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天到晚都要擔心經濟又不好了 - 經濟
By Enid
at 2015-10-20T07:17
at 2015-10-20T07:17
Table of Contents
其實原文問得不算沒道理啊
經濟學板又不是只能問作業和考試題目XD
最近有個好像是新創的經濟學討論網站叫「白經濟」
剛剛逛到他們有篇「GDP可以做什麼」也在講類似的觀念
http://talkecon.com/why_gdp/
他們其他文章也挺有趣的,不知道是不是有板上高手駐紮在上頭?
附上原文,順便幫忙上色
GDP 可以做什麼?
-------
可以吃嗎?不行,但你吃的東西會算在裡面。
以 GDP 來說這其實不算是無關的問題。近年 “拼經濟” 從選戰口水化身成總統府的元
旦文告口號,從政府推行政策到出口商討優惠,“促進經濟成長” 就像 “解救大陸同胞
於水深火熱之中” 一樣成了不容懷疑的萬用正當理由。神奇的三字縮寫 GDP 則在不知不
覺中就成了 “經濟” 的代名詞。
我們拼 GDP 拼的是什麼?
高中公民課裡的 GDP 是 “國內生產毛額” 的英文縮寫,負責估算 GDP 的政府單位主計
處將之定義為 “在本國疆域以內所有生產機構或單位之生產成果,不論這些生產者係本
國人或外國人所經營者。” 這可以透過生產、所得、以及支出等三個不同的角度衡量,
三者的結果理論上相同。生產角度的計算方式是取國內所有進行經濟生產的單位創造的附
加價值的總和、所得角度是取全國人民的薪水加上企業的盈餘、最後的支出角度則是購買
本國供最終使用的產品以及服務的支出。
姑且不論這些定義實際上意義為何,但看完這串好像有些道理的定義後,正確的態度不該
是 “喔。” 而是:到底我們拼這數字做啥?
回頭看看 GDP 設計上原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衡量經濟活動的指標。美國在大蕭條期
間的經濟損失有多大?英國是否有足夠的資金打完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兩個比選舉嚴重不
少的問題先後刺激經濟學家進一步尋求衡量經濟體質的方式,最後成為 “國民所得帳”
的研究。其中的許多計算方法涉及的選擇其實沒有什麼黑白分明的區分方式,反而常常需
要倚賴一些個人判斷。然而在數十年的研究後,經濟學家發覺如果只取單一指標來評估一
個國家的生產力,那麼 GDP 和國民所得 (GDP 加上國外要素所得淨額,不過最後這個東
西相對於 GDP 來說通常很小) 是最具代表性的指標。
然後災難就來了。
拼讚數與拼經濟的共同盲點:Goodhart 法則
Facebook 上的粉絲團和專頁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請讀者按讚或分享。經營這些頁面的
人往往依賴按讚總數衡量頁面受歡迎的程度。為了讓頁面更受歡迎一些,他們會希望既有
的粉絲能每日晨昏定省按讚留言宣誓效忠,這樣透過 Facebook 的設計就能讓更多人看到
自己的頁面,從而獲取更多的粉絲。
然而要讓自己的頁面更吸引人其實不太容易,畢竟內容要能持續提升品質 (文章越來越好
看/好笑/認真、照片裡的人越拍越好看/越穿越少、標題越來越聳動……等等) 是極為不
易的事情,碰上瓶頸是很正常的事。這個時候有些頁面會開始購買 Facebook 上的讚數,
以為讚數高,自己的頁面的流量也會水漲船高。只是買來的讚數背後沒有真正在
Facebook 上活動的用戶,自然也沒有人會因為這些讚數而和頁面有所連結。買讚衝刺了
讚數,但這讚數已不再代表頁面受歡迎的程度。
這個例子說明的就是 Goodhart 法則:當任何統計上的規律被拿來當做操作工具,這規律
就會消失。在上述例子中,統計上的規率是 “讚數越多通常頁面越受歡迎”,操作工具
則是 “衝刺讚數”,於是乎頁面的讚數變多了,東西還是沒人要買,或是下次選舉的時
候該頁面支持的候選人還是輸。
這法則雖然是由英國經濟學家 Charles Goodhart 提出的,但其中意義就算沒修過經濟學
也都能懂:任何數字一旦變成追求的目標,那麼它原先的測量功能就毀了。這概念也有點
像經濟學家所說的 “理性預期”;例如當我知道某幾科的老師會在期末調分,我就會 “
理性的” 的重新分配唸書的時間和方法,來因應老師會調分的這 “預期”。這時考出來
的分數,就算最後老師說話不算話沒調分,仍會和原本老師沒有宣布要調分的情況下可能
的分數不一樣。GDP 在政治人物的發言中也碰上了一樣的問題:一個原先被拿來衡量經濟
產出的數據成了選舉支票,於是地方政府可能就為了蓋出可以提升 GDP 的工廠或是飯店
就而去挖了別人的房子。但這個本來住得好好的人,他的生活不正是 GDP 所衡量的 “經
濟產出” 該要支撐的目標嗎?怎麼會變成拿他的生活來交換產出呢?
