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貸還信貸 - 貸款

By Agnes
at 2015-05-07T23:58
at 2015-05-07T23:58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watersea (水夕)》之銘言:
: 不好意思,想問個問題
: 一個多月前向遠東申請一筆15萬的信貸,開辦費6500利率12%,一個月繳2600多(本+利)
: 當時幫我辦的專員小姐表示我條件不好,所以利率高,有貸下來就該偷笑T_T
: 我是社會新鮮人,申辦時工作年資僅三個月,信用卡使用一個月,前三個月薪水(本薪25000+加班費)分別為25000、28000、34000,無負債,信用是空白
: 專用幫我設定三個月後想清償可以去找她,她要幫我貸低一點的利率然後額度可以更高,來用信貸還信貸
: 想請問版上的專家們,這有陷阱嗎?我朋友叫我不要,怕被信貸搞死
: 因為身邊朋友都說利率實在是太高,所以對該專員失去信心(但條件不好真的是事實…)
通常業務溝通時不會向客戶徵詢得太詳盡,真實世界裡頭存在太多考量、太多選項,
會增加客戶作決定的困難,這不一定是業務希望的。
很多人向業務人員提問,期待業務給的回應不是評估跟選項,
而是保證,保證利率多低,保證過件,保證額度之類。
基本上業務能提供的是個人基於從業經驗對案件的考量,
依自家銀行規定規劃方案作為客戶的選項之一。
銀行這麼多,從業人員這麼多,為了案件能拿到自己手上,大家都很努力。
有時候業務人員提供的評估與選項,變得很有限,
聽起來、看起來,很像是承諾與保證就是了。
一個滿口承諾的業務,跟一個沒把握,考慮很多的業務,
誰比較可信?其實真的很難分辨。
業務多只是問一下有沒有符合門檻,(有無薪轉.勞保.年資多久...)
符不符合22倍上限規範,貸款支出/收入的比例會不會太高,
甚至於也有問都不問先騙進來再講的業務,不分青紅皂白都報一樣條件的。
提供的評估與選項變少一點正面一點,客戶感覺起來,就會比較像承諾與保證。
招攬時業務都會盡可能把核貸條件開得寬鬆優惠點,
但審核人員審理案件不一定會跟業務端相同,
這之間的落差有時很小有時很大,很少人會沒事就辦個貸款看看,
偶爾送件一次,遇到落差大的結果,免不了會讓申請人有受騙上當的感覺。
如果業務事先完全沒告知,結果出來完全兩樣,那業務人員很明顯失職。
如果業務人員事先有溝通,至少有告知有不確定性/困難點,
客戶接受了決定送件,核下來還是覺得有落差很受傷,真的很難說誰對誰錯。
業務人員會希望客戶相信他們對案件過程有相當份量的影響權,
(不然找誰辦都沒差,不是嘛?)
客戶也希望業務人員(或者坊間代辦公司的仲介)有這樣的影響力;
但很遺憾,事實並不是全然如此。
業務的立場並不是完全跟客戶一致,親疏有別,
很多時候只能看到一部分事實,也只會講出一部分的話,
你在意貸款條件,他在意自己業績;
大家都希望別人多為自己著想,這是人之常情。
業務上班接觸客戶是做生意,不是百分百出於真心,也說不上虛偽就是了。
畢竟每天只想"做生意"不想"交朋友",或者每天只想"交朋友"不想"做生意",
業務這條路大概都走不久。有種東西叫雙贏。
關於"交朋友"跟"做生意"的比例,
每個業務內心都有自己的底線,有些業務作得越久那條線就越模糊,有些不會。
也許這就是有的業務人員在某些時點、作得特別成功的原因?
不好意思沒針對你的狀況作直接回覆,只是借文發一下自己想法。
作決定前先討論,聽聽對方怎麼說,不要預設對方講出你想聽的話。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知道自己有哪些選項,可能的最好結果與最壞結果,業務處理事情與溝通的習慣。
我覺得這樣多少會對評估有幫助,至少你知道自己的選擇是怎麼做出來的,
可以避開一些跟你不對盤的人(他們不一定是壞人或爛業務),
可以避掉你絕對不想遇到的最壞結果,
對客戶自己跟那些業務員來說,都很公平。
--
: 不好意思,想問個問題
: 一個多月前向遠東申請一筆15萬的信貸,開辦費6500利率12%,一個月繳2600多(本+利)
: 當時幫我辦的專員小姐表示我條件不好,所以利率高,有貸下來就該偷笑T_T
: 我是社會新鮮人,申辦時工作年資僅三個月,信用卡使用一個月,前三個月薪水(本薪25000+加班費)分別為25000、28000、34000,無負債,信用是空白
: 專用幫我設定三個月後想清償可以去找她,她要幫我貸低一點的利率然後額度可以更高,來用信貸還信貸
