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研一:現在的中國像世界小姐 要想想 - 理財
By Hedda
at 2011-07-04T14:53
at 2011-07-04T14:53
Table of Contents
大前研一:現在的中國像世界小姐 要想想
自己不再漂亮該怎麼辦
http://ppt.cc/J2q1
2011年 07月 04日 00:55 中國窗
新聞事件
日前,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和成為基金共同主辦的「中歐-成為20
11創新中國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日本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在論壇
上就「變革世界中的中國再創新」的話題,與中國學者、企業家進行
了研討。
對話主角
全球經營管理大師、日本戰略之父大前研一
入選理由
在上世紀80年代日經指數一路創新高之時,他正確預測了日本經
濟泡沫的破滅;1990年,他正確預測了蘇聯的瓦解;最近10年,他又
正確預測了M型社會、銀?商機的到來……他是被英國《經濟學家》雜
誌評選為「全球五位管理大師」之一的大前研一博士。這一次,他將
援引日本經濟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與本報讀者分享他對中國目前經濟
形勢、人民幣升值、深港關系等問題的精辟分析。(香港商報記者 杜
潔菡)
人物檔案
大前研一
全球經營管理大師、日本戰略之父。1943年出生於日本福岡縣。
麻省理工學院(MIT)原子能工程博士學位。1972年進入麥肯錫諮詢公
司,歷任高級董事、日本分公司董事長、亞太區董事等職務。2005年
創立了日本首家遠端教育經營管理學院「創業者商學院」并擔任校長
;同時也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中國重慶、大連等城市的經濟
顧問。
強推收入倍增 或令國家破產
香港商報:未來5年,中國政府將推行「收入倍增」計劃,這個計
劃與日本上世紀60年代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頗為相似。在您看來,中
國是否具備實施這一計劃的條件?它將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產生什麼影
響?
大前研一:我認為這是對日本上世紀60年代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
誤解。當時,日本將出口型經濟轉變為內需型經濟,這項轉型是錯誤
的。人為地將國民收入增加一倍是錯誤的,國民的收入取決於生產力
的改善,任何時候都不能由政府來操控。政府人為地要將國民收入增
加一倍,這是一種政治宣傳,只會導致許多企業遷移到國外,這是錯
誤的政策。只有改善生產力和實現創新才能提高邊際利潤,才能給工
人加薪,否則國家會破產。
香港商報:有一種觀點認為,使國民收入增加有助於促進消費;
同時也能倒逼企業放?過度依賴廉價勞動力的生產模式,迫使他們進行
產業升級。
大前研一:以「創新」作為中國經濟和微觀企業未來新增長動力
的思路是正確的。然而,在改善生產力和實現創新之前大幅度加薪卻
是完全錯誤的政策。我理解這個政策的心理效應,如果我是政治家我
也會嘗試這麼做。但是,作為一個企業主,我不會接受我無力承擔的
支付。人為操縱國民收入翻番,最終可能迫使許多企業遷往國外,造
成失業率上升,屆時政府必須增加救濟,那又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全球化不能走得太急 30年的路不能用5年走完
香港商報:中國內地近兩年出現這樣一種趨勢,許多企業家減少
了對實業的投資,因為他們發現投資地產、藝術品升值更快。這對經
濟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大前研一:中國的投資趨勢是這樣的,如果你賺了錢,政府會給
你批地,讓你發展壯大;5年后,你就成了開發商,地皮升值后,再高
價賣出獲利。但如果形勢有所改變,比如讓更多優秀的跨國公司進來
,這些中國公司會垮掉。就像韓國那樣,開放后,50%的韓國大廠都
垮掉了。所以我給中國企業家的建議是,專注於某個小的領域,爭取
在這個領域做到最強,而這需要時間。
如今的中國像一個世界小姐,誰都圍著她轉,投資機會和各種建
議紛至沓來,每個國家都想跟中國結親。可冷靜想想,5年之后,10年
之后,世界小姐不再漂亮時,還會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嗎?所以,當她
漂亮的時候,應該努力做點事情,比如說拿個MBA學位。微觀企業的經
營也是這個道理——進入一個行業,專業化,然后全球化,成為世界
消費品領域的領先者時,就能從市場上賺到更多的錢,這是持續盈利
的唯一途徑。
香港商報:國際化是許多中國企業正在努力的方向。但中國企業
在境外投資和經營遇到了許多挫折,作為管理學大師,您能否給想要
國際化的中國企業提一些建議?
