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買的是保險 還是風險?? - 保險
By Lydia
at 2012-08-31T09:52
at 2012-08-31T09:52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a984545 (羅賓)》之銘言:
: 在不了解保險的情況買保險
: 你買的不是保險
: 而是"危險"
: 當你每年繳個三四萬元
: 當要花你百來萬的費用時
: 保險卻只能賠 幾萬元(你不如把錢存銀行 生病拿出來花一花)
: 也許這很少見
: 不代表沒個人都買對
: 是因為她運氣好 事情沒發生在自己身上
: .........................................................................................................................
: 有些人知道風險的重要性
: 主動激級的投保
: 然而卻不知道自己發生事故時 花費會是多少??
: 不知道商品給付的項目是不是用的到>>
: 所以
: 往往買了許多用不到的保險
: ...............................................................................................................
: 一般大眾 大多會說我"只要"意外險 OR 防癌險
: 因為每天天新聞都在報意外啊 癌症啊
: 也造就於人們思維上認知 保險要買這兩種
: 然而這項思維是迂腐的
: .......................................................................................................................
: 我先以死亡率探討這個事實
: 癌症死亡 佔 28%
: 意外死亡 佔 6%
: 總計 33%
: 那請問 67%跟33% 哪個機率大呢??
: ...........................................................................................................................
: 在以費用而言 "意外"的醫療費並不貴 健保給付後 能超過三萬就就奇蹟!!
: 意外最嚴重的問題不是醫療費用 而是後續問題
: 是否影響工作 是否需要人照顧 這些都是非常龐的 損失/開銷
: 再來談癌症 癌症醫療費的確是承重的負擔 但癌症貴的是藥錢 後續治療
: 跟長期照顧 但是出院後的開銷 標靶藥物 特別處治 這些都不在防癌險的理賠範圍
: 你可以繼續只買你的意外險 買的的防癌險
: 別說發生其它事 光是意外跟癌症的衍生問題
: 你的保險都解決不了
: 所以...........
: 還是常跑龍山寺多拜拜吧
: 其實我是來傳教的XD
本來想下面推文回回的 ~~ 因為要回的東西有點多
另外有些事想釐清 所特開版面討論
錯字 請包含 沒有矯稿
首先 不太了解 大斷章取義 focus on 意外險的原因??
文中第三段 (一般大眾.............. 這段)
只是點出大多民眾投保的動機
然而光是這兩個險種不完全
(一本書一部電影 看的時機不同 會有不同感受 原因是出自各人解讀方式)
所以看你怎麼解讀這篇了
回AP 我相信保險從業人員都因該聽過 一場車禍 撞傷醫生的手
判賠 1000 萬的例子吧?? 但有多少人買第三責任險到千萬呢??
一個人 假設30歲 年新3萬元 距離退休 65歲 30年
3X12X30 = 1080萬 能賺的總 TOTAL 若意外發生 他不能工作 OR 死亡
他的家庭責任 保險夠負擔嗎?? 你又說他應該買1千萬的意外險???
所以事情發生是不是只能拜拜了 (保險是風險轉嫁的工具 但不是唯一的工具
也不是唯一的方法途徑)
回Jo大 你的例子我比較好奇
我身邊的例子
一個客戶 年61歲 女性 因意外跌倒 右腳踝骨折 住院15天 保最低額的意外險
帳單 8萬多 健保給付後 實際自負額 8千多 (我比較好奇你家的帳單怎麼特貴)
住院日額 意外險端 1000 X 15 = 15000 住院日額 1000X15=15000
骨折險 3萬
實支實付8千
TOAL 6萬八 左右
但是這場意外 他一個半月不能工作 她月薪5萬 1個半月 =7萬五
(當然額度不夠高 是原因)
雖然"奇蹟"這個字眼 有些誇張 但你五萬醫療費很多可能更誇張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ccc?
key=0AhwKbUYhNm9VdEV1dWpkN1dzMTFqUHBodDVrMkJoSXc#gid=0
以上是健保局 醫療支出的的統計帳
以表 1200(美金)*健保局每年支付每人的醫療費用* X 36% *民眾自費比例*
美金以30計價 = 得數據 國人每年醫療自付 約 1萬三千元
回 BE
為何你要說意外500萬 醫療50萬??
