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高手,避險是為了什麼 - 股票

By Ethan
at 2019-05-10T09:52
at 2019-05-10T09:52
Table of Contents
如果你覺得你明明選的股票很好, 可是中美課稅議題三不五天來攪局,
無法凸顯妳的績效, 而且每天要看他們的新聞很煩, 那就來避險吧.
避險的成本不高, 只需要你本金的十分之一(期貨).
你只要股票的部位有50萬就可以避險, 不管是多做多還是做空.
怎麼說呢:
避險有甚麼好處呢?
1. 讓你的績效不受非個股因素的干擾, 譬如總經, 政治因素
2. 讓你的績效看起來更平滑, 讓對的選股策略在空頭時還能賺錢
其他懶得想了
怎麼說呢:
我知道成本低的避險方式有兩種: 選擇權和期貨.
假設是用期貨避險的話.像昨天大盤大跌1.5%(詳細多少我忘了), 你的股票跌了1%.
如果你做完全避險的話你是賺0.5%的. 有沒有覺得很高興???
小台指保證金2.5萬左右, 指數一點對應到50元的價值.
如果你拿5萬來當保證金, 現在就可以替10700*50=53.5萬的股票避險
所以散戶也可以避險
所以散戶也可以避險
所以散戶也可以避險
選擇權也可以避險, 只是我比較不熟, 有興趣的人可以補上
本來懶得回這篇的, 可是因為今天想替我新買的上櫃股票避險,
卻沒合適的價格, 所以才打了這篇, 希望多點人來交易上櫃指數期貨
※ 引述《lacseven (喬巴)》之銘言:
: 在講為什麼要避險之前,先來認識一下避險到底是什麼意思
: 避險顧名思義就是「規避風險」
: 那到底什麼叫做「風險」
: 一般而言風險都是以「報酬波動性」來衡量,也就是所謂的標準差
: 因此,只要你所獲得的報酬與預期不同,這就叫做風險
: 賺的比預期報酬多,這叫「上方風險」
: 賠的比預期報酬多,這叫「下方風險」
: 一般人只會在意下方風險,不會在意上方風險(當然誰會在意賺得多呢?)
: 但是,不管買任何商品,報酬走勢都會有上下兩邊,因此很難做到只規避某一邊風險
: 因此一般在講避險的時候,其實不是只針對下方風險,其實是上下兩方的風險都規避
: 舉例而言,假如現在玉米價格一斤30元,如果A農夫怕未來玉米價格下跌
: 所以他開始找買家,約定3個月後玉米收成,以一斤35元賣出
: 剛好有一個玉米罐頭製造商B,他認為未來玉米價格會上漲,所以也想早點把價格定下來
: 因此A跟B就互相約定了這次的買賣契約
: 對A而言,他確保了一斤35元的收益;對B而言,他確保一斤35元的成本
: 那如果3個月後,玉米價格一斤漲到40,以A的角度看,他少賺了5元的利潤
: 或是玉米價格一斤跌到30,以B的角度看,他多花了5元的成本
: 但是,不論最後的結果賺或賠,他們都鎖住了價格的波動性!
: (上述就是所謂的遠期契約,後來標準化規格後就變成期貨。)
: 原po講的疑問是沒有錯的,將部分持股賣出,降低裸部位確實是一種做法
: 但是現實生活中會有一些情況出現:
: 1.部位過大,無法直接出售 -
: 雖然說可以賣掉,但是市場上有胃納量、流動性的考量,想賣賣不掉、想買買不到
: 而你的部位又很大,跳動一個TICKER就是幾百萬上下,這時候與其賣掉不如先避險
: 例如當你持有很大部位的台股股票,很多股票並不一定有足夠的流動性可以賣出
: 然後又被限制不能使用期貨、選擇權來做避險...
: 再怎麼無奈,只能進一步買T50反一來降低波動性...
: 2.持有部位必須要到到期
: 例如部分券商發行權證的時候,由於權證有到期日,未到期也不能結清部位
: 但是權證的價格波動性又很大,這時候怎麼辦?
: 因此他們會採取買賣現貨部位來做避險,以讓現貨部位的波動去彌補權證的價格波動
: 3.未來才有需求
: 這是比較常見的情況,特別是外匯,常常是因某些商品在未來才交割
: 你現在手上是沒有部位的,因為資金的使用率關係,也不可能先準備著不動
: 因此,會使用一些衍生性商品來規避掉未來價格的波動,將其鎖住
: 4.水位限制
: 像是基金、壽險投資,這些法人有投資部位限制,無法降低太多部位
