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十年魔咒蠢動?提防金融危機 - 股票
By Andrew
at 2017-06-13T00:49
at 2017-06-13T00:49
Table of Contents
1.原文連結(超過一行或過長必須縮網址):
https://www.udn.com/news/story/7338/2516828
2.原文內容:
經濟/十年魔咒蠢動?提防金融危機
香港金管局前任總裁,曾在任內成功擊敗過金融大鱷索羅斯的任志剛最近表示,過去一段
期間大約每十年就有一場金融危機,1997、1998年有亞洲金融危機,2007、2008年有次貸
風暴引發的世紀金融海嘯,他不希望今、明兩年出現第三次危機。不過,如果發生新一波
金融危機,他認為比過去會更厲害,主要因為上兩次危機的根源問題並未解決,其一是金
融文化問題,他指現在投資銀行仍充斥炒賣文化,為求利益都是自我服務,而非服務經濟
;其二是金融全球化問題,在全球量寬的背景下,國際流動性嚴重氾濫,影響金融安全。
因而任志剛提出預警,「下一個浪可能更大」。
至於下一波金融危機的源頭,任志剛認為未必會來自中國,而會繼續來自華爾街模式運作
的金融體系;同時,互聯網也可能是未來危機的成因之一。
全球金融形勢,有無存在著「十年魔咒」,要時間來給答案。但任志剛作為一位出色的金
融專家,針對金融危機形成背景所作的分析的確值得參考,而且他認為下次危機如果真的
到來,其嚴重性將大於以往,亦有其推論的依據,值得高度警惕。
首先,就罪魁禍首的金融文化而言,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的確有段痛定思痛的反省,美
國金融當局及相關國際組織如IMF都曾深入檢討,並採取矯正措施,但風暴一過,「好了
傷疤忘了痛」,對華爾街釀成巨大危機的投資銀行就輕輕放過。這當然起不了任何警示作
用,所以就如任志剛所言,仍然充斥著投機炒賣文化。而揆其所以如此的深層次原因,一
是受制於「大到不能倒」的恐懼心理,不敢真下重手整治,二則與美國資本主義的政商結
構有關,華爾街財大勢大,綿密的政商關係,控制了美國的政治生態,足以確保華爾街的
利益。這即是魔咒之所以成為魔咒的背後邏輯。
其次,就全球氾濫的流動性而言,當前形勢恐怕比前兩次金融危機爆發前的狀況還要更糟
。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之後,美國開頭,日本繼之,歐洲再繼之,中國大陸也不遑多讓,
全球一起搞量寬或擴張性貨幣政策,企圖以巨大的流動性來製造需求,刺激經濟,結果事
與願違,由於全球需求疲弱,釋放出的流動性並未流入實體經濟,而是流進了股、匯、債
及房市等資產市場,導致資產價格大幅飆漲,為下一波金融危機埋下了巨大的能量。
不僅如此,超大寬鬆貨幣政策下導致的低利率甚至是零利率現象,也嚴重地扭曲資源配置
。資源的錯配不僅在生產層面,也同時發生在分配層面,導致各國乃至全球財富分配的惡
化,貧富差距的拉大,進一步弱化了全球實體經濟的需求。
傳統資本主義體系中泡沫經濟之所以形成,是源自於「信心」與「信用」相互拉抬與刺激
的循環作用,即先對經濟前景有樂觀的信心,於是接著有金融體系的信用擴張,進一步刺
激繁榮了經濟,從而接著又是對經濟前景樂觀的預期,信心得以進一步強化,一再循環。
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不是「信心」與「信用」之間的循環刺激與拉
抬,而完完全全是政府及人為干預的結果。
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之後,全球一片恐慌,「信心」降到谷底,幾乎快要崩盤,於是有了
超級寬鬆貨幣政策,將「信用」一再擴張,但效果不彰,而為進一步的擴張又提供了理由
,以致終於到達了一種兩難困境:即一方面不敢再量寬了,因擔心泡沫太大;二方面叫停
了量寬又不敢把利率調高,因擔心刺破泡沫。這即是目前幾乎是全球面臨的政策窘境。下
一步會如何發展,無人能作準確預測,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任志剛所指出的現象確
實存在,任志剛的擔心也絕非杞人憂天。全球能不能擺脫所謂的「十年魔咒」?讓時間給
答案吧。
3.心得/評論(必需填寫滿20字):
十年了?
