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 物價上漲與通貨膨脹率上升的異同 - 經濟

By Puput
at 2011-11-30T17:18
at 2011-11-30T17:18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brian6048 (阿布人)》之銘言:
: 今天在寫題目的時候
: 碰到一個難題
: 想請教一下
: 物價上漲時
: 實質貨幣供給與實質貨幣需求
: 以及均衡利率有甚麼變化
: 那麼通貨膨脹率上升的時候呢
: 以及這兩者的異同
: 煩請板上高手解答一下
: 謝謝
這是作業吼!沒有自己的想法嗎?
設定:貨幣供給完全由中央銀行控制,貨幣需求由民眾持有,
建立利率與貨幣量的平面,描繪貨幣供需在上面。
貨幣供給屬於定值,Ms=M
而貨幣需求由民眾依所得與利率而選擇,與利率關係為負,所得為外生變數,Md=PL(y,r)
兩者相交為貨幣市場的均衡點,
由於貨幣供給是垂直線,貨幣量由貨幣供給決定,而利率則由兩者決定。
建構模型後,就能進行比較靜態分析了吧!貨幣市場均衡條件為M=PL(y,r)。
物價上漲相當於貨幣實質供給增加(把物價除到等號左邊),後面不用我說了吧...
通貨膨脹上升時,我的建議是可以當成物價上漲來看,但這不好。
應該建立動態模型,用完整凱因斯模型建立動態模型,但有點麻煩啦,
因為AS-AD模型的物價軸要改成物價膨脹率軸,而ISLM模型要改成名目利率軸,
討論起來方便些,我先確認再跟你討論吧!動態模型部分我不熟。
但可以用直覺想,物價膨脹相當於手中的貨幣沒價值了,當然會去搞投機吧,
搞投機一定會買債券,因為Keynes設定民眾資產以貨幣或債券持有,
此時,債券價格因超額需求而上升相對利率就下降囉,Keynes貨幣理論背後有債券市場。
另外,要知道「物價」上升可能指定額增加,譬如每年以2%上升,
而「物價膨脹率(通貨膨脹率)」增加,則是物價是飛升的,
譬如今年物價上漲率是2%,明年物價上漲率是4%,這是每年物價膨脹率多增加2%,
兩者並不相同,共通點是物價都是上升的。
--
身非菩提樹,心非明鏡台,
何必勤拂拭,難免惹塵埃
-----暴君
--
: 今天在寫題目的時候
: 碰到一個難題
: 想請教一下
: 物價上漲時
: 實質貨幣供給與實質貨幣需求
: 以及均衡利率有甚麼變化
: 那麼通貨膨脹率上升的時候呢
: 以及這兩者的異同
: 煩請板上高手解答一下
: 謝謝
這是作業吼!沒有自己的想法嗎?
設定:貨幣供給完全由中央銀行控制,貨幣需求由民眾持有,
建立利率與貨幣量的平面,描繪貨幣供需在上面。
貨幣供給屬於定值,Ms=M
而貨幣需求由民眾依所得與利率而選擇,與利率關係為負,所得為外生變數,Md=PL(y,r)
兩者相交為貨幣市場的均衡點,
由於貨幣供給是垂直線,貨幣量由貨幣供給決定,而利率則由兩者決定。
建構模型後,就能進行比較靜態分析了吧!貨幣市場均衡條件為M=PL(y,r)。
物價上漲相當於貨幣實質供給增加(把物價除到等號左邊),後面不用我說了吧...
通貨膨脹上升時,我的建議是可以當成物價上漲來看,但這不好。
應該建立動態模型,用完整凱因斯模型建立動態模型,但有點麻煩啦,
因為AS-AD模型的物價軸要改成物價膨脹率軸,而ISLM模型要改成名目利率軸,
討論起來方便些,我先確認再跟你討論吧!動態模型部分我不熟。
但可以用直覺想,物價膨脹相當於手中的貨幣沒價值了,當然會去搞投機吧,
搞投機一定會買債券,因為Keynes設定民眾資產以貨幣或債券持有,
此時,債券價格因超額需求而上升相對利率就下降囉,Keynes貨幣理論背後有債券市場。
另外,要知道「物價」上升可能指定額增加,譬如每年以2%上升,
而「物價膨脹率(通貨膨脹率)」增加,則是物價是飛升的,
譬如今年物價上漲率是2%,明年物價上漲率是4%,這是每年物價膨脹率多增加2%,
兩者並不相同,共通點是物價都是上升的。
--
身非菩提樹,心非明鏡台,
何必勤拂拭,難免惹塵埃
-----暴君
--
Tags:
經濟
All Comments

By Charlotte
at 2011-12-02T04:29
at 2011-12-02T04:29
Related Posts
公共財的邊際成本&貨幣供給

By Madame
at 2011-11-30T07:51
at 2011-11-30T07:51
進出口與本國貨幣供給需求

By Cara
at 2011-11-29T12:18
at 2011-11-29T12:18
公共財的邊際成本&貨幣供給

By Belly
at 2011-11-29T12:08
at 2011-11-29T12:08
公共財的邊際成本

By Edwina
at 2011-11-29T09:18
at 2011-11-29T09:18
進出口與本國貨幣供給需求

By Edwina
at 2011-11-29T01:58
at 2011-11-29T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