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的經濟學家不同意21世紀資本論,「搖 - 經濟

Brianna avatar
By Brianna
at 2015-01-08T07:39

Table of Contents

81%的經濟學家不同意21世紀資本論,「搖滾巨星」Piketty錯在哪裡?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91392/

讀者投書 2014/11/15 發表於 ‧ 財經

文:菜逼八經濟學(剛畢業的菜逼八,在學界底層掙扎)

現在已經很少人讚揚 Thomas Piketty 的《21世紀資本論》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了。

這本書的英文版在今年四月推出時曾一度佳評如潮。

2008 年經濟學諾獎得主 Paul Krugman 推崇本書是近十年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
紐約時報則將 Piketty 喻為經濟學界的搖滾巨星。

但這都已成過去。

今年十月的調查顯示,
只有3%的經濟學者贊同 Piketty的觀點、81%不同意Piketty的分析。

為什麼?一定有人認為這些蛋頭學者的書生之見都是垃圾。但原因沒那麼單純。

一個原因是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指出了 Piketty 在處理歷史數據方面的若干錯誤—
Piketty 在分析龐雜的歷史數據之後,
指出西歐的所得分配在十八和十九世紀一度極為不均;
雖然兩次大戰和經濟大恐慌期間所得分配一度改善,但近年所得分配再次漸趨惡化,
今日不平等的情況已經接近一戰前,
若世界各國不及時聯合採取激烈的政策(例如80%的所得稅),
所得分配可能會回到十八、十九世紀西歐的水準。

金融時報仔細檢視歷史數據之後,
認為 Piketty 犯了一個無心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由於數據分析的結果和 Piketty 事先的預期一致,
Piketty 沒有去檢查自己是否在哪裡犯了錯。

Financial Times 指出今日所得分配不平等的情況,距離一戰前的水準還有一段距離。

金融時報相關文章:

Piketty findings undercut by errors
Follow up on problems in ‘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

Piketty 對 Financial Times 的回應

但歷史數據的錯誤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就像 Piketty 自己說的,這幾個錯誤不影響自己的主要結論。

主要的原因是:

第一,在理論方面,Piketty 的結論同樣受到許多學者的質疑。

第二,在實證方面,如果 Piketty 是對的,
我們應該看到各國國內的所得分配、以及全球的所得分配都趨向不均。

但資料顯示,各國(尤其是富裕國家,例如美國和台灣)
國內的所得分配雖然日漸惡化,但全球的所得分配反而有所改善。

富裕國家國內的所得分配不均,真正的原因可能並不是任何資本主義本質上的缺陷,
而是全球化——
過去二十年間亞洲開發中國家數目龐大、價格低廉的勞動力,
逐漸取代了富裕國家的低技術勞工。

全球所得分配的改善,主要的原因是亞洲開發中國家的數十億人拜全球化之賜,
終於得以脫離貧困;
美國和台灣國內所得分配的惡化,反應的則是國內的低技術勞工缺乏工作機會,
導致中下階層所得成長停滯不前。

Piketty 的資本主義三定律

在理論方面,Piketty的理論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可以濃縮成資本主義三定律(three laws of capitalism)

資本所得與總所得的比值α,等於資本報酬率r乘上資本與總所得的比值β:
α=rx β

資本與總所得的比值β,長期而言,接近儲蓄率s與經濟成長率g的比值:
β=s/g

長期而言,資本報酬率r,大於經濟成長率g:
r>g

假設資本報酬率r和儲蓄率s固定不變,
當經濟成長率g下降時
(Piketty 認為在二十一世紀,全球的經濟成長率可能會下降至1%—1.5%):

根據定律二β=s/ g,當經濟成長率g下降,資本與總所得的比值β將隨之上升;
再根據定律一α=rx β,資本所得與總所得的比值α也將隨之上升。

根據定律三r>g,資本報酬率超過經濟成長率,將導致資本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

Piketty的分析缺少個體基礎

必須要說,Piketty 的三個定律都是對的。

第一定律(α=rx β)毋寧視為資本報酬率r的定義。

大部分的經濟模型也預測當經濟體位於均衡,
第二定律(β=s/g)和第三定律(r>g)也隨之成立。

當然,Piketty 顯然忽略了資本的折舊和損耗,但這是個微不足道的小錯誤。

如果 Piketty 的三個定律都沒有錯,為什麼 81%的經濟學者不同意 Piketty 的結論?

