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經濟學的瓶頸 - 經濟

By Gilbert
at 2007-05-06T00:09
at 2007-05-06T00:09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soun (峰兒)》之銘言:
: ※ 引述《Aditya (行安之心亦安之NN )》之銘言:
: : 閣下您嚴重了,小弟主要是表達現代的總體經濟學相較於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
: : ,相較之下,實在落伍了不少,就拿物理學來說,我們現在至少已經可以預測0的出地球
: : 與太陽間的距離,並且絲毫不差,然而總體經濟學呢?能夠精準的預測出經濟問題何時
: : 發生,並提供良好的解決之道嗎?應該很難吧?所以我說現在的總體經濟學可說是討論一
: : 個象牙塔裏面的東西,而很多裡面的東西是一個理想的東西,因為簡化以後好做科學分
: : 析,但是假如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分析能力是有限的,很難做科學研究,可是你可以做
: : 哲學研究,科學一定要很definite,要difine,像數學一樣每個東西well-difined,
: : 是well-proved,然後才可以derived,那個是為了科學方法研究方便,但是把它拿來做
: : 總體經濟學的研究,可不代表經濟,這是兩回事情,它是推測,模擬的,因為現在的
: : 總體經濟學講得根本不是要解決經濟的問題,只是要作exercise,因為基本原理就是
: : 象牙塔的方法,所以也是象牙塔的解決方式,變得不實際,這是方法論的問題。
: : 我想,我要表達的就這些,應該很明確了,我也很懶的再回文了XD
自然科學也不一定什麼事情都很精確
比如說,以太是什麼?宇宙常數是什麼?冥王星為什麼被除名?
不怎麼精確的事情之所以存在,是科學家共識的結果
: 板上許多網友知道我是專門研究總體經濟理論的研究生,我覺得我是遇到瓶頸,
: 但是不覺得總體經濟學是落伍的科學,看到文章標題,原本以為我遇到救星,
: 後來看到原Po的回覆,更了解他的意思。我無意根別人筆戰,只是這個
: 版很多學經濟的同學在看,我認為比較中肯的意見對他們會比較好,
: 所以寫了這篇文章。
: 我認為總體經濟理論的發展遇到瓶頸和總體經濟學是落伍的科學是兩碼子
: 的事,誠如l大說的,哪個學科的研究不遇到瓶頸?就原Po的論點,我覺
: 得需要說清楚的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是不同,因此不能
: 用自然科學的標準去套用在社會科學之上。特別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
: 是自然物理,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人和其組成的社會,他們的規律性是
: 有差異,自然造成的規則與人行為上的規則,兩者的規律性有很大不同,
: 跟自然現象相比,人類行為有很多是無法預測,假如要拿自然科學的標準
: 來衡量社會科學預測的準確性,我認為太嚴苛,因此以此標準用在總體經
: 濟學上而認定他落伍,我認為是失當的。
: 我認為科學的定義應該是使用科學方法研究某一事物,其基本程序為
: :觀察現象並蒐集資料、分類與分析事實、形成法則並嘗試發展和檢驗用
: 來解釋其通則的假說。因為人多變的特性,所以無法像自然科學的實驗那
: 樣,對變項予以嚴謹的控制、形成明確的法則、並且能對研究結果加以重
: 覆驗證。特別是總體經濟學,他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的可以重覆實驗過程
: ,驗證結果,這的確是他的瓶頸,原Po對於論文中的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
: 效果,因為它的確無法拿真實的社會來重覆實驗,而質疑其效果,我認為
: 這是很正當的質疑,但是假如因為他無法由真實社會中拿來實驗而說他落
: 伍的科學也是失當。
