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財金系有教授用所學理論大賺嗎? - 股票
By Erin
at 2015-02-01T22:04
at 2015-02-01T22:04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KpX-GRK ]
作者: bboy0720 (D3理財週報)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問卦] 台大財金系有教授用所學理論大賺嗎?
時間: Sun Feb 1 20:43:57 2015
※ 引述《redsa12 (哈吉米)》之銘言:
: 推文裡有人提到LTCM 所以來回覆一下
: 其實LTCM的例子就剛剛好告訴我們金融學能做到的以及不能做到的事
: 先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LTCM是由Merton和Scholes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成立的Hedge Fund
: 而這兩位是即使放到歷屆諾獎得主裡面也算特別大咖的
: 發明出Black-Scholes公式的其中兩人
: 有興趣的人如果很排斥學術
: 可以去看漫畫 神通小偵探的第32集 紅色檔案
: 裡面有蠻多淺顯易懂卻深刻的敘述
應Beef大要求,重PO個文幫補
結論先寫: 財務理論 賺的可大了 讓我講個故事
財金理論賺大錢的並不少,只是不在台大罷了。
不過也得看你說的賺大錢怎麼定義
基本上學術會告訴你 創造越多價值 會獲得越多財富
基本上創辦企業的財富絕對比操作金融市場來得多太多
去看財金百大排行榜每個都是創業出身的
不管是石油、房產、通訊等等 (如何創的又是另外一個故事)
基本上會改變我們生活越多的 就會賺到越多的錢
(引領電子商務、智慧型手機潮流的 近十年直接進入百大排行榜)
所以如果要跟top比,金融的有沒有機會?
有,但是絕對不是這些技能工作者(任何等級的交易),
而是直接與你相關的,保險、銀行的產品的創始者。
其次就是投資領域了,學界也有分 會賺錢的理論 和 不會賺錢的理論
----投資理論回顧開始 PART I 投資無法賺到錢的理論----
最早開始可以追溯到1934年的葛拉漢,
在那之前只有Fisher 1900 的利息理論-> 錢存著明天就會變多
Macaulays (1930) 改良費雪的利息理論-> 不同期間利息應該要有所差異
葛拉漢1934的證券分析在華爾街紅極一時,教你怎麼計算企業的評價與股票價格
雖然這對對後來學界財務理論沒什麼影響,但是成為了外資券商研究報告技術的基礎
之後分為兩派
a. ROBERT EDWARDS與JOHN MAGEE (1947) 開始寫技術分析的書
b. Samulason (1950) 引入布朗運動試著預測市場的股價
從目前資源分配看來,b派成為了後來發展的主流
Macowhitz (1952) 從 U Chicago畢業,發表有名的投資組合理論
又帶來業界跟學界的分歧
a. 業界:效率市場大家都沒辦法獲得超額報酬 還學這些幹嘛
b. 學界:繼續follow
PUAL COOTNER (1953) 在 MIT 教財務學的時候,
針對期貨價差和其他因素的統計關係進行研究,運用在操作上。
當年實證非常容易大賺一筆,
特別這種基本分析運用在消息靈通的分析師上,簡直是可以用躺著賺三個字來形容
從此引領了數十年Hedge Fund Pair Trading的風潮。
EUGENE FAMA (1960) 開始的完美市場 對於投資沒有太大的幫助
雖然這年代有許多重要的文獻,
不過多半都在討論怎麼評比誰投資比較厲害、市場完不完美
蔡至勇算是接下來年代華爾街的紅人了
所管理的Fedelity基金率先買進拍立得、神奇科技等公司,以火紅的報酬率的成名
開始引領基金經理人的追逐風潮,
那時候的觀念是:風險既然不能量化,那就先別提了,先賺再說
可惜沒紅個幾年,1970年代,過去十年號稱可以打敗大盤的基金經理人所剩無幾
(似乎驗證了沒有人可以從股市賺錢)
Rosen Burger(1970) 用另外一個方式建立操作
創立的BARRA公司,利用盈餘銷售等各項資料建立新的Beta,
用個人魅力建立在華爾街領袖的地位。
Summers & Robert Shiller (1984) 在AFA年會跟上一世代的財務學家開戰,
「你們不要一直只看價值,關心一下整體市場好嗎? 1960 Bubble 1970 爆跌