: 畢竟這些公司的錢本來就應該拿來投資,持有太多現金很奇怪
: 因此為了維持部位,並且降低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只能進行避險
: 5.套利
: 這也蠻常見的,假如你發現了某種做法同時買進XXX賣出OOO可以有確定的報酬率
: 這時候你在一開始買入的時候就不會再調整部位了,也是把價格波動性鎖住
: 對一般人而言,調整水位確實是一個避險方式
: 但當有限制存在時,就必須去找其他的解法了...
: 另外,避險就是做空?
: 其實不是,避險的目的是規避報酬(價格)波動。因此,多空都可以做,只要能降低就好
: 特別是有時候只能做買方(例如壽險公司),這時候只能找一些負相關的產品避險。
: 以下是一些心得想法------------------------------------------------------
: 話說,最近因為中美貿易戰,富邦VIX反彈上來,有人把之前的文章拿出來批
: 說實話,商品只有適不適合,並沒有好不好。
: 我也蠻不喜歡富邦VIX的,當初在做的時候,也是為了一個創新ETF的獎項...
: 我想Z大的本意應該也只是提醒大家要小心這檔!
: 很多人把他當長期投資來做,然後一堆老師鼓吹加碼...
: 當然知道這檔在幹嘛的人,我相信是不會用長期投資的概念買
: 希望不要看到文章說自己的持股不好的時候,就急著等大漲要來打臉
: 反而可以思考為什麼這樣講?邏輯到底對不對?跟自己想的有什麼不同?
: 然後去佐證分析再進一步強化自己的知識...
: 股板很多高手寫的好文都值得去品味的
: : 個人一直想不通避險的意義是什麼。
: : 如果覺得股價偏低會上漲就多買,覺得過高就不要買。沒把握就買一半買3成...。
: : 避險就好像一個人一手買完股票期望漲,但因為沒把握又怕他跌,所以另一手又佈空希望
: : 能減少下跌的多單損失.。
: : 既然如此,減少持股不是也能達到避險功能嗎??持股7成避險2成,跟持股5成不是一樣
: : 意思,還不用給券商收避險的手續費 管理費不是嗎??
: : 可能我想的太簡單,請問高手們,真的都有在做避險嗎。
--
無法凸顯妳的績效, 而且每天要看他們的新聞很煩, 那就來避險吧.
避險的成本不高, 只需要你本金的十分之一(期貨).
你只要股票的部位有50萬就可以避險, 不管是多做多還是做空.
怎麼說呢:
避險有甚麼好處呢?
1. 讓你的績效不受非個股因素的干擾, 譬如總經, 政治因素
2. 讓你的績效看起來更平滑, 讓對的選股策略在空頭時還能賺錢
其他懶得想了
怎麼說呢:
我知道成本低的避險方式有兩種: 選擇權和期貨.
假設是用期貨避險的話.像昨天大盤大跌1.5%(詳細多少我忘了), 你的股票跌了1%.
如果你做完全避險的話你是賺0.5%的. 有沒有覺得很高興???
小台指保證金2.5萬左右, 指數一點對應到50元的價值.
如果你拿5萬來當保證金, 現在就可以替10700*50=53.5萬的股票避險
所以散戶也可以避險
所以散戶也可以避險
所以散戶也可以避險
選擇權也可以避險, 只是我比較不熟, 有興趣的人可以補上
本來懶得回這篇的, 可是因為今天想替我新買的上櫃股票避險,
卻沒合適的價格, 所以才打了這篇, 希望多點人來交易上櫃指數期貨
※ 引述《lacseven (喬巴)》之銘言:
: 在講為什麼要避險之前,先來認識一下避險到底是什麼意思
: 避險顧名思義就是「規避風險」
: 那到底什麼叫做「風險」
: 一般而言風險都是以「報酬波動性」來衡量,也就是所謂的標準差
: 因此,只要你所獲得的報酬與預期不同,這就叫做風險
: 賺的比預期報酬多,這叫「上方風險」
: 賠的比預期報酬多,這叫「下方風險」
: 一般人只會在意下方風險,不會在意上方風險(當然誰會在意賺得多呢?)
: 但是,不管買任何商品,報酬走勢都會有上下兩邊,因此很難做到只規避某一邊風險
: 因此一般在講避險的時候,其實不是只針對下方風險,其實是上下兩方的風險都規避
: 舉例而言,假如現在玉米價格一斤30元,如果A農夫怕未來玉米價格下跌
