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線交易的哲學思維 - 股票
By Quanna
at 2016-08-15T20:10
at 2016-08-15T20:10
Table of Contents
各位晚安 許久沒發文
分享一些自己的交易心得
也想和一些前輩交流感想
-
本身是偏向長線交易者 長線的定義在一年到數年之間
偶爾也做短交易但較少 今年則是靠著中線交易 體驗出一些心得
預計未來一年到數年間 將會回收長線報酬
而慣用的操作策略擬定主要是 以下三者綜合而來
【透過基本面 x 自己對世界的思維 x 實際對公司業務狀況的求證 】
- - 自己交易的歷程 - -
我本身沒有財務背景,也沒有上過任何財經相關課程,也沒有任何特定老師
我的財務知識完全是靠自己的慾望去學習 跟 持續待在市場上的經驗和自我思考 累積而來
總投資經驗大約七年 去年到今年則是爆發的一年
前2~3年我投資基金 後來理解到基金是一群人集資後去主觀操作
之後 除了無法或不易交易的標的外 我選擇全面退出基金市場
後來我開始研究股票市場 接觸股票市場到現在大約是4~5年
一開始從市面上的所謂傳統、定存股開始
從中華電、台灣大、中鋼、台船、大統益、慧洋到銀行股都有接觸
所以從一開始基金到股票市場(未開竅前) 大約是經歷了5~6年
總和績效大約就是賺賺賠賠 約是總資金的-3% ~ +4% 之間
不好也不壞 就是比定存好一些
而這一年到目前 我的績效為一年前原本總資金的2xx%
- - 交易心得 - -
交易到最後會覺得交易心得寫下來 會像是個哲學思維的句子
你沒辦法說的很清楚或很條理 但你又說的有那麼一回事
市場上有不同的交易者
找尋到自己適合怎樣的交易方式是最重要的
找到 並且維持專注那一型的交易 就這樣而已
經過這一年的成長 我認為我自己適合長線交易
搭配上對於世界的各種宏觀看法還有資金的操控 來完成我的交易
如果是個股 也就是單一公司 我則會基本面 搭配資金操控來完成交易
- - 不要過度仰賴中短線的消息 來做交易 - -
市場會花費很多版面跟時間去傳播消息 不管是透過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
舉例而言 市場在大陸股市崩盤後一直都在宣揚中國衰退的消息多於他的經濟價值可能
舉例而言 退歐之前市場花費大量力氣或時間去揣測英國會不會退歐
舉例而言 大陸傳出監管加嚴後暴跌
以上面三個例子 去檢視事後 交易市場的反應
陸股從26XX 到目前31XX
英國交易市場脫歐爆跌後 又拉回缺口
陸股監管加嚴後暴跌 而經過數日後 今日卻是收在31XX
我認為 市場的短期反應並無法預測
而你只市場的一小部分 你更不可能決定市場
既然如此 為何大家要花費這麼多時間關注在短期消息 還有猜測反應上?
也許有人認為 那是消息解讀錯誤(比如監管加嚴事小,深港通事大)
但我自己還是告訴自己 不要去仰賴預測市場對於消息的反應而下交易
再者要去思量所得到的消息已經是第幾手了?
如果你不是第一手者 你又如何贏過市場的第一手者?
