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經濟學的瓶頸 - 經濟

By Skylar Davis
at 2007-05-06T16:00
at 2007-05-06T16:00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DarthRaider (龍非池中物)》之銘言:
: 自然科學也不一定什麼事情都很精確
: 比如說,以太是什麼?宇宙常數是什麼?冥王星為什麼被除名?
: 不怎麼精確的事情之所以存在,是科學家共識的結果
: 很多經濟學者以經濟學是社會科學中最接近物理學的學科而自豪
: Samuelson 更把經濟學譽為"社會科學的皇后"
: 如果不能把自然科學的標準套用在社會科學
: 那是否研究方法本身也不能照本宣科地移植?
我本人是不同意某些經濟學家把經濟學理論無限上綱到其他社會科學
領域上,並聲稱經濟學是社會科學裡最科學(或是最好)。這種過度膨脹
的確無視其他社會科學的智慧與經濟學的侷限性。然而,還是可以看到
總體經濟學家謙卑的態度,例如:Mankiw 所寫的總體經濟學教科書,第
一章提到:的確,總體經濟學是一門年輕且不完美的科學,總體經濟學家
預測未來經濟事件方向的能力,不會比氣象學家預測下個月天氣變化的能力強。
該書最後一章的標題 "What we know, what we don't.",從標題就可以知道
該文提到總體經濟學目前作不到部分(也就是缺點),其實,許多經濟學家
是很謙卑的。
至於研究方法,經濟學家的確有很多是使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
但是並非照本宣科地移植。因為一種研究方法要推廣,必須要說服同行,
假如沒有賦予經濟義涵、對經濟現象沒有提供有效的解釋能力,是無法說服
經濟學家。例如:非恆定性 (nonstationary) 時間數列的計量技術,在
Engle and Granger (1987) 在 Econometrica 的文章發表前,經濟學界是
乏人問津,但這不表示這套方法在那之前尚未發展,事實上統計學家已經發
表這類的統計技術,甚至 Granger (1981) 在journal of Econometrics就已
經提出,Engle and Granger (1987) 能一砲而紅,是因為該文將共整合
(cointegration)與英國新古典學派誤差修正模型連上關係,給於經濟涵義,
才使得經濟學家開始重視這套計量技術。
另一個例子是最適控制理論運用在總體經濟學,這套方法原本是用在
自然科學,而現在這個方法被拿來運用在總體經濟理論上。特別是研讀經濟
成長理論的網友對於這套方法應該不陌生,因為在總體經濟學教科書常用這
套方法用來詮釋Ramsey (1928) 經濟成長模型。這套方法用在經濟上,已經
賦予經濟義涵,假如沒有經濟意涵,講要說服經濟學家使用是很難的。
: 真空狀態的假設之所以能繼續用,是因為,即使把更為現實的因素(摩擦力)納入模型
: 產生的差異仍小到可以忽略
: 這同樣可以解釋為何相對論問世之後
: 以絕對時空為基礎的牛頓力學還保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 只有在極端的條件下,兩種學理才會導出大相逕庭的結論
: 一些社科院的學生常會以「自然科學也有不符現實的假設」來作為辯解
: 然而,如果稍有接觸科學史的話
: 也能發現,假設的現實性常常是自然科學家彼此互相檢驗的一種標準
: 在人工智慧(或經濟成長、景氣循環等)的例子裡,固然可以說複雜是貼近現實的代價
: 但不是所有貼近現實的理論都比遠離現實的複雜
: 在 Semmelweis 的時代裡,還有人認為產褥熱的病因是來自大氣、磁場勒
: (他發現病因是來自於醫生跟研究生大體解剖所沾上的隱形物質感染到分娩的孕婦
: 那時候「細菌」還沒被發現,因而洗手消毒的習慣也沒建立起來)
: 假設的選擇要看是否有助於理解要研究的事物
: 比如說,如果模型中的商品或國家數量對結論沒影響
: 為了簡明,可以只假設兩種
: 如果納入交易成本之後的市場效率,跟無交易成本下有相當的差異
: 因而影響組織型態,那就不能忽視交易成本的影響
: 如果加入好幾種生產要素時,更能彰顯開放貿易後的所得重分配
: 那就不能只假設一種生產因素,除非這些現象對研究是無關緊要的
: 有時候假設的不同也是觀點差異來源
: 在牛頓體系下,宇宙中的引力是一種作用力
: 但在廣義相對論的體系下,所謂引力是空間彎曲造成的現象
: (在沙發上放一顆鉛球,旁邊放一顆小鋼珠,小鋼珠會往鉛球移動
: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鉛球附近的空間被彎曲了)
: 特定門派的學者,會使用一套不言自明的假設作為研究基礎,並與同行溝通
: 以前面的畢氏定理來說,我們看到這個公式
