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答辯? - 專利

David avatar
By David
at 2011-04-28T22:36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WAIJEE (save u, save me)》之銘言:
: 在偏化學(非純化)或材料類的案子裡
: 常有附屬項是限定一些範圍(像是調控的pH值、材料成份比、調控的溫度)
: 通常這可能是實驗出來的最佳範圍值 
: 但審查委員常常用
: 這是本領域技術人員藉由實驗而能輕易完成之部分
: 等類似理由駁掉
: 請問大家會怎麼做答辯呢?
: 謝謝
: ps.如果這些數值可以使最後產品有什麼優異效果當然會寫在實施例裡
:   但通常發明人也不知有什麼優異效果是這些數值造成的
:   (畢竟這只是一個過程中的較佳參數)



很久以前所讀過資料的一些記錄,僅供參考。
http://patentdic.blogspot.com/search?q=%E6%95%B8%E5%80%BC


最好的答辯理由是畫圖,找出反曲點,轉折點等。
如果做出來的圖,線是線性的,且請求的範圍就在線性內,那麼就是不具進步性。
如果做出來的圖,在某一個突然斜率發生變化,那麼那一個點,就會被認為是
“不可預期”的。

依經驗而言,很少發明人會為了申請一個專利,做實驗。
所以,答辯應該都是沒用,這是現實。

--
Tags: 專利

All Comments

Skylar Davis avatar
By Skylar Davis
at 2011-04-30T13:35
奇怪 去見客戶時好像都會問有沒有做出來耶
Tracy avatar
By Tracy
at 2011-05-04T22:22
現實是很多客戶的專都是將曲線的最高點拿來申請專利
Elvira avatar
By Elvira
at 2011-05-05T14:53
告訴客戶知進步性有問題 案子也都通常不會死掉阿 XD
John avatar
By John
at 2011-05-09T19:53
因為通常是說 "可能"有進步性問題^^
Mason avatar
By Mason
at 2011-05-11T02:34
那如果在答辯時 才提出更多數據或實驗圖 這樣會被接受?
好像會有new matter的問題!?
Blanche avatar
By Blanche
at 2011-05-15T05:20
不加到說明書就不會有NEW MATTER啦
Bethany avatar
By Bethany
at 2011-05-20T00:34
不是說明書的東西 審查委員爲什麼要理你?

Re: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清理專利積案計畫

Ina avatar
By Ina
at 2011-04-27T09:24
※ 引述《kaikai1112 (骨髓捐贈match也是種緣份)》之銘言: : 比起 and#34;發明專利產業化and#34;這塊 陳義過高的大餅 (不意外....好失望) : 附錄的內容 反而跟大家比較有切身關係 : 特別節錄出來給大家討論.......... : ____________________ ...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清理專利積案計畫

Ursula avatar
By Ursula
at 2011-04-27T07:49
比起 and#34;發明專利產業化and#34;這塊 陳義過高的大餅 (不意外....好失望) 附錄的內容 反而跟大家比較有切身關係 特別節錄出來給大家討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專利產業化 六年投入120億(2010/09/06)

Tom avatar
By Tom
at 2011-04-26T12:53
發明專利產業化推動方案 (草案) http://www.ey.gov.tw/public/Attachment/01261017471.pdf 發明專利產業化推動方案(草案)簡報 http://www.ey.gov.tw/public/Attachment/01261038771.pdf ...

「你不買 賣鴻海」 日商詐騙三千萬

Ophelia avatar
By Ophelia
at 2011-04-25T23:30
內容請看連結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4/6294266.shtml 說真的我很好奇,台灣不比國外 專利要達到千萬又有成交的 一年有的案件應該很少 (甚至N年才一件? 大多都是交叉授權?) 怎麼會有老闆花大錢去買專利 還是現在滿街都跑的LED散熱相關專利 這老闆本 ...

打算..進行薪資落點調查

Oliver avatar
By Oliver
at 2011-04-24T23:36
其實我對這個投票的結果有點好奇,所以稍微想了一下 基於我先前的推文內容,我認為選項太多太細的話會造成 票數分散,代表性較低。 其次,這個投票結果最有參考價值的受益族群,我猜想, 應該是對這個行業有興趣的人。 因此,我設想了幾個個人認為比較有代表性的因子,交叉 做成選項,應該可以比較容易獲得具參考價值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