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經濟成長、薪資卻停滯?從數據分析 - 股票
By Oscar
at 2020-11-23T17:20
at 2020-11-23T17:20
Table of Contents
1.原文連結: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359775
2.原文內容:
為什麼經濟成長、薪資卻停滯?從數據分析看見臺灣經濟發展的突破點
根據主計總處的資料,台灣在 2002 年以前,每工時實質 GDP 與每工時實質薪資成長趨
勢類似,但 2002 年以後,實質 GDP 持續成長,而實質薪資的成長卻幾近停滯。這是為
什麼呢?
生產力 vs 購買力
中研院經濟所的楊子霆助研究員,分析實際數據發現: 實質 GDP 僅能反映國內生產數量
,不代表國民消費能力,特別是近 15 年來,臺灣經濟仰賴「資通訊產業」出口,其生產
品價格在全球競爭下越來越低,而大眾想消費的民生物品,卻因「原油價格上漲」越來越
高,這造成「實質薪資」的成長大幅落後「實質 GDP」的成長。若要突破關卡,強化發展
以人才價值為主的產業,是改變現有困境的方向之一。
問:為什麼臺灣 GDP 持續成長,薪資卻沒有跟著成長?
近 15 年來,臺灣經濟發展有個很奇特的現象,就是實質 GDP (亦即實質產出)持續成
長,但實質薪資卻停滯。根據主計總處的資料,在 2002 年以前,每工時實質 GDP 與每
工時實質薪資成長趨勢類似,但 2002 年以後,實質 GDP 持續成長,而實質薪資的成長
卻幾近停滯。
https://imgur.com/5RURKCd.jpg
圖:2002 年以前,勞動生產力與實質薪資的成長走勢其實是亦步亦趨。然而 2002 年以後
,勞動生產力仍成長,實質薪資成長卻幾近停滯甚至為負。
許多人認為這個現象代表經濟成長果實分配給「受僱勞工」的比率越來越少,即「受僱人
員報酬」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亦即勞動報酬份額)下降。但我們檢視實際資料發
現,勞動報酬份額的確從 1990 年代初期開始下滑,但在實質薪資開始停滯的期間,亦
即 2002 年以後,就停止下降趨勢,在 42% 上下波動。換句話說,勞動報酬份額的變化
可能難以解釋近 15 年來為何臺灣「實質 GDP 」與「實質薪資」會出現這麼大的成長差
異。
https://imgur.com/B8GMNPb.jpg
圖:多數人「直覺上」認為這反映勞動報酬份額下滑。但根據資料顯示,勞動報酬份額在
2002 年後停止下降趨勢,且在 42% 上下波動。因此,勞動報酬份額可能並非造成「勞動
生產力」與「實質薪資」成長脫勾擴大的主因。
造成近年臺灣出現實質 GDP 成長,但實質薪資停滯現象的原因,可能不是勞動報酬份額
下滑。
首先,大家通常只關注當期領到、可以立即用來消費的「薪資報酬」。但隨全民健保、勞
退新制的實施,「非薪資報酬」的比例越來越高,例如勞健保、退休金提撥,也是「勞動
報酬」的一部分,但卻沒算在實質薪資之內。忽略這部分的變化,會高估實質薪資成長「
落後」實質 GDP 成長的幅度。
https://imgur.com/lcgA6vc.jpg
圖:勞動報酬包含「薪資」及「非薪資報酬」。非薪資報酬包含:雇主為員工支付的保險
費、退休準備金提撥、資遣費、職工福利金等等。此圖顯示,「薪資報酬」比例逐漸下降
,代表「非薪資報酬」比例一直上漲。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忽略「實質 GDP 」與「實質薪資」其實是兩個不同的經濟概念。實
質 GDP 衡量的是「生產力」,旨在估算國內「生產」數量,而實質薪資則衡量「購買力
