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跳跳族 選新制較有利 - 稅務

Skylar Davis avatar
By Skylar Davis
at 2004-08-31T10:20

Table of Contents

■ 記者 林燕翎

案例

艾迪與艾咪是雙胞胎兄妹,儘管出生時間只差兩分鐘,但個性卻是天壤之別,艾迪是時下

最流行的職場的跳跳族,一年換個三個老闆是家常便飯,換工作跟換衣服一樣頻繁。

妹妹艾咪就不一樣,自從大學畢業進入電信公司服務後,今年已經邁入第22個年頭,不管

上司再怎麼刁難,一天工作15個小時,艾咪都甘之如飴,也如願爬到課長的職位。

某天,電信公司的公布欄貼上新舊制退休金徵詢表,人事部門要求員工勾選新、舊制並簽

名,艾咪正困擾不知如何選擇,將意見徵詢表帶回家與家人討論,艾迪就建議她說,像你

這麼忠心耿耿的員工,而且電信產業前景看好,不必考慮,選擇舊制就好啦。

艾咪正在納悶,可是大家不都說新制比較能保障勞工嗎?怎麼又變成選舊制比較好?

解析

艾咪的困擾也是目前適用勞基法的574萬勞工的困擾。新制退休金在94年7月1日實施後,

對於574萬勞工來說,有選擇勞退新制與保留舊制的權利,一旦選擇新制,就無法跳回舊

制,因此,如何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制度,關係到勞工後半輩子的退休生活。

首先,必須釐清新舊制退休金的特色。舊制退休金限制勞工必須在同一家企業服務15年且

年滿55歲,或是在同一家公司服務25年,才達到領取舊制退休金的資格。

新制退休金的請領標準,只要參加新制時的工作年資滿15年且年滿60歲就可以請領退休金

。工作年資全數可以累計,不受勞工跳槽而影響。

再從新舊制退休金的領取金額比較,新制退休金,雇主必須依照勞工工資的6%,提撥退休

金;舊制則根據勞工年資,年資在15年以內,每一年年資可以獲得兩個月的月薪。

換算成每一年雇主負擔的退休金成本,選擇新制,雇主每年要負擔月薪的72%,即6%×12

個月=72%:選擇舊制,如果在15年以內的年資,雇主每年要負擔月薪的200%。

以艾迪與艾咪來說,跳槽頻繁的艾迪,根本無法在同一家公司待滿15年、成就舊制的請領

條件,當然要選擇新制。

至於艾咪已經在電信公司服務22年了,再工作三年就符合舊制退休金規定的在同一家企業

服務25年的條件;而且電信公司獲利狀況穩定,未聽說有裁員計畫,艾咪也沒有跳槽的計

畫,艾咪可以選擇舊制比較划算。

如果勞工工作年資已經超過15年,而且在達到退休條件前企業沒有裁員計畫、自己也沒有

跳槽的打算時,勞工可選擇舊制。

【2004/08/31 經濟日報】

--
Tags: 稅務

All Comments

高額遺贈稅獵漏 鎖定公設地買賣

Audriana avatar
By Audriana
at 2004-08-31T09:59
■ 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 全國五區國稅局自7月起至年底,將針對高額遺產及贈與稅逃漏案件進行一連串查稅。包 括前二年買賣公共設施保留地、領取土地徵收補償費超過200萬元的案件,都將被選為重 點查稅對象。 中區國稅局今年就自轄區內選出了1,800件準備進行調查。官員表示,部分高所得者利用 低價購入公共設 ...

有關報稅的..疑問..

Tracy avatar
By Tracy
at 2004-08-30T23:47
我想請問一下大家....如果我和媽媽是同一個戶籍...那二個人要報稅時 必須要一起申報嗎..還是可以各自獨立申報呢?? 因為好像單獨申報會比較划算是嗎.!! - ...

會計師的稅法

Hedda avatar
By Hedda
at 2004-08-30T16:45
考完會計師的稅法之後,心痛。 出現冷門法條,營業稅法第九條、進口的定義… 計算之中小陷緊井也非常多。 我只能說自己念的稅法不夠多,明年再來一次。 稅法之多、變,要好好記下來加以運用,看來不是件簡單的事呢。 - ...

稅務問答》租地裝置大型看板 廣告費應分年攤提

Yuri avatar
By Yuri
at 2004-08-30T08:38
■ 稅務問答 虎尾李先生詢問:其公司日前與他公司簽定為期二年租賃合約,並在承租土地裝置大型廣 告看板,其裝置廣告看板費用可否全數列報為公司當年度廣告費? 中區國稅局虎尾稽徵所答覆:營利事業為拓展業務,廣告係最直接的宣傳工具,尤其是大 型又新潮的廣告看板,更能發揮它功效,故近年來商家租用大樓牆面或空地裝 ...

保單課稅》受益人變更之課稅

Ula avatar
By Ula
at 2004-08-30T08:35
■ 楊聰權、阮家群 保單受益人變更,可能發生在要保人要求變更受益人、受益人被債權人追討及受益人死亡 等,該等情況應如何課稅?財政部目前並無明文函釋規定,以下筆者分別說明其相關課稅 問題及見解。 一、 要保人變更受益人 所謂受益人是指被保人或要保人約定享有賠償請求權之人,但受益人之受益權並非完全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