問題在於資本報酬率r和儲蓄率s固定不變的假設。

Piketty 的方法讓人回想起 1930 年代的早期凱因斯學派所採用的方法—
從經濟現象中歸納出幾條簡單的定律(例如Piketty的三定律);
認定其中若干數字是固定的參數(r和s)、若干數字是外生變數(g)、
若干數字是內生變數(α 和β)。

然而,參數和外生/內生變數的認定,縱非全然任意,也至少失之武斷。

我們可以用另一個武斷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Piketty 假設資本報酬率r固定不變,所以當經濟成長率g下降時,
資本所得與總所得的比值α必定上升。

如果我們假設α固定不變,那麼,當經濟成長率g下降時,下降的反而是資本報酬率r。

假設資本所得與總所得的比值α固定不變當然武斷,但不會比Piketty更武斷。

事實上,
讀者如果熟悉同樣假設儲蓄率 s 固定不變的 1956 年Robert Solow經濟成長模型,
我們可以根據 Solow 成長模型推導出非常類似 Piketty三定律的三個數學式
(唯一主要的不同是Solow沒有把折舊率給忘了)。

而當Solow模型位於均衡時,Piketty的α和β都會回到均衡水準。

資本所得與總所得的比值α不會更高(隱含資本家與勞工所得差距不會變大),
資本與總所得的比值β也不會更高(隱含資本不會更集中到資本家中裡)。

(專業讀者不妨參考 David Romer 教科書的第一章,自己推導看看。)

同樣的三個數學式。

當g下降,假設r固定不變,會得到α上升的結論;
假設α固定不變,則會得到r下降的結論。

誰對誰錯?

答案是都不對。

或者說兩個模型都不夠好。

早期凱因斯學派所採用的,從現象歸納定律的方法,
由於缺少了個體基礎(micro foundations),
常被人奚落是液體壓力總體經濟學(hydraulic macroeconomics)。

這種方法將經濟體中的個人視同液壓機械中的水分子,
相信人的行為和決策脫不出自己歸納出來的幾條定律。

但最終,經濟學處理的不是水分子,而是有理性、會思考的個人。

面對環境,人會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決策。

經濟體中千萬個個人做出的決策型塑了經濟的結構。

我們觀察到的種種現象,都是特定結構的產物。

當外在環境改變,經濟結構也隨之改變。

相信從原先的結構所觀察到的現象歸納出來的幾條定律,
在結構改變後可以用來預測未來,未免過於天真。

如果我們考慮個體基礎,
利用 1965 年 David Cass 和 Tjalling Koopmans
提出的 Ramsey-Cass-Koopmans(RCK)模型,
同樣可以推導出與 Piketty的三個定律十分類似的結果。

但是根據 RCK 模型,當經濟成長g降時,不僅資本報酬率r會隨之下降,
儲蓄率s在短期間內也會低於均衡水準。(專業讀者:Romer第二章。)

考慮個體基礎的 RCK 模型當然比把人當成水分子的傳統方法高出一籌。

但這當然不代表有考慮個體基礎的模型就絕對正確。

經濟模型與現實之間仍然存在著太多空白,
經濟模型對未來的預測只能視為標竿(benchmark)。

但依常理判斷,當經濟成長g下降,我們沒有理由相信資本報酬率r不會隨之下降;
而當資本報酬率r下降,我們同樣沒有理由相信儲蓄率s會維持固定。

Piketty的假設不合常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Pedro Schwartz的評論。

問題不是資本主義,而是全球化

我們先談比較簡單的實證問題。

首先指出這個問題的可能是 Kenneth Rogoff。

Rogoff 注意到過去幾十年間,亞洲開發中國家的數十億人,終於得以脫離貧困。

Piketty 的觀察可能適用於富裕國家,但不能解釋這個現象。

Christoph Lakner 和 Branko Milanovic 今年五月的研究提供了更為詳盡的數據。

Lakner 和 Milanovic 比較 1988 至 2008 年間
全球 120 個國家的所得成長和分配情形,發現就全球而言,
個人平均所得在過去 20 年間成長約25%;
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則由1988年的 72.2降低到 2008年的70.5。

吉尼係數是衡量所得分配的一個簡單指標,數字越大代表所得分配越不平等。

由72.2降到70.5,當然下降的不算太多,但已經足以說明全球所得分配沒有變壞。

然而,Lakner和Milanovic同時也發現了下面的現象:

1988 年所得位於全球中位數附近的群體,所得成長最快(約 75%);
1988 年所得位於全球前 20%附近的群體,所得成長則呈現停滯 (接近0%)。
1988 年所得位於全球中位數附近的群體,主要屬於亞洲開發中國家
(例如中國或印度)的中上階層;
而1988年所得位於全球前20%附近的群體,主要是富裕國家
(例如美國或台灣)的中下階層。
所以,富裕國家國內的所得分配不均,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全球化——
過去二十年間亞洲開發中國家數目龐大、價格低廉的勞動力,
逐漸取代了富裕國家的低技術勞工。

