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之路分享 之 高收入=高資產? - 理財
By Bethany
at 2022-06-19T15:02
at 2022-06-19T15:02
Table of Contents
感謝版友對於我這ptt新手不吝嗇分享建議給我,收到部分私訊希望我可以分享理財之路。
>>> 我的背景:
- 工作10年。
- 在大陸外派8年 海公公(算科技業?).
- 目前坐台灣科技業外商,GAFA其中一家.
- 去過超過40國家,大學喜歡窮遊,現在喜歡爽爽遊(為了避免部分版友總是為我的生活方式感到拮据。
>>> 目前資產概況:
- 房地產:
房產1:2016年以9XXw購入,已還清房貸。
房產2:2018年以8XXw購入,已還清房貸。
房產3:2019年以8XXw購入,剩餘房貸約3XXw。
房產4:2021年以16XXw購入,自住,剩餘房貸約14XXw。
>>> 理財心得:
1. 找到自己適合的理財方式
其實每個人冥冥之中都有最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有的人適合股票,基金,房地產,或者以我為例,我每次買股,基本都是賠錢,但偶爾還是不信邪,覺得自己這次會不一樣有機會賺錢。反觀房地產,雖然我累積資產的速度不算快,但以結果論來看,我目前狀況良好 。所以我學到的方法是:我把資產大頭放在更適合我的房地產,股票比例越少越好。
2. 正視理財,理財有目標
我工作的第4年才開始認真理財,在那之前我連自己網銀代碼密碼都不清楚,由家人全權處理。這樣的結果就是,總會覺得自己很有錢(只要戶頭有錢就覺得有錢),容易亂花錢,就會變成高收入也高支出,真正存下來的錢其實不多。
但開始理財之後,我會去思考這筆花錢的快感是當下而已還是有意義的。
另外,有板友問我累積資產的目的是什麼?我認真想過這個問題,當我開始正視理財這件事,我發現看著資產累積對我來說很有成就感。
3. 路遙知馬力,理財也是一樣,看的是長時間的累積遇到很多朋友或同事,在過去10年的工作收入跟我差不多或者更高很多,但因為沒有正視 理財,又更具體來說沒有明確定義出自己的花費優先級,工作十年,資產已可差距一倍,而這差距更會隨著時間越差越大。所以其實不用太糾結於當下的收入,真正把差距拉大的因素其實是扣除花費後,真的可以運用到理財而產生被動收入的部分。
4. 財務槓桿
很多人覺得我這種極度保守的理財方式很傻:負債比太低,又或者何必把房貸還完,等等
。對此,我只有一個想法,這是我多年來琢磨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如果你只是要一間
自住的房子,那麼或許你就不用急著把房貸繳清,甚至可以不斷轉貸,永遠只繳利息。
沒有對錯或好壞,只要長遠來看適合你就是好方法。但切記,只要你還有房貸,那房子就
不是100%屬於你的,是銀行的。
5. 第一間房 自住 vs. 理財
在我買第一間房子前,我對於此問題猶豫許久,儘管我當時外派大陸,我還是希望有一間
自己回台灣可以住的房子。經過這些年的理財,我的心得是:
如果你跟我當時一樣沒有自用的需要,那請以投資理財的角度出發;
如果你的頭期款可以買50p的房子,但你自住需求只需要20p,那我會建議至少把另外"30p “轉換為錢生錢(理財).
以上是我列出的5點心得,供大家參考,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只希望我們大家都越來越好!
--
>>> 我的背景:
- 工作10年。
- 在大陸外派8年 海公公(算科技業?).
- 目前坐台灣科技業外商,GAFA其中一家.
- 去過超過40國家,大學喜歡窮遊,現在喜歡爽爽遊(為了避免部分版友總是為我的生活方式感到拮据。
>>> 目前資產概況:
- 房地產:
房產1:2016年以9XXw購入,已還清房貸。
房產2:2018年以8XXw購入,已還清房貸。
房產3:2019年以8XXw購入,剩餘房貸約3XXw。
房產4:2021年以16XXw購入,自住,剩餘房貸約14XXw。
>>> 理財心得:
1. 找到自己適合的理財方式
其實每個人冥冥之中都有最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有的人適合股票,基金,房地產,或者以我為例,我每次買股,基本都是賠錢,但偶爾還是不信邪,覺得自己這次會不一樣有機會賺錢。反觀房地產,雖然我累積資產的速度不算快,但以結果論來看,我目前狀況良好 。所以我學到的方法是:我把資產大頭放在更適合我的房地產,股票比例越少越好。
2. 正視理財,理財有目標
我工作的第4年才開始認真理財,在那之前我連自己網銀代碼密碼都不清楚,由家人全權處理。這樣的結果就是,總會覺得自己很有錢(只要戶頭有錢就覺得有錢),容易亂花錢,就會變成高收入也高支出,真正存下來的錢其實不多。
但開始理財之後,我會去思考這筆花錢的快感是當下而已還是有意義的。
另外,有板友問我累積資產的目的是什麼?我認真想過這個問題,當我開始正視理財這件事,我發現看著資產累積對我來說很有成就感。
3. 路遙知馬力,理財也是一樣,看的是長時間的累積遇到很多朋友或同事,在過去10年的工作收入跟我差不多或者更高很多,但因為沒有正視 理財,又更具體來說沒有明確定義出自己的花費優先級,工作十年,資產已可差距一倍,而這差距更會隨著時間越差越大。所以其實不用太糾結於當下的收入,真正把差距拉大的因素其實是扣除花費後,真的可以運用到理財而產生被動收入的部分。
4. 財務槓桿
很多人覺得我這種極度保守的理財方式很傻:負債比太低,又或者何必把房貸還完,等等
。對此,我只有一個想法,這是我多年來琢磨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如果你只是要一間
自住的房子,那麼或許你就不用急著把房貸繳清,甚至可以不斷轉貸,永遠只繳利息。
沒有對錯或好壞,只要長遠來看適合你就是好方法。但切記,只要你還有房貸,那房子就
不是100%屬於你的,是銀行的。
5. 第一間房 自住 vs. 理財
在我買第一間房子前,我對於此問題猶豫許久,儘管我當時外派大陸,我還是希望有一間
自己回台灣可以住的房子。經過這些年的理財,我的心得是:
如果你跟我當時一樣沒有自用的需要,那請以投資理財的角度出發;
如果你的頭期款可以買50p的房子,但你自住需求只需要20p,那我會建議至少把另外"30p “轉換為錢生錢(理財).
