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了 理財素養才是重點 - 理財
![Charlie avatar](/img/dog2.jpg)
By Charlie
at 2009-12-09T22:52
at 2009-12-09T22:52
Table of Contents
先說結論好了,作為一個同時受政治與經濟教育的過來人
個人完全同意最後那句:
政策的推動,要考量很多環節,不是喊爽就執行,那往往是「悲劇」的開始。
只是中間的論述很難說服人
※ 引述《dgc (逍遙遊)》之銘言:
: : → falseshelter:我也覺得d大的意思似乎和放給他爛沒什麼差別…不如提 12/07 10:51
: : → falseshelter:出點建議不是比較好? 12/07 10:52
: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知名學者「赫茲利特」說過:
: 「經濟學的藝術就是:
: 不只觀察任何行動或政策的立即影響,更要看較長遠的影響;
: 不只追蹤政策對某個群體產生的影響,更要看對所有群體造成的影響。」
: 以台灣的教育政策為例:人人有獎的大學的政策。
: 導致什麼情況?
: 大學學歷愈來愈沒價值,而大學生的素養也一代不如一代。
: 二○○九年九月二十六日,
: 《工商時報》,內政部官員在受訪時說明,
: 為什麼台灣近來失業率下降的原因:
: 「台灣的高學歷者在經歷金融海嘯長期失業後,已漸能屈就低薪工作,
: 如今許多大樓管理員、警衛都具研究所學歷。」
: 政府補貼政策幫倒忙
: 但如果這些慘況,某一項政府的政策扮演了很重要的關鍵呢?
: 由教育部執行的「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
: 被認為就是實質降低全台灣所有畢業生薪資水準的一個關鍵性政策。
人人有獎的九年基本教育是幫倒忙嗎?
台灣的精緻農業呢?南韓傾全國之力扶植的三星呢?
這都是幫倒忙的政策嗎?
當然我不是為現行的大學教育政策辯護
而是評斷政府政策時,不能夠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台灣推動電子化政府的成就,已成為該領域探討的範式之一,美國的都還沒我們來得佳
美國每年花在追蹤產權歸屬的費用就高達上億美元,保護與執行這些權利更花了幾十億
但產權的界定卻是市場機能運作的基礎
電腦、手機這些電子產品,一開始也是政府補貼軍方研發的產物
後來才開放流入民間生產、應用
如果不是一些成功的政策案例,
也不會產生透過政府介入來輔助資本累積與研發技術的國家創新體系說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偏偏一些主流經濟學的人,只會看政府介入失敗的例子,不看成功的例子
只看自由市場推動成功的例子,不看失敗的例子
政策是真的要考量很多環節啊
: =
: 如果有學過經濟學的人,
: 就知道絕大部份政府政策會帶來「無謂損失(社會福利淨損失)」。
: 也就是「政策」往往只是片面照顧到「少數人」,卻犧牲「大多數人」的利益。
: 結果就是:愈搞愈糟。
經濟學的無謂損失,指的是沒有任何人得到好處的狀態下,社會福利卻減少
而不是指"「政策」往往只是片面照顧到「少數人」,卻犧牲「大多數人」的利益"
也就是說,如果是在一個提高某些人的利得,必然要以其他人的損失為代價的狀態
這時反而是有經濟效率的
經濟學常說的無謂損失,通常是由不完全市場或干預價格機能的政策所導致
後者不能無限上綱到"大部分政府政策"
公共政策範圍很廣,以致於 Thomas Dye 直接定義為"政府選擇去做或不去做的任何事情"
不能夠光用無謂損失的概念就講政府推動理財教育便會如何如何
(我也可以這樣說嗎:盡信書不如無書,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 XD)
現實因素是複雜的,以致於"要考量很多環節"
拿《一課經濟學》對最低工資的抨擊來說好了,這其實是 19 世紀就有的辯論
主流經濟學的邏輯論證相當有力
但最低工資是不是真的反而使低技術勞工的失業率上揚?
