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 美學者7連霸 - 經濟

By Aaliyah
at 2006-10-10T13:30
at 2006-10-10T13:30
Table of Contents
【聯合報/編譯朱邦賢/綜合斯德哥爾摩九日外電報導】 2006.10.10 02:39 am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菲爾普斯九日偕夫人薇薇雅娜,笑盈盈地在紐約寓所接見賀喜的
訪客。
(美聯社)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七十三歲的美國籍教授菲爾普斯九日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原因是
「讓世人更了解如何在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求取平衡」,貢獻卓著。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七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美國人從未缺席,不是由美國人包辦,就是由
美國人與他國人共得。
人在紐約的菲爾普斯透過電話告訴斯德哥爾摩的記者:「我知道自己可能得獎,只是不知
道美夢何時成真,以及美夢會不會成真罷了。」他將獨享瑞典幣一千萬元(約台幣四千六
百萬元)的獎金。
菲爾普斯說:「我努力將人的因素放回我們的經濟模型內,特別是考慮他們對同時代以及
未來其他經濟『演員』的預期心理。」
菲爾普斯證明今天的低通貨膨脹如何影響人們對未來低通貨膨脹的預期,從而影響公司與
政府領導人將來的決策。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菲爾普斯一九六○ 年代末葉進行的研究「讓世人進一步理解經濟政
策短期效果和長期效果之間的關係」。
一九六○年代末葉的主流見解是,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有一種穩定的負面關係,還有一種
所謂的「菲力浦曲線」解釋這種負面關係。菲爾普斯特別針對此一見解提出挑戰。
皇家科學院說:「菲爾普斯發現,通貨膨脹不僅係失業使然,也與公司和受雇者對物價上
漲和加薪的預期有關。」
菲爾普斯設計了一種新模式,描述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關係,這種新模式叫「預期擴大
的菲力浦曲線」。
皇家科學院在讚詞中說,菲爾普斯使世人更了解完全就業、穩定物價和快速成長的平衡關
係。這三者乃是任何健全經濟政策的中心目標。
皇家科學院在讚詞中問道:「但政策總會面對困難的目標衝突。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應該
如何求取平衡?這一代和下一代之間的消費應該如何求取平衡?」
菲爾普斯的研究讓世人更進一步理解這些平衡。
皇家科學院說:「菲爾普斯強調,不只儲蓄和結合資金的問題,連通貨膨脹和失業的平衡
問題,都是假以時日福利應如何分配的基本問題。菲爾普斯的分析對總體經濟政策和經濟
理論都有深遠的影響。」
皇家科學院還表示,為了讓新科技與經濟成長散播到企業世界,菲爾普斯還率先分析人力
資源或工人本身的重要性。
【2006/10/10 聯合報】
--
Tags:
經濟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Re: Edmund Phelps won the 2006 Nobel Memorial P …

By Suhail Hany
at 2006-10-09T19:36
at 2006-10-09T19:36
Edmund Phelps won the 2006 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s

By Bennie
at 2006-10-09T19:25
at 2006-10-09T19:25
請問資訊經濟學(information economics …

By Lucy
at 2006-10-08T23:40
at 2006-10-08T23:40
請問資訊經濟學(information economics)的定義

By Doris
at 2006-10-08T23:19
at 2006-10-08T23:19
由於Orz不開放未認證使用者...

By Joe
at 2006-10-07T13:40
at 2006-10-07T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