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鑄新制錢 - 經濟

By Kumar
at 2006-08-18T15:50
at 2006-08-18T15:50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ozami ()》之銘言:
: 雍正登基之後
: 鑄新制錢
: 官定價是一兩銀子換2000制錢
: 可是市面上卻是一兩銀子只能換800制錢
: 理由是制錢的銅鉛含量是6:4
: 銅的含量過高
: 很多有錢的奸商
: 拿銀子換了一堆的制錢
: 再把錢都熔了
: 製成銅器出售
: 就可以賺十倍以上的差價
: 市面上流通的制錢少了
: 在各省份發生了很多以物易物的情況
: 此外
: 朝廷課稅是按銀課稅
: 人民沒有銀子
: 就必須以制錢上繳
: 兌換比率還是1:2000
: 收稅的官員收到後
: 就再拿制錢到市面上換成銀子
: 2000制錢可以換到2.5兩銀子
: 其中的1.5兩銀子
: 就落入了自己的口袋
: 如此肥了貪官
: 這時候有個諍官向皇上進言
: 希望把制錢的銅鉛比例改為4:6
: 雖然銅比例太少
: 錢上面的字會不清楚 有損新朝氣象
: 但是卻可以去除以上弊病
: 為何可以去除弊病
: 我猜想
: 改成4:6之後,奸商能從制錢獲得的利潤大減
: 還不如乖乖做生意賺的錢還比較多
: 就懶的打制錢的歪腦筋了
: 可是只是稍微小小的變更一下比例
: 就會造成利潤上這麼大的改變嗎
: 我有點懷疑
: 還是別有原因呢?
: 麻煩了解這一段經濟史的前輩給予一點指導
: 感謝^^
二月河寫的歷史小說
在史料掌握不求精準 不必盡信他所言
比如 在康熙王朝中 施琅攻台 他硬把鹿耳門 從台南搬到澎湖
又如 康熙、雍正朝中出現的方苞 他明明在康、雍、乾三代為官 二月河可以硬掰成
是帝王的布衣朋友 未有任何官職
以你po的這段記載
雍正朝 制錢官價是 1比1000 而非他說的 1比2000
制錢的銅鉛比 雍正是從6:4 改成5:5 而非改成4:6
問題的徵結
在於銀兩與制錢的兌換比 同時存在二個價格 官價和市價
所以當官價與市價不一致時(即銀貴錢賤或 銀賤錢貴) 弊病就出現
會有二個價格 在於制錢本身含銅 銅有它的市場價值
若銷毀1000個制錢取銅到市場賣 得到的銀兩多於1兩 存在套利空間
自然有人願意以高於官價的價格收購制錢 銷毀以取利 直到無法套利為止
此時對制錢的收購價 可視為 銀兩與制錢的市價
若1兩銀在市場買銅 按制錢金屬比例 制錢可超過1000個 民間私鑄風氣就會興起
所以在歷史上 銷毀制錢 與私鑄制錢都發生過
我看過的 歷代提出的解決之道有三:
一個是這裡提及的 改變制錢銅鉛比例 銅比例高的制錢 價值高
一個是調升、或調降制錢重量 比較重/輕的制錢 因含銅的重量多/少 價值會高/低
一個是調升制錢的名目價格 比如說 原本值1文錢的制錢 上面加印當10、當100
就變成10文、100文的制錢
雍正採行第一種方法 是因為制錢重量多少 他早以明定 不能採用第二種
至於第三種方法 擺明是搞通膨 運氣好的 制錢不通用民間 運氣不好 滅國
以上三種方法 想當然耳 祇能治標不能治本
官定的銀兩與制錢兌換比固定 意謂著銀銅的兌換比固定
但市場中 銀銅之間的價格是波動的 而非固定
所以官定價格本身就是亂源所在
--
事物的真相很少和外表一致;
就像低脂牛奶和奶精外表看起來並無差異一樣。
~ Gibert and Sullivan
--
: 雍正登基之後
: 鑄新制錢
: 官定價是一兩銀子換2000制錢
: 可是市面上卻是一兩銀子只能換800制錢
: 理由是制錢的銅鉛含量是6:4
: 銅的含量過高
: 很多有錢的奸商
: 拿銀子換了一堆的制錢
: 再把錢都熔了
: 製成銅器出售