」,代表勞工薪資所能換取的「消費」數量。為了跨年度比較,實質 GDP 與實質薪資都
是排除「物價變動因素」後產生,如此才能正確比較各年間的國內生產力(亦即實質
GDP )、與勞工購買力(亦即實質薪資)。
每工時實質 GDP 代表「每單位勞動所帶來的生產量」,而每工時實質薪資代表「每單位
勞動的薪資可以換到的消費量」。
因此,這兩個經濟變數在計算過程中,是除以不同的價格指數進行物價調整──「GDP 平
減指數」與「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前者代表的是「生產品價格」,後者代表的是
「消費品價格」。臺灣大約在 2002 年後, GDP 平減指數(生產品價格)出現衰退(下
圖綠線),而 CPI (消費品價格)持續上漲(下圖黃線),我們發現這讓以 CPI 進行物
價調整的實質薪資的成長「大幅落後」以 GDP 平減指數進行物價調整的實質 GDP 的成長
。
https://imgur.com/ryGr2A8.jpg
圖:臺灣從 2002 年開始, GDP 平減指數一直下跌,然而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卻持
續上漲。也就是說,我們生產的產品變賣成現金,越來越不夠買到想要的東西。
「生產品價格」(GDP 平減指數)越來越低,而「消費品價格」(CPI) 越來越高,才是
造成實質薪資成長「落後」實質 GDP 成長的主因。
進一步探索 GDP 平減指數下降,但 CPI 卻上升的原因,我們發現這個現象反映臺灣貿易
條件的惡化,亦即「出口商品價格下滑」與「進口商品價格上漲」。過去 20 年來,臺灣
產業結構有很大的轉變。在 1998 年,資通訊產業占工業產出的比重大概是 16% ,到了
2014 年,已提升到 42%;但很不幸地,我們押寶的資通訊產業,競爭十分激烈,產品價
格在這段期間也跌掉了 50%,這可能是我國生產與出口產品價格下跌的重要因素。而消費
與進口商品價格的上漲,則是由於原油價格在 2002 年後的飆漲所帶動。
https://imgur.com/carLll5.jpg
圖:近 20 年來臺灣的出口主要依賴「資通訊產業」,2000 年之後由於資通訊產業激烈競
爭,資通訊產品價格下跌約 50%,以致臺灣整體輸出的產品價格也隨之降低。
https://imgur.com/w89stat.jpg
圖:隨著原油進口價格上漲,輸入的物品價格也跟著上漲。
總的來說,過去 15 年臺灣的生產力雖然增加(亦即實質 GDP 成長,見下圖綠線),但
卻是奠基在生產越來越低價的產品上,而民生消費物價因為原油價格飆漲,越來越貴。因
此,如果我們將 GDP 改用消費品價格 (CPI) 做物價調整(見下圖黃線),則會發現台
灣國內生產所能換到的消費量(亦即 GDP 的購買力)也如同實質薪資在 2002 年後出現
停滯現象。
https://imgur.com/s5Da3Xc.jpg
圖:2002 年後,實質 GDP 雖持續成長,但卻是奠基在生產越來越低價的產品上。若 GDP
改以 CPI 調整物價,藉此反映 GDP 的購買力,可以發現如同實質薪資,早已停止成長。
綜合以上數據,以國內產出的購買力來看,臺灣的經濟早已出現停滯,也難怪實質薪資不
會成長。
問:「重新分配」能縮小薪資與經濟成長的差距嗎?
大家會很直觀想到「分配問題」,也就是經濟成長果實沒有分配給勞工。但從前面提到的
資料來看,勞動報酬份額在過去 15 年其實沒有太大變化,而且不論是薪資或 GDP ,只
要是從購買力(即以 CPI 做物價調整)的角度來看,都是呈現停滯。所以要改善目前經
濟狀況,問題的關鍵可能不在於 GDP 如何分配,而是在於如何把 GDP 的餅做大,發展附
加價值高的產業,以擺脫低價競爭的循環。
問:同樣依賴「資通訊產業」的南韓,也有這種情況嗎?