為何你不說 長看500萬 包扎幾千塊??
為何你不說心導管 9萬六 醫療肉線 幾千塊??
(你的比較根本不對等)
醫療險並沒有到非買不可的 的確
但我買了 那你呢??
回 CAKO
基本上 我都認同你的說法
只不過這句
"有意外險是針對彌補無法工作的損失,還有實支實付可以理賠標靶"
上述案例 意外險似乎不夠彌補工作損失 小兒麻痺 肌肉萎縮
阿茲罕莫 這些也都很可能不能工作 意外險也能彌補嗎??
還有實支實付可以理賠標靶
出院後的藥物治療 這塊可能屬於模糊地帶吧
--
: 在不了解保險的情況買保險
: 你買的不是保險
: 而是"危險"
: 當你每年繳個三四萬元
: 當要花你百來萬的費用時
: 保險卻只能賠 幾萬元(你不如把錢存銀行 生病拿出來花一花)
: 也許這很少見
: 不代表沒個人都買對
: 是因為她運氣好 事情沒發生在自己身上
: .........................................................................................................................
: 有些人知道風險的重要性
: 主動激級的投保
: 然而卻不知道自己發生事故時 花費會是多少??
: 不知道商品給付的項目是不是用的到>>
: 所以
: 往往買了許多用不到的保險
: ...............................................................................................................
: 一般大眾 大多會說我"只要"意外險 OR 防癌險
: 因為每天天新聞都在報意外啊 癌症啊
: 也造就於人們思維上認知 保險要買這兩種
: 然而這項思維是迂腐的
: .......................................................................................................................
: 我先以死亡率探討這個事實
: 癌症死亡 佔 28%
: 意外死亡 佔 6%
: 總計 33%
: 那請問 67%跟33% 哪個機率大呢??
: ...........................................................................................................................
: 在以費用而言 "意外"的醫療費並不貴 健保給付後 能超過三萬就就奇蹟!!
: 意外最嚴重的問題不是醫療費用 而是後續問題
: 是否影響工作 是否需要人照顧 這些都是非常龐的 損失/開銷
: 再來談癌症 癌症醫療費的確是承重的負擔 但癌症貴的是藥錢 後續治療
: 跟長期照顧 但是出院後的開銷 標靶藥物 特別處治 這些都不在防癌險的理賠範圍
: 你可以繼續只買你的意外險 買的的防癌險
: 別說發生其它事 光是意外跟癌症的衍生問題
: 你的保險都解決不了
: 所以...........
: 還是常跑龍山寺多拜拜吧
: 其實我是來傳教的XD
本來想下面推文回回的 ~~ 因為要回的東西有點多
另外有些事想釐清 所特開版面討論
錯字 請包含 沒有矯稿
首先 不太了解 大斷章取義 focus on 意外險的原因??
文中第三段 (一般大眾.............. 這段)
只是點出大多民眾投保的動機
然而光是這兩個險種不完全
(一本書一部電影 看的時機不同 會有不同感受 原因是出自各人解讀方式)
所以看你怎麼解讀這篇了
回AP 我相信保險從業人員都因該聽過 一場車禍 撞傷醫生的手
判賠 1000 萬的例子吧?? 但有多少人買第三責任險到千萬呢??
一個人 假設30歲 年新3萬元 距離退休 65歲 30年
3X12X30 = 1080萬 能賺的總 TOTAL 若意外發生 他不能工作 OR 死亡
他的家庭責任 保險夠負擔嗎?? 你又說他應該買1千萬的意外險???