其實這也是一種考試領導教學:考試的目的是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但老師和學生如果把
學問念紮實好考試,那麼進度上一定來不及應付燃燒生命的國中與高中,所以只好改透過
不斷練習 “考試” 這件事情本身來提高分數。最後考試衡量的再也不是學習成果,而是
“擅長考試” 的程度。GDP 就像考試,面對這考是我們該像把學問唸透徹一樣強健我們
的經濟體質,還是像衝分數一樣的大興土木或是不斷調整數字計算方式呢?
體溫計量的是體溫,不是健康
同理,GDP測量的是 “國內所有進行經濟生產的單位創造的附加價值的總和”,而不是
“經濟” 有多麼的 “好”。
一般攻擊 GDP 的言論通常聚焦於 GDP 未能考量環境永續、沒有計入休閒的價值、忽略物
質生活之外的事情 …… 等等。這些攻擊都對,但那就像批評體溫計不能告訴我們說自己
有多健康一樣,和這數字本身的用處基本上無關。這是經濟學家 John Kay 提出的比喻;
我們該要擔心的是體溫計能不能精確測量體溫,或是體溫對身體健康有多重要,而不是去
罵體溫計為什麼不能拿來驗血。
目前經濟學家普遍認為 GDP 是衡量產出的好方法,但產出不會是經濟體裡唯一重要的事
情。GDP 和很多其他觀念一樣:大家講得好像自己知道那是什麼,但每個人所知的定義又
不太一樣。然而看看台灣選舉的 633,還有現在意圖角逐美國總統大位的 Jeb Bush 所提
出的經濟成長 4 %,老謀深算的政治人物顯然覺得就算大家其實不太清楚這三個字母講的
是什麼,拿來當作選舉支票是個可以提升得票率的策略。
假設這世界上有個醫師,他的心目中有個人體的 “最佳體溫”,體溫高於這個最佳體溫
的話他就塞你退燒藥,低於最佳體溫的話就幫你注射一針感冒病毒,那麼我們一定看不了
幾次病就被他折磨到掛急診。一個國家的 GDP 越高,通常它就越 “富有”,只是這種富
有不一定會反映在國民的生活水準上。也許這讓你下次繳稅可以繳得比較輕鬆,但那也可
能是把你家拆了改蓋工廠。下次投票前,如果還有人告訴你說 “選我,GDP成長率就上看
6%”,除了回頭看看過去幾年的 GDP 成長率,好判斷他到底是在唬爛還是真的做得到,
也可以想想,啊我陪你拼這數字,拼的到底是什麼?而如果我們政府真要找個東西來拼,
又有什麼是可以當作目標的呢?第一個問題是面對政策時應有的懷疑態度,針對第二個問
題,我們下次會再看看一位經濟學家提出的答案。
推薦閱讀
*吳聰敏《總體經濟學》第一章, 第3版
*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簡介〉
--
經濟學板又不是只能問作業和考試題目XD
最近有個好像是新創的經濟學討論網站叫「白經濟」
剛剛逛到他們有篇「GDP可以做什麼」也在講類似的觀念
http://talkecon.com/why_gdp/
他們其他文章也挺有趣的,不知道是不是有板上高手駐紮在上頭?
