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銀行賣基金與投資型商品 - 投資

By Eden
at 2008-09-15T00:46
at 2008-09-15T00:46
Table of Contents
看到版上朋友常常爭論不休要去購買基金、投資型商品、還是境外保單、境外基金平台
小弟曾經有幸接觸過上述所有業務,也曾擔任過第一金控 sales kit(話術)
撰稿人員,一年為境外保單辯護,一年為銀行理專辯護,半年的商業徵信訓練
再加上從事現在保險金融的投資、稅務型財務顧問,有一點點心得想跟各位版友在
投資基金時做一點分享。
簡單來說,上述所有四項商品都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各有利弊,後兩項前文已經提過
只要不是什麼奇怪的公司出單,做好事前徵信功課,也是不錯的選擇。
主要在於操作方式不同。
基金的架構是信託模式,至於信託是什麼可能又是另一篇書寫,簡單來說各位可以想成
去7-11自由選購,價格上或許有點優惠,但是他的主要優點並不在手續費多寡,
而在於『自由度大』,你愛買什麼就買什麼。但是信託的壞處是,當信託終結之後
你的利得是要被扣稅的,投資是為了什麼?簡單來說就是為了賺錢,
如果自己精心判斷的研究的投資結果被政府抽稅抽去,是不是很不爽?
但是自己研究自己自由選擇確實是其中主要優點所在。
在這裡還是強調,大部分理專說的話,聽聽就好。
後三項我合併在一起講,不過先說在前頭的是,基金平台原則上已經沒有保險的概念存在
他是投資型商品的最終模式,但是也由於基金平台完全抽離保險內容,
因此也是屬於信託,資本利得在政府屬人屬地的課稅制度下,最後是要課稅的。
別存僥倖的心態,在我接觸境外金融的最後幾個月,政府對於境外資金流出已經越
查越嚴了,即使你到第三地開戶,並且資本永不流回台灣,大家可以持有自己雙證件到
鄰近稅捐機關申請『財產清冊』,保證會有這一筆境外匯出的紀錄。
上述三項發展歷程大約是:傳統壽險->比例式投資型保單(台灣即屬此類)
->高比例投資型保單(境外保單)->基金平台(如前述)
很多從業人員已經知道一二階段的演進了,在此簡單概述,
最簡易的說法,就是傳統保險的投資部分,是由保險公司自行承擔,
但是後來因為利率關係,保險公司將投資部門的風險部分『轉嫁』給消費者
這也就是為什麼投資型商品保費較低,但是可以取得高額保額的原因,
因為風險已經被轉移,保險公司不再有投資風險,專心去計算死亡率就好了。
但是同時卻也發生了另一項優勢,傳統保單裡原本就有投資成分,現在只是分割給投資人
這仍然是一張完整的保單,因此在稅賦優惠上是仍然存在的,
缺點在於能夠投資的內容則因保險公司而異,無法自由選擇。
看到這裡,當然聰明的各位就會想到,如果一直拉高投資比例,降低保險金,不是又
可以享有稅賦優惠,免除資本利得被課稅的煩惱,又可以進行投資嗎?
境外保單的概念就是如此,有些保單甚至把投資比例拉高到99%,只有1%的架構
是保險內容,如此既可以投資,又可以盡賺資本利得,兩全其美。
但是請參考前一篇文章,很多公司根本是假的,查證需要費一番功夫。
不過很可惜的是這在台灣是沒有辦法承做的,因為政府對於比例有管制,
也因此衍生出丁型投資型保單(你投資破表的時候自動拉高保額)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但是目前有在研擬進一步開放投資比例的傳聞。
最後是基金平台,這已經連最後一絲保險成本都抽離了,所以完全是信託概念。
至於常常看到版上有人認為投資型商品盡量少碰,這我倒是有不同的看法。
依照我過去的經驗(基本上還是一年前的經驗,應該不會錯)
我們對理專的銷售方式很簡單,就是提高某項主打產品的佣金。
舉個例子來說,曾有客戶在銀行做過『投資分析之後』,屬於保守型投資人
因此銀行理專推薦他:拉美、新興能源、石油、公用建設最為風險分散。
我當然不是說所有理專都會這樣分配,只是就產業面來說
新興能源目前能源使用率不超過10%,嚴格來說算是『新興產業』
而不是『新興能源』,再來,公用建設與能源約具有一到兩個月的連動性
完全無法做到資產分散。
最後要說一點公道話,投資型商品不好?
如果不好的話就不會在歐、美、澳都有這麼高的市佔率,
各位以為傘型基金、組合式基金、多重經理人系列基金的概念怎麼來的嗎?
不能說全部,不過至少一半為了打ETF市場,另一半就是為了挽救被投資商品瓜分的市場
很簡單,ETF跟隨大盤,投資型商品可多次轉換、組合並且稅賦上享有資本利得優惠。
這對基金公司來說是一大威脅。
版上有許多人常覺得自己研究就好了,
我常跟我的客戶聊到這一點,我說,如果你今天有一天可以控管風險、資本享有稅務優惠
並且天天關心全球市場,那你真的不需要我作顧問,因為有些研究、開發支出是公司必
須的,羊毛出在羊身上,我們一定要從你身上有一點成本。
但是能不能拜託您一件事,如果有一天你發明了這樣的產品,拜託你一定要雇用我
當你員工!
每個人都會有本業,就像是你不會因為一碗牛肉麵成本只要三十塊,就自己煮牛肉麵
吃一樣。
講到最後其實是一句廢話,瞭解你的需求,或是選一位可以輔助你瞭解需求的顧問
然後自己選擇產品,再利用一些科學化指標刪除一些不要的
說真的,以經驗來看,過往績效真的不重要。
你需要的是自由度、還是資本利得不要被課稅、還是希望可以全方位投資但是要承擔