大前研一:建議就是不要太急躁。成為世界品牌需漫長的時間和
付出巨大的努力,30年的路不可能用5年走完。
日本企業的全球化之路是從美國開始的,最初我們在美國市場也
遇到了歧視、專利法律訴訟和美國政界所謂的「特殊做法」等問題,
經歷了40多年的時間,才有了新力、松下、豐田這些跨國企業。不同
國家市場之間存在著巨大差异,沒有一個全球通用的成功公式。這就
是為什麼我強調需要用20年的時間去了解市場,用20年時間去打造品
牌,這絕非易事。
中國企業在內地市場上發展速度很快,但在全球化過程中必須控
制,這不是比拼速度的時候,中國的企業家要有長期的準備,因為全
球化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如員工培養、管理層體系的構建等。紮
實地做好這些工作之后,未來才可能有所收獲。
中國困境日本早有經歷
創新過程漫長且昂貴
香港商報:有什麼辦法推動企業主創新?中國的企業迫切需要擺
脫本幣升值、成本上升、利潤被產業鏈高端的外國企業壓榨的困境。
大前研一:創新對於中國經濟保持持續競爭力很重要。可是,創
新的能力不可能通過上述政策獲得。
愛迪生曾說,必要性是創新之母。這一點已為日企的發展歷程所
印證。在上世紀50年代,日本的主要出口產品是紡織品、膠合板、鞋
、玩具和瓷器;之后10年,出口產品檔次上了一個台階,企業開始出
口晶體管收音機等有較高技術含量的材料。可此時難題接踵而至:受
中東戰爭的影響,石油在1973年從每桶3美元飆升至13美元,這使原材
料只能依賴進口的日本陷入了能源危機;物價開始上漲,勞動力價格
僅在1973年一年內就上漲了39%。與此同時,美國對日美兩國間的貿易
不平衡感到十分不滿,指責貨幣是問題的根源,日圓兌美元從1972年
到1993年間升值了4倍……艱難的形勢使日本企業不得不放?簡單依靠
廉價勞動力的傳統生產模式,轉向依靠產品附加值。
中國目前面臨的困境與日本十分相似。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提高
生產率,即在同樣勞動力投入的情?下能夠生產出更多或者創造出新的
東西。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創新是一個漫長、痛苦且昂貴的過程。過去
6年,人民幣從8升值到6.5,而日本企業當年遇到的是本幣升值四倍的
形勢!為了獲得新的競爭力,很多公司拿出20%的利潤建立市場品牌、
把收入的10%用於研發,并且努力改進商業體系流程……最終有一些公
司尋找到了自己的藍海。我們不得不感謝美國對我們一再「發難」,
每次我們都會學到很多,今天我們能在任何兌換率下盈利。
一些日企正在喪失創新動力
香港商報:可日本企業現在給人的感覺是創新能力消減,新力、
東芝都不再是全球技術創新的典範;在互聯網產業、新能源產業領域
,日企也相對落后了。您對此怎麼看?
大前研一:沒錯,有一些已經成功的日本企業正在逐漸喪失創新
動力。因為它們的日子比幾十年前好過多了,有些公司變得固步自封
。
中國日后也會遇到自大自滿的問題,也會遇到缺乏前進動力的問
題。中國創新能力相對缺乏,主要因為中國現在各方面機會還比較多
、掙錢相對容易。中國的年輕人都想考公務員,做基金經理,或者從
事房地產,因為這樣賺錢比自己創業、創新來得容易;一些企業也會
覺得國內市場賺錢的機會很多,不用在國際市場競爭。
中國創新會源於欠發達地區
根據我的判斷,中國的創新很可能會發源於一些經濟并不最發達
的地區,例如成都、重慶或者中國的東北部。大北京、大上海賺錢的
機會太多了,當地企業創新的壓力相對較小。
香港商報:中國政府和企業都已經充分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但
怎樣才能營造出一種鼓勵創新的體制和社會氛圍呢?是通過競爭性的
環境還是政策推動?