很多經濟學者以經濟學是社會科學中最接近物理學的學科而自豪
Samuelson 更把經濟學譽為"社會科學的皇后"
如果不能把自然科學的標準套用在社會科學
那是否研究方法本身也不能照本宣科地移植?
: 至於假設不符事實,在我印象中,這在自然科學中也是有的,例如:
: 有很多結論都是建立在真空狀態的假設上,然而這些理論在地球上就因此
: 減損其價值嗎?答案是沒有。前面提到人類的行為是多變的,我認為假設
: 用來規範其研究範圍是有必要的,例如:假設人類行為是理性,其表示其
: 理論發展出來的通則就是解釋理性行為,而對於非理性的行為可能不適用
: 。我認為一個做過經濟學研究,寫過經濟學論文的人,應該知道假設設定
: 的來龍去脈,假如對於因為假設不符實際就斷定總體經濟學不科學的人,
: 我猜這樣的人似乎不太了解假設在經濟理論的實用性,有時假設的由來是
: 要獲得一確切的答案的妥協,也有原始的意涵在(它是有經濟涵義的),當
: 然,我認同這是一個研究瓶頸,它符合原Po網友的標題,然而,我要說原
: Po的網友似乎沒有掌握現在總體經濟學的動向,全世界那麼多聰明人在搞
: 總體經濟理論,一定有人會挑戰這個瓶頸,例如:政治大學經濟系陳樹衡
: 教授所領導的人工智慧經濟學研究中心,他們的理念之一就是把經濟模型
: 設計得更貼近事實。以我的了解,當模型的設計越貼近事實,模型的複雜
: 度就越加提高,要獲得結果就需要更強的計算能力,這在沒有電腦的時代
: ,這種模型大概就解不出來,拜科技進步所賜,這種模型可以透過電腦的
: 運算解出。當然,這種模型就無法用人的腦袋推出結果,這就是模型貼近
: 事實的一個代價。這樣看來總體經濟學落伍嗎?假如掌握現在總體經濟學
: 研究動脈,就會知道他一點都不落伍,而且繼續成長。(唉!我總覺得我學
: 不完的感覺)
真空狀態的假設之所以能繼續用,是因為,即使把更為現實的因素(摩擦力)納入模型
產生的差異仍小到可以忽略
這同樣可以解釋為何相對論問世之後
以絕對時空為基礎的牛頓力學還保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只有在極端的條件下,兩種學理才會導出大相逕庭的結論
一些社科院的學生常會以「自然科學也有不符現實的假設」來作為辯解
然而,如果稍有接觸科學史的話
也能發現,假設的現實性常常是自然科學家彼此互相檢驗的一種標準
在人工智慧(或經濟成長、景氣循環等)的例子裡,固然可以說複雜是貼近現實的代價
但不是所有貼近現實的理論都比遠離現實的複雜
在 Semmelweis 的時代裡,還有人認為產褥熱的病因是來自大氣、磁場勒
(他發現病因是來自於醫生跟研究生大體解剖所沾上的隱形物質感染到分娩的孕婦
那時候「細菌」還沒被發現,因而洗手消毒的習慣也沒建立起來)
假設的選擇要看是否有助於理解要研究的事物
比如說,如果模型中的商品或國家數量對結論沒影響
為了簡明,可以只假設兩種
如果納入交易成本之後的市場效率,跟無交易成本下有相當的差異
因而影響組織型態,那就不能忽視交易成本的影響
如果加入好幾種生產要素時,更能彰顯開放貿易後的所得重分配
那就不能只假設一種生產因素,除非這些現象對研究是無關緊要的
有時候假設的不同也是觀點差異來源
在牛頓體系下,宇宙中的引力是一種作用力
但在廣義相對論的體系下,所謂引力是空間彎曲造成的現象
(在沙發上放一顆鉛球,旁邊放一顆小鋼珠,小鋼珠會往鉛球移動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鉛球附近的空間被彎曲了)
特定門派的學者,會使用一套不言自明的假設作為研究基礎,並與同行溝通
以前面的畢氏定理來說,我們看到這個公式
就知道是在歐氏幾何的假設下來談的,任何推廣都以此為基礎
自然不會去關心三角形三個內角和大於 180 度的情況
在自然科學裡,探究原理的 science 跟應用的 technology 可以有明確的區分
社會科學呢?如果不是模糊不清的話,類似原 po 的問題也不會產生
--
: ※ 引述《Aditya (行安之心亦安之NN )》之銘言:
: : 閣下您嚴重了,小弟主要是表達現代的總體經濟學相較於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
: : ,相較之下,實在落伍了不少,就拿物理學來說,我們現在至少已經可以預測0的出地球