沒有人要關心一下嗎?」
(ps1前者為現任聯準會主席,後者在去年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 主打行為經濟)
(ps2後者目前有Coursera課,是我覺得現階段最好的finance介紹課 強推)
----PART II 投資可以賺到錢的理論----
1. 奧斯本開始挑戰,後來陸續用Fama年代建立的理論分析市場
從1980-2012總共有 價值效應、小型股效應、動能效應等156個可以長期獲利的策略
2. 華倫巴菲特(1984) 和 Jensen 一起出席 葛拉漢50週年紀念會
眾所周知巴菲特是葛拉漢的信徒,主要買公司的核心理念是,
公司賺錢比自己在家睡覺還要快,把錢給需要的公司讓他們賺。
特色是選自己覺得很屌的神人,把錢給他,從不干涉管理。
3. Black 到高盛建立衍生性商品部門
4. David Booth和 辛克菲德爾成立基金公司,用Size Effect撈了一大票
捐了50 Billion在Chicago成立了商學院,改名為 Chicago Booth
5. Merton & Sholes 加入雷曼兄弟,以計量交易為主
後來找了黃其輔 一起創立 LTCM,開啟財務經濟的Pair Trading
(ps 黃其輔老師為台大經濟系畢業,史丹佛財務PhD畢業後在MIT教書,寫了一本
財務學,在當年成為全世界財務博士班的聖經書)
6. LSV (1994)
Josef Lakonishok (William G. Karnes Professor of Finance at UIUC)
Andrei Shleifer (Economics Professor at Harvard University)
Robert Vishny (Former Eric J. Gleacher Professor of Finance at Chicago)
以一篇經典論文,完美的說明理論可以賺錢,
賺的錢並不是因為承擔高風險而來的。
而後的Limit to Arbitrage也說明了理性市場的限制,其實算是預期的LTCM的倒閉。
LTCM以套利為核心,認為價格會有應有的水準。
LSV則是直接切入市場會如何反應。
募集到相當大的一筆資金,成立了LSV Hedge Fund。
至今二十年屹立不搖,目前為美國前十大基金管理公司。
7. John Cochrane (2013)
(AQR Capital Management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of Finance)
效率市場並不是一價法則,也不是任何人都無法賺到錢。
AQR目前也是美國前十大基金管理公司。
更具體的說,美國前十大基金管理公司,
都用這些財務理論,究竟是會不會賺錢
還消多說?
--
作者: bboy0720 (D3理財週報)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問卦] 台大財金系有教授用所學理論大賺嗎?
時間: Sun Feb 1 20:43:57 2015
※ 引述《redsa12 (哈吉米)》之銘言:
: 推文裡有人提到LTCM 所以來回覆一下
: 其實LTCM的例子就剛剛好告訴我們金融學能做到的以及不能做到的事
: 先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LTCM是由Merton和Scholes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成立的Hedge Fund
: 而這兩位是即使放到歷屆諾獎得主裡面也算特別大咖的
: 發明出Black-Scholes公式的其中兩人
: 有興趣的人如果很排斥學術
: 可以去看漫畫 神通小偵探的第32集 紅色檔案
: 裡面有蠻多淺顯易懂卻深刻的敘述
應Beef大要求,重PO個文幫補
結論先寫: 財務理論 賺的可大了 讓我講個故事
財金理論賺大錢的並不少,只是不在台大罷了。
不過也得看你說的賺大錢怎麼定義
基本上學術會告訴你 創造越多價值 會獲得越多財富
基本上創辦企業的財富絕對比操作金融市場來得多太多
去看財金百大排行榜每個都是創業出身的
不管是石油、房產、通訊等等 (如何創的又是另外一個故事)
基本上會改變我們生活越多的 就會賺到越多的錢
(引領電子商務、智慧型手機潮流的 近十年直接進入百大排行榜)
所以如果要跟top比,金融的有沒有機會?