以上是我列出的5點心得,供大家參考,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只希望我們大家都越來越好!
--
All Comments
By Ophelia
at 2022-06-23T13:27
at 2022-06-23T13:27
By Irma
at 2022-06-27T11:53
at 2022-06-27T11:53
By Faithe
at 2022-07-01T10:19
at 2022-07-01T10:19
By Sierra Rose
at 2022-07-05T08:44
at 2022-07-05T08:44
By Queena
at 2022-07-09T07:10
at 2022-07-09T07:10
By Bennie
at 2022-07-13T05:36
at 2022-07-13T05:36
By Zanna
at 2022-07-17T04:02
at 2022-07-17T04:02
By Cara
at 2022-07-21T02:27
at 2022-07-21T02:27
By Ula
at 2022-07-25T00:53
at 2022-07-25T00:53
By Mason
at 2022-07-28T23:19
at 2022-07-28T23:19
By Dorothy
at 2022-08-01T21:44
at 2022-08-01T21:44
By Kyle
at 2022-08-05T20:10
at 2022-08-05T20:10
By Catherine
at 2022-08-09T18:36
at 2022-08-09T18:36
By Megan
at 2022-08-13T17:01
at 2022-08-13T17:01
By Queena
at 2022-08-17T15:27
at 2022-08-17T15:27
By Sierra Rose
at 2022-08-21T13:53
at 2022-08-21T13:53
By Candice
at 2022-08-25T12:19
at 2022-08-25T12:19
By Kelly
at 2022-08-29T10:44
at 2022-08-29T10:44
By Tristan Cohan
at 2022-09-02T09:10
at 2022-09-02T09:10
By Vanessa
at 2022-09-06T07:36
at 2022-09-06T07:36
By Linda
at 2022-09-10T06:01
at 2022-09-10T06:01
By Quanna
at 2022-09-14T04:27
at 2022-09-14T04:27
By Isabella
at 2022-09-18T02:53
at 2022-09-18T02:53
By Vanessa
at 2022-09-22T01:18
at 2022-09-22T01:18
By Isla
at 2022-09-25T23:44
at 2022-09-25T23:44
By Freda
at 2022-09-29T22:10
at 2022-09-29T22:10
By Rae
at 2022-10-03T20:36
at 2022-10-03T20:36
By Eden
at 2022-10-07T19:01
at 2022-10-07T19:01
By Cara
at 2022-10-11T17:27
at 2022-10-11T17:27
By Ursula
at 2022-10-15T15:53
at 2022-10-15T15:53
By Lily
at 2022-10-19T14:18
at 2022-10-19T14:18
By Faithe
at 2022-10-23T12:44
at 2022-10-23T12:44
By Oscar
at 2022-10-27T11:10
at 2022-10-27T11:10
By Emma
at 2022-10-31T09:35
at 2022-10-31T09:35
By Zora
at 2022-11-04T08:01
at 2022-11-04T08:01
By Ida
at 2022-11-08T06:27
at 2022-11-08T06:27
By Elma
at 2022-11-12T04:53
at 2022-11-12T04:53
By Frederica
at 2022-11-16T03:18
at 2022-11-16T03:18
By George
at 2022-11-20T01:44
at 2022-11-20T01:44
By Hardy
at 2022-11-16T23:19
at 2022-11-16T23:19
By Charlotte
at 2022-11-20T21:45
at 2022-11-20T21:45
By Tracy
at 2022-11-16T23:19
at 2022-11-16T23:19
By Elizabeth
at 2022-11-20T21:45
at 2022-11-20T21:45
By Agnes
at 2022-11-16T23:19
at 2022-11-16T23:19
By Rae
at 2022-11-20T21:45
at 2022-11-20T21:45
By Linda
at 2022-11-16T23:19
at 2022-11-16T23:19
By Ophelia
at 2022-11-20T21:45
at 2022-11-20T21:45
By Andy
at 2022-11-16T23:19
at 2022-11-16T23:19
By Olga
at 2022-11-20T21:45
at 2022-11-20T21:45
By Olga
at 2022-11-16T23:19
at 2022-11-16T23:19
By Quanna
at 2022-11-20T21:45
at 2022-11-20T21:45
Related Posts
VTI 攤平法
By Candice
at 2022-06-19T12:33
at 2022-06-19T12:33
VTI 攤平法
By Damian
at 2022-06-19T11:04
at 2022-06-19T11:04
汐止首購房貸已簽約
By Una
at 2022-06-19T10:47
at 2022-06-19T10:47
個人信貸
By Oliver
at 2022-06-19T10:37
at 2022-06-19T10:37
高雄房貸轉增貸
By Andrew
at 2022-06-19T07:54
at 2022-06-19T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