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施捨‧世界經濟簡史》讀後感 - 經濟

By Adele
at 2010-07-07T00:14
at 2010-07-07T00:14
Table of Contents
我覺得有個問題可以思索,引述大大所提"。在每個王朝興替間,大亂之後人口
減少,荒地增多,則盛世通常隨之而來。然在昌平百餘年,許多弊病叢生,很
快的就開始衰世、戰亂,直到人口再次的降低到當時的經濟所能承受的限度後
才又恢復。"這是不是可以解讀成人口是影響經濟環境甚至是引發戰爭的重要因素
如果用景氣循環來類比,似乎人口增加到某種程度,就會有動亂,直到人口下降
到某種程度,動亂才會停止。
大亂之後人口減少,荒地增多,表示可以有一個具有公權力的組織來分配這些土地
所以,我會認為,戰爭結束的原因應該是政府具有多少土地可以分配他轄下的人民
簡單來說就是L/N的概念,L是土地,N是人民。所以當L/N維持在一定水準,就具備
讓戰爭停止的要素,所以三國可以鼎立,南北朝可以維持數百年的原因在於,政府
已經具備足夠多的土地來滿足支持他的人民。
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其實衍生另一個議題是大大未提及的,戰爭結束之後,土地
如何分配。因為如果只要人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迎來盛世,那為甚麼均田制度在
唐朝後就再也沒有實施了。這是因為均田制度只有把無主的土地拿來做分配,所以
只有在人口稀少而且有足夠多的無主土地的時候才有辦法實施。
換言之,這引發另一個問題。昌平百餘年後帶來亂世與戰爭,可以看做是通貨膨脹失控
、土地與財富分配不均所引起的,那即便是戰爭結束了,政府沒有足夠多的無主土地可
供分配,為什麼在宋元明清還是可以看到盛世的出現。
在人口逐漸增加,政府所能分配給每一個人民的土地變少的情況下,新朝代的建立者
是用甚麼經濟甚至是土地改革制度讓人民買單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政府所能分配
的無主土地減少,其實就是官僚與仕紳階級在每次大亂中精準的壓對寶,這表示新朝代
的建立對於土地重新分配的影響是有限的。
其實我們可以從中國歷代人口的變化來看,楚漢相爭的末期,中國剩下1000萬人,當然
大漢盛世曾經讓人口爬升到4000萬人,但是三國末期,人口只剩七百萬人。但是,在宋、
元、明、清等朝代,人口數是逐漸提高的,這表示新朝代的建立,統治者手中並沒有足
夠多的土地可以改善貧富差距的問題,但是人民還是對新朝代買單了,顯示土地不是唯一
的因素。那~人民對於新朝代買單的其他原因是甚麼。人口增加,可分配的土地減少,還
能接二連三的創造盛世,顯示政府的重點從分配土地轉移成維持市場的交易秩序,這背後
隱含著,中國逐漸進入貨幣經濟的體系,只要新朝代的建立者能夠維持市場秩序,建立
貨幣信心,同時又能夠保障農業人口的最低收入,那麼,是不是每個人都有土地已經不
再是重點。換言之,沒有土地的人民只要能夠發揮其勞動生產力,就可以維持生活。表示
這個經濟體系在技術力與多樣化生產都有一定程度的水準。
當經濟體系日趨複雜,統治者必須思考他得要保留多少人民從事生產。簡單的說,秦的滅
楚戰爭動用六十萬的軍隊,岳飛最後一次北伐想必也調動不低於此數的軍隊。但是如果把
軍費與武器的支出用GDP來比較,岳飛北伐的軍事費用應該高過秦滅楚。也就是說,戰爭
的成本提高,經濟體系的複雜,與仕紳官僚階層的壓寶,讓亂世之後的人口數逐次上升,
我們也可以這麼想像,如果當年打完抗日戰爭全中國只剩1000萬人,中國要花多久的時
間才能讓每個行業的經濟活動都回復戰前的水準,因此不管戰爭的勝利者是中國還是日本
都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
同樣的,也可以解是對日戰爭之後,為什麼國共內戰會在短時間內結束,這表示統治者
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讓資源過於集中在少部分人身上,因此我們在國共內戰後看到中國
的土地分配制度出現新的變革。這個結果會反駁前述論點嗎?其實不會,因為土地分配
制度改革只是生產資源重新分配的一環而已。
文章太長了,重新節錄重點
1.土地的分配與人均土地數量是大亂世得以結束的重點
2.隨著經濟活動日益複雜、官僚政治的成熟、技術水準提升,在這三個因素相互影響下
每一次亂世結束後的剩餘人口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3.經濟發展會讓第1項的影響力下降
4.生產資源的分配才是穩定經濟體系的重點-->如果解決經濟危機的代價是讓生產資源
集中在少數人手上,隱含貧富差距拉大-->距離更激烈的改革將越來越近
5.官僚階級對於亂世的影響很大,家裡沒人做官的,請趕快推派幾名代表
--
減少,荒地增多,則盛世通常隨之而來。然在昌平百餘年,許多弊病叢生,很
快的就開始衰世、戰亂,直到人口再次的降低到當時的經濟所能承受的限度後
才又恢復。"這是不是可以解讀成人口是影響經濟環境甚至是引發戰爭的重要因素
如果用景氣循環來類比,似乎人口增加到某種程度,就會有動亂,直到人口下降
到某種程度,動亂才會停止。
大亂之後人口減少,荒地增多,表示可以有一個具有公權力的組織來分配這些土地