一方面亞洲開發中國家的數十億人拜全球化之賜,終於得以脫離貧困;
另一方面,美國和台灣的低技術勞工缺乏工作機會,中下階層所得成長停滯不前。

這是個大問題,但這和資本主義本質上的缺陷無關。

《21世紀資本論》相關評論:

不用打世界大戰也能財富重分配,「經濟學界的搖滾巨星」提出解方
風靡全球的《21世紀資本論》模式,能否套用在中國?
99%破碎的美國夢:出身貧富比個人努力重要的「靠爸」時代
新版房屋稅和富人稅能弭平貧富不均嗎?目前課的還不夠多
經濟學家:向富人抽80%的稅,才足以遏止全球惡化的貧富差距

20141116更新:

這篇文章是11月10日所寫,整理了最近幾個月我所看到的有關 Piketty 的討論,
以及我個人的看法。

看到今天(11月16日)Piketty在台北演講的新聞,Piketty 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

「皮凱提認為,財富集中的主要原因,來自於高所得族群的教育機會與資源,
遠高於所得低的族群。

加上全球化對高技能的需求加劇,能享受更多資源的富人,
可世襲財富、教育機會更好,因此形成更鞏固的財富階級。」

個人很同意Piketty 這裡的說法。

在文章中我已經討論了全球化的問題,各國不同的制度,
確實導致了教育機會與資源的分配迥異。

制度方面,《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一書的作者 Daron Acemoglu 和 James A. Robinson 今年八月新的文章,值得一讀。

責任編輯:楊士範
核稿編輯:翁世航

--
Q 臺灣人的需求金字塔 ◢◣ 安全、無毒的食物
S ◢██◣ 有錢結婚生養小孩
W ◢████◣ 買得起的房子
E ◢██████◣ 被老闆當人看
E ◢████████◣ 下班還來得及和親友吃晚餐
T ▄▄▄▄▄▄▄▄▄▄▄ 租得起房子 找得到工作

--
Tags: 經濟

All Comments

可抹平貧富不均、又可免大戰,請問你皮

Caroline avatar
By Caroline
at 2015-01-08T06:05
可抹平貧富不均、又可免大戰,請問你皮凱提了嗎? http://goo.gl/lrtjkQ OCT 28 TUE 2014 很興奮的,台灣終於要請個像樣的國際級大師來台演講(有興趣者請點入)。 這位尚未作古,就已納入經濟學名人堂的學術泰斗, 就是法國學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 相信常來 ...

寇斯定理與中國黑板經濟學

Tom avatar
By Tom
at 2015-01-08T05:19
http://www.epochtimes.com.tw/13/1/19/210776.htm 2013/01/19  ⊙謝田 寇斯 1937 年的論文《企業的本質》(The Nature of the Firm) 引入了交易成本的概念,用於解釋企業的本質及局限。 他 1960 年的「社會成本問題」(T ...

外部不經濟和成本遞減

Faithe avatar
By Faithe
at 2015-01-06T20:07
我想問一個觀念, 1.在完全競爭市場,成本遞減產業, 市場需求D+增加,造成P上漲,Pandgt;LAC (拍andgt;0), 新廠加入,生產成本上升(LAC上升) (andlt;---這個要怎麼白話解釋?) -----andgt;可說是外部不經濟嗎?? 2.完競,成本遞減, D-,P下 ...

計量跑複迴歸的問題

Ivy avatar
By Ivy
at 2015-01-03T16:38
這次計量的作業,是要用SAS軟體跑複迴歸 由於主題不限,我找了比較生活化的題材 我輸入愛文芒果的價格(Y),氣溫(X1),雨量(X2),日照時數(X3) 一跑,發現調整後R-square才0.12........囧 後來改成觀光收入(Y),歷年來台人數(X1) 其他變數還沒想到,總之先跑跑看 一 ...

韓國今年人均國民收入2.8萬美元 明年3萬

George avatar
By George
at 2014-12-30T02:01
※ [本文轉錄自 Stock 看板 #1KeOufYK ] 作者: Merlion (台台-獨派大老) 看板: Stock 標題: [新聞] 韓國今年人均國民收入2.8萬美元 明年3萬 時間: Tue Dec 30 01:23:50 2014 1.原文連結(必須檢附): http://daily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