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率夾殺 高息外幣玩完了 - 外匯
By Aaliyah
at 2008-12-08T13:55
at 2008-12-08T13:55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stasis (流雨風雪)》之銘言:
: 推 peal:請問貨幣史 是最近各大書店的新書 "貨幣戰爭"嗎? 12/08 04:25
不是
: 推 homerunball:可是打仗的時候.."法定"的東西能有多少公信力呢? 12/08 09:52
: → homerunball:局勢越動盪恐怕"實體"的東西會更有魅力 12/08 09:53
好問題 不過真的發生戰爭的時候 政府說了算
到時候你以為國家機器會管三小私有財產權嗎?
看看兩次大戰的德國(其實所有參戰國都有類似的"動員")就知道了
想囤積實物 等著被槍斃吧....
轉篇文章
“目前還不能預見擴充軍備的終結,在這裏起決定作用的只是勝利或滅亡。
如果我們取得勝利,經濟將會得到充分的補償。這裏我們不能根據帳本計算利潤,
只能根據政策的需要,不允許計較需要付出多少代價。我們現在下的是最大賭注。”
第一次世界大戰規模浩大的鋼鐵搏殺將大國間國力的較量推到一個極致。在德國為擺
脫凡爾賽和約而苦心重整軍備的同時,“總體戰”思想逐步成形。德軍副總參謀長魯登道
夫1935年出版的《總體戰》一書,總結了萌芽于“一戰”的戰爭經濟理論,強調戰爭需要
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對國家進行改造;要動員包括精神和經濟在內的全民力量
參戰,不惜採取任何手段消滅敵方軍隊和平民。同時,針對德國的國情,必須擴大戰爭資
源自給程度,預先儲備戰略原料,保證海外來源。這些思路無疑是後來納粹戰爭實踐的重
要參考。
希特勒並非“一戰”後德國軍國主義暗流的正統接班人,而是發跡於經濟危機。在
1920年慕尼克“啤酒館暴動”時作為納粹黨綱提出的《二十五點綱領》中,這個小人物就
以民族復仇主義和迎合中小資產階級社會改革要求為核心,猛烈抨擊資本主義、托拉斯、
大工業家和大地主,主張“取締不勞而獲的收入,取締和沒收一切靠戰爭發財的非法所得
,分享大工業利潤,將大百貨公司收歸國有,租給小商人”。隨後,納粹黨不斷以國家定
貨、解決就業、取締土地投機等政策主張,拉攏中小企業、手工業者、中小農和社會下層
。希特勒的理論是,“國家社會主義是維護私有財產的。個人為社會犧牲,這是國家主義
;社會為個人服務,這是社會主義。這兩點結合,便是國家社會主義”。
希特勒不打算同英法爭奪海外殖民地,而是確立了“中歐—歐洲大陸—全球”的擴張
順序。因此,首先令他憤憤不平的就是歐洲的現狀。在《我的奮鬥》中,他提出:“國家
社會主義運動必須努力消滅我國人口與我國面積之間的不平衡狀態,不僅把後者視為糧食
的來源,而且也視為強權政治的基礎。”“領土政策是不能在喀麥隆實現的,今天幾乎完
全只能在歐洲實現。要想在歐洲取得領土,只有在主要是犧牲俄國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新
帝國必須……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為德國人民取得每天的麵包。”“我們要
把目光轉向東方的土地,這片土地是為有力量佔有它的人民而存在的。”
1933年2月3日,剛上臺5天的希特勒在對高級將領的講話中表示:“德國惟一的生存可