: : 與太陽間的距離,並且絲毫不差,然而總體經濟學呢?能夠精準的預測出經濟問題何時
: : 發生,並提供良好的解決之道嗎?應該很難吧?所以我說現在的總體經濟學可說是討論一
: : 個象牙塔裏面的東西,而很多裡面的東西是一個理想的東西,因為簡化以後好做科學分
: : 析,但是假如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分析能力是有限的,很難做科學研究,可是你可以做
: : 哲學研究,科學一定要很definite,要difine,像數學一樣每個東西well-difined,
: : 是well-proved,然後才可以derived,那個是為了科學方法研究方便,但是把它拿來做
: : 總體經濟學的研究,可不代表經濟,這是兩回事情,它是推測,模擬的,因為現在的
: : 總體經濟學講得根本不是要解決經濟的問題,只是要作exercise,因為基本原理就是
: : 象牙塔的方法,所以也是象牙塔的解決方式,變得不實際,這是方法論的問題。
: : 我想,我要表達的就這些,應該很明確了,我也很懶的再回文了XD
自然科學也不一定什麼事情都很精確
比如說,以太是什麼?宇宙常數是什麼?冥王星為什麼被除名?
不怎麼精確的事情之所以存在,是科學家共識的結果
: 板上許多網友知道我是專門研究總體經濟理論的研究生,我覺得我是遇到瓶頸,
: 但是不覺得總體經濟學是落伍的科學,看到文章標題,原本以為我遇到救星,
: 後來看到原Po的回覆,更了解他的意思。我無意根別人筆戰,只是這個
: 版很多學經濟的同學在看,我認為比較中肯的意見對他們會比較好,
: 所以寫了這篇文章。
: 我認為總體經濟理論的發展遇到瓶頸和總體經濟學是落伍的科學是兩碼子
: 的事,誠如l大說的,哪個學科的研究不遇到瓶頸?就原Po的論點,我覺
: 得需要說清楚的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是不同,因此不能
: 用自然科學的標準去套用在社會科學之上。特別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
: 是自然物理,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人和其組成的社會,他們的規律性是
: 有差異,自然造成的規則與人行為上的規則,兩者的規律性有很大不同,
: 跟自然現象相比,人類行為有很多是無法預測,假如要拿自然科學的標準
: 來衡量社會科學預測的準確性,我認為太嚴苛,因此以此標準用在總體經
: 濟學上而認定他落伍,我認為是失當的。
: 我認為科學的定義應該是使用科學方法研究某一事物,其基本程序為
: :觀察現象並蒐集資料、分類與分析事實、形成法則並嘗試發展和檢驗用
: 來解釋其通則的假說。因為人多變的特性,所以無法像自然科學的實驗那
: 樣,對變項予以嚴謹的控制、形成明確的法則、並且能對研究結果加以重
: 覆驗證。特別是總體經濟學,他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的可以重覆實驗過程
: ,驗證結果,這的確是他的瓶頸,原Po對於論文中的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
: 效果,因為它的確無法拿真實的社會來重覆實驗,而質疑其效果,我認為
: 這是很正當的質疑,但是假如因為他無法由真實社會中拿來實驗而說他落
: 伍的科學也是失當。
很多經濟學者以經濟學是社會科學中最接近物理學的學科而自豪
Samuelson 更把經濟學譽為"社會科學的皇后"
如果不能把自然科學的標準套用在社會科學
那是否研究方法本身也不能照本宣科地移植?
: 至於假設不符事實,在我印象中,這在自然科學中也是有的,例如:
: 有很多結論都是建立在真空狀態的假設上,然而這些理論在地球上就因此
: 減損其價值嗎?答案是沒有。前面提到人類的行為是多變的,我認為假設
: 用來規範其研究範圍是有必要的,例如:假設人類行為是理性,其表示其
: 理論發展出來的通則就是解釋理性行為,而對於非理性的行為可能不適用
: 。我認為一個做過經濟學研究,寫過經濟學論文的人,應該知道假設設定
: 的來龍去脈,假如對於因為假設不符實際就斷定總體經濟學不科學的人,
