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沉淪的序幕已經開始 (上) - 經濟

Una avatar
By Una
at 2005-09-18T11:17

Table of Contents

是的,台灣經濟沈淪的序幕已經開始!(上)

■苦勞論壇2005/09/04

http://www.coolloud.org.tw/news/database/Interface/Detailstander.asp?ID=106880

◎作者:姚欣進


  今年前七個月台灣出口順差大幅萎縮,僅出超7.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40.2億
美元,下較幅度高達85%左右!以此推估,即使後續的五個月出口暢旺,但全年順差應
不到30億美元。若如此,這將是自1981年後近24年來,台灣出口順差最低的數據【註1】。

  針對這突兀的現象,過去一個月以來媒體已有不少評論。8月26日的經濟日報以此
為社論,標題為「(台灣)經濟沉淪的序幕正緩緩拉開?」,提出頗為悲觀的結論
【註2】。

  本文將以台灣出口順差大幅低落的現象為切入點,提出當前台灣經濟局勢的簡略
分析,並回應經濟日報的疑問︰台灣資本主義的經濟確實已結構性地轉向,已開始陷
入長期衰退的局面中。如果未來台灣政經條件沒有根本性的大變化,這將是一個幾乎
無法扭轉的長期下降的趨勢。我們無法預測台灣經濟沈淪趨勢的速度(就經濟史的例
子來說,這往往會比我們想像的更快來到),更無法斷言它何時會爆發空前的經濟危
機,但我們可合理的論證,台灣資本主義已在這沈淪的趨勢之中了。

【出口順差低落的原因】

  讓我們看看台灣出口順差的衰落,原因何在?答案是,台灣出口的低落主要肇因
於台灣經濟體內部的嚴重問題,而非外在因素,如全球台灣主要出口市場的需求不振、
高油價商品的進口、或台幣匯價上漲等等。

  首先,今年上半年台灣貿易順差的滑落乃是東亞各國以出口為導向各國中的唯一
獨特現象,而同一時期,世界主要進口市場也是穩定增長,未呈現大幅度的需求下降。

  以下的基本數據支持了我們的論斷。以台灣創下出口順差的歷史新低的同一時間,
日本順差426億美元,中國順差397美元,南韓順差128億美元,新加坡順差73億美元。
而同樣是在今年的前七個月,中國大陸、亞洲四小龍的香港、韓國與新加坡的出口成
長率分別為32%、11.5%、10.8%與14%,都遠高於台灣的6.6%!

  換言之,當東亞各主要國家的貿易順差仍舊欣欣向榮之際,台灣卻淪於斯人獨憔
悴的地步。

  事實上,從2000年至2004年四年期間,全球進口總額增加率超過30%而台灣卻僅增
加17.3%(由1483億美元至1740億美元),這代表了台灣出口增長的速度、比例遠低於
同期全球資本主義一般市場需求的增長。

  若再以台灣最主要的幾個出口市場來觀察(中國大陸、美、日),更可看出這是
台灣經濟能力的衰竭而導致了出口不振,而非市場需求的下降。例如,中國大陸(與
香港),去年第四季進口增加24.3%,但台灣對其出口僅增加11.6%,不及前者之半;
美國與日本同季進口分別增加13.4%及20.4%,而我對美、日出口則分別增加9.4%與
6.9%,均遠低於美、日進口增加率。

  其次,匯率的變化也絕非是決定台灣出口低落的主要因素。例如,在歐元對美元
大幅升值後,德國(1 ~ 4月)出口還能增加12%,高於台灣出口增加率。

  另一個更鮮明的例子,則是南韓匯率上漲與出口增長。過去四年韓元雖對美元
大幅升值,在主要國家貨幣中,其升值幅度僅低於歐元,高過日圓、新台幣、星幣等
亞洲各國升幅,但其出口仍然強勁增加45.5%,是台灣出口增加率的兩倍。韓幣匯率
的上漲,絲毫不影響其出口貿易的大幅成長。