大前研一:以國家為主導、以壟斷企業為依託的創新,在任何國
家都找不到成功的先例。中國政府一直在宣傳創新的重要性,這是值
得?揚的。但更實際有用的做法是放松對市場不必要的掌控。何不主動
減少國企對市場份額的掌控程度,給年輕人留一些挑戰的機會呢?他
們才是創新的主要推動力量!政府只能發揮促進作用。
樓市泡沫全球罕見
中國或步美日后塵
香港商報:未來五年,中國政府力倡經濟轉型,但有許多人士擔
心這條路不會走得太順暢。您對此怎麼看?中國經濟轉型面臨的最大
障礙可能是什麼?
大前研一:對中國經濟未來走勢構成最大威脅的因素是房地產泡
沫。我所了解到的數據是,目前市場上大約有完全用於投機的8000萬
套空置房,其杠杆率普遍很高。房價的正常值應該是普通工薪階層年
收入的10倍到15倍左右,5倍是最健康的。在中國,由於可以很容易地
從銀行獲得貸款,人們支付的房價已經達到他們年收入的80倍,這在
各國經濟史上都沒有先例,違背了「經濟學的物理定律」。
不斷上漲的房價游戲只有在一種情?下可以維持,那便是經濟保持
不斷的增長、個人收入和社會地位也不斷增長。可這個假設若成立,
房價一直上漲,肯定會有人永遠買不起房子。當買不起房子的人越來
越多、只有少數投機者能穫益時,社會貧富差距就會不斷擴大。那就
不再是經濟問題,而是社會問題了。沒有哪一個社會可以在大多數人
都貧窮且絕望的情?下保持持續發展。
香港商報:中國政府持續收緊對樓市的宏觀調控力度,現在普通
白領和私企都很難再從銀行獲得新的貸款。
大前研一:中國政府在幾年前就已經意識到樓市泡沫化的問題,
但解決起來很困難。現在更是太遲了。我剛說過,日本的房地產在19
89年達到泡沫最高峰時,杠杠率大約是15倍,15倍之后泡沫就破裂了
,隨后日本經濟經歷了「失去的十年」。2008年美國次按危機的爆發
,也是因為過度的杠杠率。中國也許很快就會遭遇與日本、美國相似
的經歷。
港澳深可演「三城記」
整合最具活力區域
香港商報:隨著中國內地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上海被定位為未來
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越來越擔心自己會失去領先優勢。您對此怎麼
看?
大前研一:對於新的局面,香港人應該靈活應對,不要要求資金
留在香港,而是讓資金通過香港。例如,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能
力還很弱——過去日本到美國收購企業,20個收購項目中平均只有一
個能成功,失敗率達95%。如果香港財經專家的水平高,他們可以和西
方的財經專家合作,幫助中國人避免類似日本企業海外投資失敗的覆
轍。在中國內地企業還不普遍具備海外收購能力之前,香港至少還有
10年,甚至20年的時間扮演這種角色。
香港和上海對中國經濟發揮的作用也完全不同。如果想在中國創
業,上海是較好的選擇;但是如果把創業範圍擴大到亞洲,就應該選
擇香港。從金融和商業的角度看,上海尚不能與香港比肩。目前,廣
州、杭州、青島、天津等城市在中國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上海和這些
城市的競爭比和香港的競爭更激烈。
不過,香港仍應該為未來發展創造更多優勢。香港應放下戒備的
心態,與澳門、深圳來一個「三城記」。三座城市整合后,將會變成
整個亞洲乃至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區域組合,它可以是亞洲會議中心、
娛樂業中心、生產中心。
香港商報:深圳也在擔心自己會失去領先優勢,深圳人幾年前就
提出要與香港「一體化」,但要取得實質性的突破仍有難度。
大前研一:現在香港和新加坡之間的競爭很激烈,它們都是在面
向整個世界爭搶資源。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先驅的深圳卻很安靜,仿佛
滿足於「香港后院」這個品牌,這讓人費解。
如果「香港后院」這個品牌已經過時了,深圳以后怎麼辦?我的
建議是,在與周邊地區增強聯動之外,深圳要放開視野,考慮在東亞
的定位、考慮如何到國際上去爭搶資源等等。
「一胎化」的負效應
新生代欠拼搏精神
香港商報:您對社會發展做過很多趨勢預測,例如日本的中產下
流、銀發商機、單身經濟等等。中國現在也同樣面臨社會階層流動性
變差、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您覺得中國社會應該如何應對這些變革?
