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股利 應列未分配盈餘 - 所得稅

By William
at 2004-08-17T10:33
at 2004-08-17T10:33
Table of Contents
■ 記者 林杰兒
案例:小李是家鐵皮工廠的老闆,受到這幾年原物料節節高漲、需求成長緩慢的影響,工
廠營運開始走下坡,扣掉生產成本與人事支出後,算算,總共虧了將近100萬元。那年小
李申報的課稅所得額為虧損,其他當年度依法免所得稅的所得額則為零。
一天,正在工廠裡埋首工作的小李,突然接到國稅局的補稅通知,說小李申報的免稅所得
應為400多萬元,並以此核定出小李工廠的未分配盈餘,而加徵10%的營所稅總共40幾萬元
。
怎麼回事?這400多萬的所得是那裡跑出來的?小李抓破頭也想不出來,後來他才發現,
原來是工廠獲配的「股票股利」闖了禍。
當時,小李的表哥阿強開了一家網路公司,創業之初,曾向小李調頭寸,本來是礙於人情
壓力、又仗著稅法規定「公司投資國內其他營利事業所獲配的股利或盈餘淨額,不列入所
得額課稅」,而解囊相助。後來阿強的公司業績蒸蒸日上,過年時還包了一個大紅包,謝
謝小李當時的慷慨搭救。
沒想到,行政法院最後還是採納稅局人員的說法,也就是免課營所稅的這些股票股利,依
法卻還是要列入未分配盈餘並加以課徵10%的稅款。
解析:根據營所稅查核準則第30條規定,公司投資國內其他營利事業者,自87年1月1日 (
即兩稅合一制度開始施行日)起所獲配的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不計入所得額,但應計入
當年度未分配盈餘。
行政法院的見解是,「未分配盈餘」所指為營利事業所得額、加上同年度依法免稅所得,
再扣除其他依法可減除的所得,「加加減減」重點,即在彰顯實質課稅的精神,僅針對營
利事業依法可分配、或實際存在的所得加以課稅。
同樣強調實質課稅的觀念,小李雖向法院主張,這筆股利所得屬於未實現收益,既未實現
,就不應強制歸戶課稅且加徵10%稅款,不過,法官認為,小李工廠所獲得的股利不論是
股票或現金,均屬轉投資所取得的收益,雖然是免納營所稅的所得,仍然是工廠所得,就
應計入全年所得額課稅。
【2004/08/17 經濟日報】
--
案例:小李是家鐵皮工廠的老闆,受到這幾年原物料節節高漲、需求成長緩慢的影響,工
廠營運開始走下坡,扣掉生產成本與人事支出後,算算,總共虧了將近100萬元。那年小
李申報的課稅所得額為虧損,其他當年度依法免所得稅的所得額則為零。
一天,正在工廠裡埋首工作的小李,突然接到國稅局的補稅通知,說小李申報的免稅所得
應為400多萬元,並以此核定出小李工廠的未分配盈餘,而加徵10%的營所稅總共40幾萬元
。
怎麼回事?這400多萬的所得是那裡跑出來的?小李抓破頭也想不出來,後來他才發現,
原來是工廠獲配的「股票股利」闖了禍。
當時,小李的表哥阿強開了一家網路公司,創業之初,曾向小李調頭寸,本來是礙於人情
壓力、又仗著稅法規定「公司投資國內其他營利事業所獲配的股利或盈餘淨額,不列入所
得額課稅」,而解囊相助。後來阿強的公司業績蒸蒸日上,過年時還包了一個大紅包,謝
謝小李當時的慷慨搭救。
沒想到,行政法院最後還是採納稅局人員的說法,也就是免課營所稅的這些股票股利,依
法卻還是要列入未分配盈餘並加以課徵10%的稅款。
解析:根據營所稅查核準則第30條規定,公司投資國內其他營利事業者,自87年1月1日 (
即兩稅合一制度開始施行日)起所獲配的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不計入所得額,但應計入
當年度未分配盈餘。
行政法院的見解是,「未分配盈餘」所指為營利事業所得額、加上同年度依法免稅所得,
再扣除其他依法可減除的所得,「加加減減」重點,即在彰顯實質課稅的精神,僅針對營
利事業依法可分配、或實際存在的所得加以課稅。
同樣強調實質課稅的觀念,小李雖向法院主張,這筆股利所得屬於未實現收益,既未實現
,就不應強制歸戶課稅且加徵10%稅款,不過,法官認為,小李工廠所獲得的股利不論是
股票或現金,均屬轉投資所取得的收益,雖然是免納營所稅的所得,仍然是工廠所得,就
應計入全年所得額課稅。
【2004/08/17 經濟日報】
--
Tags:
所得稅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7月稅收衰退 今年首見

By Connor
at 2004-08-11T11:00
at 2004-08-11T11:00
薪資要先扣10%報稅??

By Rosalind
at 2004-08-10T14:42
at 2004-08-10T14:42
結構型商品之相關稅務探討

By Hazel
at 2004-08-10T13:15
at 2004-08-10T13:15
重度身心障礙 遺產總額可加扣

By Sierra Rose
at 2004-08-10T13:11
at 2004-08-10T13:11
盈虧可互抵企業報稅 別逾期

By Barb Cronin
at 2004-08-10T13:05
at 2004-08-10T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