有天境外清冊被查出來繳交罰款,端看您的需求是什麼,產品本身沒有好壞。
做好需求分析,專業人員從旁協助,所有產品都會是好產品。
祝大家都可以賺大錢。
--
小弟曾經有幸接觸過上述所有業務,也曾擔任過第一金控 sales kit(話術)
撰稿人員,一年為境外保單辯護,一年為銀行理專辯護,半年的商業徵信訓練
再加上從事現在保險金融的投資、稅務型財務顧問,有一點點心得想跟各位版友在
投資基金時做一點分享。
簡單來說,上述所有四項商品都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各有利弊,後兩項前文已經提過
只要不是什麼奇怪的公司出單,做好事前徵信功課,也是不錯的選擇。
主要在於操作方式不同。
基金的架構是信託模式,至於信託是什麼可能又是另一篇書寫,簡單來說各位可以想成
去7-11自由選購,價格上或許有點優惠,但是他的主要優點並不在手續費多寡,
而在於『自由度大』,你愛買什麼就買什麼。但是信託的壞處是,當信託終結之後
你的利得是要被扣稅的,投資是為了什麼?簡單來說就是為了賺錢,
如果自己精心判斷的研究的投資結果被政府抽稅抽去,是不是很不爽?
但是自己研究自己自由選擇確實是其中主要優點所在。
在這裡還是強調,大部分理專說的話,聽聽就好。
後三項我合併在一起講,不過先說在前頭的是,基金平台原則上已經沒有保險的概念存在
他是投資型商品的最終模式,但是也由於基金平台完全抽離保險內容,
因此也是屬於信託,資本利得在政府屬人屬地的課稅制度下,最後是要課稅的。
別存僥倖的心態,在我接觸境外金融的最後幾個月,政府對於境外資金流出已經越
查越嚴了,即使你到第三地開戶,並且資本永不流回台灣,大家可以持有自己雙證件到
鄰近稅捐機關申請『財產清冊』,保證會有這一筆境外匯出的紀錄。
上述三項發展歷程大約是:傳統壽險->比例式投資型保單(台灣即屬此類)
->高比例投資型保單(境外保單)->基金平台(如前述)
很多從業人員已經知道一二階段的演進了,在此簡單概述,
最簡易的說法,就是傳統保險的投資部分,是由保險公司自行承擔,
但是後來因為利率關係,保險公司將投資部門的風險部分『轉嫁』給消費者
這也就是為什麼投資型商品保費較低,但是可以取得高額保額的原因,
因為風險已經被轉移,保險公司不再有投資風險,專心去計算死亡率就好了。
但是同時卻也發生了另一項優勢,傳統保單裡原本就有投資成分,現在只是分割給投資人
這仍然是一張完整的保單,因此在稅賦優惠上是仍然存在的,
缺點在於能夠投資的內容則因保險公司而異,無法自由選擇。
看到這裡,當然聰明的各位就會想到,如果一直拉高投資比例,降低保險金,不是又
可以享有稅賦優惠,免除資本利得被課稅的煩惱,又可以進行投資嗎?
境外保單的概念就是如此,有些保單甚至把投資比例拉高到99%,只有1%的架構
是保險內容,如此既可以投資,又可以盡賺資本利得,兩全其美。
但是請參考前一篇文章,很多公司根本是假的,查證需要費一番功夫。
不過很可惜的是這在台灣是沒有辦法承做的,因為政府對於比例有管制,
也因此衍生出丁型投資型保單(你投資破表的時候自動拉高保額)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但是目前有在研擬進一步開放投資比例的傳聞。
最後是基金平台,這已經連最後一絲保險成本都抽離了,所以完全是信託概念。
至於常常看到版上有人認為投資型商品盡量少碰,這我倒是有不同的看法。
依照我過去的經驗(基本上還是一年前的經驗,應該不會錯)
我們對理專的銷售方式很簡單,就是提高某項主打產品的佣金。
舉個例子來說,曾有客戶在銀行做過『投資分析之後』,屬於保守型投資人
因此銀行理專推薦他:拉美、新興能源、石油、公用建設最為風險分散。
我當然不是說所有理專都會這樣分配,只是就產業面來說
新興能源目前能源使用率不超過10%,嚴格來說算是『新興產業』
而不是『新興能源』,再來,公用建設與能源約具有一到兩個月的連動性
完全無法做到資產分散。
最後要說一點公道話,投資型商品不好?
如果不好的話就不會在歐、美、澳都有這麼高的市佔率,
各位以為傘型基金、組合式基金、多重經理人系列基金的概念怎麼來的嗎?
不能說全部,不過至少一半為了打ETF市場,另一半就是為了挽救被投資商品瓜分的市場
很簡單,ETF跟隨大盤,投資型商品可多次轉換、組合並且稅賦上享有資本利得優惠。
這對基金公司來說是一大威脅。
版上有許多人常覺得自己研究就好了,
我常跟我的客戶聊到這一點,我說,如果你今天有一天可以控管風險、資本享有稅務優惠
並且天天關心全球市場,那你真的不需要我作顧問,因為有些研究、開發支出是公司必
須的,羊毛出在羊身上,我們一定要從你身上有一點成本。
但是能不能拜託您一件事,如果有一天你發明了這樣的產品,拜託你一定要雇用我
當你員工!
每個人都會有本業,就像是你不會因為一碗牛肉麵成本只要三十塊,就自己煮牛肉麵
吃一樣。
講到最後其實是一句廢話,瞭解你的需求,或是選一位可以輔助你瞭解需求的顧問
然後自己選擇產品,再利用一些科學化指標刪除一些不要的
說真的,以經驗來看,過往績效真的不重要。
你需要的是自由度、還是資本利得不要被課稅、還是希望可以全方位投資但是要承擔
有天境外清冊被查出來繳交罰款,端看您的需求是什麼,產品本身沒有好壞。
做好需求分析,專業人員從旁協助,所有產品都會是好產品。
祝大家都可以賺大錢。
--
All Comments