準備大崩崩?
金融危機要來了?
--
https://www.udn.com/news/story/7338/2516828
2.原文內容:
經濟/十年魔咒蠢動?提防金融危機
香港金管局前任總裁,曾在任內成功擊敗過金融大鱷索羅斯的任志剛最近表示,過去一段
期間大約每十年就有一場金融危機,1997、1998年有亞洲金融危機,2007、2008年有次貸
風暴引發的世紀金融海嘯,他不希望今、明兩年出現第三次危機。不過,如果發生新一波
金融危機,他認為比過去會更厲害,主要因為上兩次危機的根源問題並未解決,其一是金
融文化問題,他指現在投資銀行仍充斥炒賣文化,為求利益都是自我服務,而非服務經濟
;其二是金融全球化問題,在全球量寬的背景下,國際流動性嚴重氾濫,影響金融安全。
因而任志剛提出預警,「下一個浪可能更大」。
至於下一波金融危機的源頭,任志剛認為未必會來自中國,而會繼續來自華爾街模式運作
的金融體系;同時,互聯網也可能是未來危機的成因之一。
全球金融形勢,有無存在著「十年魔咒」,要時間來給答案。但任志剛作為一位出色的金
融專家,針對金融危機形成背景所作的分析的確值得參考,而且他認為下次危機如果真的
到來,其嚴重性將大於以往,亦有其推論的依據,值得高度警惕。
首先,就罪魁禍首的金融文化而言,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的確有段痛定思痛的反省,美
國金融當局及相關國際組織如IMF都曾深入檢討,並採取矯正措施,但風暴一過,「好了
傷疤忘了痛」,對華爾街釀成巨大危機的投資銀行就輕輕放過。這當然起不了任何警示作
用,所以就如任志剛所言,仍然充斥著投機炒賣文化。而揆其所以如此的深層次原因,一
是受制於「大到不能倒」的恐懼心理,不敢真下重手整治,二則與美國資本主義的政商結
構有關,華爾街財大勢大,綿密的政商關係,控制了美國的政治生態,足以確保華爾街的
利益。這即是魔咒之所以成為魔咒的背後邏輯。
其次,就全球氾濫的流動性而言,當前形勢恐怕比前兩次金融危機爆發前的狀況還要更糟
。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之後,美國開頭,日本繼之,歐洲再繼之,中國大陸也不遑多讓,
全球一起搞量寬或擴張性貨幣政策,企圖以巨大的流動性來製造需求,刺激經濟,結果事
與願違,由於全球需求疲弱,釋放出的流動性並未流入實體經濟,而是流進了股、匯、債
及房市等資產市場,導致資產價格大幅飆漲,為下一波金融危機埋下了巨大的能量。
不僅如此,超大寬鬆貨幣政策下導致的低利率甚至是零利率現象,也嚴重地扭曲資源配置
。資源的錯配不僅在生產層面,也同時發生在分配層面,導致各國乃至全球財富分配的惡
化,貧富差距的拉大,進一步弱化了全球實體經濟的需求。
傳統資本主義體系中泡沫經濟之所以形成,是源自於「信心」與「信用」相互拉抬與刺激
的循環作用,即先對經濟前景有樂觀的信心,於是接著有金融體系的信用擴張,進一步刺
激繁榮了經濟,從而接著又是對經濟前景樂觀的預期,信心得以進一步強化,一再循環。
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不是「信心」與「信用」之間的循環刺激與拉
抬,而完完全全是政府及人為干預的結果。
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之後,全球一片恐慌,「信心」降到谷底,幾乎快要崩盤,於是有了
超級寬鬆貨幣政策,將「信用」一再擴張,但效果不彰,而為進一步的擴張又提供了理由
,以致終於到達了一種兩難困境:即一方面不敢再量寬了,因擔心泡沫太大;二方面叫停
了量寬又不敢把利率調高,因擔心刺破泡沫。這即是目前幾乎是全球面臨的政策窘境。下
一步會如何發展,無人能作準確預測,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任志剛所指出的現象確
實存在,任志剛的擔心也絕非杞人憂天。全球能不能擺脫所謂的「十年魔咒」?讓時間給
答案吧。
3.心得/評論(必需填寫滿20字):
十年了?
