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共進午餐 - 經濟

By Kristin
at 2006-10-13T14:17
at 2006-10-13T14:17
Table of Contents
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共進午餐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提姆.哈福德(Tim Harford)
2006年1月6日 星期五
一
開始,我似乎肯定不會有機會與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共進午餐了。我第一次試著約他時,他告訴我得等一兩個星期,以便他能從有
關獲獎的“慶祝活動中抽身”。我們另外約了時間,可後來他還是不得不爽約:“我得去
瑞典大使館和白宮,”他發電子郵件給我說道,“我知道我該先問問我太太……抱歉,我
目前一團糟,一定把你弄糊塗了。”
最終,他邀請我到他家中吃飯,他家位於風景宜人的華盛頓特區市郊貝塞斯大(Bethesda)
。“一定比去餐館好,”他保證說。
年屆84歲高齡
我到他家時,他太太艾麗絲(Alice)在門口迎接我。謝林站在她身後,臉上帶著淡淡的、
略帶調皮的笑容。“再提醒我一下,你是哪家報紙的,”他說。他不是開玩笑,我是那天
第二個采訪他的人,而此時離他接到瑞典打來的電話,告訴他獲得了諾貝爾獎已經有一個
多月了。謝林感到很意外,他不久前曾放棄這個獎項了。年屆84歲高齡的謝林,是有史以
來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中最年長的一位。
他請我在客廳入座並告訴我,他和其他諾貝爾獎得主不同,他不是一大早被吵醒的,而是
早上7點才接到通知,幾秒鍾後,記者們的電話就來了。“有人說,我本該在早上5點接到
電話,但他們沒有我的電話號碼。我不禁想,瑞典的情報部門並不怎麼樣,我可是列在電
話簿裡的。”
謝林兩年前才從馬裡蘭大學退休,他是該校的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教授。他本打算利用退休
時間學習電腦編程,這樣他就可以完成幾十年前開始的有關種族隔離的研究。
但諾貝爾獎改變了他的計劃:“現在我得了這個該死的諾貝爾獎,大學就不讓我退休了。
”他一直在克盡職守地幫助籌集資金:“學校對我很不錯。”
謝林是因為對博弈論的貢獻而贏得了諾貝爾獎。他與從未共事過的數學家羅伯特.奧曼
(Robert Aumann)分享了這一獎項。當他涉足這一領域時,該領域被數學家和優雅的理論
所控制,與當時現實世界的緊要問題甚少瓜葛,比如怎樣避免核戰爭。謝林對現實問題更
感興趣,比如種族隔離原因,以及人們如何可以控制毒癮等。
幾分鍾後,艾麗絲出現了,邀請我們共進午餐。午餐有面包、奶酪,以及味道濃郁的鵝肝
和希臘風味色拉。謝林開了我帶來的紅酒。“他下次還能來,”他說。艾麗斯示意我該讓
謝林坐上座,然後就離開去用電腦了。
有關核武器
謝林的父親和哥哥都是海軍軍官,從他的平頭和卡通人物般的方下巴,不難想象謝林穿制
服的樣子。雖然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哈佛執教經濟學,但他也為美國戰爭學院(War
College)的年輕軍官們講過軍事戰略。肯尼迪(Kennedy)政府中就滿是剛完成謝林研修班
的知識分子,其中包括肯尼迪的國家安全顧問麥克喬治. 邦迪(McGeorge Bundy)、林頓.
約翰遜(Lyndon Johnson)、邦迪的副手沃爾特.羅斯托(Walt Rostow),以及後來成為國防
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Robert McNamara)得力顧問的約翰.麥克諾頓(John McNaughton)
。
通過這些人,謝林幫助制定了有關使用核武器的禁忌。艾森豪威爾(Eisenhower)政府曾辯
稱,這種武器與其它武器沒什麼區別,但謝林不這樣認為,而肯尼迪政府同意他的觀點。
美國1970年入侵柬埔寨以後,謝林不再為政府擔任顧問。他帶領了一個12名同事的小組,
去見尼克松(Nixon)的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他們要從非正式顧
問職位上集體辭職。“當時我們看問題的角度,和今天人們對伊拉克的看法很像,”他說
,“我們認為其中有詭計,濫用或篡改了情報。”
種族隔離問題
謝林繼續有關核武器的寫作,但之後也開始涉足其它問題,比如安樂死和有組織犯罪。
1971年,他發表了一篇突破性的論文,證明個人決定的積累,可輕易導致嚴重的種族隔離
,盡管每個人都確實願意住在種族融合的社區。
我一直都想知道,他是如何產生這個念頭的。原來一切始於他在一次長途飛行中的亂塗亂
寫,他在紙上隨意地畫著加號和零,試圖發現當一個人想避免種族隔離時會發生什麼。“
用鉛筆和紙來做是很困難的‥…很多時候你必須用橡皮擦。”
回到家後,他和他12歲的兒子、一個棋盤和兒子收藏的硬幣坐了下來,並以硬幣的“偏好
