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天才殞落:華爾街最扣人心弦的風險賭局 - 經濟
By Skylar Davis
at 2008-03-31T21:53
at 2008-03-31T21:53
Table of Contents
原文 http://www.wretch.cc/blog/jeansc&article_id=13567162
記得這是還在學校念書時看的閒書之一,印象中同學推薦之後能馬上吸引我的注意,主要來自聳動的標題--華爾街的"天才"殞落。我很想知道「日進斗金的天才交易員、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如何在資產規模如日中天之時,於1998年短短不到4個月的期間賠掉近46億美元的資產?」
很可惜PageOne與誠品旗艦店,暫時都沒有這本書的存貨,所以我只好憑著模糊的印象寫心得。有興趣的人不妨去其他書局或圖書館碰碰運氣囉,我覺得「長期資產管理公司(LTCM)」的成敗歷史,是對避險(對沖)基金或者對財金領域有興趣者而言,一個很好的個案觀察。藉由生動的故事鋪陳,親身感受金融市場的風雲詭譎,瞭解這件讓美國聯準會(Fed)出面,協調前幾大投資銀行坐下來"喝咖啡"事件的來龍去脈。
有學過「期貨與選擇權」的朋友,相信對BS模型(Black-Scholes Model)不會陌生,Black和Scholes利用幾何布朗運動特性及解物理熱傳導方程式,所導出的簡易數學公式,可以套用在許多選擇權的簡單定價上,為此兩個人共同拿到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也間接促成近年來衍生性商品的急速成長。
於是乎大贏大賠、大起大落的金融市場生態應運而生,槓桿交易讓投機客可輕易玩"以小博大"的梭哈遊戲,「報酬愈大、風險愈大」之經驗似乎暫時被贏家拋諸腦後。然而許多套利交易背後蘊含著「零和遊戲」的概念,意思是有人賺錢就有人賠錢。於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卻也諷刺地套用在天才殞落的故事中。LTCM的合夥人之一便是BS模型中的Scholes,其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光環,自然成為對外大舉招募資金的利器。
LTCM交易員喜歡使用簡化市場的模型來進行交易,其中有些人特別相信風險較高的債券和風險較低的債券間利差會有縮小趨勢,其餘的交易策略就不多提了,書中的描述既精彩又有趣。而會使LTCM豬羊變色的關鍵事件便是1998年7月開始大幅上揚的俄羅斯政府債券利率,LTCM趁機逆勢加碼手中部位,為了賭利差縮小的贏面,反而遇到俄羅斯政府宣佈債務展期以及放任盧布貶值的大空頭。
於是「成住壞滅」與「是非成敗轉頭空」的寫照在LTCM身上得到了驗證。我從以前就有個小疑問:「為何要去相信模型(Model)能解釋所有的變動?」或許能找到最佳參數來解釋歷史的規律與行為,但不可忽略的是現實世界萬一出現突發狀況,就可能使模型中的任一假設不成立。
換個領域換個方式來說,某些科學家或者在某些領域有些成就的人,會留下許多"定義"給後人,如牛頓的「地心引力」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如果後來的人完全按照這個科學家的條條框框去走的話,是不是永遠不會超過他?不會有新突破?
合理的解釋是更高層次還有更高的認識?意思是當一個人的發現或發明超出前人下的定義的框框之後,會發現之前所下的那些定義是限制人的。於是不斷有新的認識,然後再下新的定義,卻又有了新的框框。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學術期刊不斷推陳出新的"模型",是為了要更完美解釋之前學者論點的漏洞。
Scholes被親手創立的模型給反將一軍,2000年LTCM所掌管的基金被迫清算了結。但其所開啟的金融創新潮流,讓無數後起之秀跟進推出更新穎的模型,與包裝更完美、賣相更佳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嘿!金錢遊戲的世界能不令人著迷嗎?會有下一個Scholes出現嗎?
近來的金融市場上下變動相當激烈,"次級房貸事件"讓平日呼風喚雨的大型金融機構紛紛中彈倒地。貝爾史登(Bear Sterns)被摩根大通(JP Morgan)低價收購的消息,讓我再次聯想到與LTCM相類似的情節。
而歷史帶給我們的是更多的框框與限制,還是更高更寬廣的視野呢?