能是移民,但德國人民的生存空間太小…因此,首要任務是建設國防軍,依靠國防軍。”
重整軍備的前提是經濟轉入戰爭軌道。1933年7月,納粹命令一切工業組織都要成立
辛迪加,控制國內市場和價格。同日成立的“德國經濟總會”要求所有私人企業必須加入
工業、商業、能源、銀行、保險和手工業6個大組之一,同時將全國分為18個經濟省。
1934年,納粹規定經濟部有權設立、解散或合併所有工業組織,並向企業派出領導人,在
經濟部門實行“領袖原則”。
在擴軍過程中,德國中央財政只能負擔軍費開支的2/3,為此,納粹除了沒收“國家
敵人”的財產(僅剝奪猶太人資本就獲得60億~80億馬克),還動用了一切財政手段:控
制德意志銀行、德累斯頓銀行和商業銀行,政府有權在緊急情況下處置所有公眾資本存儲
中心的養老基金、社會保險基金等大規模公眾資本;削減福利開支;發行國庫券、特種匯
票和稅票。
在1933~1939年9月的德國政府收入中,國內稅收、海關關稅等占了818億馬克,“冶
金研究所”信貸105億馬克,稅票31億馬克,加上短期信貸69億馬克,長期信貸167億馬克
,共1190億馬克,其中軍費開支占了600億馬克。1939年9月~1945年5月的戰爭期間,德
國軍費開支總額達6220億馬克,占同期國家預算的92%,全部稅收累計為1827億馬克,國
家預算赤字平均每年34%,1945年春,國債總額達3793億馬克。儘管政府負債累累,還是
可以通過徵用令其獲得所有物資,代價是戰爭結束時貨幣體系已面臨崩潰邊緣。但納粹並
不依靠高稅率,因為這可以給大眾一種穩定的假像,1941年,1萬馬克個人年收入的所得
稅率為13.7%
德國的另一個財源是“要大炮不要黃油”政策。“熟練的工人進兵工廠,不熟練的修
高速公路”,軍工及相關產業的繁榮解決了德國嚴重的失業問題,社會總體購買力得以增
加,成為第三帝國標榜的成就之一。當然納粹的首要目標並非改善生活,食品生產由國家
控制,德國人之所以樂於接受納粹所提倡的農民式簡樸生活,很大程度上出於和大蕭條的
對比,以及對納粹勾畫的強大帝國美好未來的期待。
1932~1938年,德國生鐵產量由390萬噸提高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
2320萬噸。1934年初,德國國防工作委員會批准了動員24萬家工廠供應戰爭訂貨的計畫。
1933~1936年,德國新建300多家兵工廠,包括55家飛機廠、40家汽車和坦克廠、70家
化工廠、15家造船廠和80家火炮廠。到1939年入侵波蘭前夕,德國工業產量已超過英國,
僅次於美蘇。
汲取“一戰”時期食品嚴重不足造成後方不穩的教訓,德國到1938年已實現糧食自給
,並將糧食儲備從上年的308萬噸激增至913萬噸,足夠全國食用兩年多,油脂儲備也從13
萬噸增至47萬噸,土豆儲備高達1546萬噸。
但擴軍備戰並不能真正解決危機,反而使1939年德國出口下降,財政惡化,外匯和黃
金儲備僅五六億馬克,國債卻高達600多億馬克。希特勒在1937年11月5日說:“對德國來
說,經濟上的困窘也同樣變成了推動力。通過軍備生產去刺激世界經濟的做法,絕不能在
一個長時間裏為經濟的安排奠定基礎……惟一的,或許對我們值得夢想的補救辦法,就是
要爭取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戰爭已不止是一種誘惑,也是一種必然。
[戰爭經過,略]
1942年年初,希特勒不得不承認,閃電戰沒能擊敗蘇聯。同時,德國佔領區開始縮小
,所能獲得的戰略資源已達極限,“以戰養戰”後繼乏力,重工業原料和人力資源短缺嚴
重,不得不實行國家經濟的總動員,“戰爭經濟”真正開始。
