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益] 我憋了很久的問題 - 投資
By Eartha
at 2008-09-25T01:52
at 2008-09-25T01:52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Attui (show more we can do)》之銘言:
: 以台灣50為例,它幾乎可以持續維持績效在台股基金前1/4
: 那麼,為什麼大家還是很相信「主動」選擇的可能呢?
那麼,你為什麼不反過來想:既然被動投資有顯著的優勢,
那為什麼台灣50推出後,其他台股基金還是能生存下去?
凡存在的,必然有其道理。
: 如果氣溫是股票指數或價格
: 小弟即便有了萬全的資料與正確的學理
: 仍然無法準確無誤的預測明天的實際高低溫值(可以做到接近但談不上精準)
股市的參與者是人。人與人之間的內心存在著嚴密而不可分的關係。
幾乎所有人都有類似的情緒,諸如:恐懼、貪婪、沮喪、興奮等現象。
而參與投資者,也往往有共同的特質,例如:想賺錢、低買高賣等等。
再來,由於資訊發達,人與人之間的連動更是明顯。
最後是「干預」,具備干預能力的,從大到小,有央行、財政部、市場大戶
等等。
由於上述這些要素,產生一種集體性的效果。簡單講:市場中,每一個人
的心理是極度複雜,行為難以預測的;但是參與者越來越多,集體效應
就會越來越明顯,到了一定規模時,人類的集體行為就變成可以解讀、
甚至預測的。
舉個例,族群關係中的最大公因數效應就普遍存在:倘若兩個人在紐約
相遇,如果兩個人都發現對方是黑髮黃皮膚,體型像東方人,然而開口
後,發現某甲是日本人,某乙是台灣人,某甲某乙只會認定,我們都是
「亞洲人」;可是如果某甲也是台灣人,那麼某甲某乙就會開始聊起台灣
的事情,並且以「我們都來自台灣」來彼此界定;如果一聊,發現某甲
的老家是在台南,某乙老家是在高雄,那麼兩個人又都變成了「南部人」
如果某甲某乙都是來自高雄,那麼兩個人就更緊密了,會彼此界定為「高
雄人」,如此下去,兩個人會把彼此的交集擴張到最大,而用最大公因數
來界定彼此。最後,甚至可能說起:「幹!你也是雄中的?你那時候是被
xxx帶的嗎?怎麼這麼巧?我就在你們隔壁算起來XX班。」
「他鄉遇故知」是人類在異鄉攀談時常會去尋找與期待的心理。但是這種
現象,不會存在於大氣中的任何分子,來自相同海域的水分子不會傾向於
跟同一個海域的水分子凝聚成水氣或小水珠,每一個水分子都是獨立的。
市場裡面也一樣:應該不會有人投資的目的是為了賠更多錢,應該沒有
人看到自己買的基金被清算而高興的像中樂透。
事實上,集體意識的可預測性是高於一般人的想像的。要不然,政客們
在混什麼的?就連Vitas來台灣開演唱會,都會先學一句中文:「你們好!
謝謝大家!」他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什麼?總不會是對中文有興趣吧?
當集體性越來越大,可預測性就越來越高,例如:在通貨膨脹溫和,經濟
成長減緩的狀況下,你認為央行會升息還是降息?
現在的問題是:多數的人被教育為透過「客觀的」經濟數據、財務報表、
M1b, M2, 隔夜拆款利率等等金融或經濟指數在解讀市場走勢;少有人透過
市場中的「集體意識」辨識,從各種不同團體的集體意識與行動所留下來
的「徵候」來判斷市場總體的走勢,因為後者無法量化,只能透過模式比對,
並且設定適當的信賴水平,才有辦法被解讀。
市場無法被精確預測,但是可以透過參與者的集體行動來進行模糊性比對,
並取得帶有機率性的推論。
事實上,指數基金的明顯優勢,就已經推翻了市場不可預測的自身假設。
例如:台灣50如果能持續性的優於3/4的其他基金,那麼如果有衍生性工具
是盯緊 台灣50指數 - 其他所有台股基金綜合指數,那麼這個工具就會不斷
上揚,姑且不論這工具要怎樣盯緊這兩個指數差,至少,得到這種結論,
就是很荒謬的了。
指數型基金之所以與一般基金形成一定的比例,一定有某種還沒被注意到的
力量在作用,若非這力量抵銷了指數型基金的絕對優勢,所有資金都會進入
指數型基金了。
--
: 以台灣50為例,它幾乎可以持續維持績效在台股基金前1/4
: 那麼,為什麼大家還是很相信「主動」選擇的可能呢?
那麼,你為什麼不反過來想:既然被動投資有顯著的優勢,
那為什麼台灣50推出後,其他台股基金還是能生存下去?