  相對的,四年來新台幣匯率對於美元、日元雖微幅上漲、對歐元大幅下降,但
在這些地區的出口表現,卻完全無法反映不同的匯率優勢條件,而一律呈現大幅衰退
的現象。對美國出口而言,過去四年新台幣僅對美元升值3.36%,而美國本身的進口
還增加17%,可是台灣對美國出口卻減少19.2%。而過去四年新台幣對日圓貶值7.6%,
日本進口增加19.8%,在雙重對台有利的條件下,台灣對日本出口卻重挫20.5%。而過
去四年台灣對於歐元地區進口雖僅有微幅增加,但新台幣對歐元大貶30%的情況下,
台灣對歐元地區出口仍然減少1.1%。新台幣匯率的有利條件,絲毫不能阻止台灣出口
順差大幅滑落的趨勢。

【全球分工、兩岸經濟一體化下的台灣】

  如果近年來台灣出口順差日益低落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全球主要進口市場的萎
縮、不在於新台幣匯率上漲、不在於其他外部因素,那台灣出口不振的現象,就反映
了台灣資本主義的運作已逐漸脫離了全球資本主義主要脈動,逐漸被邊緣化、逐漸淪
入自我停滯的深沈困局中。

  簡單的說,這現象所反映的問題是︰為何台灣經濟發展的動力,已逐漸跟不上全
球資本主義的需求脈動?逐漸被邊緣化?逐漸被排擠出去?

  這問題的答案,必須以全球資本主義的商品利潤鏈、台灣在全球分工的結構角色,
以及兩岸經濟一體化的視野下來討論。

  過去台灣資本主義多年來之所以能持續發展的條件,在於台灣能在全球資本主義
分工結構中,扮演著一個獨特的角色,即提供生產資本中的製造(廉價勞工、土地等)
與管理(彈性化製程、生產資源配置等)資本功能。在全球商品利潤鏈裡,台灣從不
是以研發設計、或品牌行銷,而是以低技術製造、管理技術來分割全球商品的利潤。

  而自1979年後中國大陸經濟體開始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運作,逐漸成為全球
資本主義最大規模的生產基地後,台灣過去融合製造與管理功能於一身的角色也逐漸
順應中國「崛起」的現實,而快速地改變。即台灣與中國大陸發展出更細緻的兩岸分
工模式︰以台灣接單(美歐先進國委託代工製造)、台灣進口先端機器、生產半成品、
試產少量原型商品;再出口至大陸由大陸勞工的初級技術大量製造、組裝,並由台商
企業的製程管理;最後由大陸出貨至終端的歐美市場。

  在兩岸分工的關係裡,大陸工廠扮演了製程最尾端、技術層級最低的組裝生產,
而台灣則是製程中較高技術的管理、較精密的組裝技術。大陸是單純的生產工廠,談
不上生產主導的角色,所以生產原料、半成品、乃至於管理人才、資金都由台灣經濟
體的企業總公司來負責。

  兩岸這種分工模式在1990年代之後,在台灣官方愚昧的閉關鎖國政策下,卻不斷
發展到了極成熟而密合的運作註3。自1990年代中期之後以迄於今,台灣資本主義的發
展動脈、資本能持續積累的根本原因,在於台灣與大陸的密切配合的分工運作【註4】。

  換言之,自戰後1960、197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體因為能以相對獨立的經濟體運
作,以自身的製造與管理資本,而在全球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佔有獨特的結構角色來
發展經濟。在1990年代之後,台灣經濟體若還想在這全球分工體系中仍有一席之地,
不被殘酷地淘汰出局,台灣資本主義唯一理性選擇,就只能是持續深化兩岸經濟的一
體化,來確保台灣自身的經濟發展【註5】。

  這十餘年的兩岸經濟發展正客觀無比地反映了這沛然趨勢 ─ 它不是任何主觀、
愚昧的、意識形態掛帥的各類官方政策所能扭轉的。

  正是在此時期,大陸取代了美國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台灣對於大陸的出口
貿易依存度高達25%左右(即對大陸的出口貿易金額所佔的台灣國民生產總值),高佔
全球的第一。「去年台灣對大陸及香港出口49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5%,為對美出
口額的兩倍,對日本出口額的五倍;台灣出口順差全由大陸賺來。台灣去年對中國大
陸的出口貿易達到498億美元,占台灣總出口34.5%,等於台灣GDP1/6,順差高達371億
美元,遠高於台灣總順差170億美元。如無對大陸的巨額出超,台灣去年貿易赤字將達
200億美元」(引自經濟日報)!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對於大陸的鉅額出口貿易量,並非是一般單純的商品或成品
之國際貿易,而是在兩岸經濟體一起融入於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兩岸內部分工運作
下的特定兩岸貿易。即台灣出口的是兩岸為先進國代工生產過程中,所需的生產原料、
半成品、零組件,甚至是整體製造工廠的規劃、設置等。

