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三通? - 經濟

By Andy
at 2006-09-29T23:13
at 2006-09-29T23:13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QnQ ()》之銘言:
: ※ 引述《ianlin45 (Ian)》之銘言:
: : 先不考慮政治上的角力(定位)
: : 三通本身在經濟上來說 會有什麼影響呢?
: : 看過前面的討論 但是好像沒有人解釋邏輯推導過程
: : 希望有淺顯易懂的說明 謝謝
: 三通當中 通郵電通航很直覺的是可以讓兩岸的聯繫互動 交通成本降低
: 這當然有助於兩岸之間互動效率的提升
: 助於兩岸企業雙邊交流來往
: 通商則是我個人認為爭議較大的部份
: 通商包括了商品的貿易出入 資本投入 技術移轉 甚至遷廠外移等等
: 其實現在兩岸之間早就在進行間接通商
: 經過香港等第三地進行間接貿易 光是經香港的間接貿易現在累計至少超過1200億美元
: 台商苦命在於中間要被香港等地白抽過路費 造成成本上升 效率下降
: 台灣政府也拿不到好處
: 所以一直有聲音要求開放
這跟中國官方「只要不台獨,什麼都好」的說詞有關
聽起來很吸引人,實際上卻一直打壓我外交空間
哪天時機一成熟,直接對外宣布是國內問題,其他國家不可干預,也很正常
就像我們這兒,四周土地都有人買,而且錢也付了
哪知道政府突然都不給批,買土地卻不能建廠房
大家乾瞪眼,村委會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 通商在自由貿易的論述下 很直覺地定位成雙邊互利的狀況
: 藉由彼此的比較利益開展生產的專業分工 再藉由貿易讓雙方互利
: 一直到不再有貿易套利的空間 使商品的相對價格在兩地歸為一致
: 也較是所謂的國際價格
: 但是自由貿易的理論模型只是極為精簡的模型
: 如果資本 商品的自由流動讓雙邊獲利是理所當然
: 那已開發國家大可不必對開發中國家課徵反傾銷稅
: 已開發國家也不必再優惠 補助國內缺乏比較利益的產業
比較利益假設只有勞動這唯一的生產要素,又假設生產要素不會流動
而生產者即消費者,專業化使產出提高,自然會導出大家都有利的結論
如果再加上土地、資本,可能就涉及到某些人有利,某些人不利(分配)的問題
由於把簡單假設下的簡單推論拿來做為政策指導,熊彼德就批評為"李嘉圖之惡"了
: 個人認為核心的問題在於 各國本來就不存在完全的專業化
: 就生產來講 農夫或許可以當工廠工人 但是就無法當高科技工程師
: 就消費來講 農夫既然無法隨著貿易的速度轉型
: 開發中國家生產的農產品 以致於消費品 工業製程品
: 勢必衝擊本地原有的產業生存空間
: 各已開發國的作法多仍以配額 或關稅 或反傾銷等方式來保護國內產業
: 也就是說所謂自由貿易是「保護弱小的 拓展強勢的產業」
: 笨笨的迅速將一切產業暴露在國際的弱肉強食 開發中國家的低價競爭
: 無異於自掘墳墓
這樣的"自由貿易"只是一種策略性口號,用來維護特定利益團體,不是真正的自由貿易
就好像"反貪腐"其實只是反扁,沒看到有人拿來反馬、反宋,是一樣的道理