所以,我會認為,戰爭結束的原因應該是政府具有多少土地可以分配他轄下的人民
簡單來說就是L/N的概念,L是土地,N是人民。所以當L/N維持在一定水準,就具備
讓戰爭停止的要素,所以三國可以鼎立,南北朝可以維持數百年的原因在於,政府
已經具備足夠多的土地來滿足支持他的人民。
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其實衍生另一個議題是大大未提及的,戰爭結束之後,土地
如何分配。因為如果只要人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迎來盛世,那為甚麼均田制度在
唐朝後就再也沒有實施了。這是因為均田制度只有把無主的土地拿來做分配,所以
只有在人口稀少而且有足夠多的無主土地的時候才有辦法實施。
換言之,這引發另一個問題。昌平百餘年後帶來亂世與戰爭,可以看做是通貨膨脹失控
、土地與財富分配不均所引起的,那即便是戰爭結束了,政府沒有足夠多的無主土地可
供分配,為什麼在宋元明清還是可以看到盛世的出現。
在人口逐漸增加,政府所能分配給每一個人民的土地變少的情況下,新朝代的建立者
是用甚麼經濟甚至是土地改革制度讓人民買單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政府所能分配
的無主土地減少,其實就是官僚與仕紳階級在每次大亂中精準的壓對寶,這表示新朝代
的建立對於土地重新分配的影響是有限的。
其實我們可以從中國歷代人口的變化來看,楚漢相爭的末期,中國剩下1000萬人,當然
大漢盛世曾經讓人口爬升到4000萬人,但是三國末期,人口只剩七百萬人。但是,在宋、
元、明、清等朝代,人口數是逐漸提高的,這表示新朝代的建立,統治者手中並沒有足
夠多的土地可以改善貧富差距的問題,但是人民還是對新朝代買單了,顯示土地不是唯一
的因素。那~人民對於新朝代買單的其他原因是甚麼。人口增加,可分配的土地減少,還
能接二連三的創造盛世,顯示政府的重點從分配土地轉移成維持市場的交易秩序,這背後
隱含著,中國逐漸進入貨幣經濟的體系,只要新朝代的建立者能夠維持市場秩序,建立
貨幣信心,同時又能夠保障農業人口的最低收入,那麼,是不是每個人都有土地已經不
再是重點。換言之,沒有土地的人民只要能夠發揮其勞動生產力,就可以維持生活。表示
這個經濟體系在技術力與多樣化生產都有一定程度的水準。
當經濟體系日趨複雜,統治者必須思考他得要保留多少人民從事生產。簡單的說,秦的滅
楚戰爭動用六十萬的軍隊,岳飛最後一次北伐想必也調動不低於此數的軍隊。但是如果把
軍費與武器的支出用GDP來比較,岳飛北伐的軍事費用應該高過秦滅楚。也就是說,戰爭
的成本提高,經濟體系的複雜,與仕紳官僚階層的壓寶,讓亂世之後的人口數逐次上升,
我們也可以這麼想像,如果當年打完抗日戰爭全中國只剩1000萬人,中國要花多久的時
間才能讓每個行業的經濟活動都回復戰前的水準,因此不管戰爭的勝利者是中國還是日本
都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
同樣的,也可以解是對日戰爭之後,為什麼國共內戰會在短時間內結束,這表示統治者
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讓資源過於集中在少部分人身上,因此我們在國共內戰後看到中國
的土地分配制度出現新的變革。這個結果會反駁前述論點嗎?其實不會,因為土地分配
制度改革只是生產資源重新分配的一環而已。
文章太長了,重新節錄重點
1.土地的分配與人均土地數量是大亂世得以結束的重點
2.隨著經濟活動日益複雜、官僚政治的成熟、技術水準提升,在這三個因素相互影響下
每一次亂世結束後的剩餘人口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3.經濟發展會讓第1項的影響力下降
4.生產資源的分配才是穩定經濟體系的重點-->如果解決經濟危機的代價是讓生產資源
集中在少數人手上,隱含貧富差距拉大-->距離更激烈的改革將越來越近
5.官僚階級對於亂世的影響很大,家裡沒人做官的,請趕快推派幾名代表
--
Tags:
經濟
All Comments

By Eartha
at 2010-07-11T01:48
at 2010-07-11T01:48

By James
at 2010-07-12T17:24
at 2010-07-12T17:24

By Steve
at 2010-07-16T02:58
at 2010-07-16T02:58
Related Posts
總經-到底什麼是"商品市場"的總和支出均衡???

By Emma
at 2010-07-06T17:03
at 2010-07-06T17:03
完全競爭市場

By Faithe
at 2010-07-06T16:29
at 2010-07-06T16:29
為什麼資本會比共產來的富有?

By Heather
at 2010-07-06T14:26
at 2010-07-06T14:26
僵固價格模型之匯率調整

By Jack
at 2010-07-06T01:10
at 2010-07-06T01:10
「個體經濟學」下學期3學分 暑修團報

By Hazel
at 2010-07-05T16:23
at 2010-07-05T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