”作為簡單規則開始了游戲。例如,完全被銅硬幣包圍的鋅硬幣,將轉移至與鋅硬幣相鄰
的空白方格。每一步都會引發下一步,直到棋盤完全被劃分成一半銅硬幣,一半鋅硬幣。
謝林發現了一些重要的東西:“一個小小的偏好——社區裡不要有太多不像你的人,或甚
至僅僅是因為偏好社區裡要有些像你的人……都可能導致如此極端的平衡,結果看上去就
非常像極端的隔離。”
謝林在解釋這些時,還不時地吃幾口面包和鵝肝。對於種族偏見,他沒有發表自己的個人
看法,他自己似乎超然於這個問題之外,但他的工作把人類的弱點作為分析和研究的對象
,而不是去抨擊或否認這些弱點。甚至他自己的個人缺點,比如他吸煙的嗜好,也是他研
究的素材。
吸煙上癮理論
1988年,凱文.墨菲(Kevin Murphy)和諾貝爾獎得主加裡.貝克爾(Gary Becker)兩位經濟
學家發表了關於吸煙的重大理論,在該理論中,他們描繪了一名上癮產品的“理性消費者
”,他有意識地讓自己沉迷於香煙或海洛因,因為他認為快樂將超過痛苦。
謝林對上癮的觀點不一樣。在他1980年的論文“自制在個人內心的斗爭”(The Intimate
Contest for Self Command)中,他試圖這樣理解一名吸煙者——“他自我厭惡,捏碎香
煙丟進污物碾碎器,發誓這一次他絕不再冒患上肺癌,讓孩子成為孤兒的危險,但三個小
時後,他又來到大街上尋找仍然營業的商店買香煙”。對謝林來說,這種上癮既非完全理
性,也非完全喪失理性、不由自主。他在自我斗爭時是理性的,他能部署策略幫助自己贏
得這場斗爭。
謝林認為,他具有貝克爾與墨菲所缺乏的東西:個人經歷。他1955年戒煙,但1958年他在
倫敦的一家餐館買了一根雪茄後(“當時我以為自己有免疫力”),又重新開始吸煙了,之
後15年他都在努力戒煙。幾十年後,貝克爾與墨菲提出了他們的假設,但謝林說“我當時
就知道,他們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
《京都議定書》問題
後來我問及氣候變化問題,這是他在卡特(Carter)總統的一個委員會擔任主席時開始研究
的內容。“人類引發的氣候變化,將在5到10年後發生,這是毫無疑問的,”他說。
但謝林表示,有關氣候變化問題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規定,讓批准該議定
書的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這個議定是行不通的,因為沒有國家會願意處罰那些未能
減少排放的國家。看看歐盟 (EU)就知道了,他說。即使法國和德國違反歐盟的經濟穩定
與增長公約,歐盟也無法同意懲罰它們。“如果歐盟這樣緊密的共同體,都無法對違反規
定的國家實施制裁,我無法想象一個溫室氣體議定書,可以對美國、墨西哥或任何國家實
施制裁。”
他說,發達國家與較貧窮的國家不同,發達國家承擔的氣候變化代價極少,這一事實意味
著,要發達國家減排溫室氣體將更加困難。(依賴農業而且在竭力應對疾病的發展中國家
,將為全球變暖付出更高的代價。)
謝林認為,在如何與氣候變化作斗爭的問題上,更多的取決於北約(Nato)而非《京都議定
書》。他認為,不應讓國家達到特定的目標,比如在某段時間裡減排一定量的溫室氣體,
而應該讓各國承諾采取具體行動,比如花一定的錢,找出限制發電廠碳排放的方法,或對
燃料效率立法。“在富國證明它們確實在嚴肅對待此事之前,不要理會貧窮的發展中國家
。”
我指出,這與正統的經濟學說完全不同,正統的經濟學提倡用稅收或污染許可制度來設定
目標,讓市場決定如何達標。他的回答很簡單:“好啊,那樣不管用。”
艾麗絲來了,她充滿愛意地責怪謝林忘了倒咖啡。更加困惑了?一項戰略似乎是更合適的
解釋:“你可能想走了,”謝林說,“我嘮嘮叨叨這麼長時間,你耳朵都起繭子了。”
談話地點:謝林的寓所,華盛頓特區貝塞斯大
1瓶2001年的Taltarni Three Monks Cabernet Merlot
Fabrique Delices牌高級鵝肉慕思
Saint Aubray奶酪
希臘色拉
意式面包
2杯咖啡
譯者/諸彥青
--
Tags:
經濟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請問資訊經濟學(information economics …

By Rachel
at 2006-10-13T10:09
at 2006-10-13T10:09
關於央行在政府財政扮演的角色

By Gary
at 2006-10-12T20:20
at 2006-10-12T20:20
《社論》央行升息須同步提高沖銷操作利 …

By Necoo
at 2006-10-12T20:18
at 2006-10-12T20:18
Re: 菲爾普斯 對貨幣政策影響深遠

By Annie
at 2006-10-12T02:45
at 2006-10-12T02:45
Re: 菲爾普斯 對貨幣政策影響深遠

By Valerie
at 2006-10-11T20:00
at 2006-10-11T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