所以我做長期交易的思維 盡量把自己拉高一點來看
以陸股來說 我投資指數 投入時間設定為長期
原因不複雜
就是我認為 一個交易市場的指數 是 【一個國家產業經濟能力 x 資金表態】的總和
我愛台灣 但我認同中國的國家長期經濟力
考量一個國家的能耐 還有現有指數位階後 我選擇長期投入
從我開竅後投入到現在 我選擇做的事情主要只有
1.3000以下建倉持倉
2.長期等待市場追隨
所以從投入到現在 我的操作雖然不是一次做完 但我幾乎只有做買進建倉 等待的動作
目前近月的成效
http://imgur.com/a/clSGQ
(主要來自陸,營建的部分獲利主要在3~6月段 如我之前分享的,現在已經在收尾清倉中)
- - 思考市場消息與實際的落差 - -
上面是關於比較大的標的交易思維
再者分享市場上短期資訊與實際的落差
以我之前分享的營建而言
如果有關注營建市場或是買賣房的新聞
應該會有印象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Q1 市場訊息一直都是
房市冷凍 交易量縮 買方等待 可能跌三成 之類的新聞
而也剛好那段時間 營建類股皆而下挫 從高到低幾乎砍到剩3~4成
對於一般人來說 房子都不想買了 誰還會想買營建類股
但如果有翻開營建近三年年報 了解在手建案 還有各案的銷售率 你會知道 跌太多了
營收300 股價70的興富發 你可能不願買
營收300 股價60的興富發 你可能不願買
營收300 股價50的興富發 你可能不願買
營收300 股價40的興富發 你可能不願買
營收300 股價30的興富發 你不買 我買
這樣的思維也類似之前電信業者4G標金的下跌
股價110的台灣大 你可能不願買
股價100的台灣大 你可能不願買
股價 90的台灣大 你可能不願買 但我還是買了
這問到一個問題 為什麼買
當然買跟不買之間 不是那麼簡單的幾句話
為什麼當時買了3x的興富發
為什麼當時買了9x以下的台灣大
是經過很多時間的研讀資料跟試算後得來的交易決策
交易決策可能只有幾個指令 但決定交易決策前 我可能經過了幾十小時的資料研讀
在買營建之前 我已經大略翻過該公司近三年的年報
了解在手建案 以及各建案的銷售率 交屋狀況 推估毛率
再加上營建必須交屋認列 即使今年房況不好 兩三年前賣的房子 還是必須交屋
也就是說 錢還是要進來
所以我買進了 獲利就如我之前分享的 如期而來
而獲利來了 EPS來了 配息也來了 市場也就跟上來了
在買電信之前 同樣我也看過近三年年報
並且確認各家電信針對4G所需標金還有預定攤還時間
實際的去算過對於整體企業的獲利影響最大可能
結果就是認為 那時跌到9x以下 實在太多了
換句話說 那時的價位 就有更多的價值可能
所以我買了
這些交易算是中線交易
從買進到決定改為賣出 大約都經過了半年不等
而我的交易方向很簡單 決定該買進 那段時間就只會買進
決定該賣出 那段時間 就只會賣出
舉例而言
營建不只發哥 我還有一些其他標的
我在去年底到今年Q1 一直都是買進的
價格適合 就買 比如另一家 我知道8M 9M 將會交屋
所以在幾個月前就已經持有 為了確認消息 我連他們的建案工地都巡過了
就是確認工程進度 與銷售狀況 還有交屋狀況
http://imgur.com/a/Habqo
(不過很可惜的是他並沒有什麼槓桿工具,無法像當初發哥那樣加大倉位)
而從Q2開始營建依序發酵後 我在營建的交易策略主要都是賣出的
因為長期而言 營建的毛利的確是在下降的 所以我也沒打算持有過久
當然有超跌回到安全價位 我就會再建倉
-
對我來說這就是中長線交易的好處
不需要時時因為短期漲跌而緊張
你相信你的長期策略 而且有所本
這其中 你就是加強交易技巧去維持交易獲利的最大可能
同樣的操作一個國家的指數也是
一段長時間就是買進 一段長時間就是賣出
說起來 操作策略真的滿簡易
但要有所本 才能有信心持續相同的交易思維
- 最後的心得分享 -
不要在一上一下的短行情中,交易掉自己的部位
用宏觀去思考,指數的意義,股價的意義,貨幣的意義
做長交易,然後泡茶聊天等待
等市場追上來你的想法的時候,就是你清倉收錢的時候
-
簡化交易 放大倉位 明確策略 相信市場會回頭追隨
這些心得 與各位交流
--
分享一些自己的交易心得
也想和一些前輩交流感想
-
本身是偏向長線交易者 長線的定義在一年到數年之間
偶爾也做短交易但較少 今年則是靠著中線交易 體驗出一些心得
預計未來一年到數年間 將會回收長線報酬
而慣用的操作策略擬定主要是 以下三者綜合而來
【透過基本面 x 自己對世界的思維 x 實際對公司業務狀況的求證 】
- - 自己交易的歷程 - -
我本身沒有財務背景,也沒有上過任何財經相關課程,也沒有任何特定老師
我的財務知識完全是靠自己的慾望去學習 跟 持續待在市場上的經驗和自我思考 累積而來
總投資經驗大約七年 去年到今年則是爆發的一年
前2~3年我投資基金 後來理解到基金是一群人集資後去主觀操作
之後 除了無法或不易交易的標的外 我選擇全面退出基金市場
後來我開始研究股票市場 接觸股票市場到現在大約是4~5年
一開始從市面上的所謂傳統、定存股開始
從中華電、台灣大、中鋼、台船、大統益、慧洋到銀行股都有接觸