: 所以他開始找買家,約定3個月後玉米收成,以一斤35元賣出
: 剛好有一個玉米罐頭製造商B,他認為未來玉米價格會上漲,所以也想早點把價格定下來
: 因此A跟B就互相約定了這次的買賣契約
: 對A而言,他確保了一斤35元的收益;對B而言,他確保一斤35元的成本
: 那如果3個月後,玉米價格一斤漲到40,以A的角度看,他少賺了5元的利潤
: 或是玉米價格一斤跌到30,以B的角度看,他多花了5元的成本
: 但是,不論最後的結果賺或賠,他們都鎖住了價格的波動性!
: (上述就是所謂的遠期契約,後來標準化規格後就變成期貨。)
: 原po講的疑問是沒有錯的,將部分持股賣出,降低裸部位確實是一種做法
: 但是現實生活中會有一些情況出現:
: 1.部位過大,無法直接出售 -
: 雖然說可以賣掉,但是市場上有胃納量、流動性的考量,想賣賣不掉、想買買不到
: 而你的部位又很大,跳動一個TICKER就是幾百萬上下,這時候與其賣掉不如先避險
: 例如當你持有很大部位的台股股票,很多股票並不一定有足夠的流動性可以賣出
: 然後又被限制不能使用期貨、選擇權來做避險...
: 再怎麼無奈,只能進一步買T50反一來降低波動性...
: 2.持有部位必須要到到期
: 例如部分券商發行權證的時候,由於權證有到期日,未到期也不能結清部位
: 但是權證的價格波動性又很大,這時候怎麼辦?
: 因此他們會採取買賣現貨部位來做避險,以讓現貨部位的波動去彌補權證的價格波動
: 3.未來才有需求
: 這是比較常見的情況,特別是外匯,常常是因某些商品在未來才交割
: 你現在手上是沒有部位的,因為資金的使用率關係,也不可能先準備著不動
: 因此,會使用一些衍生性商品來規避掉未來價格的波動,將其鎖住
: 4.水位限制
: 像是基金、壽險投資,這些法人有投資部位限制,無法降低太多部位
: 畢竟這些公司的錢本來就應該拿來投資,持有太多現金很奇怪
: 因此為了維持部位,並且降低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只能進行避險
: 5.套利
: 這也蠻常見的,假如你發現了某種做法同時買進XXX賣出OOO可以有確定的報酬率
: 這時候你在一開始買入的時候就不會再調整部位了,也是把價格波動性鎖住
: 對一般人而言,調整水位確實是一個避險方式
: 但當有限制存在時,就必須去找其他的解法了...
: 另外,避險就是做空?
: 其實不是,避險的目的是規避報酬(價格)波動。因此,多空都可以做,只要能降低就好
: 特別是有時候只能做買方(例如壽險公司),這時候只能找一些負相關的產品避險。
: 以下是一些心得想法------------------------------------------------------
: 話說,最近因為中美貿易戰,富邦VIX反彈上來,有人把之前的文章拿出來批
: 說實話,商品只有適不適合,並沒有好不好。
: 我也蠻不喜歡富邦VIX的,當初在做的時候,也是為了一個創新ETF的獎項...
: 我想Z大的本意應該也只是提醒大家要小心這檔!
: 很多人把他當長期投資來做,然後一堆老師鼓吹加碼...
: 當然知道這檔在幹嘛的人,我相信是不會用長期投資的概念買
: 希望不要看到文章說自己的持股不好的時候,就急著等大漲要來打臉
: 反而可以思考為什麼這樣講?邏輯到底對不對?跟自己想的有什麼不同?
: 然後去佐證分析再進一步強化自己的知識...
: 股板很多高手寫的好文都值得去品味的
: : 個人一直想不通避險的意義是什麼。
: : 如果覺得股價偏低會上漲就多買,覺得過高就不要買。沒把握就買一半買3成...。
: : 避險就好像一個人一手買完股票期望漲,但因為沒把握又怕他跌,所以另一手又佈空希望
: : 能減少下跌的多單損失.。
: : 既然如此,減少持股不是也能達到避險功能嗎??持股7成避險2成,跟持股5成不是一樣
: : 意思,還不用給券商收避險的手續費 管理費不是嗎??
: : 可能我想的太簡單,請問高手們,真的都有在做避險嗎。
--
Tags:
股票
All Comments