準備大崩崩?
金融危機要來了?
--
Tags:
股票
All Comments
By Gilbert
at 2017-06-16T13:20
at 2017-06-16T13:20
By John
at 2017-06-20T06:10
at 2017-06-20T06:10
By Selena
at 2017-06-24T10:58
at 2017-06-24T10:58
By Oliver
at 2017-06-25T10:04
at 2017-06-25T10:04
By Franklin
at 2017-06-27T11:56
at 2017-06-27T11:56
By Elma
at 2017-06-30T16:11
at 2017-06-30T16:11
By Wallis
at 2017-07-05T13:38
at 2017-07-05T13:38
By Zora
at 2017-07-10T07:00
at 2017-07-10T07:00
By Margaret
at 2017-07-12T18:49
at 2017-07-12T18:49
By Jacob
at 2017-07-13T09:40
at 2017-07-13T09:40
By Quanna
at 2017-07-17T20:57
at 2017-07-17T20:57
By Donna
at 2017-07-19T02:09
at 2017-07-19T02:09
By James
at 2017-07-22T22:56
at 2017-07-22T22:56
By Cara
at 2017-07-23T11:14
at 2017-07-23T11:14
By Olive
at 2017-07-26T13:55
at 2017-07-26T13:55
By Ophelia
at 2017-07-27T11:44
at 2017-07-27T11:44
By Mason
at 2017-07-28T00:35
at 2017-07-28T00:35
By Ingrid
at 2017-07-28T04:14
at 2017-07-28T04:14
By Victoria
at 2017-07-28T14:23
at 2017-07-28T14:23
By Susan
at 2017-07-29T22:11
at 2017-07-29T22:11
By Ophelia
at 2017-07-30T11:35
at 2017-07-30T11:35
By Kama
at 2017-08-04T05:22
at 2017-08-04T05:22
By Ula
at 2017-08-08T09:09
at 2017-08-08T09:09
By Victoria
at 2017-08-10T12:30
at 2017-08-10T12:30
By Bethany
at 2017-08-13T02:21
at 2017-08-13T02:21
By Bennie
at 2017-08-15T04:12
at 2017-08-15T04:12
By Ingrid
at 2017-08-18T22:03
at 2017-08-18T22:03
By Skylar Davis
at 2017-08-18T23:28
at 2017-08-18T23:28
By Genevieve
at 2017-08-20T07:56
at 2017-08-20T07:56
By Sierra Rose
at 2017-08-21T11:01
at 2017-08-21T11:01
By Irma
at 2017-08-22T19:01
at 2017-08-22T19:01
By Barb Cronin
at 2017-08-26T14:12
at 2017-08-26T14:12
By Hedda
at 2017-08-29T19:43
at 2017-08-29T19:43
By Zanna
at 2017-09-01T12:22
at 2017-09-01T12:22
By Daph Bay
at 2017-09-05T19:43
at 2017-09-05T19:43
Related Posts
技術分析無用論vs.有用論
By Suhail Hany
at 2017-06-13T00:45
at 2017-06-13T00:45
技術分析無用論vs.有用論
By Odelette
at 2017-06-12T23:51
at 2017-06-12T23:51
想用程式得知公司月營收資料更新了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7-06-12T23:44
at 2017-06-12T23:44
齊柏林效應 撤銷亞泥展延連署逼近7萬人
By Tom
at 2017-06-12T23:28
at 2017-06-12T23:28
106年06月12日信用交易統計
By Blanche
at 2017-06-12T22:27
at 2017-06-12T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