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費迷思 - 投資
By Belly
at 2012-12-15T03:31
at 2012-12-15T03:31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Ellimy (Ellimy)》之銘言:
: ※ 引述《Leepofeng (螢火蟲)》之銘言:
: : 我們的確無法預測未來的市場漲跌,但是我們可以從歷史資料來分析市場特性
: : 有些市場的波動很大,殖利率很高,本益比很低,這些特性不太會改變
: : 同樣的,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經理人的績效表現,但是我們同樣可以從歷史資料學點東西
: : 我們可以知道的是,經理人交易頻率高,基金週轉率高
: : 我們也能知道,經理人的績效不穩定,表現好的不會一直維持
: : 更別提有些特性是明文規定,例如為了要分散風險,所以真正看好的股票不能買太多
: : 或是基金為了應付贖回需求,一定會持有一些現金,而不是全部拿去投資
: : 而這些特性,也不太會改變,所以我們其實不用預測經理人未來的績效表現
: : 就可以去判斷,要不要花高很多的費用,來持有主動管理的共同基金
: : 另外,既然你知道我們無法預知市場漲跌,難道經理人就可以?
: : 最後,我相當認同如果能給更高的報酬,付多一點費用真的無所謂
: : 所以,有哪檔基金在收高費用的時候,能先保證贏大盤?
: : 我不貪心,不會要求大盤跌20%的時候基金要漲20%
: : 我只要求,我付了2%的經理費,要能保證我的淨報酬比大盤還高,這是過份的要求嗎?
: 感謝L大的回應,
: 小弟的論點重點在於不應該將經理費算成基金本身的成本。
: 您提到的分散風險或是現金部分我了解,
: 但經理費這東西應該當成是不是適合選擇此基金來考量,
: 而非算入成本考量。
: 意思是說,當一支股票公司營運獲利能力不佳時,
: 我們可能覺得他是支不好的股票,
: 同樣的道理當經理費高績效又不好時,
: 我們可能覺得他是支不好的基金。
: 要不要選擇基金當投資工具、付經理費其報酬是否比大盤高
: 這都不是我想討論的重點,只是提供一點對經理費不同的看法。
: 至於噓文的兩位前輩不知您是因為對既有的觀念已根深蒂固,
: 或是有您的另一番見解,小弟實想了解。
前面兩位講的其實都是同樣的事情
我用不同的方式講看看
因為沒有人知道這一支基金未來報酬率是不是到達預期
注意 預期報酬不一定是 "高過大盤" 或 "高過平均值"
只要能夠 "賺夠錢" 就是達到預期報酬率
所以 要儘可能的減少額外開銷 達到最大"淨報酬率"
如果這支基金操盤手的績效略高於大盤
但是抽取高額經理費+手續費+再加有的沒的!@#$%^&*()
經理費 手續費 這種鳥毛費用是不管賺或賠 都先抽一筆的
也等於 "一入場就先賠了"
別看這少少的幾趴而已 累計幾年下來是很恐怖的
等操盤績效贏過經理費+手續費+!@#$%....的比例 你的投資才開始 "賺錢"
假設某支基金年化報酬率可達7% (這個數字不過分吧~很合理) 對應的指數報酬率為6%
基金抽取
1.75% 經理費
5.0% 最高銷售費
2.00% 最高保管費
morningstar的總開支比紀錄為2.03%
不考慮匯差情況下 你可以試算 "淨報酬率" 還剩多少
如果沒有以上那些雜費 還原真實的報酬率 你應該要拿到多少........
9成以上選基金 都是參考過去的3~5年績效 長一點的可到10年
如果你選中的基金當年度有高於大盤績效
不管是運氣或眼光 恭喜你!! 選錯了 那就悲劇了~~
何況這是照後鏡手法 不代表未來績效.....未來會怎樣 沒有人知道
根據歷史經驗
有多少基金能夠連續十年打敗大盤 有多少操盤手可以連續贏過平均值
就算有 在入場前你會知道嗎???