南韓的工業與臺灣有類似的問題,實質薪資的成長落後實質 GDP 的成長,原因在於南韓
也是發展價格跌很快的「資通訊產業」,但南韓整體實質薪資的成長卻沒有落後實質
GDP 的成長太多,差別在南韓的「服務業」經濟表現很強。
https://imgur.com/GCfFwrm.jpg
圖:臺灣和南韓工業部門類似,實質薪資的成長皆大幅落後實質GDP的成長,但南韓服務業
不論是實質GDP與實質薪資都在成長,反觀台灣服務業,實質GDP與實質薪資都是停滯。
南韓的服務業,無論是生產力或是薪資都是明顯成長的狀態,也許跟醫療、教育、影視與
觀光產業外銷有關。例如:招攬外國人到南韓進行醫美服務,開放外國學校在南韓設立分
校、吸引外國人來就讀。
而臺灣的服務業,不論生產力或實質薪資從 2002 年之後就幾乎全面停滯。臺灣政府可借
鏡南韓,從發展服務業來突破經濟困境。加強發展附加價值高的產業,把 GDP 的餅做大
,才有機會提高薪資。
臺灣的服務業大多依靠內需,如何擴大服務貿易,像是吸引外國觀光客來台灣消費。另外
,臺灣也許可以有條件地開放,讓更多外國人來消費醫療服務,但前提當然是要解決血汗
醫療、醫療人手不足等問題。最後,臺灣教育法規的限制非常嚴格,國外大學沒辦法在臺
灣設立分校,所以國外的資金沒辦法流入、讓教育環境的品質再提升。
問:稅制改革,可以促進勞工就業情況嗎?
2008 年馬英九競選總統時,曾仿效美國提出「勞動所得稅扣抵制 (Earned Income Tax
Credit, 簡稱 EITC) 」 作為政見。
美國是第一個實施 EITC 的國家,這個制度的前身是經濟學家想推動「負所得稅制」,就
是如果你沒有工作、或是工作所得為零,政府應該退你稅、也就是給你錢,顧名思義變成
負的所得稅制。
「負所得稅制」類似補助失業者津貼的概念,這個制度可以在「財政部」直接辦理,不需
要在「內政部」另設一個福利單位來補貼失業者與低收入戶,讓施政更方便,所以它能降
低許多行政成本。但許多人會覺得,這個制度是讓沒工作的人不勞而獲,所以引起很大反
彈。因此,EITC 改良「負所得稅制」的做法,補貼未達到標準的工作者,但前提是「你
一定要有工作」。
https://imgur.com/fSiQAQ9.jpg
圖:根據美國 2007 年 EITC 資料所繪製的圖表。只要有工作收入的家庭就可以領到補貼
,補貼的金額,與工作收入、家庭狀況、子女數量有關。
上圖顯示,家庭年收入為零者無法取得補貼,不過有收入後可以拿到的補貼金額,最高點
在家庭年收入為 10,000 美元左右的家庭,可以拿到約 4,500 美元的補貼,這筆補貼約
佔低所得家庭年收入的 45% ,金額並不少。圖表也顯示,是否結婚與小孩數量也會影響
補貼的金額,一直到家庭年收入達到 40,000 美元後,就不再補貼,只剩下課稅。
EITC 制度的用意,是鼓勵貧窮的家庭要去工作,有工作才有補貼可以拿。也有研究發現
此政策的確提高美國貧窮人口的勞動供給,尤其是婦女的部份。
在美國家庭中,男性大多數都有工作,女性則不一定,但此制度施行後,如果家庭收入變
多,能領到的補貼也會增加,因而鼓勵未就業的女性也投入勞動市場。
我想知道的是,這些美國家庭領到補貼後,他們的勞動供給會產生什麼變化? EITC 多在
每年二月發放補貼,我發現當這些家庭一次領到佔年收入近 50% 的補貼金時,他們的勞
動供給產生變化,家中的女性就不去工作了,尤其在家中男性有工作的情況下。持續一段
時間後,女性才又重返就業市場。
從研究中可以理解的是,這些領到補貼的家庭多是貧窮的家庭,他們手上的現金不足。因
