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平衡是否有望? - 所得稅

By Dora
at 2004-12-26T13:39
at 2004-12-26T13:39
Table of Contents
財政平衡是否有望?
社論
國際著名的信用評等機構標準普爾公司,日前將台灣主權評等的展望由穩定調為負
向,主要理由就是財政持續惡化,並且指出「2010年財政收支達成平衡機會無望」
。隨後財政部長林全回應表示,「標準普爾是假設從現在開始,到2010年什麼事都
不做為前提,才得出這個答案,如果有改革,就可以達到平衡」。顯然雙方在認定
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實,標準普爾對財政平衡所持的悲觀態度,許多國人均頗有同感。回顧2001年8
月召開的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會中達成一項重要的共識,就是成立行政院財政改
革委員會,「五年至十年內達成財政收支平衡目標」。爾後財改會經過一年多的努
力,完成38項議題研究及總結報告,並於2003年4月報院通過「財政改革方案」,
預計2010年達成財政平衡目標。然而目標的達成必須以整套改革方案落實為前提:
在稅收方面,積極從事稅制改革,開闢財源,經由擴大稅基、取消減免,逐年提高
國民租稅負擔率,才能健全稅制、充裕稅收;在支出方面,必須降低政府支出規模
及檢討支出結構,進行政府組織再造,尤其控制政府消費性支出的成長。「開源」
與「節流」雙管齊下推動改革,財政平衡方能克竟其功。
然而這幾年來的發展,實難令人滿意。雖然「財政改革方案」分成短、中、長期三
階段推動,真正與修法有關的主力改革則在中期階段;原本預定總統大選後邁入中
期階段,然後又基於選票考量而延至立委選後。改革的時程不斷後延,以致至今仍
無具體的改革成果,反而因爭取選票而推出各項利多與減稅措施,政府財政當然繼
續呈惡化狀態,每年財政赤字仍高達三、四千億元。由於過去政府在財政改革上的
怠惰表現,也看不到財政收支缺口縮小的前景,無怪乎標準普爾公司對台灣財政平
衡態度悲觀。
林部長的一段話中,似乎能嗅出財政改革蓄勢待發的氣息,更明顯表露達成財政平
衡樂觀的期待;然而仍要考慮改革格局是否周全,能否順利推動,是否產生具體成
效,那才是達到財政平衡的關鍵。觀察整個稅制改革方案,充滿過多減免稅項目,
也凸顯擴大稅基並不容易。例如在減稅方面有長期調降土增稅與遺產稅率、取消部
分貨物稅項目、廢除印花稅及刪除部分娛樂稅項目等;在擴大稅基方面,屬於短期
措施的軍教人員薪資所得恢復課稅,至今仍在立法院擱置,更不用奢談列入長期改
革方案中取消產升條例不當租稅減免及復徵證所稅等。若是整套稅制改革只是仰賴
營業稅率調高一至二個百分點,造成稅制不公的所得稅制卻缺乏具體的改革方案,
也沒有新稅開徵之下,寄望2010年達成財政平衡就很難令人樂觀。而在政府支出方
面,由於政府組織精簡始終無法推動,人事費、社會福利支出、債務利息支出等均
持續膨脹,非營業循環基金造成財政黑洞已到失控的地步,若再加上6,108億的軍
購支出,又怎能奢望支出面露出財政平衡的曙光?
立委選舉方結束,大家寄望新國會組成可共襄財政改革大計。然而改革阻力不只是
來自民間利益團體,也受政黨利益所左右,而在「朝小野大」國會生態及行政與立
法互動關係不良下,是否能夠順利推動各項改革,仍然充滿了變數。就以土增稅調
降為例,土增稅減半政策明年元月底即將實施屆滿3年,財政部早在今年10月初就
已將相關修法草案送行政院審查,卻遲遲未能送立法院完成修法程序,以致呈現極
度的不確定性;一個簡單的土增稅調降案已經如此,稅改之路顯然滿佈荊棘。
林部長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財政改革要形成共識,要多溝通,改革才易於推動與
成功。我們原則上同意此種看法。然而稅制改革本身就是利益的重分配,有人得、
有人失,改革若要達成一致性的共識,其交易成本必然極高,甚至根本就不可能,
反而延緩改革的步調。其實,只要改革使社會產生淨效益,也就是得大於失,就應
努力推動;至於誰受益、誰受損,則應透過潛在的補償原則,儘可能的化解改革的
阻力。這中間有賴更精確的實證研究與評估;以往由於對改革所產生的利弊得失分
析仍然不夠明確,以致造成改革的重重阻力,未來必須強化。
過去政府推出多次改革方案迭遭挫敗,主要與改革方案的利弊得失與所得重分配沒
有明確告知民眾有關。若財政改革的格局能夠大些,並且不排除實質加稅的可能,
尋求朝野同心協力共襄盛舉,透過資訊的充分表達,使得多數人感覺稅改後福利增
加,進而轉換成多數選民的支持,政府才有魄力推動財政改革,財政平衡才有希望
。
【2004-12-24/經濟日報/A2版/經濟要聞】
--
社論
國際著名的信用評等機構標準普爾公司,日前將台灣主權評等的展望由穩定調為負
向,主要理由就是財政持續惡化,並且指出「2010年財政收支達成平衡機會無望」
。隨後財政部長林全回應表示,「標準普爾是假設從現在開始,到2010年什麼事都
不做為前提,才得出這個答案,如果有改革,就可以達到平衡」。顯然雙方在認定
