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圓暴衝 創13年新高 - 投資
By Hamiltion
at 2008-10-25T21:56
at 2008-10-25T21:56
Table of Contents
日本歐巴桑的利差交易,當時新聞挺大的~ XD
--
Ref.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4/4572646.shtml
日圓暴衝 創13年新高
【聯合報╱本報記者羅兩莎】 2008.10.25 02:59 am
http://udn.com/NEWS/MEDIA/4572646-1964850.JPG
日圓兌美元昨天漲幅逾7%,最高曾達90.9日圓,日本央行焦心。
歐洲圖片新聞社
--
全球資金大翻轉,除了美元外,日圓最近暴衝式升值,創十三年新高,昨天甚至一天漲幅
超過百分之七,嚇壞一堆投資人,日本央行更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日圓長期是全球利率最低的貨幣,相較以往澳、紐幣存款利率動輒逾百分之五,形成龐大
的利差。過去在澳紐幣強勢時,全球投資人大舉借低利率日圓,買進高息的澳、紐貨幣,
坐享很高的利差。
但最近國際金融情勢大逆轉,紐澳幣等高息貨幣急跌,投資人發現矛頭不對,瘋狂拋售澳
、紐等,償還借來的日圓,致使全球資金大舉回流日本,造成日圓一路狂飆,在亞幣中一
枝獨秀。
舉例來說,以往投資人借利率三%的日圓,存利率五到六%的澳、紐幣,就可以賺到二、
三個百分點利差;加上日圓匯價便宜,借日圓、買澳紐幣,等於是利差、匯差兩頭賺。
日圓利差交易盛行時,連日本家庭主婦也加入,全世界都知道「日本歐巴桑也玩利差交易
」;曾有統計指出,二○○五至二○○七年間,日本投資人約買進五千億美元(約台幣十
六兆七千多億元)國外股票和債券。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後,迫使各國央行降息,澳、紐幣等高息貨幣,在利率走低、商品價格
重挫,及資金大舉撤離重擊下,匯價一路狂跌。
市場人士形容:「這場金融海嘯,從殺股、殺匯,一路到殺原物料的全球大屠殺行動,或
許才剛開始,投資人也從之前的樂觀到保守,再從悲觀到恐慌!」
【2008/10/25 聯合報】@ http://udn.com/
--
--
Ref.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4/4572646.shtml
日圓暴衝 創13年新高
【聯合報╱本報記者羅兩莎】 2008.10.25 02:59 am
http://udn.com/NEWS/MEDIA/4572646-1964850.JPG
日圓兌美元昨天漲幅逾7%,最高曾達90.9日圓,日本央行焦心。
歐洲圖片新聞社
--
全球資金大翻轉,除了美元外,日圓最近暴衝式升值,創十三年新高,昨天甚至一天漲幅
超過百分之七,嚇壞一堆投資人,日本央行更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日圓長期是全球利率最低的貨幣,相較以往澳、紐幣存款利率動輒逾百分之五,形成龐大
的利差。過去在澳紐幣強勢時,全球投資人大舉借低利率日圓,買進高息的澳、紐貨幣,
坐享很高的利差。
但最近國際金融情勢大逆轉,紐澳幣等高息貨幣急跌,投資人發現矛頭不對,瘋狂拋售澳
、紐等,償還借來的日圓,致使全球資金大舉回流日本,造成日圓一路狂飆,在亞幣中一
枝獨秀。
舉例來說,以往投資人借利率三%的日圓,存利率五到六%的澳、紐幣,就可以賺到二、
三個百分點利差;加上日圓匯價便宜,借日圓、買澳紐幣,等於是利差、匯差兩頭賺。
日圓利差交易盛行時,連日本家庭主婦也加入,全世界都知道「日本歐巴桑也玩利差交易
」;曾有統計指出,二○○五至二○○七年間,日本投資人約買進五千億美元(約台幣十
六兆七千多億元)國外股票和債券。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後,迫使各國央行降息,澳、紐幣等高息貨幣,在利率走低、商品價格
重挫,及資金大舉撤離重擊下,匯價一路狂跌。
市場人士形容:「這場金融海嘯,從殺股、殺匯,一路到殺原物料的全球大屠殺行動,或
許才剛開始,投資人也從之前的樂觀到保守,再從悲觀到恐慌!」
【2008/10/25 聯合報】@ http://udn.com/
--
All Comments
By Thomas
at 2008-10-29T14:14
at 2008-10-29T14:14
Related Posts
非美元定存投資 嘜擱買丫
By James
at 2008-10-25T21:43
at 2008-10-25T21:43
台幣匯價35元 央行極限?
By Queena
at 2008-10-25T21:36
at 2008-10-25T21:36
13年新高 日圓兌美元逼近90大關
By Hedda
at 2008-10-25T21:31
at 2008-10-25T21:31
台幣被海貶 8天跌掉3年升幅
By Ingrid
at 2008-10-25T21:24
at 2008-10-25T21:24
美元日圓走強 高息貨幣跌趴
By Freda
at 2008-10-25T21:18
at 2008-10-25T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