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系考經濟學 - 經濟

By Jack
at 2011-07-09T04:20
at 2011-07-09T04:20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r81402 (r81402)》之銘言:
:
: 市場上有兩種水蜜桃:好吃的水蜜桃和普通的水蜜桃
: 從外觀上無法分辨
: 但是好吃的水蜜桃產地為所有產地的1/2
: 好吃的水蜜桃,其成本為90元,消費者的願付價格為110元
: 普通的水蜜桃,其成本為50元,消費者的願付價格為60元
: 請問買到好吃的水蜜桃的機率和它的價格
:
:
: 推 hjmeric:所以答案是0.5和110嗎? 07/09 00:51
: → zxc123az123:應該不是0.5和110,如果我是消費者的話,我不會想要出 07/09 01:19
: → zxc123az123:110元可能買到普通水蜜桃的風險 07/09 01:20
: 推 Goffman:如果供需兩方都不能分辨的話 價格應該是70-85 機率0.5吧 07/09 01:23
: 推 hjmeric:請問70是怎麼算的? 07/09 01:57
我認為這是一個二手車的問題,在蔡攀龍與張寶塔老師的教科書第791頁,
然而,我無法從字面上推斷這是「資訊對稱」還是「資訊不對稱」,
∵雖然從外觀上無法分辨,銷售者可能知道(不對稱),或也不知道(對稱)
因此,我分開討論看看:
第一種是資訊對稱,即供需兩者皆對水密桃品質無法判斷:
假設供需雙方為風險中立者用以簡化,否則不會用預期價格去分析...
此時,消費者會以預期價格去買,即110*0.5+60*0.5=85
而銷售者也會以預期價格去賣,即90*0.5+50*0.5=70
故無論是「好水密桃」或「普通水密桃」,消費者應該都會以85元去買,
而銷售者因為85>70,所以一定會賣,但沒理由以低於85元的價格去賣,
上述的情形,蔡張二師稱之為「混合均衡」,只有單一價格,而非「分離均衡」
由於90>85>50,所以賣好水密桃的銷售者受損,而賣普通水密桃因魚目混珠而受惠
另一方面,買到好水密桃的消費者因低於願付價格,而有消費者剩餘(受惠)
但是,買到普通水密桃的消費者則因高於願付價格而受損
此時仍符合「市場均衡」,因賣方都能將水密桃賣給買方,不存在柏拉圖改善空間
結論:市場價格為85元,吃到好水密桃機率為0.5
第二種是資訊不對稱,即銷售者本身知道,消費者不知道
(∵外觀無法辨別,除非消費者是神人,銷售者是白癡,否則應是賣方優於買方)
基於上述分析,消費者仍以預期價格110*0.5+60*0.5=85去購買水密桃,
而銷售者則因為知道水密桃的好壞,所以可以做「市場區隔」,
此時,好水密桃必須至少在90元才會出售,而普通水密桃則是至少在50的地方,
由於消費者只會依預期價格85去買,
故在好水密桃市場市場不會有均衡,普通水密桃則以85成交,
因此,就產生了「普通水密桃驅逐好水密桃」的情形(劣幣驅逐良幣?!)
好水密桃的銷售者寧願留給自己吃或給他爛掉,而普通水密桃銷售者則受益,
因為擁有好水密桃的人也無法轉移到對水密桃有好評價的人,
此時就會發生「市場失靈」的現象,即尚存在「柏拉圖改善空間」
結論:市場價格仍為85元,但是吃到好水密桃機率為0
我不知道哪一個才是正解,但至少蔡張二師在書上是這樣說明的,
而在廠商追求最大利潤的假設下,市場價格應該不會出現70至95之間的這種答案吧
順帶一提,如果供需雙方皆資訊對稱且完全資訊,則是「分離均衡」,
即好水密桃的市場價格為110,而普通水密桃的市場價格則是60,
則無論哪一個水密桃市場,供需雙方都無人受損,接符合市場效率
買到好水密桃的機率則為0.5,但市場價格會有兩個:110與60
希望這樣能幫到你的忙,有說錯請指正,
因為我怕觀念不清自己吃虧,呵
對了,能冒昧問一下,什麼叫亞動態分析?
在下感激不盡
--
批判而又實證的功能:發現原理以解釋和預測經濟事體
批判而又規範的功能:藉科學研究所得,應用於經濟政策之上
意識型態批判的功能:判別事實與價值,防阻學術為政府所濫用