1942年2月,施佩爾被任命為軍備與軍需部(1943年9月改組為軍備與戰時生產部)部
長,開始德國工業的大改組。在集中權力的同時,施佩爾也鼓勵私人企業的自治、委託代
理和聯營,這些措施使德國軍工管理中的種種爭權奪利和隨意性有所克服,大規模生產體
系得以標準化,無論是克虜伯大型兵工廠,還是西里西亞只有十來個人的家族小廠,都可
以協作起來,這對在盟軍轟炸不斷加強的情況下保持產量有特別的意義。另一方面,德國
加緊了掠奪,1942年從僕從國獲得物資20.08億馬克,1943年從西歐被佔領國運走物資
42.3億馬克。
應該說,這一時期德國軍火工業顯示了驚人的適應與生存力,1944年保持了增長,7
月武器生產達到頂峰,比1939年擴大5.3倍。這一年的飛機廠從1943年的80家增加到550家
,上半年飛機產量增加19.4%,全年飛機產量39870架,其中戰鬥機30511架,分別是1941
年的3.4倍和6.6倍,坦克產量增長33.9%,達到2.7萬輛,火炮增加50.3%,達到8.7萬門。
然而這一結果也是殺雞取卵,戰爭經濟畸形發展,1943年德國產品有4/5為軍用品,
農牧業生產不斷下降,工業生產在1943年短暫地達到頂峰後開始下滑,鋼鐵、煤炭和電力
等重要基礎產業陷入停滯,到1944年上半年,除電力、鋼和鋁外,德國多數重工業產品產
量下降,戰略物資儲備越來越少,加上運輸困難,都從根本上動搖了軍工生產的基礎。
1944年4月,蘇軍打出了戰前邊界,6月盟軍登陸西歐,兩線受敵的德國進一步陷入困
境,戰火很快進入德國本土。雙方戰爭經濟的實力對比迅速傾斜,1944年,蘇美英三國軍
火產量與德國之比達9:2。以空軍為例,1943年下半年德國生產作戰飛機11395架,修理
5144架,1944年上半年分別為15299架和5491架,但戰場的損失使實際飛機保有量反而從
19932架下降到15233架,整個空軍只能為本土防空疲於奔命。盟軍不斷升級的戰略轟炸將
潛艇廠、飛機廠、滾珠軸承廠、煉油廠、合成橡膠廠和汽車廠依次作為六類最重要目標,
施佩爾後來承認:“搶救空襲造成的破壞動用了數十萬士兵。”戈培爾在經歷一個相對平
靜之夜後寫道:“真是荒謬絕倫,只不過十架喧鬧的轟炸機,就足以把1500萬到1800萬德
國人從床上趕下地來。”戰前德國人平均每人每天食品配額可得到熱量約3000卡,到1942
和1944年分別降至2500和2200卡。到1945年3月,柏林戰役前夕,德國鋼的平均月產量只
有1944年的15%,煤為16%,坦克月產量也從705輛跌至333輛。至此,德國已談不上戰時經
濟問題。
--
◢╴╴﹨ ◣ ◢█︳◣ ↗↙ ▲ ▼ ▼ ●∵阿啦~這不是 ∴
◢╴ \∕ ◣█╲╴ ↗↙ ∴ ▼ ◣ ▼ ▼◣◥ ︾︾新阿姆斯特炫風
ψKENOS ◢\﹨﹨◢◥◣█◢ ↖↘ ∵ ▆▆▆ ▼ ▆▆▆ ∥∴噴射阿姆斯特砲
﹨◢████◤ ↗↙ ∵ ▆▅▅▆ ▆▅▅▆ ∴嗎? 完成度真高阿
◢██◣ ◢██◢◤ ↗↙ ∴ ▲ ╱╱╱ ‥ ///▲ 後面那個? 不是啦~
█◣█◢ ◢██◢◤\◣↗↙ ∵∴ ◣ ︸ ◢ ∵ 那個不是阿銀啦~
--
: 推 peal:請問貨幣史 是最近各大書店的新書 "貨幣戰爭"嗎? 12/08 04:25
不是
: 推 homerunball:可是打仗的時候.."法定"的東西能有多少公信力呢? 12/08 09:52
: → homerunball:局勢越動盪恐怕"實體"的東西會更有魅力 12/08 09:53
好問題 不過真的發生戰爭的時候 政府說了算
到時候你以為國家機器會管三小私有財產權嗎?
看看兩次大戰的德國(其實所有參戰國都有類似的"動員")就知道了
想囤積實物 等著被槍斃吧....