有,但是絕對不是這些技能工作者(任何等級的交易),
而是直接與你相關的,保險、銀行的產品的創始者。
其次就是投資領域了,學界也有分 會賺錢的理論 和 不會賺錢的理論
----投資理論回顧開始 PART I 投資無法賺到錢的理論----
最早開始可以追溯到1934年的葛拉漢,
在那之前只有Fisher 1900 的利息理論-> 錢存著明天就會變多
Macaulays (1930) 改良費雪的利息理論-> 不同期間利息應該要有所差異
葛拉漢1934的證券分析在華爾街紅極一時,教你怎麼計算企業的評價與股票價格
雖然這對對後來學界財務理論沒什麼影響,但是成為了外資券商研究報告技術的基礎
之後分為兩派
a. ROBERT EDWARDS與JOHN MAGEE (1947) 開始寫技術分析的書
b. Samulason (1950) 引入布朗運動試著預測市場的股價
從目前資源分配看來,b派成為了後來發展的主流
Macowhitz (1952) 從 U Chicago畢業,發表有名的投資組合理論
又帶來業界跟學界的分歧
a. 業界:效率市場大家都沒辦法獲得超額報酬 還學這些幹嘛
b. 學界:繼續follow
PUAL COOTNER (1953) 在 MIT 教財務學的時候,
針對期貨價差和其他因素的統計關係進行研究,運用在操作上。
當年實證非常容易大賺一筆,
特別這種基本分析運用在消息靈通的分析師上,簡直是可以用躺著賺三個字來形容
從此引領了數十年Hedge Fund Pair Trading的風潮。
EUGENE FAMA (1960) 開始的完美市場 對於投資沒有太大的幫助
雖然這年代有許多重要的文獻,
不過多半都在討論怎麼評比誰投資比較厲害、市場完不完美
蔡至勇算是接下來年代華爾街的紅人了
所管理的Fedelity基金率先買進拍立得、神奇科技等公司,以火紅的報酬率的成名
開始引領基金經理人的追逐風潮,
那時候的觀念是:風險既然不能量化,那就先別提了,先賺再說
可惜沒紅個幾年,1970年代,過去十年號稱可以打敗大盤的基金經理人所剩無幾
(似乎驗證了沒有人可以從股市賺錢)
Rosen Burger(1970) 用另外一個方式建立操作
創立的BARRA公司,利用盈餘銷售等各項資料建立新的Beta,
用個人魅力建立在華爾街領袖的地位。
Summers & Robert Shiller (1984) 在AFA年會跟上一世代的財務學家開戰,
「你們不要一直只看價值,關心一下整體市場好嗎? 1960 Bubble 1970 爆跌
沒有人要關心一下嗎?」
(ps1前者為現任聯準會主席,後者在去年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 主打行為經濟)
(ps2後者目前有Coursera課,是我覺得現階段最好的finance介紹課 強推)
----PART II 投資可以賺到錢的理論----
1. 奧斯本開始挑戰,後來陸續用Fama年代建立的理論分析市場
從1980-2012總共有 價值效應、小型股效應、動能效應等156個可以長期獲利的策略
2. 華倫巴菲特(1984) 和 Jensen 一起出席 葛拉漢50週年紀念會
眾所周知巴菲特是葛拉漢的信徒,主要買公司的核心理念是,
公司賺錢比自己在家睡覺還要快,把錢給需要的公司讓他們賺。
特色是選自己覺得很屌的神人,把錢給他,從不干涉管理。
3. Black 到高盛建立衍生性商品部門
4. David Booth和 辛克菲德爾成立基金公司,用Size Effect撈了一大票
捐了50 Billion在Chicago成立了商學院,改名為 Chicago Booth
5. Merton & Sholes 加入雷曼兄弟,以計量交易為主
後來找了黃其輔 一起創立 LTCM,開啟財務經濟的Pair Trading
(ps 黃其輔老師為台大經濟系畢業,史丹佛財務PhD畢業後在MIT教書,寫了一本
財務學,在當年成為全世界財務博士班的聖經書)
6. LSV (1994)
Josef Lakonishok (William G. Karnes Professor of Finance at UIUC)
Andrei Shleifer (Economics Professor at Harvard University)
Robert Vishny (Former Eric J. Gleacher Professor of Finance at Chicago)
以一篇經典論文,完美的說明理論可以賺錢,
賺的錢並不是因為承擔高風險而來的。
而後的Limit to Arbitrage也說明了理性市場的限制,其實算是預期的LTCM的倒閉。
LTCM以套利為核心,認為價格會有應有的水準。
LSV則是直接切入市場會如何反應。
募集到相當大的一筆資金,成立了LSV Hedge Fund。
至今二十年屹立不搖,目前為美國前十大基金管理公司。
7. John Cochrane (2013)
(AQR Capital Management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of Finance)
效率市場並不是一價法則,也不是任何人都無法賺到錢。
AQR目前也是美國前十大基金管理公司。
更具體的說,美國前十大基金管理公司,
都用這些財務理論,究竟是會不會賺錢
還消多說?
