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媽把退休金的一百萬全投美林環資 - 投資

By Delia
at 2007-12-29T22:56
at 2007-12-29T22:56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spekanariya ()》之銘言:
(恕刪全文)
雖然Lag了一兩天才看到,不過剛好最近理專跟我介紹了一檔類似的聯動債
跟理專討論之後自己稍微研究了一下,丟出一些心得讓大家參考看看
如果有錯誤的話也有請大家指正
首先就我自己的看法,原Po提到的聯動債跟精華區裡看到的聯動債
感覺上不太一樣,精華區內提到的多半是"零息債卷 + 選擇權"的結構
而這一檔聯動債對我來說,我把他定義成一個"融資買基金,定期配息"的產品
這樣的一個產品在購買的時候,我覺得有幾件事情要特別注意一下:
1. 融資
融資就是借錢,付出的成本就是利息。借的越多,當然還得也越多。
融資借錢就是希望可以獲得比融資成本更高的報酬,
不過借錢給你的總是老大,不管你賺錢沒錢該還得錢都是一樣
所以賠錢的時候自然損失更大。
所以這一檔要注意的數字是借款利率:Libor + 0.3%
最近查出來的數字大約是4.85前後,所以借款成本大約是5.15%
2. 配息
每個月固定會配7%/12的現金,聽起來很誘人,好像是獲利保證,
不過羊毛還是長在羊身上,這些利息不會憑空生出來。
再加上每個月還一定要給你,所以這筆利息錢就只好:
賣掉投資部位拿出來給你!
現金入手的確很好,可是賣掉投資部位會有什麼問題?
會導致投資單位下降,降低聯動債淨值,自然也就比較不容易漲回來
所以我認為投資這種聯動債卷不要太期待本金部份會有太大的成長
因為每個月的配息就已經還給你了。
3. 資訊取得
這個是版上很多人都提過的問題,聯動債不像基金一樣有公開透明的平台
每天可以查詢價格,所以不容易判斷到底該不該採取行動。
4. 贖回條件
精華區內的聯動債似乎都有比較嚴苛的贖回條件,
不過就我自己接觸到的產品跟原Po提到的這一款,贖回的門檻都不高
但是都要承擔本金虧損的風險就是了(部份原因請參考上面的配息部份)
報酬試算
以下完全根據合約內容試算投資報酬,然後跟直接購買基金作個比較
首先要注意幾個關鍵數字:
手續費:1%
槓桿率(R):20%
槓桿重設門檻:1.286、1.125
動態指數初始值(D): 97.5
總單位配置(N):97.5*120% = 117
管理費(F):0.25%/12 = 0.021
槓桿(L):97.5*20% = 19.5
Libor: 5.15%
配息:D*7%/12
基本的計算公式:
1. D = N - L - F - C (用來計算動態指數)
2. R = (L/D) (計算槓桿率,超過1.286或是低於1.125的話會有槓桿重設)
3. 配息的時候會直接從總單位配置(N)裡面減掉配息(C)
理由同上,因為配息是賣掉資產給你的
4. 報酬率 = (sum(配息) + 期末本金) / (投入資金 + 手續費)
假設每年報酬相同,共計算5年
有興趣的人可以跟我一樣拉個Excel算一算,過程我就不詳細說明了...:P
大概把數據寫出來給大家看看,順便附上同樣金額購買GA時的報酬率比較
(手續費以牌告3%計算)
年化報酬 基金 聯動債 配息再投入GA
-10% 58.763% 50.524% 45.314%
-5% 75.572% 68.541% 65.408%
0% 97.087% 91.170% 91.170%
1.68% 105.589% 100.008% 101.357%
5% 124.598% 119.606% 124.148%
10% 159.739% 155.375% 166.326%
15% 204.581% 200.400% 220.215%
50%!! 1124.317% 1081.010% 1332.349%
當年化報酬 > 19.5% 或是年化報酬 < 4.9%時,會有槓桿重設風險
50%是我寫來亂的XD,不過可以看的出來這一檔聯動債怎麼比都比不過直接買基金
不過是不是真的完全不值得買?我到覺得有點見仁見智。
以原Po父母投入的金額來看,一個月可以拿回來的金額大約是175美金左右
足夠可以拿這些"零頭"再去投資報酬率更高的其他東西了
應該也可以彌補掉直接買基金所產生大約5~8%的利潤差距
當然這得建立在有其他投資的前提下。
不過說真的,這一檔的說明書上都寫著適合積極型投資人了,
對於已經退休的人來講實在是太衝了一點,用這筆錢作其他風險較低的投資
應該會比較安心一點吧。
--
(恕刪全文)
雖然Lag了一兩天才看到,不過剛好最近理專跟我介紹了一檔類似的聯動債
跟理專討論之後自己稍微研究了一下,丟出一些心得讓大家參考看看
如果有錯誤的話也有請大家指正
首先就我自己的看法,原Po提到的聯動債跟精華區裡看到的聯動債
感覺上不太一樣,精華區內提到的多半是"零息債卷 + 選擇權"的結構
而這一檔聯動債對我來說,我把他定義成一個"融資買基金,定期配息"的產品
這樣的一個產品在購買的時候,我覺得有幾件事情要特別注意一下:
1. 融資
融資就是借錢,付出的成本就是利息。借的越多,當然還得也越多。
融資借錢就是希望可以獲得比融資成本更高的報酬,
不過借錢給你的總是老大,不管你賺錢沒錢該還得錢都是一樣
所以賠錢的時候自然損失更大。
所以這一檔要注意的數字是借款利率:Libor + 0.3%
最近查出來的數字大約是4.85前後,所以借款成本大約是5.15%
2. 配息
每個月固定會配7%/12的現金,聽起來很誘人,好像是獲利保證,
不過羊毛還是長在羊身上,這些利息不會憑空生出來。
再加上每個月還一定要給你,所以這筆利息錢就只好:
賣掉投資部位拿出來給你!
現金入手的確很好,可是賣掉投資部位會有什麼問題?
會導致投資單位下降,降低聯動債淨值,自然也就比較不容易漲回來
所以我認為投資這種聯動債卷不要太期待本金部份會有太大的成長
因為每個月的配息就已經還給你了。
3. 資訊取得
這個是版上很多人都提過的問題,聯動債不像基金一樣有公開透明的平台
每天可以查詢價格,所以不容易判斷到底該不該採取行動。
4. 贖回條件
精華區內的聯動債似乎都有比較嚴苛的贖回條件,
不過就我自己接觸到的產品跟原Po提到的這一款,贖回的門檻都不高
但是都要承擔本金虧損的風險就是了(部份原因請參考上面的配息部份)
報酬試算
以下完全根據合約內容試算投資報酬,然後跟直接購買基金作個比較
首先要注意幾個關鍵數字:
手續費:1%
槓桿率(R):20%
槓桿重設門檻:1.286、1.125
動態指數初始值(D): 97.5
總單位配置(N):97.5*120% = 117
管理費(F):0.25%/12 = 0.021
槓桿(L):97.5*20% = 19.5
Libor: 5.15%
配息:D*7%/12
基本的計算公式:
1. D = N - L - F - C (用來計算動態指數)
2. R = (L/D) (計算槓桿率,超過1.286或是低於1.125的話會有槓桿重設)
3. 配息的時候會直接從總單位配置(N)裡面減掉配息(C)
理由同上,因為配息是賣掉資產給你的
4. 報酬率 = (sum(配息) + 期末本金) / (投入資金 + 手續費)
假設每年報酬相同,共計算5年
有興趣的人可以跟我一樣拉個Excel算一算,過程我就不詳細說明了...:P
大概把數據寫出來給大家看看,順便附上同樣金額購買GA時的報酬率比較
(手續費以牌告3%計算)
年化報酬 基金 聯動債 配息再投入GA
-10% 58.763% 50.524% 45.314%
-5% 75.572% 68.541% 65.408%
0% 97.087% 91.170% 91.170%
1.68% 105.589% 100.008% 101.357%
5% 124.598% 119.606% 124.148%
10% 159.739% 155.375% 166.326%
15% 204.581% 200.400% 220.215%
50%!! 1124.317% 1081.010% 1332.349%
當年化報酬 > 19.5% 或是年化報酬 < 4.9%時,會有槓桿重設風險
50%是我寫來亂的XD,不過可以看的出來這一檔聯動債怎麼比都比不過直接買基金
不過是不是真的完全不值得買?我到覺得有點見仁見智。
以原Po父母投入的金額來看,一個月可以拿回來的金額大約是175美金左右
足夠可以拿這些"零頭"再去投資報酬率更高的其他東西了
應該也可以彌補掉直接買基金所產生大約5~8%的利潤差距
當然這得建立在有其他投資的前提下。
不過說真的,這一檔的說明書上都寫著適合積極型投資人了,
對於已經退休的人來講實在是太衝了一點,用這筆錢作其他風險較低的投資
應該會比較安心一點吧。
--
All Comments