: 直觀一點來講 當自由貿易將台灣的農漁民 加工業勞工全部搞的失業之後
: 經濟學叫他們花錢買外國的東西是不太可能的
: 剛好政府又為了補貼與國際廠商低價廝殺的製造業
: 沒錢照顧失業的人 又沒辦法及時將他們訓練成工程師
: 那些人只好自生自滅
古典學派說,長期下來,他們就能買了
凱因斯則說,長期下來,他們都死了
: 另外 自由貿易預設了
: 種香蕉比較便宜的就應該種香蕉 研發科技比較便宜的就研發科技
: 大家有香蕉吃 也有電腦可以玩
: 但是種香蕉的永遠只會種香蕉
: 綜觀國際上還沒有一個國家不想進行高科技化 提昇高附加價值產業
: 因為種香蕉總是很容易被其他國家趕過
: 但是高科技則可以用專利來壟斷 並且扶植整個生產鏈 甚至全球佈局
: 自由貿易無法讓一個香蕉王國變成高科技 高附加價值的科技矽島
: 只有政府的經濟政策 學術的研發 產界的整合才有可能如此
: 大國講自由貿易是為了全球佈局 小國講自由貿易是開拓產品市場
: 台灣講自由貿易竟然是為了台商的存活
: 以現在台灣高度容易被低價替代掉的製造業來講
: 在自由貿易中 廠商遷廠更是必然之事
: 台灣勢必將喪失所有附屬代工業的基礎 當然也包括竹科的電子代工業
: 產業外移 基礎流失 更不用說如何成為什麼科技矽島
: 一窩蜂的興起 一窩蜂的落跑 就是台灣現行產業的寫照
: 難道製造業衰敗後台灣再回頭大規模生產香蕉 蔗糖嗎
其實農業也能涉及科技跟專利:
跨國公司 Rice Tec(稻米科技公司)分別從印度及泰國引入 Basmatic
及 Jasmine品種,並申請專利。這樣,儘管兩個品種都是兩國人民的勞
動成果,Rice Tec 卻輕易搶過去。兩國農民若繼續種植這些品種,就要
向公司付出補償。Rice Tec 還研究把有關品種的種子基因改造成無生育
能力。若第三世界農民買入種子,將來就不能夠自行培植,而要永遠依
賴外國公司。*
*〈自由貿易,不自由貿易與不貿易自由〉,劉宇凡
全文:http://xinmiao.hk.st/trad/globalize/gl051.htm
: 台灣在5 60年代藉由國家重工業建設
: 使石化鋼鐵業及相關下游產業得以發展
: 再藉由國家的工研院將電子技術導入 才造就了電子代工業的基礎
: 但是現在生產力中堅的台灣製造業仍舊停留在
: 價格 效率 成本競爭的附屬性代工業
: 台灣政府在80年代接收了西方的新自由主義 政府開始自我弱化
: 放棄掉台灣自主的產業政策 導致台灣廠商還剛開始技術成熟
: 就無法得到國家支持的資金 科技協助
: 政府放任各中小型企業在國內彼此低價競爭
: 若再三通則是要讓還存在台灣的產業與大陸廠商直接互相撕殺
這很難說,畢竟向右轉還是政府的大手在推
而且也有扶植失敗的例子,如裕隆,否則自由派不會老是呱呱叫
經濟開放弱化的是應變突發狀況的能力(經濟一體化意味著牽一髮動全身)
姑且不論"新自由主義"一詞的爭議
政府的改革最初也是因應財政問題而起
希望藉由引進企業管理的方式來更有效率地使用預算
成本效益分析、效率的思維,很難不動搖對於產業政策的信心
(相對興起的是"競爭力"的意識)
再說,這樣的產業政策會遇到所得分配的問題:
為什麼要拿國家的錢補助社會上所得較高的一群?