為現金不足,導致信用狀況可能也不佳,所以也無法借錢,甚至可能到處負債。
對這些貧窮家庭中的婦女來說,工作也許不是她們的最適選擇,但因為錢不夠用,所以只
好不斷去兼職、打工,直到二月份拿到這一大筆補貼金,才能好好休息,等到錢花完了,
才又必須開始工作。我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這些低收入家庭中,手頭可動用現金是非常緊繃
的。
美國有些研究也發現,這些家庭在二月份拿到錢後,家庭消費金額變高;我的發現是勞動
供給變低。這是一致的,沒有工作後,休閒時間變多了,就會產生消費行為。無論是在消
費面或是勞動面的發現,其實都反映了低收入家庭的困境,沒錢就沒辦法消費、也無法在
想休息的時候減少工作。
因此,若要實行 EITC 制度,不應該集中在某個月份發放補貼金,因為這些家庭就是缺錢
,應該平均分散在每個月發放,讓他們可以在需要時使用。
馬英九執政後,原本也想實施 EITC 制度,財政部與內政部就去調查哪些人符合資格,從
資料去看哪些人報的稅很少、或是所得很低,結果發現有許多中小企業及工廠的老闆都符
合資格,這顯示了許多人報稅不確實、隱匿所得。因此引起社會一片譁然與反對,取消了
這個政策。
由於臺灣的產業結構與美國不同,臺灣有許多中小企業與自營工作者,在申報收入時也許
不是那麼確實,導致無法用報稅資料來了解是哪些人可以取得補助。也許政府應該用其他
數據資料來作判斷,先釐清領取資格,才不會有不公平的情況產生。
EITC 在美國是一項成功的政策,既能鼓勵就業、又能補貼低收入家庭,英國與北歐國家
也陸續效法實施。臺灣需要調整的是補貼的審查資格、發放補貼的頻率。
問:開放移民、移工,是否會與臺灣人搶飯碗?
臺灣的人才一直出去,但很少人進來,這跟我們嚴格的移民政策有關。大家顧慮的是在「
同一塊餅」當中去競爭,但如果是邀請這些人來一起「把餅做大」,大家都能享有比較多
的利益。特別是不要限制一定要「白領移民」,臺灣用太多「單一的標準」做篩選。
如果一定要用學歷跟薪資來做標準,像王永慶或郭台銘這些人在成為大老闆前,都不符合
篩選資格。
開放多元的人才移居臺灣,未來也許有機會替臺灣帶來新的發展機會,突破當今產業的瓶
頸。儘管不知道會不會成功,但不同國家的人至少帶來新的可能性。臺灣面對少子化與人
才外流的現況,需要借助移民、移工的智慧與人力,就像美國向全世界借大腦一樣。
也許可以先把在臺的外籍配偶政策改得更友善,基於人道的考量,這個部分應該民眾的支
持度會比較高,甚至讓在臺工作外國人的配偶也能取得居留證。當家人都在這塊土地上,
就會更無後顧之憂地、願意一起在這裡努力。
問:研究需分析臺灣許多不足之處,會因此絕望嗎?
薪水不高、生活辛苦,的確是臺灣需要改善的地方。但臺灣社會是很動態、很有活力的,
人民有機會發聲爭取,甚至有可能作出改變,我相信臺灣還是會越來越好
3.心得/評論:
此文為自由評論網摘自《經濟成長、薪資停滯?初探臺灣實質薪資與勞動生產力脫勾的成
因》 一文,內文點出薪資沒有成長的原因,也點出台灣的問題。
--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359775
2.原文內容:
為什麼經濟成長、薪資卻停滯?從數據分析看見臺灣經濟發展的突破點
根據主計總處的資料,台灣在 2002 年以前,每工時實質 GDP 與每工時實質薪資成長趨
勢類似,但 2002 年以後,實質 GDP 持續成長,而實質薪資的成長卻幾近停滯。這是為
什麼呢?
