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環球台灣區董事長 杜英宗:銀行剩ꐠ… - 理財
By Erin
at 2007-01-16T00:43
at 2007-01-16T00:43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Insurance 看板]
作者: odem (退伍了) 看板: Insurance
標題: [新聞] 花旗環球台灣區董事長 杜英宗:銀行剩一半,你能保住飯碗?
時間: Tue Jan 16 00:42:18 2007
未來真正能生存的銀行,大概不到20家,面對這些改變,金融從業人員要乘勢而起,而不是拒絕改變。
現在很多年輕人進入金融業,第一個一定說:「我不要有業績的壓力!」但是,什麼行業沒有業績的壓力呢?要記得,如果沒有業績,你就沒有價值,價值是靠業績創造出來的。
身為salesman,你必須憑藉愈來愈豐富的專業知識,以及說服別人接受你產品和服務的能力,才能創造出附加價值。
我們常常有個錯誤的觀念,就是以為金融業是要去拉存款、信用卡。但事實上,這是一個充滿挑戰而且沒有國籍、需要不斷學習的產業。對金融從業人員來說,金融業的趨勢已經來臨,我們要做的是乘勢而起,而不是拒絕這個變化。
沒有特色 遲早關門
今天台灣的金融業,面臨了許多危機。以公股銀行來說,其五年內總共打消了7400億元的壞帳,台灣沒有任何一家銀行市值超過7400億元,如果以台灣2300萬人口來算,每個人平均要負擔的壞帳高達3萬2000元。
壞帳的問題雖已慢慢打消,但台灣的銀行卻是亞洲國家資產報酬率最差的。2006年台灣銀行資產報酬率是0.4%,今年預估是0.7%,遠低於亞洲國家平均1.2~1.3%。你看銀行拿出來的錢賺不到1%,各位的理財方式一定都比他們好。
還有就是市占率的問題。台灣前五大銀行的市占率只有35%,比較起新加坡三家銀行的市占率100%(半年內減半而成)、香港前五家占89%(以恆生銀行最大),我們還是有太多的銀行,需要進一步整合;因為銀行若是沒有整合,就無法達到一定的經濟規模,會變得很難經營。
另外,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雙卡風暴。它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同業惡性競爭,加上內部風險控管沒有建置好,還有代銷公司和申請人的造假,才造成這麼嚴重的問題。個人金融蕭條使得銀行將業務轉往企業金融或財富管理,又在這兩個部分產生惡性競爭。
台灣目前有四十一家銀行,主要可以分成四種:政府、外資、大型私人銀行、其他私人銀行。將來會成長的主要是外資和大型私人銀行,因為外資銀行開始併購台灣本土銀行,大型私人銀行也逐漸將其規模擴大。
其他的私人銀行我把它分成兩種,一是有差異化的私人銀行,一是沒有差異化的。有差異化的可以生存,沒有差異化的,即使沒被合併,經營不善也是早晚的問題。
因此,第一個趨勢是銀行競爭生態將大幅轉變。我認為五年後,金字塔頂端有兩到三家金控可能變成區域性的銀行;再者,有三到五家會成為國內的頂級銀行,接下來就是一些有利基的小規模銀行。我認為未來真正能生存的銀行,大概不到20家。
跨國銀行雖然分行數目少,但卻比台灣有幾百家分行的銀行賺得還多,像花旗、匯豐等會用全球的資源做後盾,台灣的金控如果還是四分五裂,將來怎麼跟他們拚?
另外,外資入主金控也是趨勢之一。像是奇異集團入主萬泰銀行,新橋進入台新,保誠進入玉山,新生銀行進入日盛,渣打買了新竹商銀,很多外資都在看台灣的銀行,他們對台灣銀行的前景還是很有信心的。
認同改變 不斷接招
同時,客戶的需求也在不斷地改變。以前銀行主要做存放款服務,現在則是財富管理為主;行銷以前是被動的,現在必須主動交叉銷售;管理方式從前是成本控制,現在則是提高生產力;對股東來講,從前是要增加收益和市場占有率,現在則講究資產創造、提高投資報酬率。
面對這些改變,金融從業人員要乘勢而起,而不是拒絕改變。我有一個親戚,在萬通當經理,萬通和中信銀合併後,本來要栽培他當分行經理,但他選擇多領三年的優退金離開,結果卻是多領三年的薪水,失業了四年。這告訴我們,在這個併購盛行的行業,要不斷地去追求新知,不斷地接受新的產品和新的挑戰。
--
作者: odem (退伍了) 看板: Insurance
標題: [新聞] 花旗環球台灣區董事長 杜英宗:銀行剩一半,你能保住飯碗?
