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基金 爆清算危機 - 理財

By Jessica
at 2007-12-14T00:36
at 2007-12-14T00:36
Table of Contents
這一篇新聞一針見血地指出台股基金的種種缺失,尤其是第三點最中肯,
在投信生意人佔據媒體版面一昧喊多的氛圍下,這篇新聞算是好文!
投信生意人的話聽聽就好,不能盡信,甚至投信生意人在喊多的時候,
就是該出場的時機了!
另外這次11月大回檔,台股基金果然又充分發揮了它的特色--只有跌幅打敗大盤,
大漲時又有幾檔基金能打敗大盤?
----------------------------------------------------------------
平衡基金 爆清算危機
【經濟日報╱記者謝偉姝/台北報導】 2007.12.13 03:35 am
11月股市大回檔,讓許多基金規模降到了清算的邊緣。這其中有八、九成都是股債
兼備的平衡型基金,也有一部分跨國投資海外的基金。清算危機曝露出,投信一窩
蜂發同類型基金,一味地對市場喊多,對投資人可能帶來負面影響。
大型銀行理專直指國內投信的幾大問題:第一、基金太多,同質型太高,投資人常
搞不清楚,買到不是自己投資屬性的基金;第二、各家投信公司產品太類似,缺乏
特色;第三、一味喊多,讓投資人買在高點;第四、績效比不上境外基金,投資人
偏好買知名資產管理機構的基金。
很多投資人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想下手買基金,攤開銀行、投信各式各樣的DM,
幾乎每家投信都有相類似的基金,只是名字不一樣;又或者同一家投信公司,有很
多檔台股基金,分不出哪一檔有什麼不同。此時投資人只好聽銀行理專建議,或者
一個自己喜歡的「基金名字」,閉著眼買下去。
平衡型基金的情況也是如此。依照規定,基金規模前30天平均數低於2億元,就得清
算,規模在2-3億元的基金,都有被清算的隱憂。
從投信投顧公會10月底統計可以看出來,規模低於3億元的基金,總共有41檔,其中
有八成以上為平衡型基金;股債平衡型基金,不管是國內價值型、一般股票型、跨
國投資型、模組操作型(依公會分類),加起來也不過77檔。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證券化基金上。國內證券化基金共有17檔,但次貸風暴所掀起的
信用危機,讓先前漲過一波的證券化基金大回檔,投資人大舉贖回。目前市面上已有
兩檔證券化基金分別清算與合併。
雖然投信還是看好證券化市場,但光10月一個月,不動產證券化基金總規模就掉了71
億元,減少逾一成;金融資產證券化基金更嚴重,減少49億元,衰退幅度超過27%。
投信高階主管說,過去低利率環境,給予平衡型基金發展空間,投資人需要股債兼備
的平衡型基金,現在低利率環境有所改變,投資股優於債,投資人以股票型基金為主
,即使資產要配置債券部位,也寧可自己去酌量買些債券型基金,不會再選擇報酬率
遠不及股票型基金的平衡型基金;證券化基金亦然。
但大型銀行理財專員可不這麼認為。從投資人角度來說,一個具備特色的投信公司,
發行具有特色且吸引力的基金,並予以維護,適時提供投資人必要的投資判斷資訊,
「讓投資人感覺這家投信可靠,即使贖回了,下次還會再回來」,這才是最重要的。
而非琳瑯滿目又同質性高的基金,讓投資人無從下手。
投信另一最大訴求是,專業經理人的資產配置與操作,可以讓投資人分散風險。但,
實際情況呢?
11月台股大幅度回檔11.58%,投信操盤績效也全盤皆墨。台大財金系教授邱顯比與李
存修在11月基金評論上就說:「188檔台股基金平均單月跌幅14.14%,只有25檔打敗指
數,無一檔有正報酬」。投信基金沒有適切避險,回檔幅度比起大盤更深。
「減量發行,但品質從精」。從7月股災重創之後,投資人一波又一波地受傷,已有投
信公司從銷售端發現,投資人認賠出場,相對也會將「虧錢」與投信的「品牌」劃上
等號,在基金市場已達飽和之際,投信也應該認真思考對投資人的「售後」服務,才
是可以確保投信基金規模穩定成長的重要法門。 【2007/12/13 經濟日報】
--
在投信生意人佔據媒體版面一昧喊多的氛圍下,這篇新聞算是好文!
投信生意人的話聽聽就好,不能盡信,甚至投信生意人在喊多的時候,
就是該出場的時機了!
另外這次11月大回檔,台股基金果然又充分發揮了它的特色--只有跌幅打敗大盤,
大漲時又有幾檔基金能打敗大盤?