生產力 vs 購買力
中研院經濟所的楊子霆助研究員,分析實際數據發現: 實質 GDP 僅能反映國內生產數量
,不代表國民消費能力,特別是近 15 年來,臺灣經濟仰賴「資通訊產業」出口,其生產
品價格在全球競爭下越來越低,而大眾想消費的民生物品,卻因「原油價格上漲」越來越
高,這造成「實質薪資」的成長大幅落後「實質 GDP」的成長。若要突破關卡,強化發展
以人才價值為主的產業,是改變現有困境的方向之一。
問:為什麼臺灣 GDP 持續成長,薪資卻沒有跟著成長?
近 15 年來,臺灣經濟發展有個很奇特的現象,就是實質 GDP (亦即實質產出)持續成
長,但實質薪資卻停滯。根據主計總處的資料,在 2002 年以前,每工時實質 GDP 與每
工時實質薪資成長趨勢類似,但 2002 年以後,實質 GDP 持續成長,而實質薪資的成長
卻幾近停滯。
https://imgur.com/5RURKCd.jpg
圖:2002 年以前,勞動生產力與實質薪資的成長走勢其實是亦步亦趨。然而 2002 年以後
,勞動生產力仍成長,實質薪資成長卻幾近停滯甚至為負。
許多人認為這個現象代表經濟成長果實分配給「受僱勞工」的比率越來越少,即「受僱人
員報酬」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亦即勞動報酬份額)下降。但我們檢視實際資料發
現,勞動報酬份額的確從 1990 年代初期開始下滑,但在實質薪資開始停滯的期間,亦
即 2002 年以後,就停止下降趨勢,在 42% 上下波動。換句話說,勞動報酬份額的變化
可能難以解釋近 15 年來為何臺灣「實質 GDP 」與「實質薪資」會出現這麼大的成長差
異。
https://imgur.com/B8GMNPb.jpg
圖:多數人「直覺上」認為這反映勞動報酬份額下滑。但根據資料顯示,勞動報酬份額在
2002 年後停止下降趨勢,且在 42% 上下波動。因此,勞動報酬份額可能並非造成「勞動
生產力」與「實質薪資」成長脫勾擴大的主因。
造成近年臺灣出現實質 GDP 成長,但實質薪資停滯現象的原因,可能不是勞動報酬份額
下滑。
首先,大家通常只關注當期領到、可以立即用來消費的「薪資報酬」。但隨全民健保、勞
退新制的實施,「非薪資報酬」的比例越來越高,例如勞健保、退休金提撥,也是「勞動
報酬」的一部分,但卻沒算在實質薪資之內。忽略這部分的變化,會高估實質薪資成長「
落後」實質 GDP 成長的幅度。
https://imgur.com/lcgA6vc.jpg
圖:勞動報酬包含「薪資」及「非薪資報酬」。非薪資報酬包含:雇主為員工支付的保險
費、退休準備金提撥、資遣費、職工福利金等等。此圖顯示,「薪資報酬」比例逐漸下降
,代表「非薪資報酬」比例一直上漲。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忽略「實質 GDP 」與「實質薪資」其實是兩個不同的經濟概念。實
質 GDP 衡量的是「生產力」,旨在估算國內「生產」數量,而實質薪資則衡量「購買力
」,代表勞工薪資所能換取的「消費」數量。為了跨年度比較,實質 GDP 與實質薪資都
是排除「物價變動因素」後產生,如此才能正確比較各年間的國內生產力(亦即實質
GDP )、與勞工購買力(亦即實質薪資)。
每工時實質 GDP 代表「每單位勞動所帶來的生產量」,而每工時實質薪資代表「每單位
勞動的薪資可以換到的消費量」。
因此,這兩個經濟變數在計算過程中,是除以不同的價格指數進行物價調整──「GDP 平
減指數」與「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前者代表的是「生產品價格」,後者代表的是
「消費品價格」。臺灣大約在 2002 年後, GDP 平減指數(生產品價格)出現衰退(下