By Agnes
at 2008-09-15T16:19
at 2008-09-15T16:19

By Oliver
at 2008-09-17T06:02
at 2008-09-17T06:02

By Caroline
at 2008-09-19T20:02
at 2008-09-19T20:02

By Frederic
at 2008-09-21T09:13
at 2008-09-21T09:13

By Enid
at 2008-09-24T04:16
at 2008-09-24T04:16

By Andrew
at 2008-09-27T16:29
at 2008-09-27T16:29

By Kristin
at 2008-09-29T00:21
at 2008-09-29T00:21

By Delia
at 2008-10-01T23:16
at 2008-10-01T23:16

By Tracy
at 2008-10-05T01:23
at 2008-10-05T01:23

By Faithe
at 2008-10-07T09:02
at 2008-10-07T09:02

By William
at 2008-10-11T12:48
at 2008-10-11T12:48

By Belly
at 2008-10-12T06:48
at 2008-10-12T06:48

By Iris
at 2008-10-14T08:01
at 2008-10-14T08:01

By Isla
at 2008-10-14T16:02
at 2008-10-14T16:02

By Poppy
at 2008-10-18T21:32
at 2008-10-18T21:32

By Victoria
at 2008-10-21T17:54
at 2008-10-21T17:54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08-10-23T23:45
at 2008-10-23T23:45

By Noah
at 2008-10-24T15:13
at 2008-10-24T15:13

By Rachel
at 2008-10-29T12:00
at 2008-10-29T12:00

By Faithe
at 2008-11-03T02:58
at 2008-11-03T02:58

By Cara
at 2008-11-05T16:06
at 2008-11-05T16:06

By Regina
at 2008-11-05T17:12
at 2008-11-05T17:12

By Sierra Rose
at 2008-11-07T02:49
at 2008-11-07T02:49

By William
at 2008-11-11T13:22
at 2008-11-11T13:22

By Mia
at 2008-11-15T23:24
at 2008-11-15T23:24

By Catherine
at 2008-11-16T13:15
at 2008-11-16T13:15

By Liam
at 2008-11-20T00:51
at 2008-11-20T00:51

By Mia
at 2008-11-24T10:36
at 2008-11-24T10:36

By Regina
at 2008-11-28T15:11
at 2008-11-28T15:11
Related Posts
有人對美國的鮑爾森感興趣嗎

By Yedda
at 2008-09-14T23:58
at 2008-09-14T23:58
定期不定額

By David
at 2008-09-14T23:20
at 2008-09-14T23:20
現在外幣定存和基金哪個比較好呢?

By Kristin
at 2008-09-14T21:59
at 2008-09-14T21:59
F1救經濟!蕭萬長提出驚人構想

By Caitlin
at 2008-09-14T21:07
at 2008-09-14T21:07
F1救經濟!蕭萬長提出驚人構想

By Lily
at 2008-09-14T19:14
at 2008-09-14T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