大前研一:我想談談日本的一個失敗經驗。二戰之前,日本家庭
平均有5個子女,70%的農民家庭中只有長子繼承父親務農,其他孩子
必須離開家庭自謀生路,他們勤勞、敢於冒險,在日本和世界各地開
創了一番事業。現在的日本家庭通常只有一個孩子,他們在長輩的寵
溺中成長。這種現象給日本企業拓展海外市場造成極大的困難:大多
數獨生子女都不願到外國去拼搏,不想擔當風險、忍受孤獨,只希望
在自己熟悉的小社區中安穩度日;出去的人也不懂得與當地人工作和
相處之道。
中國是實行「一胎化」政策的國家,這個政策從長遠來看會帶來
嚴重的負效應。比如,北京號召年輕人去經濟落后的西北、東北地區
就業,大部分人不願意去,他們害怕吃苦,寧可擠在發達城市里爭搶
少數的機會;「一胎化」也會使中國在養老方面承受很大的壓力,如
果一個人長大后要照顧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一共6個老人,
再完善的養老金和社會保障體系都無法負擔。這是一代人的問題,中
國政府應該認真審視這個政策。
--
1 Foreign_Inv 試閱 ◎海外投資板
2 ForeignEX 理財 ◎外匯板
3 Fund 基金 ◎基金版
4 Stock 學術 ◎股票版
--
自己不再漂亮該怎麼辦
http://ppt.cc/J2q1
2011年 07月 04日 00:55 中國窗
新聞事件
日前,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和成為基金共同主辦的「中歐-成為20
11創新中國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日本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在論壇
上就「變革世界中的中國再創新」的話題,與中國學者、企業家進行
了研討。
對話主角
全球經營管理大師、日本戰略之父大前研一
入選理由
在上世紀80年代日經指數一路創新高之時,他正確預測了日本經
濟泡沫的破滅;1990年,他正確預測了蘇聯的瓦解;最近10年,他又
正確預測了M型社會、銀?商機的到來……他是被英國《經濟學家》雜
誌評選為「全球五位管理大師」之一的大前研一博士。這一次,他將
援引日本經濟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與本報讀者分享他對中國目前經濟
形勢、人民幣升值、深港關系等問題的精辟分析。(香港商報記者 杜
潔菡)
人物檔案
大前研一
全球經營管理大師、日本戰略之父。1943年出生於日本福岡縣。
麻省理工學院(MIT)原子能工程博士學位。1972年進入麥肯錫諮詢公
司,歷任高級董事、日本分公司董事長、亞太區董事等職務。2005年
創立了日本首家遠端教育經營管理學院「創業者商學院」并擔任校長
;同時也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中國重慶、大連等城市的經濟
顧問。
強推收入倍增 或令國家破產
香港商報:未來5年,中國政府將推行「收入倍增」計劃,這個計
劃與日本上世紀60年代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頗為相似。在您看來,中
國是否具備實施這一計劃的條件?它將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產生什麼影
響?