: 想請問版上的專家們,這有陷阱嗎?我朋友叫我不要,怕被信貸搞死
: 因為身邊朋友都說利率實在是太高,所以對該專員失去信心(但條件不好真的是事實…)
通常業務溝通時不會向客戶徵詢得太詳盡,真實世界裡頭存在太多考量、太多選項,
會增加客戶作決定的困難,這不一定是業務希望的。
很多人向業務人員提問,期待業務給的回應不是評估跟選項,
而是保證,保證利率多低,保證過件,保證額度之類。
基本上業務能提供的是個人基於從業經驗對案件的考量,
依自家銀行規定規劃方案作為客戶的選項之一。
銀行這麼多,從業人員這麼多,為了案件能拿到自己手上,大家都很努力。
有時候業務人員提供的評估與選項,變得很有限,
聽起來、看起來,很像是承諾與保證就是了。
一個滿口承諾的業務,跟一個沒把握,考慮很多的業務,
誰比較可信?其實真的很難分辨。
業務多只是問一下有沒有符合門檻,(有無薪轉.勞保.年資多久...)
符不符合22倍上限規範,貸款支出/收入的比例會不會太高,
甚至於也有問都不問先騙進來再講的業務,不分青紅皂白都報一樣條件的。
提供的評估與選項變少一點正面一點,客戶感覺起來,就會比較像承諾與保證。
招攬時業務都會盡可能把核貸條件開得寬鬆優惠點,
但審核人員審理案件不一定會跟業務端相同,
這之間的落差有時很小有時很大,很少人會沒事就辦個貸款看看,
偶爾送件一次,遇到落差大的結果,免不了會讓申請人有受騙上當的感覺。
如果業務事先完全沒告知,結果出來完全兩樣,那業務人員很明顯失職。
如果業務人員事先有溝通,至少有告知有不確定性/困難點,
客戶接受了決定送件,核下來還是覺得有落差很受傷,真的很難說誰對誰錯。
業務人員會希望客戶相信他們對案件過程有相當份量的影響權,
(不然找誰辦都沒差,不是嘛?)
客戶也希望業務人員(或者坊間代辦公司的仲介)有這樣的影響力;
但很遺憾,事實並不是全然如此。
業務的立場並不是完全跟客戶一致,親疏有別,
很多時候只能看到一部分事實,也只會講出一部分的話,
你在意貸款條件,他在意自己業績;
大家都希望別人多為自己著想,這是人之常情。
業務上班接觸客戶是做生意,不是百分百出於真心,也說不上虛偽就是了。
畢竟每天只想"做生意"不想"交朋友",或者每天只想"交朋友"不想"做生意",
業務這條路大概都走不久。有種東西叫雙贏。
關於"交朋友"跟"做生意"的比例,
每個業務內心都有自己的底線,有些業務作得越久那條線就越模糊,有些不會。
也許這就是有的業務人員在某些時點、作得特別成功的原因?
不好意思沒針對你的狀況作直接回覆,只是借文發一下自己想法。
作決定前先討論,聽聽對方怎麼說,不要預設對方講出你想聽的話。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知道自己有哪些選項,可能的最好結果與最壞結果,業務處理事情與溝通的習慣。
我覺得這樣多少會對評估有幫助,至少你知道自己的選擇是怎麼做出來的,
可以避開一些跟你不對盤的人(他們不一定是壞人或爛業務),
可以避掉你絕對不想遇到的最壞結果,
對客戶自己跟那些業務員來說,都很公平。
--
All Comments

By Liam
at 2015-05-08T01:49
at 2015-05-08T01:49

By Candice
at 2015-05-11T21:24
at 2015-05-11T21:24

By Quanna
at 2015-05-12T08:08
at 2015-05-12T08:08

By Hazel
at 2015-05-16T07:00
at 2015-05-16T07:00

By Barb Cronin
at 2015-05-18T00:47
at 2015-05-18T00:47
Related Posts
個人信貸30萬

By Margaret
at 2015-05-07T23:43
at 2015-05-07T23:43
新竹永豐房貸需求

By Zora
at 2015-05-07T23:34
at 2015-05-07T23:34
版上的業務大大們幫忙看一下

By Lucy
at 2015-05-07T23:27
at 2015-05-07T23:27
感謝 三信陳先生

By Edwina
at 2015-05-07T23:05
at 2015-05-07T23:05
推薦台北遠銀呂先生(ABC180)

By Quintina
at 2015-05-07T22:28
at 2015-05-07T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