: 我猜這樣的人似乎不太了解假設在經濟理論的實用性,有時假設的由來是
: 要獲得一確切的答案的妥協,也有原始的意涵在(它是有經濟涵義的),當
: 然,我認同這是一個研究瓶頸,它符合原Po網友的標題,然而,我要說原
: Po的網友似乎沒有掌握現在總體經濟學的動向,全世界那麼多聰明人在搞
: 總體經濟理論,一定有人會挑戰這個瓶頸,例如:政治大學經濟系陳樹衡
: 教授所領導的人工智慧經濟學研究中心,他們的理念之一就是把經濟模型
: 設計得更貼近事實。以我的了解,當模型的設計越貼近事實,模型的複雜
: 度就越加提高,要獲得結果就需要更強的計算能力,這在沒有電腦的時代
: ,這種模型大概就解不出來,拜科技進步所賜,這種模型可以透過電腦的
: 運算解出。當然,這種模型就無法用人的腦袋推出結果,這就是模型貼近
: 事實的一個代價。這樣看來總體經濟學落伍嗎?假如掌握現在總體經濟學
: 研究動脈,就會知道他一點都不落伍,而且繼續成長。(唉!我總覺得我學
: 不完的感覺)
真空狀態的假設之所以能繼續用,是因為,即使把更為現實的因素(摩擦力)納入模型
產生的差異仍小到可以忽略
這同樣可以解釋為何相對論問世之後
以絕對時空為基礎的牛頓力學還保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只有在極端的條件下,兩種學理才會導出大相逕庭的結論
一些社科院的學生常會以「自然科學也有不符現實的假設」來作為辯解
然而,如果稍有接觸科學史的話
也能發現,假設的現實性常常是自然科學家彼此互相檢驗的一種標準
在人工智慧(或經濟成長、景氣循環等)的例子裡,固然可以說複雜是貼近現實的代價
但不是所有貼近現實的理論都比遠離現實的複雜
在 Semmelweis 的時代裡,還有人認為產褥熱的病因是來自大氣、磁場勒
(他發現病因是來自於醫生跟研究生大體解剖所沾上的隱形物質感染到分娩的孕婦
那時候「細菌」還沒被發現,因而洗手消毒的習慣也沒建立起來)
假設的選擇要看是否有助於理解要研究的事物
比如說,如果模型中的商品或國家數量對結論沒影響
為了簡明,可以只假設兩種
如果納入交易成本之後的市場效率,跟無交易成本下有相當的差異
因而影響組織型態,那就不能忽視交易成本的影響
如果加入好幾種生產要素時,更能彰顯開放貿易後的所得重分配
那就不能只假設一種生產因素,除非這些現象對研究是無關緊要的
有時候假設的不同也是觀點差異來源
在牛頓體系下,宇宙中的引力是一種作用力
但在廣義相對論的體系下,所謂引力是空間彎曲造成的現象
(在沙發上放一顆鉛球,旁邊放一顆小鋼珠,小鋼珠會往鉛球移動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鉛球附近的空間被彎曲了)
特定門派的學者,會使用一套不言自明的假設作為研究基礎,並與同行溝通
以前面的畢氏定理來說,我們看到這個公式
就知道是在歐氏幾何的假設下來談的,任何推廣都以此為基礎
自然不會去關心三角形三個內角和大於 180 度的情況
在自然科學裡,探究原理的 science 跟應用的 technology 可以有明確的區分
社會科學呢?如果不是模糊不清的話,類似原 po 的問題也不會產生
--
Tags:
經濟
All Comments

By Valerie
at 2007-05-06T02:23
at 2007-05-06T02:23

By Margaret
at 2007-05-09T02:10
at 2007-05-09T02:10
Related Posts
想請問關於IMF對Mo M1 M2的定義

By Victoria
at 2007-05-04T11:45
at 2007-05-04T11:45
總經選擇

By Lily
at 2007-05-04T01:22
at 2007-05-04T01:22
台灣早期經濟學家事蹟

By Connor
at 2007-05-03T22:06
at 2007-05-03T22:06
一個貿易理論問題

By Olivia
at 2007-05-03T20:57
at 2007-05-03T20:57
關於匯率

By Kelly
at 2007-05-03T18:06
at 2007-05-03T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