: 就可以賺十倍以上的差價
: 市面上流通的制錢少了
: 在各省份發生了很多以物易物的情況
: 此外
: 朝廷課稅是按銀課稅
: 人民沒有銀子
: 就必須以制錢上繳
: 兌換比率還是1:2000
: 收稅的官員收到後
: 就再拿制錢到市面上換成銀子
: 2000制錢可以換到2.5兩銀子
: 其中的1.5兩銀子
: 就落入了自己的口袋
: 如此肥了貪官
: 這時候有個諍官向皇上進言
: 希望把制錢的銅鉛比例改為4:6
: 雖然銅比例太少
: 錢上面的字會不清楚 有損新朝氣象
: 但是卻可以去除以上弊病
: 為何可以去除弊病
: 我猜想
: 改成4:6之後,奸商能從制錢獲得的利潤大減
: 還不如乖乖做生意賺的錢還比較多
: 就懶的打制錢的歪腦筋了
: 可是只是稍微小小的變更一下比例
: 就會造成利潤上這麼大的改變嗎
: 我有點懷疑
: 還是別有原因呢?
: 麻煩了解這一段經濟史的前輩給予一點指導
: 感謝^^
二月河寫的歷史小說
在史料掌握不求精準 不必盡信他所言
比如 在康熙王朝中 施琅攻台 他硬把鹿耳門 從台南搬到澎湖
又如 康熙、雍正朝中出現的方苞 他明明在康、雍、乾三代為官 二月河可以硬掰成
是帝王的布衣朋友 未有任何官職
以你po的這段記載
雍正朝 制錢官價是 1比1000 而非他說的 1比2000
制錢的銅鉛比 雍正是從6:4 改成5:5 而非改成4:6
問題的徵結
在於銀兩與制錢的兌換比 同時存在二個價格 官價和市價
所以當官價與市價不一致時(即銀貴錢賤或 銀賤錢貴) 弊病就出現
會有二個價格 在於制錢本身含銅 銅有它的市場價值
若銷毀1000個制錢取銅到市場賣 得到的銀兩多於1兩 存在套利空間
自然有人願意以高於官價的價格收購制錢 銷毀以取利 直到無法套利為止
此時對制錢的收購價 可視為 銀兩與制錢的市價
若1兩銀在市場買銅 按制錢金屬比例 制錢可超過1000個 民間私鑄風氣就會興起
所以在歷史上 銷毀制錢 與私鑄制錢都發生過
我看過的 歷代提出的解決之道有三:
一個是這裡提及的 改變制錢銅鉛比例 銅比例高的制錢 價值高
一個是調升、或調降制錢重量 比較重/輕的制錢 因含銅的重量多/少 價值會高/低
一個是調升制錢的名目價格 比如說 原本值1文錢的制錢 上面加印當10、當100
就變成10文、100文的制錢
雍正採行第一種方法 是因為制錢重量多少 他早以明定 不能採用第二種
至於第三種方法 擺明是搞通膨 運氣好的 制錢不通用民間 運氣不好 滅國
以上三種方法 想當然耳 祇能治標不能治本
官定的銀兩與制錢兌換比固定 意謂著銀銅的兌換比固定
但市場中 銀銅之間的價格是波動的 而非固定
所以官定價格本身就是亂源所在
--
事物的真相很少和外表一致;
就像低脂牛奶和奶精外表看起來並無差異一樣。
~ Gibert and Sullivan
--
Tags:
經濟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升息與資金流動的疑惑

By Ophelia
at 2006-08-14T02:10
at 2006-08-14T02:10
結匯的"結"

By Hamiltion
at 2006-08-13T11:38
at 2006-08-13T11:38
請問krugman出的macroeconomics 哪裡買?

By Ula
at 2006-08-12T21:38
at 2006-08-12T21:38
供給曲線的和

By Vanessa
at 2006-08-12T00:25
at 2006-08-12T00:25
為什麼高油價 亞洲國家升息抗通膨

By Aaliyah
at 2006-08-11T12:24
at 2006-08-11T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