By Barb Cronin
at 2019-05-10T12:58
at 2019-05-10T12:58

By Dinah
at 2019-05-11T07:07
at 2019-05-11T07:07

By Olga
at 2019-05-13T06:21
at 2019-05-13T06:21

By Donna
at 2019-05-15T02:26
at 2019-05-15T02:26

By Gary
at 2019-05-18T20:09
at 2019-05-18T20:09

By Jacob
at 2019-05-22T23:33
at 2019-05-22T23:33

By Jacob
at 2019-05-26T19:58
at 2019-05-26T19:58

By Isla
at 2019-05-27T23:51
at 2019-05-27T23:51

By Delia
at 2019-05-31T03:50
at 2019-05-31T03:50

By George
at 2019-06-01T20:19
at 2019-06-01T20:19

By Charlie
at 2019-06-06T19:30
at 2019-06-06T19:30

By William
at 2019-06-07T20:04
at 2019-06-07T20:04

By Kama
at 2019-06-07T21:46
at 2019-06-07T21:46

By Irma
at 2019-06-08T02:00
at 2019-06-08T02:00

By Hedda
at 2019-06-10T05:33
at 2019-06-10T05:33

By Oscar
at 2019-06-10T13:50
at 2019-06-10T13:50

By Elma
at 2019-06-14T22:42
at 2019-06-14T22:42

By Donna
at 2019-06-18T15:21
at 2019-06-18T15:21

By Poppy
at 2019-06-20T05:47
at 2019-06-20T05:47

By Linda
at 2019-06-22T05:33
at 2019-06-22T05:33

By Yedda
at 2019-06-23T05:53
at 2019-06-23T05:53

By George
at 2019-06-28T00:25
at 2019-06-28T00:25

By Caitlin
at 2019-07-01T10:13
at 2019-07-01T10:13

By Steve
at 2019-07-02T10:07
at 2019-07-02T10:07

By Regina
at 2019-07-06T16:46
at 2019-07-06T16:46

By Christine
at 2019-07-07T12:34
at 2019-07-07T12:34

By Zenobia
at 2019-07-12T02:55
at 2019-07-12T02:55

By Odelette
at 2019-07-15T10:00
at 2019-07-15T10:00

By Kyle
at 2019-07-19T19:24
at 2019-07-19T19:24

By Yuri
at 2019-07-23T15:38
at 2019-07-23T15:38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9-07-24T04:11
at 2019-07-24T04:11

By Kristin
at 2019-07-27T22:59
at 2019-07-27T22:59

By Charlotte
at 2019-07-31T11:05
at 2019-07-31T11:05

By Una
at 2019-08-02T11:02
at 2019-08-02T11:02

By Yedda
at 2019-08-03T23:09
at 2019-08-03T23:09

By Ethan
at 2019-08-06T06:42
at 2019-08-06T06:42

By Susan
at 2019-08-11T06:31
at 2019-08-11T06:31

By Jack
at 2019-08-15T16:34
at 2019-08-15T16:34

By Poppy
at 2019-08-18T17:10
at 2019-08-18T17:10

By Eartha
at 2019-08-22T15:39
at 2019-08-22T15:39

By Gary
at 2019-08-27T11:38
at 2019-08-27T11:38

By Frederic
at 2019-08-30T04:21
at 2019-08-30T04:21

By Kelly
at 2019-09-04T03:55
at 2019-09-04T03:55

By Tristan Cohan
at 2019-09-05T17:02
at 2019-09-05T17:02

By Leila
at 2019-09-09T20:29
at 2019-09-09T20:29

By Edward Lewis
at 2019-09-10T16:16
at 2019-09-10T16:16

By Isabella
at 2019-09-11T06:02
at 2019-09-11T06:02

By Barb Cronin
at 2019-09-14T23:08
at 2019-09-14T23:08

By Isabella
at 2019-09-16T00:41
at 2019-09-16T00:41

By Agatha
at 2019-09-17T20:27
at 2019-09-17T20:27

By Callum
at 2019-09-22T06:36
at 2019-09-22T06:36

By Mason
at 2019-09-26T19:47
at 2019-09-26T19:47

By Wallis
at 2019-09-28T09:18
at 2019-09-28T09:18

By Damian
at 2019-09-30T23:20
at 2019-09-30T23:20

By Edith
at 2019-10-01T04:28
at 2019-10-01T04:28
Related Posts
對逾3千億中國貨加稅 川普:開始文書工作

By Odelette
at 2019-05-10T09:32
at 2019-05-10T09:32
談判決戰時刻寫信給川普 習近平說了啥

By Dorothy
at 2019-05-10T09:31
at 2019-05-10T09:31
大盤 空

By Dorothy
at 2019-05-10T09:28
at 2019-05-10T09:28
15家金控年衰3成 新光金翻身進步王

By Joseph
at 2019-05-10T09:26
at 2019-05-10T09:26
美中貿易戰仍有變數 當沖戶突破4.4萬

By Olivia
at 2019-05-10T08:54
at 2019-05-10T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