: 就知道是在歐氏幾何的假設下來談的,任何推廣都以此為基礎
: 自然不會去關心三角形三個內角和大於 180 度的情況
: 在自然科學裡,探究原理的 science 跟應用的 technology 可以有明確的區分
: 社會科學呢?如果不是模糊不清的話,類似原 po 的問題也不會產生
我想我要澄清我前文的意思,我不是因為自然科學的假設不符現實而引申社
會科學也能這樣做,而是不能單從這個問題而去評論總體經濟是落伍的科學
。我前文提到人的行為是多變的,假如不使用假設去限制分析的範圍,即使
能得出確切的結論,我想很多人會質疑其適用性。我們在經濟學的學習過程
,一定有很多人抱怨,為什麼要學這麼多經濟模型 (老實說,我在學寡占理論
時,邊學邊G),就是因為人的行為是多變且多面,有必要使用假設去限制範
圍,不同的假設就會有不同的模型解釋經濟現象,而經濟學必須使用很多模型
解釋人多變且多層面的行為。在學習這些經濟模型,必須了解模型的假設的來
龍去脈,而且我要強調的是一個模型只有在假設的成立下才有用,而且可能只
適用於某方面,用到他處很有可能會有錯誤的結果。
我想經濟學家對於假設的現實性並非不關心,當新的經濟問題產生,現
存經濟理論無法解釋,經濟學家還是會針對問題檢視現存理論假設的合理性
,重新建立新的理論。假如了解總體經濟理論發展的網友,一定知道總體經濟
理論隨著時代遞移而推陳出新是因為為了解決每個時代發生新的總體經濟問
題,假如沒有1930年代的大蕭條,凱因斯理論不會站上舞台;假如沒有石油
危機,供給面經濟學、實質景氣循環學派不會興起。在我看來,經濟學家是
很實際,並非有人所聲稱:關在象牙塔裡建構理論,而不管實際如何。
其實在經濟學裡 探究原理的science 和 應用的technology 我認為是有
分的,例如:單純只有應用的technology 的貢獻是登不上頂尖期刊的,唯
有探究原理的 science 才有可能登上頂尖期刊。
峰兒^^
--
: 自然科學也不一定什麼事情都很精確
: 比如說,以太是什麼?宇宙常數是什麼?冥王星為什麼被除名?
: 不怎麼精確的事情之所以存在,是科學家共識的結果
: 很多經濟學者以經濟學是社會科學中最接近物理學的學科而自豪
: Samuelson 更把經濟學譽為"社會科學的皇后"
: 如果不能把自然科學的標準套用在社會科學
: 那是否研究方法本身也不能照本宣科地移植?
我本人是不同意某些經濟學家把經濟學理論無限上綱到其他社會科學
領域上,並聲稱經濟學是社會科學裡最科學(或是最好)。這種過度膨脹
的確無視其他社會科學的智慧與經濟學的侷限性。然而,還是可以看到
總體經濟學家謙卑的態度,例如:Mankiw 所寫的總體經濟學教科書,第
一章提到:的確,總體經濟學是一門年輕且不完美的科學,總體經濟學家
預測未來經濟事件方向的能力,不會比氣象學家預測下個月天氣變化的能力強。
該書最後一章的標題 "What we know, what we don't.",從標題就可以知道
該文提到總體經濟學目前作不到部分(也就是缺點),其實,許多經濟學家
是很謙卑的。
至於研究方法,經濟學家的確有很多是使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
但是並非照本宣科地移植。因為一種研究方法要推廣,必須要說服同行,
假如沒有賦予經濟義涵、對經濟現象沒有提供有效的解釋能力,是無法說服
經濟學家。例如:非恆定性 (nonstationary) 時間數列的計量技術,在
Engle and Granger (1987) 在 Econometrica 的文章發表前,經濟學界是
乏人問津,但這不表示這套方法在那之前尚未發展,事實上統計學家已經發
表這類的統計技術,甚至 Granger (1981) 在journal of Econometrics就已
經提出,Engle and Granger (1987) 能一砲而紅,是因為該文將共整合
(cointegration)與英國新古典學派誤差修正模型連上關係,給於經濟涵義,
才使得經濟學家開始重視這套計量技術。
另一個例子是最適控制理論運用在總體經濟學,這套方法原本是用在
自然科學,而現在這個方法被拿來運用在總體經濟理論上。特別是研讀經濟
成長理論的網友對於這套方法應該不陌生,因為在總體經濟學教科書常用這
套方法用來詮釋Ramsey (1928) 經濟成長模型。這套方法用在經濟上,已經
賦予經濟義涵,假如沒有經濟意涵,講要說服經濟學家使用是很難的。
: 真空狀態的假設之所以能繼續用,是因為,即使把更為現實的因素(摩擦力)納入模型
: 產生的差異仍小到可以忽略
: 這同樣可以解釋為何相對論問世之後
: 以絕對時空為基礎的牛頓力學還保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 只有在極端的條件下,兩種學理才會導出大相逕庭的結論
: 一些社科院的學生常會以「自然科學也有不符現實的假設」來作為辯解