: 現在的狀況是這樣
: 已經遷廠至大陸的台商反而以低廉價格威脅國內的廠商
: 三通讓台商有存活的機會
: 卻可能讓台灣發展至今的高級代工業 製造業連根拔起
: 台灣政府要努力的方向應該是如何在已存在基礎的製造業上
: 研發整合更成熟的技術及生產網絡
: 三通好聽叫自由貿易 難聽叫自生自滅
: 台灣的產業若只能移往大陸才能生存
: 台灣將和香港一樣製造業被掏空 無法有自主領先的製造業體系
: 政府的經濟政策是最主要的關鍵
: 有學者提議藉由稅捐充裕國庫 控管外流資本廠商
: 減緩產業空洞化對於國內的衝擊
: 個人認為此法或許可行 但太過於被動
: 三通的議題應放回台灣整體產業的前景來看
: 應以整合 研發 擴大國內外資金挹注 人才培養為重
: 而不得因政治因素草率犧牲近半世紀的產業基礎
: 也犧牲掉農民 勞動者的工作權
: 有點激烈 歹勢
其實投資方面通好多了(可能有人想要通更多):
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統計,2005年1-12月我國核准對外投資
(含對中國大陸投資)件數共計1,818件,金額為84.54億美元,
其中核准赴中國大陸投資金額為60.07億美元,占我核准對外投資
總額71.05%,位居第一位。累計自1991年至2005年12月底止,臺
商對中國大陸投資總核准件數34,452件,總核准金額達472.56億
美元,占我核准對外投資總額的51.49%,位居第一位。**
**《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 157 期
http://www.chinabiz.org.tw/chang/Eco/157-2005-11/menu.htm
還有更激烈的:
政策圈的人大聲疾呼,我們需要提倡教育與培訓,增加研發支出
,創造「創業風氣」,以改善舊經濟體的整個供應面(如 HMSO,
1994)。不過我們不用對任何旨在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政策寄以厚
望。翻遍歷史,我們找不到任何系統化或不可動搖的證據,能證
明經濟創新能力、教育水準、研發經費、培訓能力,或其他任何
值得一試,但純屬供應面的政策方案,與長期國際經濟績效和成
功有因果關係(Edgerton,1996)。***
*** Paul Hirst & Grahame Thompson,《全球化迷思》,群學出版社,p.186
--
: ※ 引述《ianlin45 (Ian)》之銘言:
: : 先不考慮政治上的角力(定位)
: : 三通本身在經濟上來說 會有什麼影響呢?
: : 看過前面的討論 但是好像沒有人解釋邏輯推導過程
: : 希望有淺顯易懂的說明 謝謝
: 三通當中 通郵電通航很直覺的是可以讓兩岸的聯繫互動 交通成本降低
: 這當然有助於兩岸之間互動效率的提升
: 助於兩岸企業雙邊交流來往
: 通商則是我個人認為爭議較大的部份
: 通商包括了商品的貿易出入 資本投入 技術移轉 甚至遷廠外移等等
: 其實現在兩岸之間早就在進行間接通商
: 經過香港等第三地進行間接貿易 光是經香港的間接貿易現在累計至少超過1200億美元
: 台商苦命在於中間要被香港等地白抽過路費 造成成本上升 效率下降
: 台灣政府也拿不到好處
: 所以一直有聲音要求開放
這跟中國官方「只要不台獨,什麼都好」的說詞有關
聽起來很吸引人,實際上卻一直打壓我外交空間
哪天時機一成熟,直接對外宣布是國內問題,其他國家不可干預,也很正常
就像我們這兒,四周土地都有人買,而且錢也付了
哪知道政府突然都不給批,買土地卻不能建廠房
大家乾瞪眼,村委會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 通商在自由貿易的論述下 很直覺地定位成雙邊互利的狀況
: 藉由彼此的比較利益開展生產的專業分工 再藉由貿易讓雙方互利
: 一直到不再有貿易套利的空間 使商品的相對價格在兩地歸為一致
: 也較是所謂的國際價格
: 但是自由貿易的理論模型只是極為精簡的模型
: 如果資本 商品的自由流動讓雙邊獲利是理所當然
: 那已開發國家大可不必對開發中國家課徵反傾銷稅
: 已開發國家也不必再優惠 補助國內缺乏比較利益的產業