  因此,大陸除了是台灣第一大出口區外,它更是台灣海外投資生產的首要區域,而
且近十年來急遽地全面擴大中。例如,在1991年台灣對大陸投資金額,僅占全體海外
投資比重的9.52%,在此之後即一路成長,平均成長率維持在三成以上。到了2003年底
台灣對大陸投資金額占全體海外投資比重更急升到53.38%,即台灣海外投資的每100元,
就有53元流向大陸。如果再加計海外投資轉赴大陸投資者,我對大陸投資占海外投資
比重達七成以上!

  據估計,台灣過去十餘年來的總投資金額至少1000億美元。而台灣對大陸的投資
近年更是節節升高,在2003年投資增長率為43%,去年為51% ─ 而這是在台灣執政當
局全面反中政治氣氛下的選擇。

  台灣在大陸的投資,絕大部份是生產資本(機器、廠房的設置)。因此,不僅在
出口貿易上台灣對於大陸的依存度是舉世最高,這更意味著,台灣在生產製造與獲利
上,也不斷深化其對大陸的依賴。在2002年,台灣電子製造業的龍頭,鴻海精密約70
億元左右盈餘,來自大陸及海外廠;台達電子高達 87% 的獲利來自大陸,比例居冠。
據估計,目前電子業中(除了因為政策嚴厲禁止赴大陸生產兩大晶圓廠的台積電與聯
電外),台灣各大陸廠為台灣母公司的獲利貢獻度已由2003年的3至4成,拉高到5成以
上,超越台灣,躍升為電子大廠最重要及最大獲利來源。

  這反映了另一個客觀趨勢︰台灣經濟體的關鍵生產資本(資訊電子業)已逐漸轉
移過半比例至大陸生根發展了!下列數據,證明了這事實︰台灣整體資訊產品在海外
生產的比率,已由1999年的23.03%上升到2004年的60.71%,今年1至3月更上升到
73.12%。而傳統產業的海外生產的比率,由2003年的23.9%驟升到今年六月的40.5%。
台商正加快步伐轉移生產至大陸,而且不再回頭。

【兩岸分工關係的轉變】

  但,台灣對於大陸出口貿易、生產投資與獲利的強烈依賴,更隱含了另一個嚴酷
的趨勢。即今日的兩岸經濟關係並非是穩定不變的,而台灣今日獨特的分工角色也絕
非是不可取代的。

  換言之,作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以國民生產總值來計算,估計2015年超越日本、
2040年超越美國)、第三大貿易國的中國大陸,其所能發揮的磁吸效應是鉅大無比的,
因此台灣輸入的生產資源、投資的生產資本等等都不斷提升大陸經濟體自身的生產
生產條件。

  首先,多年來台灣投資大陸的生產資本絕大部份是落地生根(據估計,至少1000
億美元),不斷在大陸經濟體內擴大再投資、再生產,而不再回頭重新加入台灣自身
的資本總循環中【註6】。台灣母公司、台灣股東與政府只是以股利分紅、抽稅(在
台灣偏袒資本家的稅制政策下,甚至是免稅)等方式下來分享其盈餘【註7】。

