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的一段話 - 經濟

By Callum
at 2009-09-07T10:44
at 2009-09-07T10:44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waiu (Waiu)》之銘言:
: ※ 引述《OKBUG (七十米深藍)》之銘言:
: : 在內戰結束以後的許多年裡,聯邦政府財政每年都獲得了大量的盈餘。但是,它卻無法還
: : 清它的債務,清償所發出的政府債卷,因為這樣做意味著沒有債卷去做國家貨幣的抵押。
: : 還清債務就等於摧毀了貨幣流通
: : -------by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肯尼斯
: 這一本書<<貨幣戰爭>> 雖然是一年多前
: 但是我覺得, 大家真的都要看, 不要被政治所遮蔽, 世上的一切都是由貨幣而來
: 主導貨幣,就等於主導了國家(們)的領導權
: 一切的民主,人生基本權利也被貨幣發行者所操控
: 雖然一定有人說這是陰謀論, 但是看了自己也會開始思考.......
: 英美的國家的貨幣, 都是由私有的中央銀行所發行的, 每發出的一塊錢, 都是政府用人民
: 未來繳的稅來作抵押, 然後銀行才會貸款給政府, 發行貨幣
: 由於這樣的關係, 才會有"清償所有的債,需要動用到所有流通的貨幣"
: 但是由於對貨幣的需求, 債就會越來越多, 利息加本金, 最終會導致"永久債務"
: 人民永遠都沒辦法還清
: 看完這一本書, 突然覺得很恐怖,
: 也突然覺得, 中國還蠻厲害的, 政府自己擁有貨幣的發行權
: 免受於國際銀行家的控制
: 台灣處在開發中國家之列, 上世紀開發中國家血淋淋的前車之鑑,
: 我們應該要小心行事才對
: 而不是整天在那裡"xxx會這樣子, 難道ooo不用負責嗎???"
: 這本書是07年出版的, 經過了08年的金融海潚之後, 是不是更加受人矚目呢??
: 08年的事件, 真的只是投資銀行的錯,法律的不完善而已嗎???
: 過去幾百年來, 歷史真的一直在重演
: 順帶一提, <<貨幣戰爭2之金權天下>> 2009年8月第一版, 剛出版了, 不過我還沒看完
雖然造成轟動,引起熱烈討論
但宋鴻兵的書卻被歸在類小說裡面
也有一些歷史學者提出不符史實的地方
如果想認識金融史,《貨幣崛起》是不錯的選擇
過去有一些神職人員替王公貴族服務,付予統治地位的正當性(君權神授)
現在也有一些替政府產業服務的經濟學家,把掠奪多數人財富給少數人的行為合理化
美其名為刺激經濟、挹注流動性等
《為什麼我們的錢變薄了》這本奧地利學派的著作
講述國家怎樣消滅金本位,獨佔鑄幣、貨幣發行權
用印鈔票的方式偷偷增加收入,進行財富的轉移
"通貨膨脹通常無法造福社會,反而以"對先來者有利"的方式對財富重新分配,
而犧牲了這場賽跑中的落後者。事實上,通貨膨脹好比賽跑,看誰最先獲得金錢"
可能因年代的關係,這本書沒能講到後續的故事,有點可惜:
在金本位消滅後,流入政府的黃金,還可以被拿來租借給體制下的銀行
共同配合黃金價格的操縱
比如幾次說要賣黃金的 IMF,其實從來沒賣過,也無法在缺乏美國的支持下自行賣出
而且每每在國際投銀都已經把空單佈好的時候發佈
黃金期貨是可以透過觀察莊家籌碼面的變化來賺錢的,不過太多人知道就失效了
而且風險若沒控管好,即使看對也照樣會被掃出去,所以這個後續插曲點一下就好
除了對通膨的感受以外
另可參考 stock 版 17891:[心得]美國的經濟---Labor Day度假有感
表面上,經濟似乎被政府救了起來,而某些人的經濟比其他人先被救
更多海嘯波及到的,現在還躺平中…只是真正的弱勢不會有發聲機會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只能小心下一次景氣反轉時,被"剪羊毛"的不會是自己
《金融資本》、《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最高階段》從貨幣的功用開始
逐一分析資本主義信用創造過程中,金融如何與產業結合形成一股壟斷的力量