附上原文,順便幫忙上色
GDP 可以做什麼?
-------
可以吃嗎?不行,但你吃的東西會算在裡面。
以 GDP 來說這其實不算是無關的問題。近年 “拼經濟” 從選戰口水化身成總統府的元
旦文告口號,從政府推行政策到出口商討優惠,“促進經濟成長” 就像 “解救大陸同胞
於水深火熱之中” 一樣成了不容懷疑的萬用正當理由。神奇的三字縮寫 GDP 則在不知不
覺中就成了 “經濟” 的代名詞。
我們拼 GDP 拼的是什麼?
高中公民課裡的 GDP 是 “國內生產毛額” 的英文縮寫,負責估算 GDP 的政府單位主計
處將之定義為 “在本國疆域以內所有生產機構或單位之生產成果,不論這些生產者係本
國人或外國人所經營者。” 這可以透過生產、所得、以及支出等三個不同的角度衡量,
三者的結果理論上相同。生產角度的計算方式是取國內所有進行經濟生產的單位創造的附
加價值的總和、所得角度是取全國人民的薪水加上企業的盈餘、最後的支出角度則是購買
本國供最終使用的產品以及服務的支出。
姑且不論這些定義實際上意義為何,但看完這串好像有些道理的定義後,正確的態度不該
是 “喔。” 而是:到底我們拼這數字做啥?
回頭看看 GDP 設計上原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衡量經濟活動的指標。美國在大蕭條期
間的經濟損失有多大?英國是否有足夠的資金打完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兩個比選舉嚴重不
少的問題先後刺激經濟學家進一步尋求衡量經濟體質的方式,最後成為 “國民所得帳”
的研究。其中的許多計算方法涉及的選擇其實沒有什麼黑白分明的區分方式,反而常常需
要倚賴一些個人判斷。然而在數十年的研究後,經濟學家發覺如果只取單一指標來評估一
個國家的生產力,那麼 GDP 和國民所得 (GDP 加上國外要素所得淨額,不過最後這個東
西相對於 GDP 來說通常很小) 是最具代表性的指標。
然後災難就來了。
拼讚數與拼經濟的共同盲點:Goodhart 法則
Facebook 上的粉絲團和專頁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請讀者按讚或分享。經營這些頁面的
人往往依賴按讚總數衡量頁面受歡迎的程度。為了讓頁面更受歡迎一些,他們會希望既有
的粉絲能每日晨昏定省按讚留言宣誓效忠,這樣透過 Facebook 的設計就能讓更多人看到
自己的頁面,從而獲取更多的粉絲。
然而要讓自己的頁面更吸引人其實不太容易,畢竟內容要能持續提升品質 (文章越來越好
看/好笑/認真、照片裡的人越拍越好看/越穿越少、標題越來越聳動……等等) 是極為不
易的事情,碰上瓶頸是很正常的事。這個時候有些頁面會開始購買 Facebook 上的讚數,
以為讚數高,自己的頁面的流量也會水漲船高。只是買來的讚數背後沒有真正在
Facebook 上活動的用戶,自然也沒有人會因為這些讚數而和頁面有所連結。買讚衝刺了
讚數,但這讚數已不再代表頁面受歡迎的程度。
這個例子說明的就是 Goodhart 法則:當任何統計上的規律被拿來當做操作工具,這規律
就會消失。在上述例子中,統計上的規率是 “讚數越多通常頁面越受歡迎”,操作工具
則是 “衝刺讚數”,於是乎頁面的讚數變多了,東西還是沒人要買,或是下次選舉的時
候該頁面支持的候選人還是輸。
這法則雖然是由英國經濟學家 Charles Goodhart 提出的,但其中意義就算沒修過經濟學
也都能懂:任何數字一旦變成追求的目標,那麼它原先的測量功能就毀了。這概念也有點
像經濟學家所說的 “理性預期”;例如當我知道某幾科的老師會在期末調分,我就會 “
理性的” 的重新分配唸書的時間和方法,來因應老師會調分的這 “預期”。這時考出來
的分數,就算最後老師說話不算話沒調分,仍會和原本老師沒有宣布要調分的情況下可能
的分數不一樣。GDP 在政治人物的發言中也碰上了一樣的問題:一個原先被拿來衡量經濟
產出的數據成了選舉支票,於是地方政府可能就為了蓋出可以提升 GDP 的工廠或是飯店
就而去挖了別人的房子。但這個本來住得好好的人,他的生活不正是 GDP 所衡量的 “經
濟產出” 該要支撐的目標嗎?怎麼會變成拿他的生活來交換產出呢?