轉篇文章
“目前還不能預見擴充軍備的終結,在這裏起決定作用的只是勝利或滅亡。
如果我們取得勝利,經濟將會得到充分的補償。這裏我們不能根據帳本計算利潤,
只能根據政策的需要,不允許計較需要付出多少代價。我們現在下的是最大賭注。”
第一次世界大戰規模浩大的鋼鐵搏殺將大國間國力的較量推到一個極致。在德國為擺
脫凡爾賽和約而苦心重整軍備的同時,“總體戰”思想逐步成形。德軍副總參謀長魯登道
夫1935年出版的《總體戰》一書,總結了萌芽于“一戰”的戰爭經濟理論,強調戰爭需要
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對國家進行改造;要動員包括精神和經濟在內的全民力量
參戰,不惜採取任何手段消滅敵方軍隊和平民。同時,針對德國的國情,必須擴大戰爭資
源自給程度,預先儲備戰略原料,保證海外來源。這些思路無疑是後來納粹戰爭實踐的重
要參考。
希特勒並非“一戰”後德國軍國主義暗流的正統接班人,而是發跡於經濟危機。在
1920年慕尼克“啤酒館暴動”時作為納粹黨綱提出的《二十五點綱領》中,這個小人物就
以民族復仇主義和迎合中小資產階級社會改革要求為核心,猛烈抨擊資本主義、托拉斯、
大工業家和大地主,主張“取締不勞而獲的收入,取締和沒收一切靠戰爭發財的非法所得
,分享大工業利潤,將大百貨公司收歸國有,租給小商人”。隨後,納粹黨不斷以國家定
貨、解決就業、取締土地投機等政策主張,拉攏中小企業、手工業者、中小農和社會下層
。希特勒的理論是,“國家社會主義是維護私有財產的。個人為社會犧牲,這是國家主義
;社會為個人服務,這是社會主義。這兩點結合,便是國家社會主義”。
希特勒不打算同英法爭奪海外殖民地,而是確立了“中歐—歐洲大陸—全球”的擴張
順序。因此,首先令他憤憤不平的就是歐洲的現狀。在《我的奮鬥》中,他提出:“國家
社會主義運動必須努力消滅我國人口與我國面積之間的不平衡狀態,不僅把後者視為糧食
的來源,而且也視為強權政治的基礎。”“領土政策是不能在喀麥隆實現的,今天幾乎完
全只能在歐洲實現。要想在歐洲取得領土,只有在主要是犧牲俄國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新
帝國必須……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為德國人民取得每天的麵包。”“我們要
把目光轉向東方的土地,這片土地是為有力量佔有它的人民而存在的。”
1933年2月3日,剛上臺5天的希特勒在對高級將領的講話中表示:“德國惟一的生存可
能是移民,但德國人民的生存空間太小…因此,首要任務是建設國防軍,依靠國防軍。”
重整軍備的前提是經濟轉入戰爭軌道。1933年7月,納粹命令一切工業組織都要成立
辛迪加,控制國內市場和價格。同日成立的“德國經濟總會”要求所有私人企業必須加入
工業、商業、能源、銀行、保險和手工業6個大組之一,同時將全國分為18個經濟省。
1934年,納粹規定經濟部有權設立、解散或合併所有工業組織,並向企業派出領導人,在
經濟部門實行“領袖原則”。
在擴軍過程中,德國中央財政只能負擔軍費開支的2/3,為此,納粹除了沒收“國家
敵人”的財產(僅剝奪猶太人資本就獲得60億~80億馬克),還動用了一切財政手段:控
制德意志銀行、德累斯頓銀行和商業銀行,政府有權在緊急情況下處置所有公眾資本存儲
中心的養老基金、社會保險基金等大規模公眾資本;削減福利開支;發行國庫券、特種匯
票和稅票。
在1933~1939年9月的德國政府收入中,國內稅收、海關關稅等占了818億馬克,“冶
金研究所”信貸105億馬克,稅票31億馬克,加上短期信貸69億馬克,長期信貸167億馬克
,共1190億馬克,其中軍費開支占了600億馬克。1939年9月~1945年5月的戰爭期間,德
國軍費開支總額達6220億馬克,占同期國家預算的92%,全部稅收累計為1827億馬克,國