David Card 跟 Alan Krueger 的實證研究卻發現沒有顯著的關係,引起很大爭議
(《Myth and Measurement:The New Economics of the Minimum Wage》)
個人比較折服於 Albert Hischman 在《反動的修辭》中對這類論述的精闢歸納:
悖謬論—改革產生非意圖的結果,以致於和目標相反(如齊頭式坑殺首部曲)
無效論—改革並不會影響社會自身運作的規則,一切努力都是白費
危害論—改革或許是好的,但過程反而以其他方面為代價
雖然他書中談論的是民主跟福利的發展,但在其他反對變革的議題上
都還是有這三種修辭的影子
如果倒退至 20 世紀初,這裡可能就在戰婦女投票權了:
讓無知、沒受教育的女人亂投票,可能會危害公共利益
而且會讓她們沒能好好待在家做該做的事……
另一個不能隨意拿經濟模型結論來推斷政策的理由依據在於次佳(second best)理論
Arrow-Debreu 證明要達到經濟效率的完美市場,是建基在一堆極為理想化的假設上
(如資訊對稱、買賣方無力影響價格、無交易成本、無外部性、無規模報酬遞增等等)
現實中當然不可能百分百達到
這時經濟學家就說,我們當然知道,根據定義,模型本來就無法完全與現實相符
但只要外在條件與模型假設夠接近的話,那還是能以模型引伸的結論來引領現實政策
進而增進社會福利
但 Lipsey 跟 Lancaster 發展的次佳理論,卻潑了主流經濟學一桶大冷水
該理論主張,如果現實中未能完全符合完美市場的條件
即使讓其他條件達到模型的假設,也不必然會提高社會福利
比如一個設定貿易配額跟另一補貼國內產業的兩國
其社會福利未必會因為其中一方對市場干預的的取消而增加
這時福利的提高反而是要透過對現實條件的全面評估來達成(謂之次佳)
而非讓現實夠接近模型
: 至於理財教育政策,
: 因為最終會跟「投資」有連結,那就會產生了「利益衝突」。
: 當大家都在學校時,你我都是「同學」,
: 可以用朋友的想法來互動,彼此是有利益的。
: 但到真實的金融市場上,就沒有兄弟之稱,而是「敵人」!
: 試著想一個情境:
: 如果你是一位股市贏家,
: 你每次操作半年可獲利1億,你會告訴別人你何時進出嗎?
: 別傻啦!利益一定會被瓜分掉,賺錢都是贏在「資訊不對稱上」。
理財教育政策為什麼最終會跟「投資」有連結?
你我都不會這樣吧
那為什麼人們這種不當的連結不能透過教育來改正?
就算有利益衝突,難道這就足以證明理財教育政策的缺陷嗎?
國高中要參加聯考,大學要申請研究所等等
跟同學之間存在競爭,有利益衝突,所以大家都是敵人?
我的成功也建立在他人的失敗上,更不會告訴別人我怎麼念書,怎麼解題
所以整個教育體系…?
(那班對是不是叫做化敵為友?XD)
: 所以政策的推動,要考量很多環節,
: 不是喊爽就執行,那往往是「悲劇」的開始。
--
個人完全同意最後那句:
政策的推動,要考量很多環節,不是喊爽就執行,那往往是「悲劇」的開始。
只是中間的論述很難說服人
※ 引述《dgc (逍遙遊)》之銘言:
: : → falseshelter:我也覺得d大的意思似乎和放給他爛沒什麼差別…不如提 12/07 10:51
: : → falseshelter:出點建議不是比較好? 12/07 10:52
: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知名學者「赫茲利特」說過:
: 「經濟學的藝術就是:
: 不只觀察任何行動或政策的立即影響,更要看較長遠的影響;
: 不只追蹤政策對某個群體產生的影響,更要看對所有群體造成的影響。」
: 以台灣的教育政策為例:人人有獎的大學的政策。
: 導致什麼情況?
: 大學學歷愈來愈沒價值,而大學生的素養也一代不如一代。
: 二○○九年九月二十六日,
: 《工商時報》,內政部官員在受訪時說明,
: 為什麼台灣近來失業率下降的原因:
: 「台灣的高學歷者在經歷金融海嘯長期失業後,已漸能屈就低薪工作,
: 如今許多大樓管理員、警衛都具研究所學歷。」
: 政府補貼政策幫倒忙
: 但如果這些慘況,某一項政府的政策扮演了很重要的關鍵呢?
: 由教育部執行的「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
: 被認為就是實質降低全台灣所有畢業生薪資水準的一個關鍵性政策。
人人有獎的九年基本教育是幫倒忙嗎?
台灣的精緻農業呢?南韓傾全國之力扶植的三星呢?
這都是幫倒忙的政策嗎?
當然我不是為現行的大學教育政策辯護
而是評斷政府政策時,不能夠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台灣推動電子化政府的成就,已成為該領域探討的範式之一,美國的都還沒我們來得佳
美國每年花在追蹤產權歸屬的費用就高達上億美元,保護與執行這些權利更花了幾十億
但產權的界定卻是市場機能運作的基礎
電腦、手機這些電子產品,一開始也是政府補貼軍方研發的產物
後來才開放流入民間生產、應用
如果不是一些成功的政策案例,
也不會產生透過政府介入來輔助資本累積與研發技術的國家創新體系說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偏偏一些主流經濟學的人,只會看政府介入失敗的例子,不看成功的例子
只看自由市場推動成功的例子,不看失敗的例子
政策是真的要考量很多環節啊
: =
: 如果有學過經濟學的人,
: 就知道絕大部份政府政策會帶來「無謂損失(社會福利淨損失)」。
: 也就是「政策」往往只是片面照顧到「少數人」,卻犧牲「大多數人」的利益。
: 結果就是:愈搞愈糟。
經濟學的無謂損失,指的是沒有任何人得到好處的狀態下,社會福利卻減少
而不是指"「政策」往往只是片面照顧到「少數人」,卻犧牲「大多數人」的利益"
也就是說,如果是在一個提高某些人的利得,必然要以其他人的損失為代價的狀態
這時反而是有經濟效率的
經濟學常說的無謂損失,通常是由不完全市場或干預價格機能的政策所導致
後者不能無限上綱到"大部分政府政策"
公共政策範圍很廣,以致於 Thomas Dye 直接定義為"政府選擇去做或不去做的任何事情"
不能夠光用無謂損失的概念就講政府推動理財教育便會如何如何
(我也可以這樣說嗎:盡信書不如無書,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 XD)
現實因素是複雜的,以致於"要考量很多環節"
拿《一課經濟學》對最低工資的抨擊來說好了,這其實是 19 世紀就有的辯論
主流經濟學的邏輯論證相當有力
但最低工資是不是真的反而使低技術勞工的失業率上揚?