附註:這篇文章是我新開專欄「財經偶見」的頭香唷,開這個專欄一方面想要自我學習成長,另一方面我相信樂於分享知識給別人,學到的東西會更多。將不定期選些財金經濟相關的主題來討論,歡迎給予寶貴意見。
--
記得這是還在學校念書時看的閒書之一,印象中同學推薦之後能馬上吸引我的注意,主要來自聳動的標題--華爾街的"天才"殞落。我很想知道「日進斗金的天才交易員、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如何在資產規模如日中天之時,於1998年短短不到4個月的期間賠掉近46億美元的資產?」
很可惜PageOne與誠品旗艦店,暫時都沒有這本書的存貨,所以我只好憑著模糊的印象寫心得。有興趣的人不妨去其他書局或圖書館碰碰運氣囉,我覺得「長期資產管理公司(LTCM)」的成敗歷史,是對避險(對沖)基金或者對財金領域有興趣者而言,一個很好的個案觀察。藉由生動的故事鋪陳,親身感受金融市場的風雲詭譎,瞭解這件讓美國聯準會(Fed)出面,協調前幾大投資銀行坐下來"喝咖啡"事件的來龍去脈。
有學過「期貨與選擇權」的朋友,相信對BS模型(Black-Scholes Model)不會陌生,Black和Scholes利用幾何布朗運動特性及解物理熱傳導方程式,所導出的簡易數學公式,可以套用在許多選擇權的簡單定價上,為此兩個人共同拿到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也間接促成近年來衍生性商品的急速成長。
於是乎大贏大賠、大起大落的金融市場生態應運而生,槓桿交易讓投機客可輕易玩"以小博大"的梭哈遊戲,「報酬愈大、風險愈大」之經驗似乎暫時被贏家拋諸腦後。然而許多套利交易背後蘊含著「零和遊戲」的概念,意思是有人賺錢就有人賠錢。於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卻也諷刺地套用在天才殞落的故事中。LTCM的合夥人之一便是BS模型中的Scholes,其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光環,自然成為對外大舉招募資金的利器。
LTCM交易員喜歡使用簡化市場的模型來進行交易,其中有些人特別相信風險較高的債券和風險較低的債券間利差會有縮小趨勢,其餘的交易策略就不多提了,書中的描述既精彩又有趣。而會使LTCM豬羊變色的關鍵事件便是1998年7月開始大幅上揚的俄羅斯政府債券利率,LTCM趁機逆勢加碼手中部位,為了賭利差縮小的贏面,反而遇到俄羅斯政府宣佈債務展期以及放任盧布貶值的大空頭。
於是「成住壞滅」與「是非成敗轉頭空」的寫照在LTCM身上得到了驗證。我從以前就有個小疑問:「為何要去相信模型(Model)能解釋所有的變動?」或許能找到最佳參數來解釋歷史的規律與行為,但不可忽略的是現實世界萬一出現突發狀況,就可能使模型中的任一假設不成立。
換個領域換個方式來說,某些科學家或者在某些領域有些成就的人,會留下許多"定義"給後人,如牛頓的「地心引力」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如果後來的人完全按照這個科學家的條條框框去走的話,是不是永遠不會超過他?不會有新突破?
合理的解釋是更高層次還有更高的認識?意思是當一個人的發現或發明超出前人下的定義的框框之後,會發現之前所下的那些定義是限制人的。於是不斷有新的認識,然後再下新的定義,卻又有了新的框框。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學術期刊不斷推陳出新的"模型",是為了要更完美解釋之前學者論點的漏洞。
Scholes被親手創立的模型給反將一軍,2000年LTCM所掌管的基金被迫清算了結。但其所開啟的金融創新潮流,讓無數後起之秀跟進推出更新穎的模型,與包裝更完美、賣相更佳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嘿!金錢遊戲的世界能不令人著迷嗎?會有下一個Scholes出現嗎?
近來的金融市場上下變動相當激烈,"次級房貸事件"讓平日呼風喚雨的大型金融機構紛紛中彈倒地。貝爾史登(Bear Sterns)被摩根大通(JP Morgan)低價收購的消息,讓我再次聯想到與LTCM相類似的情節。
而歷史帶給我們的是更多的框框與限制,還是更高更寬廣的視野呢?
附註:這篇文章是我新開專欄「財經偶見」的頭香唷,開這個專欄一方面想要自我學習成長,另一方面我相信樂於分享知識給別人,學到的東西會更多。將不定期選些財金經濟相關的主題來討論,歡迎給予寶貴意見。
--
Tags:
經濟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霍德明反對調降股市印花稅
By Una
at 2008-03-31T15:17
at 2008-03-31T15:17
影響貨幣升值的主要原因
By Adele
at 2008-03-31T09:55
at 2008-03-31T09:55
一些物價上漲的問題
By Iris
at 2008-03-31T09:21
at 2008-03-31T09:21
經濟學假設和現實[or其它學科]矛盾?
By Enid
at 2008-03-30T23:08
at 2008-03-30T23:08
能推薦經濟理論的書嗎?
By George
at 2008-03-30T22:56
at 2008-03-30T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