凡存在的,必然有其道理。
: 如果氣溫是股票指數或價格
: 小弟即便有了萬全的資料與正確的學理
: 仍然無法準確無誤的預測明天的實際高低溫值(可以做到接近但談不上精準)
股市的參與者是人。人與人之間的內心存在著嚴密而不可分的關係。
幾乎所有人都有類似的情緒,諸如:恐懼、貪婪、沮喪、興奮等現象。
而參與投資者,也往往有共同的特質,例如:想賺錢、低買高賣等等。
再來,由於資訊發達,人與人之間的連動更是明顯。
最後是「干預」,具備干預能力的,從大到小,有央行、財政部、市場大戶
等等。
由於上述這些要素,產生一種集體性的效果。簡單講:市場中,每一個人
的心理是極度複雜,行為難以預測的;但是參與者越來越多,集體效應
就會越來越明顯,到了一定規模時,人類的集體行為就變成可以解讀、
甚至預測的。
舉個例,族群關係中的最大公因數效應就普遍存在:倘若兩個人在紐約
相遇,如果兩個人都發現對方是黑髮黃皮膚,體型像東方人,然而開口
後,發現某甲是日本人,某乙是台灣人,某甲某乙只會認定,我們都是
「亞洲人」;可是如果某甲也是台灣人,那麼某甲某乙就會開始聊起台灣
的事情,並且以「我們都來自台灣」來彼此界定;如果一聊,發現某甲
的老家是在台南,某乙老家是在高雄,那麼兩個人又都變成了「南部人」
如果某甲某乙都是來自高雄,那麼兩個人就更緊密了,會彼此界定為「高
雄人」,如此下去,兩個人會把彼此的交集擴張到最大,而用最大公因數
來界定彼此。最後,甚至可能說起:「幹!你也是雄中的?你那時候是被
xxx帶的嗎?怎麼這麼巧?我就在你們隔壁算起來XX班。」
「他鄉遇故知」是人類在異鄉攀談時常會去尋找與期待的心理。但是這種
現象,不會存在於大氣中的任何分子,來自相同海域的水分子不會傾向於
跟同一個海域的水分子凝聚成水氣或小水珠,每一個水分子都是獨立的。
市場裡面也一樣:應該不會有人投資的目的是為了賠更多錢,應該沒有
人看到自己買的基金被清算而高興的像中樂透。
事實上,集體意識的可預測性是高於一般人的想像的。要不然,政客們
在混什麼的?就連Vitas來台灣開演唱會,都會先學一句中文:「你們好!
謝謝大家!」他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什麼?總不會是對中文有興趣吧?
當集體性越來越大,可預測性就越來越高,例如:在通貨膨脹溫和,經濟
成長減緩的狀況下,你認為央行會升息還是降息?
現在的問題是:多數的人被教育為透過「客觀的」經濟數據、財務報表、
M1b, M2, 隔夜拆款利率等等金融或經濟指數在解讀市場走勢;少有人透過
市場中的「集體意識」辨識,從各種不同團體的集體意識與行動所留下來
的「徵候」來判斷市場總體的走勢,因為後者無法量化,只能透過模式比對,
並且設定適當的信賴水平,才有辦法被解讀。
市場無法被精確預測,但是可以透過參與者的集體行動來進行模糊性比對,
並取得帶有機率性的推論。
事實上,指數基金的明顯優勢,就已經推翻了市場不可預測的自身假設。
例如:台灣50如果能持續性的優於3/4的其他基金,那麼如果有衍生性工具
是盯緊 台灣50指數 - 其他所有台股基金綜合指數,那麼這個工具就會不斷
上揚,姑且不論這工具要怎樣盯緊這兩個指數差,至少,得到這種結論,
就是很荒謬的了。
指數型基金之所以與一般基金形成一定的比例,一定有某種還沒被注意到的
力量在作用,若非這力量抵銷了指數型基金的絕對優勢,所有資金都會進入
指數型基金了。
--
All Comments
By Michael
at 2008-09-28T03:36
at 2008-09-28T03:36
By Andy
at 2008-10-02T18:51
at 2008-10-02T18:51
By Edith
at 2008-10-06T10:00
at 2008-10-06T10:00
By Joseph
at 2008-10-10T15:25
at 2008-10-10T15:25
By Regina
at 2008-10-12T23:48
at 2008-10-12T23:48
By Zenobia
at 2008-10-17T09:08
at 2008-10-17T09:08
By Joe
at 2008-10-21T20:10
at 2008-10-21T20:10
Related Posts
100萬該如何投資呢?
By Quanna
at 2008-09-25T00:49
at 2008-09-25T00:49
股票市值,交易與零和
By Ophelia
at 2008-09-25T00:44
at 2008-09-25T00:44
關於摩根富林明配息的問題
By Hazel
at 2008-09-25T00:39
at 2008-09-25T00:39
100萬該如何投資呢?
By Madame
at 2008-09-24T23:56
at 2008-09-24T23:56
社會新鮮人
By Olive
at 2008-09-24T23:50
at 2008-09-24T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