大前研一:我認為這是對日本上世紀60年代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
誤解。當時,日本將出口型經濟轉變為內需型經濟,這項轉型是錯誤
的。人為地將國民收入增加一倍是錯誤的,國民的收入取決於生產力
的改善,任何時候都不能由政府來操控。政府人為地要將國民收入增
加一倍,這是一種政治宣傳,只會導致許多企業遷移到國外,這是錯
誤的政策。只有改善生產力和實現創新才能提高邊際利潤,才能給工
人加薪,否則國家會破產。
香港商報:有一種觀點認為,使國民收入增加有助於促進消費;
同時也能倒逼企業放?過度依賴廉價勞動力的生產模式,迫使他們進行
產業升級。
大前研一:以「創新」作為中國經濟和微觀企業未來新增長動力
的思路是正確的。然而,在改善生產力和實現創新之前大幅度加薪卻
是完全錯誤的政策。我理解這個政策的心理效應,如果我是政治家我
也會嘗試這麼做。但是,作為一個企業主,我不會接受我無力承擔的
支付。人為操縱國民收入翻番,最終可能迫使許多企業遷往國外,造
成失業率上升,屆時政府必須增加救濟,那又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全球化不能走得太急 30年的路不能用5年走完
香港商報:中國內地近兩年出現這樣一種趨勢,許多企業家減少
了對實業的投資,因為他們發現投資地產、藝術品升值更快。這對經
濟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大前研一:中國的投資趨勢是這樣的,如果你賺了錢,政府會給
你批地,讓你發展壯大;5年后,你就成了開發商,地皮升值后,再高
價賣出獲利。但如果形勢有所改變,比如讓更多優秀的跨國公司進來
,這些中國公司會垮掉。就像韓國那樣,開放后,50%的韓國大廠都
垮掉了。所以我給中國企業家的建議是,專注於某個小的領域,爭取
在這個領域做到最強,而這需要時間。
如今的中國像一個世界小姐,誰都圍著她轉,投資機會和各種建
議紛至沓來,每個國家都想跟中國結親。可冷靜想想,5年之后,10年
之后,世界小姐不再漂亮時,還會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嗎?所以,當她
漂亮的時候,應該努力做點事情,比如說拿個MBA學位。微觀企業的經
營也是這個道理——進入一個行業,專業化,然后全球化,成為世界
消費品領域的領先者時,就能從市場上賺到更多的錢,這是持續盈利
的唯一途徑。
香港商報:國際化是許多中國企業正在努力的方向。但中國企業
在境外投資和經營遇到了許多挫折,作為管理學大師,您能否給想要
國際化的中國企業提一些建議?
大前研一:建議就是不要太急躁。成為世界品牌需漫長的時間和
付出巨大的努力,30年的路不可能用5年走完。
日本企業的全球化之路是從美國開始的,最初我們在美國市場也
遇到了歧視、專利法律訴訟和美國政界所謂的「特殊做法」等問題,
經歷了40多年的時間,才有了新力、松下、豐田這些跨國企業。不同
國家市場之間存在著巨大差异,沒有一個全球通用的成功公式。這就
是為什麼我強調需要用20年的時間去了解市場,用20年時間去打造品
牌,這絕非易事。
中國企業在內地市場上發展速度很快,但在全球化過程中必須控
制,這不是比拼速度的時候,中國的企業家要有長期的準備,因為全
球化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如員工培養、管理層體系的構建等。紮
實地做好這些工作之后,未來才可能有所收獲。
中國困境日本早有經歷
創新過程漫長且昂貴
香港商報:有什麼辦法推動企業主創新?中國的企業迫切需要擺
脫本幣升值、成本上升、利潤被產業鏈高端的外國企業壓榨的困境。
大前研一:創新對於中國經濟保持持續競爭力很重要。可是,創
新的能力不可能通過上述政策獲得。
愛迪生曾說,必要性是創新之母。這一點已為日企的發展歷程所
印證。在上世紀50年代,日本的主要出口產品是紡織品、膠合板、鞋
、玩具和瓷器;之后10年,出口產品檔次上了一個台階,企業開始出
口晶體管收音機等有較高技術含量的材料。可此時難題接踵而至:受
中東戰爭的影響,石油在1973年從每桶3美元飆升至13美元,這使原材
料只能依賴進口的日本陷入了能源危機;物價開始上漲,勞動力價格
僅在1973年一年內就上漲了39%。與此同時,美國對日美兩國間的貿易
不平衡感到十分不滿,指責貨幣是問題的根源,日圓兌美元從1972年
到1993年間升值了4倍……艱難的形勢使日本企業不得不放?簡單依靠
廉價勞動力的傳統生產模式,轉向依靠產品附加值。
中國目前面臨的困境與日本十分相似。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提高
生產率,即在同樣勞動力投入的情?下能夠生產出更多或者創造出新的
東西。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創新是一個漫長、痛苦且昂貴的過程。過去
6年,人民幣從8升值到6.5,而日本企業當年遇到的是本幣升值四倍的
形勢!為了獲得新的競爭力,很多公司拿出20%的利潤建立市場品牌、
把收入的10%用於研發,并且努力改進商業體系流程……最終有一些公
司尋找到了自己的藍海。我們不得不感謝美國對我們一再「發難」,
每次我們都會學到很多,今天我們能在任何兌換率下盈利。
一些日企正在喪失創新動力
香港商報:可日本企業現在給人的感覺是創新能力消減,新力、
東芝都不再是全球技術創新的典範;在互聯網產業、新能源產業領域
,日企也相對落后了。您對此怎麼看?