----------------------------------------------------------------
平衡基金 爆清算危機
【經濟日報╱記者謝偉姝/台北報導】 2007.12.13 03:35 am
11月股市大回檔,讓許多基金規模降到了清算的邊緣。這其中有八、九成都是股債
兼備的平衡型基金,也有一部分跨國投資海外的基金。清算危機曝露出,投信一窩
蜂發同類型基金,一味地對市場喊多,對投資人可能帶來負面影響。
大型銀行理專直指國內投信的幾大問題:第一、基金太多,同質型太高,投資人常
搞不清楚,買到不是自己投資屬性的基金;第二、各家投信公司產品太類似,缺乏
特色;第三、一味喊多,讓投資人買在高點;第四、績效比不上境外基金,投資人
偏好買知名資產管理機構的基金。
很多投資人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想下手買基金,攤開銀行、投信各式各樣的DM,
幾乎每家投信都有相類似的基金,只是名字不一樣;又或者同一家投信公司,有很
多檔台股基金,分不出哪一檔有什麼不同。此時投資人只好聽銀行理專建議,或者
一個自己喜歡的「基金名字」,閉著眼買下去。
平衡型基金的情況也是如此。依照規定,基金規模前30天平均數低於2億元,就得清
算,規模在2-3億元的基金,都有被清算的隱憂。
從投信投顧公會10月底統計可以看出來,規模低於3億元的基金,總共有41檔,其中
有八成以上為平衡型基金;股債平衡型基金,不管是國內價值型、一般股票型、跨
國投資型、模組操作型(依公會分類),加起來也不過77檔。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證券化基金上。國內證券化基金共有17檔,但次貸風暴所掀起的
信用危機,讓先前漲過一波的證券化基金大回檔,投資人大舉贖回。目前市面上已有
兩檔證券化基金分別清算與合併。
雖然投信還是看好證券化市場,但光10月一個月,不動產證券化基金總規模就掉了71
億元,減少逾一成;金融資產證券化基金更嚴重,減少49億元,衰退幅度超過27%。
投信高階主管說,過去低利率環境,給予平衡型基金發展空間,投資人需要股債兼備
的平衡型基金,現在低利率環境有所改變,投資股優於債,投資人以股票型基金為主
,即使資產要配置債券部位,也寧可自己去酌量買些債券型基金,不會再選擇報酬率
遠不及股票型基金的平衡型基金;證券化基金亦然。
但大型銀行理財專員可不這麼認為。從投資人角度來說,一個具備特色的投信公司,
發行具有特色且吸引力的基金,並予以維護,適時提供投資人必要的投資判斷資訊,
「讓投資人感覺這家投信可靠,即使贖回了,下次還會再回來」,這才是最重要的。
而非琳瑯滿目又同質性高的基金,讓投資人無從下手。
投信另一最大訴求是,專業經理人的資產配置與操作,可以讓投資人分散風險。但,
實際情況呢?
11月台股大幅度回檔11.58%,投信操盤績效也全盤皆墨。台大財金系教授邱顯比與李
存修在11月基金評論上就說:「188檔台股基金平均單月跌幅14.14%,只有25檔打敗指
數,無一檔有正報酬」。投信基金沒有適切避險,回檔幅度比起大盤更深。
「減量發行,但品質從精」。從7月股災重創之後,投資人一波又一波地受傷,已有投
信公司從銷售端發現,投資人認賠出場,相對也會將「虧錢」與投信的「品牌」劃上
等號,在基金市場已達飽和之際,投信也應該認真思考對投資人的「售後」服務,才
是可以確保投信基金規模穩定成長的重要法門。 【2007/12/13 經濟日報】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同一個基金接續在不同銀行買

By Joe
at 2007-12-13T23:45
at 2007-12-13T23:45
凍結房貸利率有救?分析師舉13個理由證明必定失敗!

By Catherine
at 2007-12-13T23:41
at 2007-12-13T23:41
想請教如何理財買房子?

By Steve
at 2007-12-13T23:37
at 2007-12-13T23:37
想問基金手續費的問題?

By Catherine
at 2007-12-13T23:33
at 2007-12-13T23:33
又有新的生質能產品出現了

By Doris
at 2007-12-13T23:27
at 2007-12-13T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