David Card 跟 Alan Krueger 的實證研究卻發現沒有顯著的關係,引起很大爭議
(《Myth and Measurement:The New Economics of the Minimum Wage》)
個人比較折服於 Albert Hischman 在《反動的修辭》中對這類論述的精闢歸納:
悖謬論—改革產生非意圖的結果,以致於和目標相反(如齊頭式坑殺首部曲)
無效論—改革並不會影響社會自身運作的規則,一切努力都是白費
危害論—改革或許是好的,但過程反而以其他方面為代價
雖然他書中談論的是民主跟福利的發展,但在其他反對變革的議題上
都還是有這三種修辭的影子
如果倒退至 20 世紀初,這裡可能就在戰婦女投票權了:
讓無知、沒受教育的女人亂投票,可能會危害公共利益
而且會讓她們沒能好好待在家做該做的事……
另一個不能隨意拿經濟模型結論來推斷政策的理由依據在於次佳(second best)理論
Arrow-Debreu 證明要達到經濟效率的完美市場,是建基在一堆極為理想化的假設上
(如資訊對稱、買賣方無力影響價格、無交易成本、無外部性、無規模報酬遞增等等)
現實中當然不可能百分百達到
這時經濟學家就說,我們當然知道,根據定義,模型本來就無法完全與現實相符
但只要外在條件與模型假設夠接近的話,那還是能以模型引伸的結論來引領現實政策
進而增進社會福利
但 Lipsey 跟 Lancaster 發展的次佳理論,卻潑了主流經濟學一桶大冷水
該理論主張,如果現實中未能完全符合完美市場的條件
即使讓其他條件達到模型的假設,也不必然會提高社會福利
比如一個設定貿易配額跟另一補貼國內產業的兩國
其社會福利未必會因為其中一方對市場干預的的取消而增加
這時福利的提高反而是要透過對現實條件的全面評估來達成(謂之次佳)
而非讓現實夠接近模型
: 至於理財教育政策,
: 因為最終會跟「投資」有連結,那就會產生了「利益衝突」。
: 當大家都在學校時,你我都是「同學」,
: 可以用朋友的想法來互動,彼此是有利益的。
: 但到真實的金融市場上,就沒有兄弟之稱,而是「敵人」!
: 試著想一個情境:
: 如果你是一位股市贏家,
: 你每次操作半年可獲利1億,你會告訴別人你何時進出嗎?
: 別傻啦!利益一定會被瓜分掉,賺錢都是贏在「資訊不對稱上」。
理財教育政策為什麼最終會跟「投資」有連結?
你我都不會這樣吧
那為什麼人們這種不當的連結不能透過教育來改正?
就算有利益衝突,難道這就足以證明理財教育政策的缺陷嗎?
國高中要參加聯考,大學要申請研究所等等
跟同學之間存在競爭,有利益衝突,所以大家都是敵人?
我的成功也建立在他人的失敗上,更不會告訴別人我怎麼念書,怎麼解題
所以整個教育體系…?
(那班對是不是叫做化敵為友?XD)
: 所以政策的推動,要考量很多環節,
: 不是喊爽就執行,那往往是「悲劇」的開始。
--
All Comments
![Megan avatar](/img/cat4.jpg)
By Megan
at 2009-12-12T12:36
at 2009-12-12T12:36
Related Posts
夠了 理財素養才是重點
![Rosalind avatar](/img/woman.jpg)
By Rosalind
at 2009-12-09T19:51
at 2009-12-09T19:51
27歲買儲蓄險
![Mason avatar](/img/girl2.jpg)
By Mason
at 2009-12-08T23:49
at 2009-12-08T23:49
25歲理財規劃 ~剛畢業
![Lucy avatar](/img/girl.jpg)
By Lucy
at 2009-12-08T19:36
at 2009-12-08T19:36
「黃金存摺」要課稅 30萬戶受影響
![Hardy avatar](/img/bee.jpg)
By Hardy
at 2009-12-08T17:45
at 2009-12-08T17:45
40萬的投資
![Kristin avatar](/img/girl1.jpg)
By Kristin
at 2009-12-08T09:56
at 2009-12-08T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