所以從一開始基金到股票市場(未開竅前) 大約是經歷了5~6年
總和績效大約就是賺賺賠賠 約是總資金的-3% ~ +4% 之間
不好也不壞 就是比定存好一些
而這一年到目前 我的績效為一年前原本總資金的2xx%
- - 交易心得 - -
交易到最後會覺得交易心得寫下來 會像是個哲學思維的句子
你沒辦法說的很清楚或很條理 但你又說的有那麼一回事
市場上有不同的交易者
找尋到自己適合怎樣的交易方式是最重要的
找到 並且維持專注那一型的交易 就這樣而已
經過這一年的成長 我認為我自己適合長線交易
搭配上對於世界的各種宏觀看法還有資金的操控 來完成我的交易
如果是個股 也就是單一公司 我則會基本面 搭配資金操控來完成交易
- - 不要過度仰賴中短線的消息 來做交易 - -
市場會花費很多版面跟時間去傳播消息 不管是透過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
舉例而言 市場在大陸股市崩盤後一直都在宣揚中國衰退的消息多於他的經濟價值可能
舉例而言 退歐之前市場花費大量力氣或時間去揣測英國會不會退歐
舉例而言 大陸傳出監管加嚴後暴跌
以上面三個例子 去檢視事後 交易市場的反應
陸股從26XX 到目前31XX
英國交易市場脫歐爆跌後 又拉回缺口
陸股監管加嚴後暴跌 而經過數日後 今日卻是收在31XX
我認為 市場的短期反應並無法預測
而你只市場的一小部分 你更不可能決定市場
既然如此 為何大家要花費這麼多時間關注在短期消息 還有猜測反應上?
也許有人認為 那是消息解讀錯誤(比如監管加嚴事小,深港通事大)
但我自己還是告訴自己 不要去仰賴預測市場對於消息的反應而下交易
再者要去思量所得到的消息已經是第幾手了?
如果你不是第一手者 你又如何贏過市場的第一手者?
所以我做長期交易的思維 盡量把自己拉高一點來看
以陸股來說 我投資指數 投入時間設定為長期
原因不複雜
就是我認為 一個交易市場的指數 是 【一個國家產業經濟能力 x 資金表態】的總和
我愛台灣 但我認同中國的國家長期經濟力
考量一個國家的能耐 還有現有指數位階後 我選擇長期投入
從我開竅後投入到現在 我選擇做的事情主要只有
1.3000以下建倉持倉
2.長期等待市場追隨
所以從投入到現在 我的操作雖然不是一次做完 但我幾乎只有做買進建倉 等待的動作
目前近月的成效
http://imgur.com/a/clSGQ
(主要來自陸,營建的部分獲利主要在3~6月段 如我之前分享的,現在已經在收尾清倉中)
- - 思考市場消息與實際的落差 - -
上面是關於比較大的標的交易思維
再者分享市場上短期資訊與實際的落差
以我之前分享的營建而言
如果有關注營建市場或是買賣房的新聞
應該會有印象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Q1 市場訊息一直都是
房市冷凍 交易量縮 買方等待 可能跌三成 之類的新聞
而也剛好那段時間 營建類股皆而下挫 從高到低幾乎砍到剩3~4成
對於一般人來說 房子都不想買了 誰還會想買營建類股
但如果有翻開營建近三年年報 了解在手建案 還有各案的銷售率 你會知道 跌太多了
營收300 股價70的興富發 你可能不願買
營收300 股價60的興富發 你可能不願買
營收300 股價50的興富發 你可能不願買
營收300 股價40的興富發 你可能不願買
營收300 股價30的興富發 你不買 我買
這樣的思維也類似之前電信業者4G標金的下跌
股價110的台灣大 你可能不願買
股價100的台灣大 你可能不願買
股價 90的台灣大 你可能不願買 但我還是買了
這問到一個問題 為什麼買
當然買跟不買之間 不是那麼簡單的幾句話
為什麼當時買了3x的興富發
為什麼當時買了9x以下的台灣大
是經過很多時間的研讀資料跟試算後得來的交易決策
交易決策可能只有幾個指令 但決定交易決策前 我可能經過了幾十小時的資料研讀
在買營建之前 我已經大略翻過該公司近三年的年報
了解在手建案 以及各建案的銷售率 交屋狀況 推估毛率
再加上營建必須交屋認列 即使今年房況不好 兩三年前賣的房子 還是必須交屋
也就是說 錢還是要進來
所以我買進了 獲利就如我之前分享的 如期而來
而獲利來了 EPS來了 配息也來了 市場也就跟上來了
在買電信之前 同樣我也看過近三年年報
並且確認各家電信針對4G所需標金還有預定攤還時間
實際的去算過對於整體企業的獲利影響最大可能
結果就是認為 那時跌到9x以下 實在太多了
換句話說 那時的價位 就有更多的價值可能
所以我買了
這些交易算是中線交易
從買進到決定改為賣出 大約都經過了半年不等
而我的交易方向很簡單 決定該買進 那段時間就只會買進
決定該賣出 那段時間 就只會賣出
舉例而言
營建不只發哥 我還有一些其他標的
我在去年底到今年Q1 一直都是買進的
價格適合 就買 比如另一家 我知道8M 9M 將會交屋
所以在幾個月前就已經持有 為了確認消息 我連他們的建案工地都巡過了
就是確認工程進度 與銷售狀況 還有交屋狀況
http://imgur.com/a/Habqo
(不過很可惜的是他並沒有什麼槓桿工具,無法像當初發哥那樣加大倉位)
而從Q2開始營建依序發酵後 我在營建的交易策略主要都是賣出的