家預算赤字平均每年34%,1945年春,國債總額達3793億馬克。儘管政府負債累累,還是
可以通過徵用令其獲得所有物資,代價是戰爭結束時貨幣體系已面臨崩潰邊緣。但納粹並
不依靠高稅率,因為這可以給大眾一種穩定的假像,1941年,1萬馬克個人年收入的所得
稅率為13.7%
德國的另一個財源是“要大炮不要黃油”政策。“熟練的工人進兵工廠,不熟練的修
高速公路”,軍工及相關產業的繁榮解決了德國嚴重的失業問題,社會總體購買力得以增
加,成為第三帝國標榜的成就之一。當然納粹的首要目標並非改善生活,食品生產由國家
控制,德國人之所以樂於接受納粹所提倡的農民式簡樸生活,很大程度上出於和大蕭條的
對比,以及對納粹勾畫的強大帝國美好未來的期待。
1932~1938年,德國生鐵產量由390萬噸提高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
2320萬噸。1934年初,德國國防工作委員會批准了動員24萬家工廠供應戰爭訂貨的計畫。
1933~1936年,德國新建300多家兵工廠,包括55家飛機廠、40家汽車和坦克廠、70家
化工廠、15家造船廠和80家火炮廠。到1939年入侵波蘭前夕,德國工業產量已超過英國,
僅次於美蘇。
汲取“一戰”時期食品嚴重不足造成後方不穩的教訓,德國到1938年已實現糧食自給
,並將糧食儲備從上年的308萬噸激增至913萬噸,足夠全國食用兩年多,油脂儲備也從13
萬噸增至47萬噸,土豆儲備高達1546萬噸。
但擴軍備戰並不能真正解決危機,反而使1939年德國出口下降,財政惡化,外匯和黃
金儲備僅五六億馬克,國債卻高達600多億馬克。希特勒在1937年11月5日說:“對德國來
說,經濟上的困窘也同樣變成了推動力。通過軍備生產去刺激世界經濟的做法,絕不能在
一個長時間裏為經濟的安排奠定基礎……惟一的,或許對我們值得夢想的補救辦法,就是
要爭取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戰爭已不止是一種誘惑,也是一種必然。
[戰爭經過,略]
1942年年初,希特勒不得不承認,閃電戰沒能擊敗蘇聯。同時,德國佔領區開始縮小
,所能獲得的戰略資源已達極限,“以戰養戰”後繼乏力,重工業原料和人力資源短缺嚴
重,不得不實行國家經濟的總動員,“戰爭經濟”真正開始。
1942年2月,施佩爾被任命為軍備與軍需部(1943年9月改組為軍備與戰時生產部)部
長,開始德國工業的大改組。在集中權力的同時,施佩爾也鼓勵私人企業的自治、委託代
理和聯營,這些措施使德國軍工管理中的種種爭權奪利和隨意性有所克服,大規模生產體
系得以標準化,無論是克虜伯大型兵工廠,還是西里西亞只有十來個人的家族小廠,都可
以協作起來,這對在盟軍轟炸不斷加強的情況下保持產量有特別的意義。另一方面,德國
加緊了掠奪,1942年從僕從國獲得物資20.08億馬克,1943年從西歐被佔領國運走物資
42.3億馬克。
應該說,這一時期德國軍火工業顯示了驚人的適應與生存力,1944年保持了增長,7
月武器生產達到頂峰,比1939年擴大5.3倍。這一年的飛機廠從1943年的80家增加到550家
,上半年飛機產量增加19.4%,全年飛機產量39870架,其中戰鬥機30511架,分別是1941
年的3.4倍和6.6倍,坦克產量增長33.9%,達到2.7萬輛,火炮增加50.3%,達到8.7萬門。
然而這一結果也是殺雞取卵,戰爭經濟畸形發展,1943年德國產品有4/5為軍用品,
農牧業生產不斷下降,工業生產在1943年短暫地達到頂峰後開始下滑,鋼鐵、煤炭和電力
等重要基礎產業陷入停滯,到1944年上半年,除電力、鋼和鋁外,德國多數重工業產品產
量下降,戰略物資儲備越來越少,加上運輸困難,都從根本上動搖了軍工生產的基礎。
1944年4月,蘇軍打出了戰前邊界,6月盟軍登陸西歐,兩線受敵的德國進一步陷入困