大前研一:沒錯,有一些已經成功的日本企業正在逐漸喪失創新
動力。因為它們的日子比幾十年前好過多了,有些公司變得固步自封
。
中國日后也會遇到自大自滿的問題,也會遇到缺乏前進動力的問
題。中國創新能力相對缺乏,主要因為中國現在各方面機會還比較多
、掙錢相對容易。中國的年輕人都想考公務員,做基金經理,或者從
事房地產,因為這樣賺錢比自己創業、創新來得容易;一些企業也會
覺得國內市場賺錢的機會很多,不用在國際市場競爭。
中國創新會源於欠發達地區
根據我的判斷,中國的創新很可能會發源於一些經濟并不最發達
的地區,例如成都、重慶或者中國的東北部。大北京、大上海賺錢的
機會太多了,當地企業創新的壓力相對較小。
香港商報:中國政府和企業都已經充分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但
怎樣才能營造出一種鼓勵創新的體制和社會氛圍呢?是通過競爭性的
環境還是政策推動?
大前研一:以國家為主導、以壟斷企業為依託的創新,在任何國
家都找不到成功的先例。中國政府一直在宣傳創新的重要性,這是值
得?揚的。但更實際有用的做法是放松對市場不必要的掌控。何不主動
減少國企對市場份額的掌控程度,給年輕人留一些挑戰的機會呢?他
們才是創新的主要推動力量!政府只能發揮促進作用。
樓市泡沫全球罕見
中國或步美日后塵
香港商報:未來五年,中國政府力倡經濟轉型,但有許多人士擔
心這條路不會走得太順暢。您對此怎麼看?中國經濟轉型面臨的最大
障礙可能是什麼?
大前研一:對中國經濟未來走勢構成最大威脅的因素是房地產泡
沫。我所了解到的數據是,目前市場上大約有完全用於投機的8000萬
套空置房,其杠杆率普遍很高。房價的正常值應該是普通工薪階層年
收入的10倍到15倍左右,5倍是最健康的。在中國,由於可以很容易地
從銀行獲得貸款,人們支付的房價已經達到他們年收入的80倍,這在
各國經濟史上都沒有先例,違背了「經濟學的物理定律」。
不斷上漲的房價游戲只有在一種情?下可以維持,那便是經濟保持
不斷的增長、個人收入和社會地位也不斷增長。可這個假設若成立,
房價一直上漲,肯定會有人永遠買不起房子。當買不起房子的人越來
越多、只有少數投機者能穫益時,社會貧富差距就會不斷擴大。那就
不再是經濟問題,而是社會問題了。沒有哪一個社會可以在大多數人
都貧窮且絕望的情?下保持持續發展。
香港商報:中國政府持續收緊對樓市的宏觀調控力度,現在普通
白領和私企都很難再從銀行獲得新的貸款。
大前研一:中國政府在幾年前就已經意識到樓市泡沫化的問題,
但解決起來很困難。現在更是太遲了。我剛說過,日本的房地產在19
89年達到泡沫最高峰時,杠杠率大約是15倍,15倍之后泡沫就破裂了
,隨后日本經濟經歷了「失去的十年」。2008年美國次按危機的爆發
,也是因為過度的杠杠率。中國也許很快就會遭遇與日本、美國相似
的經歷。
港澳深可演「三城記」
整合最具活力區域
香港商報:隨著中國內地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上海被定位為未來
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越來越擔心自己會失去領先優勢。您對此怎麼
看?