因為長期而言 營建的毛利的確是在下降的 所以我也沒打算持有過久
當然有超跌回到安全價位 我就會再建倉
-
對我來說這就是中長線交易的好處
不需要時時因為短期漲跌而緊張
你相信你的長期策略 而且有所本
這其中 你就是加強交易技巧去維持交易獲利的最大可能
同樣的操作一個國家的指數也是
一段長時間就是買進 一段長時間就是賣出
說起來 操作策略真的滿簡易
但要有所本 才能有信心持續相同的交易思維
- 最後的心得分享 -
不要在一上一下的短行情中,交易掉自己的部位
用宏觀去思考,指數的意義,股價的意義,貨幣的意義
做長交易,然後泡茶聊天等待
等市場追上來你的想法的時候,就是你清倉收錢的時候
-
簡化交易 放大倉位 明確策略 相信市場會回頭追隨
這些心得 與各位交流
--
Tags:
股票
All Comments
By Hardy
at 2016-08-16T15:58
at 2016-08-16T15:58
By Agnes
at 2016-08-18T19:43
at 2016-08-18T19:43
By Enid
at 2016-08-21T06:37
at 2016-08-21T06:37
By Ida
at 2016-08-25T09:20
at 2016-08-25T09:20
By Anthony
at 2016-08-25T13:38
at 2016-08-25T13:38
By Joseph
at 2016-08-29T19:56
at 2016-08-29T19:56
By Joe
at 2016-08-30T20:04
at 2016-08-30T20:04
By Elvira
at 2016-09-01T20:02
at 2016-09-01T20:02
By Tom
at 2016-09-02T05:55
at 2016-09-02T05:55
By Zora
at 2016-09-06T07:42
at 2016-09-06T07:42
By Charlie
at 2016-09-09T21:55
at 2016-09-09T21:55
By Hedda
at 2016-09-13T06:10
at 2016-09-13T06:10
By Olive
at 2016-09-17T23:29
at 2016-09-17T23:29
By Olga
at 2016-09-21T18:23
at 2016-09-21T18:23
By Wallis
at 2016-09-22T18:02
at 2016-09-22T18:02
By Daniel
at 2016-09-24T21:55
at 2016-09-24T21:55
By Oliver
at 2016-09-27T13:40
at 2016-09-27T13:40
By Audriana
at 2016-10-02T08:52
at 2016-10-02T08:52
By Valerie
at 2016-10-04T05:08
at 2016-10-04T05:08
By Xanthe
at 2016-10-07T11:36
at 2016-10-07T11:36
By Mia
at 2016-10-11T11:28
at 2016-10-11T11:28
By Gilbert
at 2016-10-13T19:45
at 2016-10-13T19:45
By Sandy
at 2016-10-15T07:55
at 2016-10-15T07:55
By Kumar
at 2016-10-18T19:55
at 2016-10-18T19:55
By Mason
at 2016-10-19T13:25
at 2016-10-19T13:25
By Kama
at 2016-10-20T13:10
at 2016-10-20T13:10
By Rae
at 2016-10-23T00:52
at 2016-10-23T00:52
By Dinah
at 2016-10-25T21:14
at 2016-10-25T21:14
By Aaliyah
at 2016-10-27T22:41
at 2016-10-27T22:41
By Olga
at 2016-10-30T20:34
at 2016-10-30T20:34
By Kama
at 2016-11-04T05:00
at 2016-11-04T05:00
By Daniel
at 2016-11-05T15:33
at 2016-11-05T15:33
By Yedda
at 2016-11-09T23:31
at 2016-11-09T23:31
By Queena
at 2016-11-11T06:30
at 2016-11-11T06:30
By Margaret
at 2016-11-15T01:06
at 2016-11-15T01:06
By Cara
at 2016-11-19T04:25
at 2016-11-19T04:25
By Olive
at 2016-11-23T21:29
at 2016-11-23T21:29
By Kristin
at 2016-11-26T09:06
at 2016-11-26T09:06