其實這也是一種考試領導教學:考試的目的是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但老師和學生如果把
學問念紮實好考試,那麼進度上一定來不及應付燃燒生命的國中與高中,所以只好改透過
不斷練習 “考試” 這件事情本身來提高分數。最後考試衡量的再也不是學習成果,而是
“擅長考試” 的程度。GDP 就像考試,面對這考是我們該像把學問唸透徹一樣強健我們
的經濟體質,還是像衝分數一樣的大興土木或是不斷調整數字計算方式呢?
體溫計量的是體溫,不是健康
同理,GDP測量的是 “國內所有進行經濟生產的單位創造的附加價值的總和”,而不是
“經濟” 有多麼的 “好”。
一般攻擊 GDP 的言論通常聚焦於 GDP 未能考量環境永續、沒有計入休閒的價值、忽略物
質生活之外的事情 …… 等等。這些攻擊都對,但那就像批評體溫計不能告訴我們說自己
有多健康一樣,和這數字本身的用處基本上無關。這是經濟學家 John Kay 提出的比喻;
我們該要擔心的是體溫計能不能精確測量體溫,或是體溫對身體健康有多重要,而不是去
罵體溫計為什麼不能拿來驗血。
目前經濟學家普遍認為 GDP 是衡量產出的好方法,但產出不會是經濟體裡唯一重要的事
情。GDP 和很多其他觀念一樣:大家講得好像自己知道那是什麼,但每個人所知的定義又
不太一樣。然而看看台灣選舉的 633,還有現在意圖角逐美國總統大位的 Jeb Bush 所提
出的經濟成長 4 %,老謀深算的政治人物顯然覺得就算大家其實不太清楚這三個字母講的
是什麼,拿來當作選舉支票是個可以提升得票率的策略。
假設這世界上有個醫師,他的心目中有個人體的 “最佳體溫”,體溫高於這個最佳體溫
的話他就塞你退燒藥,低於最佳體溫的話就幫你注射一針感冒病毒,那麼我們一定看不了
幾次病就被他折磨到掛急診。一個國家的 GDP 越高,通常它就越 “富有”,只是這種富
有不一定會反映在國民的生活水準上。也許這讓你下次繳稅可以繳得比較輕鬆,但那也可
能是把你家拆了改蓋工廠。下次投票前,如果還有人告訴你說 “選我,GDP成長率就上看
6%”,除了回頭看看過去幾年的 GDP 成長率,好判斷他到底是在唬爛還是真的做得到,
也可以想想,啊我陪你拼這數字,拼的到底是什麼?而如果我們政府真要找個東西來拼,
又有什麼是可以當作目標的呢?第一個問題是面對政策時應有的懷疑態度,針對第二個問
題,我們下次會再看看一位經濟學家提出的答案。
推薦閱讀
*吳聰敏《總體經濟學》第一章, 第3版
*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簡介〉
--
Tags:
經濟
All Comments
By Una
at 2015-10-22T04:16
at 2015-10-22T04:16
By Aaliyah
at 2015-10-24T01:40
at 2015-10-24T01:40
By Carol
at 2015-10-29T00:21
at 2015-10-29T00:21
Related Posts
關於一題經濟問題
By Mary
at 2015-10-15T11:47
at 2015-10-15T11:47
外顯成本與隱含成本
By Kyle
at 2015-10-14T22:37
at 2015-10-14T22:37
外顯成本與隱含成本
By Rachel
at 2015-10-13T01:37
at 2015-10-13T01:37
為什麼一天到晚都要擔心經濟又不好了
By Thomas
at 2015-10-12T20:48
at 2015-10-12T20:48
無套利和地租
By Faithe
at 2015-10-11T15:46
at 2015-10-11T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