吾將永遠謹遵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的職業道德
--
:
: 市場上有兩種水蜜桃:好吃的水蜜桃和普通的水蜜桃
: 從外觀上無法分辨
: 但是好吃的水蜜桃產地為所有產地的1/2
: 好吃的水蜜桃,其成本為90元,消費者的願付價格為110元
: 普通的水蜜桃,其成本為50元,消費者的願付價格為60元
: 請問買到好吃的水蜜桃的機率和它的價格
:
:
: 推 hjmeric:所以答案是0.5和110嗎? 07/09 00:51
: → zxc123az123:應該不是0.5和110,如果我是消費者的話,我不會想要出 07/09 01:19
: → zxc123az123:110元可能買到普通水蜜桃的風險 07/09 01:20
: 推 Goffman:如果供需兩方都不能分辨的話 價格應該是70-85 機率0.5吧 07/09 01:23
: 推 hjmeric:請問70是怎麼算的? 07/09 01:57
我認為這是一個二手車的問題,在蔡攀龍與張寶塔老師的教科書第791頁,
然而,我無法從字面上推斷這是「資訊對稱」還是「資訊不對稱」,
∵雖然從外觀上無法分辨,銷售者可能知道(不對稱),或也不知道(對稱)
因此,我分開討論看看:
第一種是資訊對稱,即供需兩者皆對水密桃品質無法判斷:
假設供需雙方為風險中立者用以簡化,否則不會用預期價格去分析...
此時,消費者會以預期價格去買,即110*0.5+60*0.5=85
而銷售者也會以預期價格去賣,即90*0.5+50*0.5=70
故無論是「好水密桃」或「普通水密桃」,消費者應該都會以85元去買,
而銷售者因為85>70,所以一定會賣,但沒理由以低於85元的價格去賣,
上述的情形,蔡張二師稱之為「混合均衡」,只有單一價格,而非「分離均衡」
由於90>85>50,所以賣好水密桃的銷售者受損,而賣普通水密桃因魚目混珠而受惠
另一方面,買到好水密桃的消費者因低於願付價格,而有消費者剩餘(受惠)
但是,買到普通水密桃的消費者則因高於願付價格而受損
此時仍符合「市場均衡」,因賣方都能將水密桃賣給買方,不存在柏拉圖改善空間
結論:市場價格為85元,吃到好水密桃機率為0.5
第二種是資訊不對稱,即銷售者本身知道,消費者不知道
(∵外觀無法辨別,除非消費者是神人,銷售者是白癡,否則應是賣方優於買方)
基於上述分析,消費者仍以預期價格110*0.5+60*0.5=85去購買水密桃,
而銷售者則因為知道水密桃的好壞,所以可以做「市場區隔」,
此時,好水密桃必須至少在90元才會出售,而普通水密桃則是至少在50的地方,
由於消費者只會依預期價格85去買,
故在好水密桃市場市場不會有均衡,普通水密桃則以85成交,
因此,就產生了「普通水密桃驅逐好水密桃」的情形(劣幣驅逐良幣?!)
好水密桃的銷售者寧願留給自己吃或給他爛掉,而普通水密桃銷售者則受益,
因為擁有好水密桃的人也無法轉移到對水密桃有好評價的人,
此時就會發生「市場失靈」的現象,即尚存在「柏拉圖改善空間」
結論:市場價格仍為85元,但是吃到好水密桃機率為0
我不知道哪一個才是正解,但至少蔡張二師在書上是這樣說明的,
而在廠商追求最大利潤的假設下,市場價格應該不會出現70至95之間的這種答案吧
順帶一提,如果供需雙方皆資訊對稱且完全資訊,則是「分離均衡」,
即好水密桃的市場價格為110,而普通水密桃的市場價格則是60,
則無論哪一個水密桃市場,供需雙方都無人受損,接符合市場效率
買到好水密桃的機率則為0.5,但市場價格會有兩個:110與60
希望這樣能幫到你的忙,有說錯請指正,
因為我怕觀念不清自己吃虧,呵
對了,能冒昧問一下,什麼叫亞動態分析?
在下感激不盡
--
批判而又實證的功能:發現原理以解釋和預測經濟事體
批判而又規範的功能:藉科學研究所得,應用於經濟政策之上
意識型態批判的功能:判別事實與價值,防阻學術為政府所濫用
吾將永遠謹遵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的職業道德
--
Tags:
經濟
All Comments