By Aaliyah
at 2008-01-02T06:45
at 2008-01-02T06:45

By Zanna
at 2008-01-02T17:21
at 2008-01-02T17:21

By Michael
at 2008-01-05T05:45
at 2008-01-05T05:45

By Michael
at 2008-01-10T00:38
at 2008-01-10T00:38

By Daph Bay
at 2008-01-14T20:34
at 2008-01-14T20:34

By Quintina
at 2008-01-17T15:45
at 2008-01-17T15:45

By Freda
at 2008-01-18T03:08
at 2008-01-18T03:08

By Tristan Cohan
at 2008-01-22T21:09
at 2008-01-22T21:09

By Hedwig
at 2008-01-25T16:40
at 2008-01-25T16:40

By Faithe
at 2008-01-26T14:30
at 2008-01-26T14:30

By Iris
at 2008-01-30T03:57
at 2008-01-30T03:57
Related Posts
新手買基金的疑問

By Anthony
at 2007-12-29T20:08
at 2007-12-29T20:08
關於KBC的基金疑問?

By Mary
at 2007-12-29T19:26
at 2007-12-29T19:26
問一個小問題

By Odelette
at 2007-12-29T18:06
at 2007-12-29T18:06
基金配置

By Dora
at 2007-12-29T16:04
at 2007-12-29T16:04
我對2008年景氣看法(上)

By Dorothy
at 2007-12-29T14:18
at 2007-12-29T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