當年某 成長基金 紅透半遍天 如同現今的新興市場 有超高的操盤績效
但是現在呢 贏過大盤嗎.....未必吧 沒有在 "適當時機"出場 那又是悲劇了
不過出場入場 那又是另一門學問 根標題無關就不談
再舉一個反例
如果十年前有人對你說強力轉進投資 "印度" 或現今的"東協各國"
你會不會認為他是瘋子.....你有夠精準的眼光看見東南亞各國的這十年來高成長率嗎...
印度 印尼 泰國 越南這些國家 當年MSCI 多少人連喵都懶的喵一眼
如果當初出手的話 隨便買到現在都大賺
可是當初誰有足夠精準的眼光 誰算的出到現在2012底為止的報酬率???
對照當初和現在的指數 會不會覺得可惜...
因為你不知道 我不知道 基金經理人也不會知道........
因為沒有人知道未來哪支基金 哪種投資產品 那種題材 哪種地區會漲會跌
所以投資第一步是要儘可能減少額外支出 如經理費 管理費 銷售費 等等
讓投資金額達到 "最大的報酬率" 增加每一分錢獲勝的機率
沒有人可以"連續多年"操盤贏過平均值和大盤
"跟著大盤賺" "每年都打敗一半的人 十年後就是冠軍"
這兩項也是指數基金發明的宗旨
再回過頭來對照你所說的
你會希望投資 年化報酬率7% 卻有"總開支比" 高達2.03%的投資工具
還是選擇 年化報酬率6% 內扣費用只有0.8%的標的
百貨公司週年慶的時候 消費者往往貨比三家才出手 達到最高CP值
但是面對投資 往往失去理智 追逐昂貴又不確定的報酬
投資不是誰花的錢越多越能贏 也不是誰整天看盤誰就賺
往往是付出越多 得到越少
--
--
: ※ 引述《Leepofeng (螢火蟲)》之銘言:
: : 我們的確無法預測未來的市場漲跌,但是我們可以從歷史資料來分析市場特性
: : 有些市場的波動很大,殖利率很高,本益比很低,這些特性不太會改變
: : 同樣的,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經理人的績效表現,但是我們同樣可以從歷史資料學點東西
: : 我們可以知道的是,經理人交易頻率高,基金週轉率高
: : 我們也能知道,經理人的績效不穩定,表現好的不會一直維持
: : 更別提有些特性是明文規定,例如為了要分散風險,所以真正看好的股票不能買太多
: : 或是基金為了應付贖回需求,一定會持有一些現金,而不是全部拿去投資
: : 而這些特性,也不太會改變,所以我們其實不用預測經理人未來的績效表現
: : 就可以去判斷,要不要花高很多的費用,來持有主動管理的共同基金
: : 另外,既然你知道我們無法預知市場漲跌,難道經理人就可以?
: : 最後,我相當認同如果能給更高的報酬,付多一點費用真的無所謂
: : 所以,有哪檔基金在收高費用的時候,能先保證贏大盤?
: : 我不貪心,不會要求大盤跌20%的時候基金要漲20%
: : 我只要求,我付了2%的經理費,要能保證我的淨報酬比大盤還高,這是過份的要求嗎?