--
Tags:
股票
All Comments
By George
at 2015-02-04T10:34
at 2015-02-04T10:34
By James
at 2015-02-05T11:54
at 2015-02-05T11:54
By James
at 2015-02-09T15:19
at 2015-02-09T15:19
By Tom
at 2015-02-11T01:06
at 2015-02-11T01:06
By Carol
at 2015-02-14T20:06
at 2015-02-14T20:06
By Sandy
at 2015-02-16T00:25
at 2015-02-16T00:25
By Necoo
at 2015-02-17T13:57
at 2015-02-17T13:57
By Isabella
at 2015-02-19T10:53
at 2015-02-19T10:53
By Mia
at 2015-02-22T07:49
at 2015-02-22T07:49
By Candice
at 2015-02-26T14:43
at 2015-02-26T14:43
By Margaret
at 2015-03-03T11:05
at 2015-03-03T11:05
By Dinah
at 2015-03-07T11:21
at 2015-03-07T11:21
By Rae
at 2015-03-08T01:18
at 2015-03-08T01:18
By Oliver
at 2015-03-12T23:06
at 2015-03-12T23:06
By Kyle
at 2015-03-14T14:47
at 2015-03-14T14:47
By Andy
at 2015-03-15T08:24
at 2015-03-15T08:24
By William
at 2015-03-19T03:00
at 2015-03-19T03:00
By Lily
at 2015-03-23T21:05
at 2015-03-23T21:05
By Olive
at 2015-03-27T22:05
at 2015-03-27T22:05
By Connor
at 2015-03-28T11:42
at 2015-03-28T11:42
By Una
at 2015-03-31T08:24
at 2015-03-31T08:24
By Daniel
at 2015-04-02T08:13
at 2015-04-02T08:13
By Zenobia
at 2015-04-05T01:00
at 2015-04-05T01:00
By Belly
at 2015-04-09T03:22
at 2015-04-09T03:22
By Bennie
at 2015-04-10T05:57
at 2015-04-10T05:57
By Andy
at 2015-04-13T01:10
at 2015-04-13T01:10
By Blanche
at 2015-04-15T00:43
at 2015-04-15T00:43
By Joe
at 2015-04-17T22:10
at 2015-04-17T22:10
By Linda
at 2015-04-18T10:30
at 2015-04-18T10:30
By Sierra Rose
at 2015-04-22T10:06
at 2015-04-22T10:06
By Skylar Davis
at 2015-04-26T18:44
at 2015-04-26T18:44
By Isla
at 2015-05-01T03:20
at 2015-05-01T03:20
By Necoo
at 2015-05-03T13:13
at 2015-05-03T13:13
By Anonymous
at 2015-05-07T09:08
at 2015-05-07T09:08
By Noah
at 2015-05-09T10:30
at 2015-05-09T10:30
By Tom
at 2015-05-14T05:48
at 2015-05-14T05:48
By Anthony
at 2015-05-16T12:11
at 2015-05-16T12:11
By Lucy
at 2015-05-20T21:18
at 2015-05-20T21:18
Related Posts
怎麼從權證市場賺錢
By Erin
at 2015-01-30T23:23
at 2015-01-30T23:23
必翔 1729 請益今天的急跌
By Margaret
at 2015-01-29T18:21
at 2015-01-29T18:21
上証2x 陸股ETF--即時估計淨值
By Faithe
at 2015-01-29T09:29
at 2015-01-29T09:29
道瓊與大盤的比較(相關分析)
By Connor
at 2015-01-26T16:04
at 2015-01-26T16:04
道瓊與大盤的比較(相關分析)
By Ursula
at 2015-01-26T14:00
at 2015-01-26T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