By Cara
at 2016-11-28T21:07
at 2016-11-28T21:07
By Ursula
at 2016-12-01T02:08
at 2016-12-01T02:08
By Joseph
at 2016-12-05T16:39
at 2016-12-05T16:39
By Mary
at 2016-12-08T22:35
at 2016-12-08T22:35
By Irma
at 2016-12-10T10:25
at 2016-12-10T10:25
By Catherine
at 2016-12-11T09:17
at 2016-12-11T09:17
By Ina
at 2016-12-13T16:20
at 2016-12-13T16:20
By Joe
at 2016-12-16T19:07
at 2016-12-16T19:07
By Olga
at 2016-12-20T22:33
at 2016-12-20T22:33
By Edward Lewis
at 2016-12-25T19:37
at 2016-12-25T19:37
By Olga
at 2016-12-29T21:44
at 2016-12-29T21:44
By Daniel
at 2017-01-03T12:58
at 2017-01-03T12:58
By Kumar
at 2017-01-05T02:28
at 2017-01-05T02:28
By Kumar
at 2017-01-08T14:48
at 2017-01-08T14:48
By Olga
at 2017-01-11T13:59
at 2017-01-11T13:59
By Aaliyah
at 2017-01-16T06:52
at 2017-01-16T06:52
By Annie
at 2017-01-17T23:16
at 2017-01-17T23:16
By Quintina
at 2017-01-20T23:56
at 2017-01-20T23:56
By Franklin
at 2017-01-22T07:31
at 2017-01-22T07:31
By Caroline
at 2017-01-23T10:11
at 2017-01-23T10:11
By Eden
at 2017-01-26T22:23
at 2017-01-26T22:23
By Callum
at 2017-01-28T19:43
at 2017-01-28T19:43
By Gilbert
at 2017-01-31T13:15
at 2017-01-31T13:15
By Necoo
at 2017-02-02T14:28
at 2017-02-02T14:28
By Franklin
at 2017-02-05T09:56
at 2017-02-05T09:56
By Charlotte
at 2017-02-08T10:41
at 2017-02-08T10:41
By Todd Johnson
at 2017-02-08T12:55
at 2017-02-08T12:55
By Poppy
at 2017-02-10T10:46
at 2017-02-10T10:46
By Puput
at 2017-02-13T16:40
at 2017-02-13T16:40
By Doris
at 2017-02-17T08:20
at 2017-02-17T08:20
By John
at 2017-02-17T21:11
at 2017-02-17T21:11
By Olivia
at 2017-02-21T02:08
at 2017-02-21T02:08
By Linda
at 2017-02-24T02:40
at 2017-02-24T02:40
By Zora
at 2017-02-25T05:02
at 2017-02-25T05:02
By Bethany
at 2017-02-28T13:37
at 2017-02-28T13:37
By Quanna
at 2017-02-28T22:11
at 2017-02-28T22:11
Related Posts
Stock板板主eyespot請假
By Jake
at 2016-08-12T22:22
at 2016-08-12T22:22
快速瀏覽各公司月營收(Excel分享)
By Megan
at 2016-08-09T23:47
at 2016-08-09T23:47
漫談QE
By Sandy
at 2016-08-08T10:27
at 2016-08-08T10:27
怎麼用EXCEL抓每日資料?
By Emily
at 2016-07-28T04:10
at 2016-07-28T04:10
利用公開說明書的運氣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6-07-25T22:49
at 2016-07-25T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