比較利益假設只有勞動這唯一的生產要素,又假設生產要素不會流動
而生產者即消費者,專業化使產出提高,自然會導出大家都有利的結論
如果再加上土地、資本,可能就涉及到某些人有利,某些人不利(分配)的問題
由於把簡單假設下的簡單推論拿來做為政策指導,熊彼德就批評為"李嘉圖之惡"了
: 個人認為核心的問題在於 各國本來就不存在完全的專業化
: 就生產來講 農夫或許可以當工廠工人 但是就無法當高科技工程師
: 就消費來講 農夫既然無法隨著貿易的速度轉型
: 開發中國家生產的農產品 以致於消費品 工業製程品
: 勢必衝擊本地原有的產業生存空間
: 各已開發國的作法多仍以配額 或關稅 或反傾銷等方式來保護國內產業
: 也就是說所謂自由貿易是「保護弱小的 拓展強勢的產業」
: 笨笨的迅速將一切產業暴露在國際的弱肉強食 開發中國家的低價競爭
: 無異於自掘墳墓
這樣的"自由貿易"只是一種策略性口號,用來維護特定利益團體,不是真正的自由貿易
就好像"反貪腐"其實只是反扁,沒看到有人拿來反馬、反宋,是一樣的道理
: 直觀一點來講 當自由貿易將台灣的農漁民 加工業勞工全部搞的失業之後
: 經濟學叫他們花錢買外國的東西是不太可能的
: 剛好政府又為了補貼與國際廠商低價廝殺的製造業
: 沒錢照顧失業的人 又沒辦法及時將他們訓練成工程師
: 那些人只好自生自滅
古典學派說,長期下來,他們就能買了
凱因斯則說,長期下來,他們都死了
: 另外 自由貿易預設了
: 種香蕉比較便宜的就應該種香蕉 研發科技比較便宜的就研發科技
: 大家有香蕉吃 也有電腦可以玩
: 但是種香蕉的永遠只會種香蕉
: 綜觀國際上還沒有一個國家不想進行高科技化 提昇高附加價值產業
: 因為種香蕉總是很容易被其他國家趕過
: 但是高科技則可以用專利來壟斷 並且扶植整個生產鏈 甚至全球佈局
: 自由貿易無法讓一個香蕉王國變成高科技 高附加價值的科技矽島
: 只有政府的經濟政策 學術的研發 產界的整合才有可能如此
: 大國講自由貿易是為了全球佈局 小國講自由貿易是開拓產品市場
: 台灣講自由貿易竟然是為了台商的存活
: 以現在台灣高度容易被低價替代掉的製造業來講
: 在自由貿易中 廠商遷廠更是必然之事
: 台灣勢必將喪失所有附屬代工業的基礎 當然也包括竹科的電子代工業
: 產業外移 基礎流失 更不用說如何成為什麼科技矽島
: 一窩蜂的興起 一窩蜂的落跑 就是台灣現行產業的寫照
: 難道製造業衰敗後台灣再回頭大規模生產香蕉 蔗糖嗎
其實農業也能涉及科技跟專利:
跨國公司 Rice Tec(稻米科技公司)分別從印度及泰國引入 Basmatic
及 Jasmine品種,並申請專利。這樣,儘管兩個品種都是兩國人民的勞
動成果,Rice Tec 卻輕易搶過去。兩國農民若繼續種植這些品種,就要
向公司付出補償。Rice Tec 還研究把有關品種的種子基因改造成無生育
能力。若第三世界農民買入種子,將來就不能夠自行培植,而要永遠依
賴外國公司。*
*〈自由貿易,不自由貿易與不貿易自由〉,劉宇凡
全文:http://xinmiao.hk.st/trad/globalize/gl051.htm
: 台灣在5 60年代藉由國家重工業建設
: 使石化鋼鐵業及相關下游產業得以發展
: 再藉由國家的工研院將電子技術導入 才造就了電子代工業的基礎
: 但是現在生產力中堅的台灣製造業仍舊停留在
: 價格 效率 成本競爭的附屬性代工業
: 台灣政府在80年代接收了西方的新自由主義 政府開始自我弱化
: 放棄掉台灣自主的產業政策 導致台灣廠商還剛開始技術成熟
: 就無法得到國家支持的資金 科技協助
: 政府放任各中小型企業在國內彼此低價競爭
: 若再三通則是要讓還存在台灣的產業與大陸廠商直接互相撕殺
這很難說,畢竟向右轉還是政府的大手在推
而且也有扶植失敗的例子,如裕隆,否則自由派不會老是呱呱叫
經濟開放弱化的是應變突發狀況的能力(經濟一體化意味著牽一髮動全身)
姑且不論"新自由主義"一詞的爭議
政府的改革最初也是因應財政問題而起
希望藉由引進企業管理的方式來更有效率地使用預算
成本效益分析、效率的思維,很難不動搖對於產業政策的信心
(相對興起的是"競爭力"的意識)
再說,這樣的產業政策會遇到所得分配的問題:
為什麼要拿國家的錢補助社會上所得較高的一群?