大前研一:對於新的局面,香港人應該靈活應對,不要要求資金
留在香港,而是讓資金通過香港。例如,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能
力還很弱——過去日本到美國收購企業,20個收購項目中平均只有一
個能成功,失敗率達95%。如果香港財經專家的水平高,他們可以和西
方的財經專家合作,幫助中國人避免類似日本企業海外投資失敗的覆
轍。在中國內地企業還不普遍具備海外收購能力之前,香港至少還有
10年,甚至20年的時間扮演這種角色。
香港和上海對中國經濟發揮的作用也完全不同。如果想在中國創
業,上海是較好的選擇;但是如果把創業範圍擴大到亞洲,就應該選
擇香港。從金融和商業的角度看,上海尚不能與香港比肩。目前,廣
州、杭州、青島、天津等城市在中國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上海和這些
城市的競爭比和香港的競爭更激烈。
不過,香港仍應該為未來發展創造更多優勢。香港應放下戒備的
心態,與澳門、深圳來一個「三城記」。三座城市整合后,將會變成
整個亞洲乃至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區域組合,它可以是亞洲會議中心、
娛樂業中心、生產中心。
香港商報:深圳也在擔心自己會失去領先優勢,深圳人幾年前就
提出要與香港「一體化」,但要取得實質性的突破仍有難度。
大前研一:現在香港和新加坡之間的競爭很激烈,它們都是在面
向整個世界爭搶資源。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先驅的深圳卻很安靜,仿佛
滿足於「香港后院」這個品牌,這讓人費解。
如果「香港后院」這個品牌已經過時了,深圳以后怎麼辦?我的
建議是,在與周邊地區增強聯動之外,深圳要放開視野,考慮在東亞
的定位、考慮如何到國際上去爭搶資源等等。
「一胎化」的負效應
新生代欠拼搏精神
香港商報:您對社會發展做過很多趨勢預測,例如日本的中產下
流、銀發商機、單身經濟等等。中國現在也同樣面臨社會階層流動性
變差、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您覺得中國社會應該如何應對這些變革?
大前研一:我想談談日本的一個失敗經驗。二戰之前,日本家庭
平均有5個子女,70%的農民家庭中只有長子繼承父親務農,其他孩子
必須離開家庭自謀生路,他們勤勞、敢於冒險,在日本和世界各地開
創了一番事業。現在的日本家庭通常只有一個孩子,他們在長輩的寵
溺中成長。這種現象給日本企業拓展海外市場造成極大的困難:大多
數獨生子女都不願到外國去拼搏,不想擔當風險、忍受孤獨,只希望
在自己熟悉的小社區中安穩度日;出去的人也不懂得與當地人工作和
相處之道。
中國是實行「一胎化」政策的國家,這個政策從長遠來看會帶來
嚴重的負效應。比如,北京號召年輕人去經濟落后的西北、東北地區
就業,大部分人不願意去,他們害怕吃苦,寧可擠在發達城市里爭搶
少數的機會;「一胎化」也會使中國在養老方面承受很大的壓力,如
果一個人長大后要照顧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一共6個老人,
再完善的養老金和社會保障體系都無法負擔。這是一代人的問題,中
國政府應該認真審視這個政策。
--
1 Foreign_Inv 試閱 ◎海外投資板
2 ForeignEX 理財 ◎外匯板
3 Fund 基金 ◎基金版
4 Stock 學術 ◎股票版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請問在台灣該怎麼購買美國股票?
By Joe
at 2011-07-03T21:42
at 2011-07-03T21:42
巴菲特與蓋茲解讀經濟危機:未來最看好三大行業
By Iris
at 2011-07-03T21:09
at 2011-07-03T21:09
四大招巧度投資迷茫期
By Charlie
at 2011-07-03T02:21
at 2011-07-03T02:21
「亞洲巴西」 印尼成投資新寵
By Lydia
at 2011-07-02T23:29
at 2011-07-02T23:29
S&P500 近五日漲勢
By Irma
at 2011-07-02T09:43
at 2011-07-02T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