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經-債券市場的討論? - 經濟

By Todd Johnson
at 2006-07-25T09:50
at 2006-07-25T09:50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julesL ()》之銘言:
: ※ 引述《idnc (終於成為經濟學的初心者)》之銘言:
: : 手上沒書,僅憑以前印象作答,有錯請指正
: : 古典學派提出可貸資金說I+G=S+T
: : 在政府遵守預算平衡的前提下,S=T
: : 也就是說企業總投資等於全民總儲蓄
: : 再者,古典理論的重心,貨幣僅具交易功能不具價值儲藏功能
: : 所以人們手中會持有的貨幣只是日常生活交易之用
: : 企業透過發行債券募集資金,人們則透過購買債券而儲存財富
: : 所以古典學派的重心在於債券市場,債券供給與債券需求決定實質利率
: : 但是IS-LM是凱因斯學派
: : 強調持有貨幣的成本是名目利率,廠商的投資受名目利率所影響
: : 透過流動性偏好說,在貨幣市場決定名目利率
: : 因此我覺得IS-LM採用貨幣市場與商品市場的原因在於他是凱因斯學派
: ~~~~~~~~~~~~~~~~~~~~~~~~~~~~~~~~~~~~~~~~~~~~~~~~~~~~~~~~~~~~~~~~~~~
: 其實這一段話也是我長久以來的疑惑
: 學校的老師也是直接跟小弟講凱因斯利率決定論是使用貨幣市場
: 並自創流動性偏好說
: 但卻沒也講為何當年凱因斯要跳脫古典債券市場決定利率的範疇
: 既然凱因斯會自創有別於古典的利率決定論
: 想必因為原本的東西有瑕疵
: 翻了幾本課本也沒有找出原因
: 也希望板上有先進能不吝發表高見(或在哪有看過相關文章)
: 我想應該有不少人對這件事有興趣
據我所知 是因為凱因斯認為古典學派的利率決定理論有一個瑕疵
就是可貸資金市場無法決定利率。簡單的說:他認為這個市場有兩
個內生變數,利率和所得。均衡所得無法決定,則均衡利率就無法決定。
就是這樣。
不過凱因斯提出這個論點,只是烏龜笑鱉沒尾巴。這個論點同樣可以
批評他所創的流動性偏好理論。
因此,希克斯提出IS-LM,協調古典學派和凱因斯這兩個缺點。
--
: ※ 引述《idnc (終於成為經濟學的初心者)》之銘言:
: : 手上沒書,僅憑以前印象作答,有錯請指正
: : 古典學派提出可貸資金說I+G=S+T
: : 在政府遵守預算平衡的前提下,S=T
: : 也就是說企業總投資等於全民總儲蓄
: : 再者,古典理論的重心,貨幣僅具交易功能不具價值儲藏功能
: : 所以人們手中會持有的貨幣只是日常生活交易之用
: : 企業透過發行債券募集資金,人們則透過購買債券而儲存財富
: : 所以古典學派的重心在於債券市場,債券供給與債券需求決定實質利率
: : 但是IS-LM是凱因斯學派
: : 強調持有貨幣的成本是名目利率,廠商的投資受名目利率所影響
: : 透過流動性偏好說,在貨幣市場決定名目利率
: : 因此我覺得IS-LM採用貨幣市場與商品市場的原因在於他是凱因斯學派
: ~~~~~~~~~~~~~~~~~~~~~~~~~~~~~~~~~~~~~~~~~~~~~~~~~~~~~~~~~~~~~~~~~~~
: 其實這一段話也是我長久以來的疑惑
: 學校的老師也是直接跟小弟講凱因斯利率決定論是使用貨幣市場
: 並自創流動性偏好說
: 但卻沒也講為何當年凱因斯要跳脫古典債券市場決定利率的範疇
: 既然凱因斯會自創有別於古典的利率決定論
: 想必因為原本的東西有瑕疵
: 翻了幾本課本也沒有找出原因
: 也希望板上有先進能不吝發表高見(或在哪有看過相關文章)
: 我想應該有不少人對這件事有興趣
據我所知 是因為凱因斯認為古典學派的利率決定理論有一個瑕疵
就是可貸資金市場無法決定利率。簡單的說:他認為這個市場有兩
個內生變數,利率和所得。均衡所得無法決定,則均衡利率就無法決定。
就是這樣。
不過凱因斯提出這個論點,只是烏龜笑鱉沒尾巴。這個論點同樣可以
批評他所創的流動性偏好理論。
因此,希克斯提出IS-LM,協調古典學派和凱因斯這兩個缺點。
--
Tags:
經濟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民主台灣的經濟成就不容荒唐抹煞

By Olga
at 2006-07-24T15:35
at 2006-07-24T15:35
匯率 vs 經常帳餘額?

By Belly
at 2006-07-22T23:07
at 2006-07-22T23:07
匯率 vs 經常帳餘額?

By Kyle
at 2006-07-22T20:10
at 2006-07-22T20:10
Re: 長生不老藥

By Hamiltion
at 2006-07-22T16:42
at 2006-07-22T16:42
匯率 vs 經常帳餘額?

By Elvira
at 2006-07-22T03:36
at 2006-07-22T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