: 現在的狀況是這樣
: 已經遷廠至大陸的台商反而以低廉價格威脅國內的廠商
: 三通讓台商有存活的機會
: 卻可能讓台灣發展至今的高級代工業 製造業連根拔起
: 台灣政府要努力的方向應該是如何在已存在基礎的製造業上
: 研發整合更成熟的技術及生產網絡
: 三通好聽叫自由貿易 難聽叫自生自滅
: 台灣的產業若只能移往大陸才能生存
: 台灣將和香港一樣製造業被掏空 無法有自主領先的製造業體系
: 政府的經濟政策是最主要的關鍵
: 有學者提議藉由稅捐充裕國庫 控管外流資本廠商
: 減緩產業空洞化對於國內的衝擊
: 個人認為此法或許可行 但太過於被動
: 三通的議題應放回台灣整體產業的前景來看
: 應以整合 研發 擴大國內外資金挹注 人才培養為重
: 而不得因政治因素草率犧牲近半世紀的產業基礎
: 也犧牲掉農民 勞動者的工作權
: 有點激烈 歹勢
其實投資方面通好多了(可能有人想要通更多):
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統計,2005年1-12月我國核准對外投資
(含對中國大陸投資)件數共計1,818件,金額為84.54億美元,
其中核准赴中國大陸投資金額為60.07億美元,占我核准對外投資
總額71.05%,位居第一位。累計自1991年至2005年12月底止,臺
商對中國大陸投資總核准件數34,452件,總核准金額達472.56億
美元,占我核准對外投資總額的51.49%,位居第一位。**
**《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 157 期
http://www.chinabiz.org.tw/chang/Eco/157-2005-11/menu.htm
還有更激烈的:
政策圈的人大聲疾呼,我們需要提倡教育與培訓,增加研發支出
,創造「創業風氣」,以改善舊經濟體的整個供應面(如 HMSO,
1994)。不過我們不用對任何旨在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政策寄以厚
望。翻遍歷史,我們找不到任何系統化或不可動搖的證據,能證
明經濟創新能力、教育水準、研發經費、培訓能力,或其他任何
值得一試,但純屬供應面的政策方案,與長期國際經濟績效和成
功有因果關係(Edgerton,1996)。***
*** Paul Hirst & Grahame Thompson,《全球化迷思》,群學出版社,p.186
--
Tags:
經濟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請問金本位制

By Xanthe
at 2006-09-29T21:36
at 2006-09-29T21:36
消費及投資理論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06-09-29T11:17
at 2006-09-29T11:17
Re: 三通?

By Kristin
at 2006-09-28T14:57
at 2006-09-28T14:57
Re: 三通?

By Elizabeth
at 2006-09-28T05:24
at 2006-09-28T05:24
Re: 三通?

By Olga
at 2006-09-28T02:01
at 2006-09-28T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