具有主導地位的寡頭,無不想方設法利用自身的資源來維持優勢
而"危機(各種各樣的危機,最常見的是經濟危機,但不是只有經濟危機)又大大加強了
集中和壟斷的趨勢"
像完全市場那種"自由的、"和平的"、"誠實的"競爭,現實中幾乎不存在
後者認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那種小市民式的批評,無法扭轉資本主義體制的病態:
"他們避開這些“棘手的問題”,只講一些堂皇而含糊的詞句,號召銀行經理們拿出
“責任心”,讚揚普魯士官員們的“盡職精神”,煞有介事地分析那些根本無關緊
要的“監督”法案、“管理”法案的細枝末節,玩弄無謂的理論遊戲"
(這是不是很像金融風暴嚴重時,政府官員跟媒體成天在說的?)
這種發展的極致就是以資本輸出為典型特色
再拿 2000 年以後新興市場的崛起來說,其金融面遠因即是美元資產報酬率的長期下滑
以及日本低利率環境產生利差交易的空間
這些國際熱錢當然是哪邊能多賺就往哪邊跑
如果資本流入有進去實體經濟的建設,提高該國生產力,那還算 ok
如果更多的是追逐資產價格的炒作,反而造成經濟不效率
特別是透過舉債達到表面繁榮的國家(可觀察國際收支帳的狀況來研判)
一旦被國際資本發現可能還不了錢,就是反轉流出、剪剪羊毛的時候了
這部分另可參考沈中華教授在《國際匯率危機預測》提供流入的資金是否危險的指標
在閱讀的中間,一定會有人提出大公司破產的例子,如貝爾斯登、雷曼、金沙等
所以似乎沒那麼有力吧?
只須想一想,是大公司、大銀行倒掉的情況多,還是中小企業跟銀行?
面對危機時,誰比較有機會發聲,得到政府救援?
而且也沒說一定都屹立不搖,而是整個制度結構中,誰比較有機會的問題
就好像為什麼考上台大的大多是中上階層一樣(見駱明慶教授的研究)
--
: ※ 引述《OKBUG (七十米深藍)》之銘言:
: : 在內戰結束以後的許多年裡,聯邦政府財政每年都獲得了大量的盈餘。但是,它卻無法還
: : 清它的債務,清償所發出的政府債卷,因為這樣做意味著沒有債卷去做國家貨幣的抵押。
: : 還清債務就等於摧毀了貨幣流通
: : -------by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肯尼斯
: 這一本書<<貨幣戰爭>> 雖然是一年多前
: 但是我覺得, 大家真的都要看, 不要被政治所遮蔽, 世上的一切都是由貨幣而來
: 主導貨幣,就等於主導了國家(們)的領導權
: 一切的民主,人生基本權利也被貨幣發行者所操控
: 雖然一定有人說這是陰謀論, 但是看了自己也會開始思考.......
: 英美的國家的貨幣, 都是由私有的中央銀行所發行的, 每發出的一塊錢, 都是政府用人民
: 未來繳的稅來作抵押, 然後銀行才會貸款給政府, 發行貨幣
: 由於這樣的關係, 才會有"清償所有的債,需要動用到所有流通的貨幣"
: 但是由於對貨幣的需求, 債就會越來越多, 利息加本金, 最終會導致"永久債務"
: 人民永遠都沒辦法還清
: 看完這一本書, 突然覺得很恐怖,
: 也突然覺得, 中國還蠻厲害的, 政府自己擁有貨幣的發行權
: 免受於國際銀行家的控制
: 台灣處在開發中國家之列, 上世紀開發中國家血淋淋的前車之鑑,
: 我們應該要小心行事才對
: 而不是整天在那裡"xxx會這樣子, 難道ooo不用負責嗎???"
: 這本書是07年出版的, 經過了08年的金融海潚之後, 是不是更加受人矚目呢??
: 08年的事件, 真的只是投資銀行的錯,法律的不完善而已嗎???
: 過去幾百年來, 歷史真的一直在重演
: 順帶一提, <<貨幣戰爭2之金權天下>> 2009年8月第一版, 剛出版了, 不過我還沒看完
雖然造成轟動,引起熱烈討論
但宋鴻兵的書卻被歸在類小說裡面
也有一些歷史學者提出不符史實的地方
如果想認識金融史,《貨幣崛起》是不錯的選擇
過去有一些神職人員替王公貴族服務,付予統治地位的正當性(君權神授)
現在也有一些替政府產業服務的經濟學家,把掠奪多數人財富給少數人的行為合理化
美其名為刺激經濟、挹注流動性等
《為什麼我們的錢變薄了》這本奧地利學派的著作
講述國家怎樣消滅金本位,獨佔鑄幣、貨幣發行權
用印鈔票的方式偷偷增加收入,進行財富的轉移