  其次,台灣過去派遣的台籍管理幹部不是逐漸由當地培育的大陸幹部取代,就是
這些台籍幹部長期定居大陸,成為當地生產資源之一【註8】。

  其三,由於在生產過程中各相關產業是密切相依,所以台灣生產資本轉移大陸的
趨勢乃是聚落性、連鎖性質的大批移出。在這潮流中,在某特定產業龍頭企業移出後,
任何競爭對手、單一企業(不論她多「愛台灣」)就會迫於市場競爭的壓力,遲早必
須尾隨於後、轉移大陸生產【註9】。大陸經濟體正是在台灣(以及南韓)生產資本、
生產資源的長期輸入、扎根下,近年來已逐漸羽翼已豐,產生質變。即,大陸經濟體
自身已逐漸能提供台灣過去負責的管理資本功能、特定的生產資源(半成品、零組件
進口)【註10】。

  不僅如此,過去十餘年來與大陸經濟體密切關連的南韓,更把握中國大陸崛起的
「黃金時刻」,在1998年後全力深耕、扎根與開拓她與大陸經濟體的密切配合運作模
式【註11】。南韓近年來不僅全力發展對大陸的貿易關係,其家電業、電子大廠更直
接在大陸設廠生產,以自己品牌來銷售。南韓商品資本與生產資本(尤其是後者),
已深深融入於大陸經濟體內的一環【註12】。

  簡言之,大陸經濟體生產力的提升轉化與南韓在其運作中的新角色,都大力衝擊
了海峽兩岸多年來的分工關係與運作模式。

  我們已知,今日兩岸的貿易乃是建立在當前兩岸既定的分工的關係上。因此,一
旦兩岸分工模式有了新變化,則兩岸目前的貿易商品、貿易額就必然會隨之發生變動。
所以今年台灣出口順差的大幅滑落,不過是客觀反映了︰兩岸近年來的分工關係已悄
悄地產生了結構性的變化。

  這就是說,台灣獨特的兩岸分工角色,如今已逐漸被大陸與南韓所取代。一方面,
原本大陸需要從台灣進口的特定生產資料等商品,如今已能從南韓取得。另一方面,
台灣過去引以為豪的製程管理、彈性生產等技術等,已逐漸轉移至大陸生根成為其經
濟體內一環。而台灣過去相對進步的海空轉口貿易的機場、港口建設等,也逐漸被大
陸自身建設所取代【註13】。一句話,過去十餘年來,支撐台灣經濟發展的台灣在大
中華經濟圈的中介地位,已逐漸喪失中。

  下列的若干數據充分支持了上述的論點。首先,南韓與大陸經濟體的經貿關係,
不論在生產資料的進口或是整體生產過程的分工關鍵地位上,均開始超越、取代了
台灣。例如,南韓產品在大陸市場占有率,從1994年的6.3%,不斷上升而在今年1月
達到11.7%,首度超越台灣的11.5%,成為大陸的第一大進口國【註14】。

  而更重要的是,南韓並非是轉口貿易來進口其他先進國的關鍵組件,而是自我設
計、生產這些高階組件而直接進口大陸製造加工的。南韓這些高階商品相對於日本
顯得物美價廉,因而近年來在大陸的台灣組裝廠或基於轉口貿易的成本考慮(台灣
進口、出口大陸在時間與運費上都是多餘支出),或被美國下單客戶要求,而開始
在大陸自己採購、換用韓國的商品。因此,去年台灣進口積體電路、微組件、二極體、
電晶體等284億美元,其中自韓國進口達57億美元居第一位,高於自日本進口48億美
元、自美國進口36億美元【註15】。

  其次,這意味著,大陸境內的台商企業已逐漸脫離台灣母公司的進口供貨、提供
管理人才,自行在大陸內採購、管理與生產。在大陸的台商就地札根、就地擴大再生
產、再擴大資本循環的情況,日益強化。例如,7年前大陸台商原物料由台灣供貨比例
高達49%,去年只剩下39.3%。零組件、半成品部份,7年前,53%由台灣供貨,去年也
只剩下46%。反映在出口數字上,今年前六個月,資訊與通信產品出口金額50.7億美
元,大幅衰退23%,導致出超較去年同期縮減13.5億美元,大幅衰退34.5%。這也解釋
了,為何今年台灣對大陸出口成長率大幅下降到只有7%,遠低於過去20餘年來平均每
年大約25%的水準。

