼,是不是每個人都有土地已經不
: 再是重點。換言之,沒有土地的人民只要能夠發揮其勞動生產力,就可以維持生活。表示
: 這個經濟體系在技術力與多樣化生產都有一定程度的水準。
不要亂亂講。
中國在戰國秦漢就已經進入貨幣經濟了,只是三國以後又倒退回實物經濟。
然後到了唐朝,玄宗時代其實早就具備貨幣經濟的條件,只是安史之亂把這個時間推遲。
但是到了中唐隨著兩稅法的成立,可以肯定貨幣經濟已經達到一定水準了。
實際上明清兩代的政府對於市場秩序根本發揮的是負面作用,地方官員尋租盛行。
結果導致中國從來未能建立類似歐洲那種信用制度和市場秩序。
(當然其實這些也只是歐洲的概念而已,不過不比較就沒法討論了。)
另外,認為政權是建立在人民的支持上這個想法也很奇怪。
政權只需要得到人民的信任就夠了,當時的政府跟百姓的距離實在太遠。
有多遠呢?一個縣只有官一人,就是縣長。
他的縣政府頂多只有幾十個吏跟官差,這幾十個人要管百里之地。
百里有多大,大概從縣的邊界走一整天能夠走到縣城的距離喔。
那你想,一個住在離縣城有六個時辰腳程地方的農民,他跟皇上的距離有多遠?
他要怎麼支持,或者怎麼不支持這個皇上?
: 當經濟體系日趨複雜,統治者必須思考他得要保留多少人民從事生產。簡單的說,秦的滅
: 楚戰爭動用六十萬的軍隊,岳飛最後一次北伐想必也調動不低於此數的軍隊。但是如果把
: 軍費與武器的支出用GDP來比較,岳飛北伐的軍事費用應該高過秦滅楚。也就是說,戰爭
誰告訴你岳飛北伐有這麼多軍隊?書都不讀自己亂猜。
何況岳飛的軍費是自籌的,你要討論政府就不能拿岳飛當例子。
: 的成本提高,經濟體系的複雜,與仕紳官僚階層的壓寶,讓亂世之後的人口數逐次上升,
"中國內戰式戰爭"的特色就是,把戰爭成本壓得越低者往往獲勝。
所以我們看到秦朝兵馬俑全身盔甲,到了清朝就只剩一把大刀......
: 我們也可以這麼想像,如果當年打完抗日戰爭全中國只剩1000萬人,中國要花多久的時
: 間才能讓每個行業的經濟活動都回復戰前的水準,因此不管戰爭的勝利者是中國還是日本
: 都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
你要讓抗戰後的中國只剩1000萬人,這個難度比人類登陸月球還高得多。
事實上抗戰加內戰之後,1950年代初中共就宣稱有五億人口了。
: 同樣的,也可以解是對日戰爭之後,為什麼國共內戰會在短時間內結束,這表示統治者
: 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讓資源過於集中在少部分人身上,因此我們在國共內戰後看到中國
: 的土地分配制度出現新的變革。這個結果會反駁前述論點嗎?其實不會,因為土地分配
: 制度改革只是生產資源重新分配的一環而已。
這些論點完全錯誤,從頭到尾都只是想當然而已。
: 文章太長了,重新節錄重點
: 1.土地的分配與人均土地數量是大亂世得以結束的重點
: 2.隨著經濟活動日益複雜、官僚政治的成熟、技術水準提升,在這三個因素相互影響下
: 每一次亂世結束後的剩餘人口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 3.經濟發展會讓第1項的影響力下降
: 4.生產資源的分配才是穩定經濟體系的重點-->如果解決經濟危機的代價是讓生產資源
: 集中在少數人手上,隱含貧富差距拉大-->距離更激烈的改革將越來越近
: 5.官僚階級對於亂世的影響很大,家裡沒人做官的,請趕快推派幾名代表
--
Tags:
經濟
All Comments

By Brianna
at 2010-07-13T07:20
at 2010-07-13T07:20

By Jessica
at 2010-07-15T17:20
at 2010-07-15T17:20
Related Posts
要素需求

By Christine
at 2010-07-10T01:32
at 2010-07-10T01:32
暑修 「個體經濟學(下)3學分」 "確定開 …

By Valerie
at 2010-07-09T16:31
at 2010-07-09T16:31
論地租

By Charlie
at 2010-07-09T10:13
at 2010-07-09T10:13
論地租

By Lydia
at 2010-07-09T05:31
at 2010-07-09T05:31
哪個教授的網頁經濟學上課講義不錯的?

By Edith
at 2010-07-08T11:54
at 2010-07-08T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