"通貨膨脹通常無法造福社會,反而以"對先來者有利"的方式對財富重新分配,
而犧牲了這場賽跑中的落後者。事實上,通貨膨脹好比賽跑,看誰最先獲得金錢"
可能因年代的關係,這本書沒能講到後續的故事,有點可惜:
在金本位消滅後,流入政府的黃金,還可以被拿來租借給體制下的銀行
共同配合黃金價格的操縱
比如幾次說要賣黃金的 IMF,其實從來沒賣過,也無法在缺乏美國的支持下自行賣出
而且每每在國際投銀都已經把空單佈好的時候發佈
黃金期貨是可以透過觀察莊家籌碼面的變化來賺錢的,不過太多人知道就失效了
而且風險若沒控管好,即使看對也照樣會被掃出去,所以這個後續插曲點一下就好
除了對通膨的感受以外
另可參考 stock 版 17891:[心得]美國的經濟---Labor Day度假有感
表面上,經濟似乎被政府救了起來,而某些人的經濟比其他人先被救
更多海嘯波及到的,現在還躺平中…只是真正的弱勢不會有發聲機會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只能小心下一次景氣反轉時,被"剪羊毛"的不會是自己
《金融資本》、《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最高階段》從貨幣的功用開始
逐一分析資本主義信用創造過程中,金融如何與產業結合形成一股壟斷的力量
具有主導地位的寡頭,無不想方設法利用自身的資源來維持優勢
而"危機(各種各樣的危機,最常見的是經濟危機,但不是只有經濟危機)又大大加強了
集中和壟斷的趨勢"
像完全市場那種"自由的、"和平的"、"誠實的"競爭,現實中幾乎不存在
後者認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那種小市民式的批評,無法扭轉資本主義體制的病態:
"他們避開這些“棘手的問題”,只講一些堂皇而含糊的詞句,號召銀行經理們拿出
“責任心”,讚揚普魯士官員們的“盡職精神”,煞有介事地分析那些根本無關緊
要的“監督”法案、“管理”法案的細枝末節,玩弄無謂的理論遊戲"
(這是不是很像金融風暴嚴重時,政府官員跟媒體成天在說的?)
這種發展的極致就是以資本輸出為典型特色
再拿 2000 年以後新興市場的崛起來說,其金融面遠因即是美元資產報酬率的長期下滑
以及日本低利率環境產生利差交易的空間
這些國際熱錢當然是哪邊能多賺就往哪邊跑
如果資本流入有進去實體經濟的建設,提高該國生產力,那還算 ok
如果更多的是追逐資產價格的炒作,反而造成經濟不效率
特別是透過舉債達到表面繁榮的國家(可觀察國際收支帳的狀況來研判)
一旦被國際資本發現可能還不了錢,就是反轉流出、剪剪羊毛的時候了
這部分另可參考沈中華教授在《國際匯率危機預測》提供流入的資金是否危險的指標
在閱讀的中間,一定會有人提出大公司破產的例子,如貝爾斯登、雷曼、金沙等
所以似乎沒那麼有力吧?
只須想一想,是大公司、大銀行倒掉的情況多,還是中小企業跟銀行?
面對危機時,誰比較有機會發聲,得到政府救援?
而且也沒說一定都屹立不搖,而是整個制度結構中,誰比較有機會的問題
就好像為什麼考上台大的大多是中上階層一樣(見駱明慶教授的研究)
--
Tags:
經濟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柏拉圖效率

By Zanna
at 2009-09-05T23:01
at 2009-09-05T23:01
捐獻市場的供需

By Ingrid
at 2009-09-05T02:48
at 2009-09-05T02:48
柏拉圖效率

By Dorothy
at 2009-09-04T23:37
at 2009-09-04T23:37
從經濟看中國第058集--張清溪:2009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下

By Hazel
at 2009-09-04T07:09
at 2009-09-04T07:09
經濟學角度評論22k政策

By Odelette
at 2009-09-03T22:30
at 2009-09-03T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