  換言之,台灣出口不振的癥結,正在於當前大陸經濟體的發展,越來越不需要台
灣的中介角色了!大陸越來越不需要台灣進口生產資源,所以台灣出口順差才會日益
縮減。

  例如,到今年前七月為止,台灣對大陸、東協與日本的出口成長率分別為7%、
8.7%與6%,對美國出口 則減少1%。但去年前六個月,台灣對大陸、東協與日本出口
成長率分別為39.4%、37%與9.9%。但由於 去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占台灣總出口的36.7%,
而東協六國只占台灣出口的13.1%,因此,台灣對大陸出口成長率銳減,乃是今年台
灣順差大幅縮水的最主要原因。

--------------------------------------------------------------------------------

註釋:

註1:1981年的出口順差是14億美元,但當時台灣平均國民所得僅為2443美元,如今
則為14900餘美元;因此,若以相同比較基礎來衡量,台灣今年出口順差事實上乃是
二十四年來最差的記錄。

註2:經濟日報的媒體角色,類似於英國的金融時報、美國的華爾街日報;其經濟分
析的精闢與敏銳,堪稱為媒體的翹楚,但她正統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政策思維,卻是
保守而反動的。它的立場是全力擁護自由市場經濟,而其執筆者深諳市場經濟學理論,
善於綜合各方數據,來針對台灣資本主義運作的現象提出較深入的分析。在這方面,
它的論述對於關心台灣資本主義客觀現實的讀者來說,頗有參考價值。另一方面,它
若據此自由市場的原則來評斷台灣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政策,其後果往往是匪夷所思,
完全違反了社會起碼的公義(例如,它全力鼓吹派遣勞動、近日反對外勞基本工資制
定等等)。在這方面,對於資本主義體制稍有反思能力的讀者,當然必須嚴正批駁的。

註3:雖然台灣鎖國政策的惡質效應在這幾年急速擴展,但這「戒急用忍」的政策卻是
出自於國民黨政府,李登輝主政時代。在當時,國民黨政府無人公然反對李登輝的經濟
政策(包括最近擔任連戰和解之旅先鋒的江丙坤),民進黨今日鎖國政策可以說是延
續、強化這政策。以大陸經濟的發展脈動來看,李登輝當年的鎖國政策已落後於當時
兩岸資本主義的客觀需求了,而民進黨執政後,兩岸經濟密切互動更是全面發展,所
以同樣是鎖國政策,帶來的後續影響是有很大差異的。

註4:總的來說,台灣資本轉移大陸的歷史過程,大約有三個階段︰一為79年後至八十
年代末天安門事件前,這是第一批傳統產業如製鞋、腳踏車等勞力密集、資金較少的中
小企業為主;二為92年鄧小平南巡喊話,確立大開大陸經濟體制後至90年代末期,台
灣一般資產階級、大企業集團開始不斷進入大陸,建立據點、展開佈局生產;其三,
2000年後至今,一方面大陸進WTO,有了全球資本管理規範的保證,加上大陸各方面條
件日益成熟,台灣大資產階級集團、高技術、資本密集資訊產業,幾乎是整體性進駐
大陸、規模化生產。所以,兩岸經濟一體化的關鍵時刻,乃是在第二階段後期開始,
即約最近十年。這十年,恰恰是台灣投資大陸的年增長率年年遞增的時期。

註5:這是說,在既定的資本主義體制架構下,台灣資本主義發展的理性選擇,應是
深化與大陸經濟體的一體化。但這絕不意味著,資本主義本身乃是未來大陸、台灣兩
岸經濟的唯一、或合理的出路。事實上,我們對於資本主義的矛盾、不公義性質,有
著全面的理論批判;參見筆者拙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世界資本主義》,
姚欣進著,(台北︰巨流,2004)。

註6:據2002年數據,只有二十三家公司曾將大陸轉投資盈餘匯回台灣,比例不到一成,
累計匯回金額共僅二十五億餘新台幣,佔登記匯出金額比例約1.56%。

註7:台商為了逃避民進黨政府對企業投資大陸分公司不得超越該分公司資本額40%的
設限,甚至成立百分之百轉投資的子公司,在香港上市籌資再投入大陸境內生產。最
近鴻海子公司,富士康就是如此。