: 感謝L大的回應,
: 小弟的論點重點在於不應該將經理費算成基金本身的成本。
: 您提到的分散風險或是現金部分我了解,
: 但經理費這東西應該當成是不是適合選擇此基金來考量,
: 而非算入成本考量。
: 意思是說,當一支股票公司營運獲利能力不佳時,
: 我們可能覺得他是支不好的股票,
: 同樣的道理當經理費高績效又不好時,
: 我們可能覺得他是支不好的基金。
: 要不要選擇基金當投資工具、付經理費其報酬是否比大盤高
: 這都不是我想討論的重點,只是提供一點對經理費不同的看法。
: 至於噓文的兩位前輩不知您是因為對既有的觀念已根深蒂固,
: 或是有您的另一番見解,小弟實想了解。
前面兩位講的其實都是同樣的事情
我用不同的方式講看看
因為沒有人知道這一支基金未來報酬率是不是到達預期
注意 預期報酬不一定是 "高過大盤" 或 "高過平均值"
只要能夠 "賺夠錢" 就是達到預期報酬率
所以 要儘可能的減少額外開銷 達到最大"淨報酬率"
如果這支基金操盤手的績效略高於大盤
但是抽取高額經理費+手續費+再加有的沒的!@#$%^&*()
經理費 手續費 這種鳥毛費用是不管賺或賠 都先抽一筆的
也等於 "一入場就先賠了"
別看這少少的幾趴而已 累計幾年下來是很恐怖的
等操盤績效贏過經理費+手續費+!@#$%....的比例 你的投資才開始 "賺錢"
假設某支基金年化報酬率可達7% (這個數字不過分吧~很合理) 對應的指數報酬率為6%
基金抽取
1.75% 經理費
5.0% 最高銷售費
2.00% 最高保管費
morningstar的總開支比紀錄為2.03%
不考慮匯差情況下 你可以試算 "淨報酬率" 還剩多少
如果沒有以上那些雜費 還原真實的報酬率 你應該要拿到多少........
9成以上選基金 都是參考過去的3~5年績效 長一點的可到10年
如果你選中的基金當年度有高於大盤績效
不管是運氣或眼光 恭喜你!! 選錯了 那就悲劇了~~
何況這是照後鏡手法 不代表未來績效.....未來會怎樣 沒有人知道
根據歷史經驗
有多少基金能夠連續十年打敗大盤 有多少操盤手可以連續贏過平均值
就算有 在入場前你會知道嗎???
當年某 成長基金 紅透半遍天 如同現今的新興市場 有超高的操盤績效
但是現在呢 贏過大盤嗎.....未必吧 沒有在 "適當時機"出場 那又是悲劇了
不過出場入場 那又是另一門學問 根標題無關就不談
再舉一個反例
如果十年前有人對你說強力轉進投資 "印度" 或現今的"東協各國"
你會不會認為他是瘋子.....你有夠精準的眼光看見東南亞各國的這十年來高成長率嗎...
印度 印尼 泰國 越南這些國家 當年MSCI 多少人連喵都懶的喵一眼
如果當初出手的話 隨便買到現在都大賺
可是當初誰有足夠精準的眼光 誰算的出到現在2012底為止的報酬率???
對照當初和現在的指數 會不會覺得可惜...
因為你不知道 我不知道 基金經理人也不會知道........
因為沒有人知道未來哪支基金 哪種投資產品 那種題材 哪種地區會漲會跌
所以投資第一步是要儘可能減少額外支出 如經理費 管理費 銷售費 等等
讓投資金額達到 "最大的報酬率" 增加每一分錢獲勝的機率
沒有人可以"連續多年"操盤贏過平均值和大盤
"跟著大盤賺" "每年都打敗一半的人 十年後就是冠軍"
這兩項也是指數基金發明的宗旨
再回過頭來對照你所說的
你會希望投資 年化報酬率7% 卻有"總開支比" 高達2.03%的投資工具
還是選擇 年化報酬率6% 內扣費用只有0.8%的標的
百貨公司週年慶的時候 消費者往往貨比三家才出手 達到最高CP值
但是面對投資 往往失去理智 追逐昂貴又不確定的報酬
投資不是誰花的錢越多越能贏 也不是誰整天看盤誰就賺
往往是付出越多 得到越少
--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基金經理費迷思
By Kumar
at 2012-12-15T01:18
at 2012-12-15T01:18
基金經理費迷思
By Rae
at 2012-12-15T00:44
at 2012-12-15T00:44
基金經理費迷思
By Hedda
at 2012-12-14T23:45
at 2012-12-14T23:45
不同風險情況下之偏好和決策行為調查
By Vanessa
at 2012-12-14T19:01
at 2012-12-14T19:01
想請教這邊前輩
By Elvira
at 2012-12-14T12:40
at 2012-12-14T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