時間: Tue Jan 16 00:42:18 2007
未來真正能生存的銀行,大概不到20家,面對這些改變,金融從業人員要乘勢而起,而不是拒絕改變。
現在很多年輕人進入金融業,第一個一定說:「我不要有業績的壓力!」但是,什麼行業沒有業績的壓力呢?要記得,如果沒有業績,你就沒有價值,價值是靠業績創造出來的。
身為salesman,你必須憑藉愈來愈豐富的專業知識,以及說服別人接受你產品和服務的能力,才能創造出附加價值。
我們常常有個錯誤的觀念,就是以為金融業是要去拉存款、信用卡。但事實上,這是一個充滿挑戰而且沒有國籍、需要不斷學習的產業。對金融從業人員來說,金融業的趨勢已經來臨,我們要做的是乘勢而起,而不是拒絕這個變化。
沒有特色 遲早關門
今天台灣的金融業,面臨了許多危機。以公股銀行來說,其五年內總共打消了7400億元的壞帳,台灣沒有任何一家銀行市值超過7400億元,如果以台灣2300萬人口來算,每個人平均要負擔的壞帳高達3萬2000元。
壞帳的問題雖已慢慢打消,但台灣的銀行卻是亞洲國家資產報酬率最差的。2006年台灣銀行資產報酬率是0.4%,今年預估是0.7%,遠低於亞洲國家平均1.2~1.3%。你看銀行拿出來的錢賺不到1%,各位的理財方式一定都比他們好。
還有就是市占率的問題。台灣前五大銀行的市占率只有35%,比較起新加坡三家銀行的市占率100%(半年內減半而成)、香港前五家占89%(以恆生銀行最大),我們還是有太多的銀行,需要進一步整合;因為銀行若是沒有整合,就無法達到一定的經濟規模,會變得很難經營。
另外,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雙卡風暴。它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同業惡性競爭,加上內部風險控管沒有建置好,還有代銷公司和申請人的造假,才造成這麼嚴重的問題。個人金融蕭條使得銀行將業務轉往企業金融或財富管理,又在這兩個部分產生惡性競爭。
台灣目前有四十一家銀行,主要可以分成四種:政府、外資、大型私人銀行、其他私人銀行。將來會成長的主要是外資和大型私人銀行,因為外資銀行開始併購台灣本土銀行,大型私人銀行也逐漸將其規模擴大。
其他的私人銀行我把它分成兩種,一是有差異化的私人銀行,一是沒有差異化的。有差異化的可以生存,沒有差異化的,即使沒被合併,經營不善也是早晚的問題。
因此,第一個趨勢是銀行競爭生態將大幅轉變。我認為五年後,金字塔頂端有兩到三家金控可能變成區域性的銀行;再者,有三到五家會成為國內的頂級銀行,接下來就是一些有利基的小規模銀行。我認為未來真正能生存的銀行,大概不到20家。
跨國銀行雖然分行數目少,但卻比台灣有幾百家分行的銀行賺得還多,像花旗、匯豐等會用全球的資源做後盾,台灣的金控如果還是四分五裂,將來怎麼跟他們拚?
另外,外資入主金控也是趨勢之一。像是奇異集團入主萬泰銀行,新橋進入台新,保誠進入玉山,新生銀行進入日盛,渣打買了新竹商銀,很多外資都在看台灣的銀行,他們對台灣銀行的前景還是很有信心的。
認同改變 不斷接招
同時,客戶的需求也在不斷地改變。以前銀行主要做存放款服務,現在則是財富管理為主;行銷以前是被動的,現在必須主動交叉銷售;管理方式從前是成本控制,現在則是提高生產力;對股東來講,從前是要增加收益和市場占有率,現在則講究資產創造、提高投資報酬率。
面對這些改變,金融從業人員要乘勢而起,而不是拒絕改變。我有一個親戚,在萬通當經理,萬通和中信銀合併後,本來要栽培他當分行經理,但他選擇多領三年的優退金離開,結果卻是多領三年的薪水,失業了四年。這告訴我們,在這個併購盛行的行業,要不斷地去追求新知,不斷地接受新的產品和新的挑戰。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請問保誠的投資型保單如何規劃較好
By Emily
at 2007-01-16T00:08
at 2007-01-16T00:08
國泰人壽的創丁
By William
at 2007-01-15T23:52
at 2007-01-15T23:52
想請教優惠存款和零存整付
By Gilbert
at 2007-01-15T22:29
at 2007-01-15T22:29
我到底要如何存錢?
By Hedda
at 2007-01-15T15:23
at 2007-01-15T15:23
有兩千萬現金資產,可以退休了嗎?
By Genevieve
at 2007-01-15T12:19
at 2007-01-15T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