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實,標準普爾對財政平衡所持的悲觀態度,許多國人均頗有同感。回顧2001年8
月召開的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會中達成一項重要的共識,就是成立行政院財政改
革委員會,「五年至十年內達成財政收支平衡目標」。爾後財改會經過一年多的努
力,完成38項議題研究及總結報告,並於2003年4月報院通過「財政改革方案」,
預計2010年達成財政平衡目標。然而目標的達成必須以整套改革方案落實為前提:
在稅收方面,積極從事稅制改革,開闢財源,經由擴大稅基、取消減免,逐年提高
國民租稅負擔率,才能健全稅制、充裕稅收;在支出方面,必須降低政府支出規模
及檢討支出結構,進行政府組織再造,尤其控制政府消費性支出的成長。「開源」
與「節流」雙管齊下推動改革,財政平衡方能克竟其功。
然而這幾年來的發展,實難令人滿意。雖然「財政改革方案」分成短、中、長期三
階段推動,真正與修法有關的主力改革則在中期階段;原本預定總統大選後邁入中
期階段,然後又基於選票考量而延至立委選後。改革的時程不斷後延,以致至今仍
無具體的改革成果,反而因爭取選票而推出各項利多與減稅措施,政府財政當然繼
續呈惡化狀態,每年財政赤字仍高達三、四千億元。由於過去政府在財政改革上的
怠惰表現,也看不到財政收支缺口縮小的前景,無怪乎標準普爾公司對台灣財政平
衡態度悲觀。
林部長的一段話中,似乎能嗅出財政改革蓄勢待發的氣息,更明顯表露達成財政平
衡樂觀的期待;然而仍要考慮改革格局是否周全,能否順利推動,是否產生具體成
效,那才是達到財政平衡的關鍵。觀察整個稅制改革方案,充滿過多減免稅項目,
也凸顯擴大稅基並不容易。例如在減稅方面有長期調降土增稅與遺產稅率、取消部
分貨物稅項目、廢除印花稅及刪除部分娛樂稅項目等;在擴大稅基方面,屬於短期
措施的軍教人員薪資所得恢復課稅,至今仍在立法院擱置,更不用奢談列入長期改
革方案中取消產升條例不當租稅減免及復徵證所稅等。若是整套稅制改革只是仰賴
營業稅率調高一至二個百分點,造成稅制不公的所得稅制卻缺乏具體的改革方案,
也沒有新稅開徵之下,寄望2010年達成財政平衡就很難令人樂觀。而在政府支出方
面,由於政府組織精簡始終無法推動,人事費、社會福利支出、債務利息支出等均
持續膨脹,非營業循環基金造成財政黑洞已到失控的地步,若再加上6,108億的軍
購支出,又怎能奢望支出面露出財政平衡的曙光?
立委選舉方結束,大家寄望新國會組成可共襄財政改革大計。然而改革阻力不只是
來自民間利益團體,也受政黨利益所左右,而在「朝小野大」國會生態及行政與立
法互動關係不良下,是否能夠順利推動各項改革,仍然充滿了變數。就以土增稅調
降為例,土增稅減半政策明年元月底即將實施屆滿3年,財政部早在今年10月初就
已將相關修法草案送行政院審查,卻遲遲未能送立法院完成修法程序,以致呈現極
度的不確定性;一個簡單的土增稅調降案已經如此,稅改之路顯然滿佈荊棘。
林部長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財政改革要形成共識,要多溝通,改革才易於推動與
成功。我們原則上同意此種看法。然而稅制改革本身就是利益的重分配,有人得、
有人失,改革若要達成一致性的共識,其交易成本必然極高,甚至根本就不可能,
反而延緩改革的步調。其實,只要改革使社會產生淨效益,也就是得大於失,就應
努力推動;至於誰受益、誰受損,則應透過潛在的補償原則,儘可能的化解改革的
阻力。這中間有賴更精確的實證研究與評估;以往由於對改革所產生的利弊得失分
析仍然不夠明確,以致造成改革的重重阻力,未來必須強化。
過去政府推出多次改革方案迭遭挫敗,主要與改革方案的利弊得失與所得重分配沒
有明確告知民眾有關。若財政改革的格局能夠大些,並且不排除實質加稅的可能,
尋求朝野同心協力共襄盛舉,透過資訊的充分表達,使得多數人感覺稅改後福利增
加,進而轉換成多數選民的支持,政府才有魄力推動財政改革,財政平衡才有希望
。
【2004-12-24/經濟日報/A2版/經濟要聞】
--
Tags:
所得稅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年資結算金的所得性質與免稅規定

By James
at 2004-12-26T13:38
at 2004-12-26T13:38
什麼樣情況下稅是政府繳給企業

By Sarah
at 2004-12-26T13:07
at 2004-12-26T13:07
想以我目前的個案情況,請教各位前輩關於所得稅的問題?

By Ivy
at 2004-12-25T18:11
at 2004-12-25T18:11
什麼樣情況下稅是政府繳給企業

By Sarah
at 2004-12-25T02:44
at 2004-12-25T02:44
什麼樣情況下稅是政府繳給企業

By Daniel
at 2004-12-24T20:25
at 2004-12-24T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