所以事情發生是不是只能拜拜了 (保險是風險轉嫁的工具 但不是唯一的工具
也不是唯一的方法途徑)
回Jo大 你的例子我比較好奇
我身邊的例子
一個客戶 年61歲 女性 因意外跌倒 右腳踝骨折 住院15天 保最低額的意外險
帳單 8萬多 健保給付後 實際自負額 8千多 (我比較好奇你家的帳單怎麼特貴)
住院日額 意外險端 1000 X 15 = 15000 住院日額 1000X15=15000
骨折險 3萬
實支實付8千
TOAL 6萬八 左右
但是這場意外 他一個半月不能工作 她月薪5萬 1個半月 =7萬五
(當然額度不夠高 是原因)
雖然"奇蹟"這個字眼 有些誇張 但你五萬醫療費很多可能更誇張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ccc?
key=0AhwKbUYhNm9VdEV1dWpkN1dzMTFqUHBodDVrMkJoSXc#gid=0
以上是健保局 醫療支出的的統計帳
以表 1200(美金)*健保局每年支付每人的醫療費用* X 36% *民眾自費比例*
美金以30計價 = 得數據 國人每年醫療自付 約 1萬三千元
回 BE
為何你要說意外500萬 醫療50萬??
為何你不說 長看500萬 包扎幾千塊??
為何你不說心導管 9萬六 醫療肉線 幾千塊??
(你的比較根本不對等)
醫療險並沒有到非買不可的 的確
但我買了 那你呢??
回 CAKO
基本上 我都認同你的說法
只不過這句
"有意外險是針對彌補無法工作的損失,還有實支實付可以理賠標靶"
上述案例 意外險似乎不夠彌補工作損失 小兒麻痺 肌肉萎縮
阿茲罕莫 這些也都很可能不能工作 意外險也能彌補嗎??
還有實支實付可以理賠標靶
出院後的藥物治療 這塊可能屬於模糊地帶吧
--
All Comments
By Charlie
at 2012-09-02T23:47
at 2012-09-02T23:47
By Joe
at 2012-09-04T21:56
at 2012-09-04T21:56
By Agatha
at 2012-09-05T15:18
at 2012-09-05T15:18
By Faithe
at 2012-09-06T07:50
at 2012-09-06T07:50
By Rachel
at 2012-09-08T00:07
at 2012-09-08T00:07
By Blanche
at 2012-09-11T21:53
at 2012-09-11T21:53
By Selena
at 2012-09-13T08:06
at 2012-09-13T08:06
By Hedwig
at 2012-09-17T10:52
at 2012-09-17T10:52
By Ina
at 2012-09-19T07:46
at 2012-09-19T07:46
By Kelly
at 2012-09-23T11:32
at 2012-09-23T11:32
By Jack
at 2012-09-25T12:56
at 2012-09-25T12:56
By Linda
at 2012-09-27T23:23
at 2012-09-27T23:23
By Yedda
at 2012-10-02T22:36
at 2012-10-02T22:36
By Joseph
at 2012-10-03T07:45
at 2012-10-03T07:45
By Ida
at 2012-10-04T04:49
at 2012-10-04T04:49
By Dorothy
at 2012-10-08T10:16
at 2012-10-08T10:16
By Candice
at 2012-10-11T18:24
at 2012-10-11T18:24
By Elma
at 2012-10-12T03:59
at 2012-10-12T03:59
By Anthony
at 2012-10-12T23:40
at 2012-10-12T23:40
By Quanna
at 2012-10-13T20:14
at 2012-10-13T20:14
By Necoo
at 2012-10-14T01:29
at 2012-10-14T01:29
By Ula
at 2012-10-18T13:55
at 2012-10-18T13:55
By Genevieve
at 2012-10-20T06:20
at 2012-10-20T06:20
By Connor
at 2012-10-24T17:16
at 2012-10-24T17:16
By Joseph
at 2012-10-27T07:57
at 2012-10-27T07:57
Related Posts
請問關於壽險資格考的問題
By Ingrid
at 2012-08-31T02:24
at 2012-08-31T02:24
34歲女性 想請問保單
By Candice
at 2012-08-31T02:03
at 2012-08-31T02:03
雙十法則
By Rosalind
at 2012-08-30T23:10
at 2012-08-30T23:10
莫名其妙被投保
By James
at 2012-08-30T23:09
at 2012-08-30T23:09
保誠樂活終身醫療險
By Mia
at 2012-08-30T22:26
at 2012-08-30T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