註8:行政院政務委員胡正勝根據主計處統計資料表示,去年一年台灣居民非移民但出
國兩年以上,滯留未歸人數高達四萬餘人,較三年前驟多了近萬人。而這些長期移
居者,大多是在大陸工作。胡正勝還表示,上海台商即已高達50萬人,而台灣每年
前往大陸的360萬人次中從商者又比觀光客還多。見中時晚報05/23/2005。

註9:最近華碩電腦總經理,施崇棠發給台灣員工的公開信,即承認華碩由於在大陸的
發展步伐慢於其對手,鴻海精密,以至於其營收獲利節節失利,而他唯一的策略只有向
其他的對手一樣 ─ 縮減台灣員工人數、擴大大陸投資等。見工商時報03/09/2005

註10:根據廣達與仁寶財報,去年與今年前四月,台灣員工人數都約減少兩千人。

註11:南韓近年來投資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過去台灣也在24%以上,可是前三年降
到17%以下,去年才回升到20%,但仍較南韓少1/3。而外人直接投資近五年來南韓平均
每年有110億美元,台灣僅47億美元,不及南韓的一半。

註12:三星在大陸投資布局,已由製造基地變成品牌中心;LG在中國的投資策略,則
是以本土化截取中國市場。「2004年24項數位相關產品世界占有率」調查報告,指
出有七項「三星」品牌產品進入前五名之內,其中三星的DRAM、顯示器、LCD等四項
產品,列為全球第一;兩年前三星更被美國商業周刊譽為2002年全球科技公司前100強
的榜首。

註13:見經濟日報08/29/2005的專題報導。

註14:台經院的研究也發現,1992年韓資企業赴大陸投資額是2.06億美元,去年已激增
到62.5億美元,12年間成長30倍;南韓對中國直接投資金額占其對外投資比重,2004年
達78.9%,相較10年前的比重僅28.4%。

註15:今年1至7月,我對日本入超191.8億美元,增加14.5%;對南韓入超43.45億美元,
增加29.1%,主因是自日本進口機械,及自南韓進口電子產品所致。


--
Tags: 經濟

All Comments

Oliver avatar
By Oliver
at 2005-09-23T00:31
連結失效??
Isla avatar
By Isla
at 2005-09-24T19:49
又可以連了

這算是影響C變動的例子嗎?

Mia avatar
By Mia
at 2005-09-18T03:53
※ 引述《greenswallow (怎麼這麼難找阿????)》之銘言: : 這則新聞 : 計程車汽燃費 擬限時減免 : 國際油價飆漲使大眾運輸費率蠢蠢欲動,台北市計程車、公車都醞釀調漲。 : 為免引發通貨膨脹,行政院長謝長廷日前指示交通部、經濟部研議, : 讓計程車比照大眾運輸業,限時減免一季或半年汽燃費方 ...

這算是影響C變動的例子嗎?

Vanessa avatar
By Vanessa
at 2005-09-17T15:26
這則新聞 計程車汽燃費 擬限時減免 國際油價飆漲使大眾運輸費率蠢蠢欲動,台北市計程車、公車都醞釀調漲。 為免引發通貨膨脹,行政院長謝長廷日前指示交通部、經濟部研議, 讓計程車比照大眾運輸業,限時減免一季或半年汽燃費方式, 彈性因應第四季油價可能上漲壓力。政院也明確表示,希望交通費率這波不要漲。 對此,計程車業 ...

經濟用書

Joseph avatar
By Joseph
at 2005-09-17T13:17
請問一下 原文版 Parkin 有人唸過這本嗎 我學長都說這本好像太淺顯了一點 不知有無更好的建議 - ...

請推薦公共經濟學的中文書...(已看過精華區)

Blanche avatar
By Blanche
at 2005-09-17T11:16
請好心人士們推薦我公共經濟學的中文書吧.... 學校圖書館找不到..andgt;andlt;... 感謝!! - ...

About ISE

Hardy avatar
By Hardy
at 2005-09-16T21:27
: 推 Data2:如果瞭解一下ISE的起源,就知道人家為什麼把我們當 59.115.165.135 09/15 : → Data2:賤民了 59.115.165.135 09/15 : → Majestic:大大,這該從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