By Catherine
at 2011-07-12T07:28
at 2011-07-12T07:28

By Bethany
at 2011-07-13T01:25
at 2011-07-13T01:25

By Kelly
at 2011-07-14T09:46
at 2011-07-14T09:46

By John
at 2011-07-18T02:23
at 2011-07-18T02:23

By Elma
at 2011-07-21T19:20
at 2011-07-21T19:20

By Callum
at 2011-07-23T15:16
at 2011-07-23T15:16

By Enid
at 2011-07-28T06:14
at 2011-07-28T06:14

By Robert
at 2011-07-29T15:51
at 2011-07-29T15:51

By Daph Bay
at 2011-08-03T08:37
at 2011-08-03T08:37

By Xanthe
at 2011-08-07T00:18
at 2011-08-07T00:18

By Callum
at 2011-08-08T01:07
at 2011-08-08T01:07

By Todd Johnson
at 2011-08-08T15:25
at 2011-08-08T15:25

By Suhail Hany
at 2011-08-12T22:41
at 2011-08-12T22:41

By Valerie
at 2011-08-15T14:32
at 2011-08-15T14:32

By Gary
at 2011-08-17T03:17
at 2011-08-17T03:17

By Linda
at 2011-08-19T17:17
at 2011-08-19T17:17

By Lily
at 2011-08-23T13:51
at 2011-08-23T13:51

By Erin
at 2011-08-24T21:31
at 2011-08-24T21:31

By Hedwig
at 2011-08-25T20:44
at 2011-08-25T20:44

By Genevieve
at 2011-08-29T16:50
at 2011-08-29T16:50

By Zenobia
at 2011-09-02T17:27
at 2011-09-02T17:27

By Jacob
at 2011-09-02T20:47
at 2011-09-02T20:47

By Linda
at 2011-09-07T17:57
at 2011-09-07T17:57

By Doris
at 2011-09-07T20:52
at 2011-09-07T20:52

By Rachel
at 2011-09-10T06:23
at 2011-09-10T06:23

By Ursula
at 2011-09-11T22:26
at 2011-09-11T22:26

By Catherine
at 2011-09-15T20:05
at 2011-09-15T20:05

By Kelly
at 2011-09-17T06:33
at 2011-09-17T06:33

By Skylar Davis
at 2011-09-18T12:37
at 2011-09-18T12:37

By Jake
at 2011-09-19T15:58
at 2011-09-19T15:58
Related Posts
轉系考經濟學

By Joe
at 2011-07-09T00:06
at 2011-07-09T00:06
哪種人適合念經研所

By Erin
at 2011-07-08T21:46
at 2011-07-08T21:46
想問一些不確定的問題

By Charlie
at 2011-07-08T05:29
at 2011-07-08T05:29
轉系考經濟學

By Rosalind
at 2011-07-08T00:45
at 2011-07-08T00:45
economic profit

By Zenobia
at 2011-07-07T21:10
at 2011-07-07T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