: 然而,如果稍有接觸科學史的話
: 也能發現,假設的現實性常常是自然科學家彼此互相檢驗的一種標準
: 在人工智慧(或經濟成長、景氣循環等)的例子裡,固然可以說複雜是貼近現實的代價
: 但不是所有貼近現實的理論都比遠離現實的複雜
: 在 Semmelweis 的時代裡,還有人認為產褥熱的病因是來自大氣、磁場勒
: (他發現病因是來自於醫生跟研究生大體解剖所沾上的隱形物質感染到分娩的孕婦
: 那時候「細菌」還沒被發現,因而洗手消毒的習慣也沒建立起來)
: 假設的選擇要看是否有助於理解要研究的事物
: 比如說,如果模型中的商品或國家數量對結論沒影響
: 為了簡明,可以只假設兩種
: 如果納入交易成本之後的市場效率,跟無交易成本下有相當的差異
: 因而影響組織型態,那就不能忽視交易成本的影響
: 如果加入好幾種生產要素時,更能彰顯開放貿易後的所得重分配
: 那就不能只假設一種生產因素,除非這些現象對研究是無關緊要的
: 有時候假設的不同也是觀點差異來源
: 在牛頓體系下,宇宙中的引力是一種作用力
: 但在廣義相對論的體系下,所謂引力是空間彎曲造成的現象
: (在沙發上放一顆鉛球,旁邊放一顆小鋼珠,小鋼珠會往鉛球移動
: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鉛球附近的空間被彎曲了)
: 特定門派的學者,會使用一套不言自明的假設作為研究基礎,並與同行溝通
: 以前面的畢氏定理來說,我們看到這個公式
: 就知道是在歐氏幾何的假設下來談的,任何推廣都以此為基礎
: 自然不會去關心三角形三個內角和大於 180 度的情況
: 在自然科學裡,探究原理的 science 跟應用的 technology 可以有明確的區分
: 社會科學呢?如果不是模糊不清的話,類似原 po 的問題也不會產生
我想我要澄清我前文的意思,我不是因為自然科學的假設不符現實而引申社
會科學也能這樣做,而是不能單從這個問題而去評論總體經濟是落伍的科學
。我前文提到人的行為是多變的,假如不使用假設去限制分析的範圍,即使
能得出確切的結論,我想很多人會質疑其適用性。我們在經濟學的學習過程
,一定有很多人抱怨,為什麼要學這麼多經濟模型 (老實說,我在學寡占理論
時,邊學邊G),就是因為人的行為是多變且多面,有必要使用假設去限制範
圍,不同的假設就會有不同的模型解釋經濟現象,而經濟學必須使用很多模型
解釋人多變且多層面的行為。在學習這些經濟模型,必須了解模型的假設的來
龍去脈,而且我要強調的是一個模型只有在假設的成立下才有用,而且可能只
適用於某方面,用到他處很有可能會有錯誤的結果。
我想經濟學家對於假設的現實性並非不關心,當新的經濟問題產生,現
存經濟理論無法解釋,經濟學家還是會針對問題檢視現存理論假設的合理性
,重新建立新的理論。假如了解總體經濟理論發展的網友,一定知道總體經濟
理論隨著時代遞移而推陳出新是因為為了解決每個時代發生新的總體經濟問
題,假如沒有1930年代的大蕭條,凱因斯理論不會站上舞台;假如沒有石油
危機,供給面經濟學、實質景氣循環學派不會興起。在我看來,經濟學家是
很實際,並非有人所聲稱:關在象牙塔裡建構理論,而不管實際如何。
其實在經濟學裡 探究原理的science 和 應用的technology 我認為是有
分的,例如:單純只有應用的technology 的貢獻是登不上頂尖期刊的,唯
有探究原理的 science 才有可能登上頂尖期刊。
峰兒^^
--
Tags:
經濟
All Comments

By Faithe
at 2007-05-07T12:32
at 2007-05-07T12:32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07-05-12T11:42
at 2007-05-12T11:42

By Necoo
at 2007-05-14T09:05
at 2007-05-14T09:05

By Adele
at 2007-05-14T18:57
at 2007-05-14T18:57
Related Posts
有關mankiw的經濟學原理第四版

By Yuri
at 2007-05-06T12:04
at 2007-05-06T12:04
nash equilibrium

By Agnes
at 2007-05-06T11:52
at 2007-05-06T11:52
有關mankiw的經濟學原理第四版

By Lydia
at 2007-05-06T09:03
at 2007-05-06T09:03
閒聊一兩本書

By Christine
at 2007-05-06T01:50
at 2007-05-06T01:50
總體經濟學的瓶頸

By Gilbert
at 2007-05-06T00:09
at 2007-05-06T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