境,戰火很快進入德國本土。雙方戰爭經濟的實力對比迅速傾斜,1944年,蘇美英三國軍
火產量與德國之比達9:2。以空軍為例,1943年下半年德國生產作戰飛機11395架,修理
5144架,1944年上半年分別為15299架和5491架,但戰場的損失使實際飛機保有量反而從
19932架下降到15233架,整個空軍只能為本土防空疲於奔命。盟軍不斷升級的戰略轟炸將
潛艇廠、飛機廠、滾珠軸承廠、煉油廠、合成橡膠廠和汽車廠依次作為六類最重要目標,
施佩爾後來承認:“搶救空襲造成的破壞動用了數十萬士兵。”戈培爾在經歷一個相對平
靜之夜後寫道:“真是荒謬絕倫,只不過十架喧鬧的轟炸機,就足以把1500萬到1800萬德
國人從床上趕下地來。”戰前德國人平均每人每天食品配額可得到熱量約3000卡,到1942
和1944年分別降至2500和2200卡。到1945年3月,柏林戰役前夕,德國鋼的平均月產量只
有1944年的15%,煤為16%,坦克月產量也從705輛跌至333輛。至此,德國已談不上戰時經
濟問題。
--
◢╴╴﹨ ◣ ◢█︳◣ ↗↙ ▲ ▼ ▼ ●∵阿啦~這不是 ∴
◢╴ \∕ ◣█╲╴ ↗↙ ∴ ▼ ◣ ▼ ▼◣◥ ︾︾新阿姆斯特炫風
ψKENOS ◢\﹨﹨◢◥◣█◢ ↖↘ ∵ ▆▆▆ ▼ ▆▆▆ ∥∴噴射阿姆斯特砲
﹨◢████◤ ↗↙ ∵ ▆▅▅▆ ▆▅▅▆ ∴嗎? 完成度真高阿
◢██◣ ◢██◢◤ ↗↙ ∴ ▲ ╱╱╱ ‥ ///▲ 後面那個? 不是啦~
█◣█◢ ◢██◢◤\◣↗↙ ∵∴ ◣ ︸ ◢ ∵ 那個不是阿銀啦~
--
Tags:
外匯
All Comments
By Annie
at 2008-12-10T20:53
at 2008-12-10T20:53
By Belly
at 2008-12-14T15:50
at 2008-12-14T15:50
By Adele
at 2008-12-17T11:07
at 2008-12-17T11:07
By Hedda
at 2008-12-21T05:06
at 2008-12-21T05:06
By Ina
at 2008-12-25T09:23
at 2008-12-25T09:23
By Elma
at 2008-12-26T21:33
at 2008-12-26T21:33
By Ula
at 2008-12-30T03:05
at 2008-12-30T03:05
By Zanna
at 2008-12-31T08:36
at 2008-12-31T08:36
By James
at 2009-01-01T23:09
at 2009-01-01T23:09
By Candice
at 2009-01-06T00:24
at 2009-01-06T00:24
By Odelette
at 2009-01-10T18:30
at 2009-01-10T18:30
By Tom
at 2009-01-13T11:19
at 2009-01-13T11:19
Related Posts
雙率夾殺 高息外幣玩完了
By Enid
at 2008-12-08T13:38
at 2008-12-08T13:38
不畏外資抽腿 外匯存底反增
By Edith
at 2008-12-07T00:42
at 2008-12-07T00:42
我的部落格
By Frederica
at 2008-12-06T23:34
at 2008-12-06T23:34
有關歷史匯率的問題
By Gilbert
at 2008-12-06T14:57
at 2008-12-06T14:57
關於GFS致富公司的外匯保證金交易平台
By Quintina
at 2008-12-06T13:29
at 2008-12-06T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