圖綠線),而 CPI (消費品價格)持續上漲(下圖黃線),我們發現這讓以 CPI 進行物
價調整的實質薪資的成長「大幅落後」以 GDP 平減指數進行物價調整的實質 GDP 的成長
。
https://imgur.com/ryGr2A8.jpg
圖:臺灣從 2002 年開始, GDP 平減指數一直下跌,然而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卻持
續上漲。也就是說,我們生產的產品變賣成現金,越來越不夠買到想要的東西。
「生產品價格」(GDP 平減指數)越來越低,而「消費品價格」(CPI) 越來越高,才是
造成實質薪資成長「落後」實質 GDP 成長的主因。
進一步探索 GDP 平減指數下降,但 CPI 卻上升的原因,我們發現這個現象反映臺灣貿易
條件的惡化,亦即「出口商品價格下滑」與「進口商品價格上漲」。過去 20 年來,臺灣
產業結構有很大的轉變。在 1998 年,資通訊產業占工業產出的比重大概是 16% ,到了
2014 年,已提升到 42%;但很不幸地,我們押寶的資通訊產業,競爭十分激烈,產品價
格在這段期間也跌掉了 50%,這可能是我國生產與出口產品價格下跌的重要因素。而消費
與進口商品價格的上漲,則是由於原油價格在 2002 年後的飆漲所帶動。
https://imgur.com/carLll5.jpg
圖:近 20 年來臺灣的出口主要依賴「資通訊產業」,2000 年之後由於資通訊產業激烈競
爭,資通訊產品價格下跌約 50%,以致臺灣整體輸出的產品價格也隨之降低。
https://imgur.com/w89stat.jpg
圖:隨著原油進口價格上漲,輸入的物品價格也跟著上漲。
總的來說,過去 15 年臺灣的生產力雖然增加(亦即實質 GDP 成長,見下圖綠線),但
卻是奠基在生產越來越低價的產品上,而民生消費物價因為原油價格飆漲,越來越貴。因
此,如果我們將 GDP 改用消費品價格 (CPI) 做物價調整(見下圖黃線),則會發現台
灣國內生產所能換到的消費量(亦即 GDP 的購買力)也如同實質薪資在 2002 年後出現
停滯現象。
https://imgur.com/s5Da3Xc.jpg
圖:2002 年後,實質 GDP 雖持續成長,但卻是奠基在生產越來越低價的產品上。若 GDP
改以 CPI 調整物價,藉此反映 GDP 的購買力,可以發現如同實質薪資,早已停止成長。
綜合以上數據,以國內產出的購買力來看,臺灣的經濟早已出現停滯,也難怪實質薪資不
會成長。
問:「重新分配」能縮小薪資與經濟成長的差距嗎?
大家會很直觀想到「分配問題」,也就是經濟成長果實沒有分配給勞工。但從前面提到的
資料來看,勞動報酬份額在過去 15 年其實沒有太大變化,而且不論是薪資或 GDP ,只
要是從購買力(即以 CPI 做物價調整)的角度來看,都是呈現停滯。所以要改善目前經
濟狀況,問題的關鍵可能不在於 GDP 如何分配,而是在於如何把 GDP 的餅做大,發展附
加價值高的產業,以擺脫低價競爭的循環。
問:同樣依賴「資通訊產業」的南韓,也有這種情況嗎?
南韓的工業與臺灣有類似的問題,實質薪資的成長落後實質 GDP 的成長,原因在於南韓
也是發展價格跌很快的「資通訊產業」,但南韓整體實質薪資的成長卻沒有落後實質
GDP 的成長太多,差別在南韓的「服務業」經濟表現很強。
https://imgur.com/GCfFwrm.jpg
圖:臺灣和南韓工業部門類似,實質薪資的成長皆大幅落後實質GDP的成長,但南韓服務業
不論是實質GDP與實質薪資都在成長,反觀台灣服務業,實質GDP與實質薪資都是停滯。
南韓的服務業,無論是生產力或是薪資都是明顯成長的狀態,也許跟醫療、教育、影視與
觀光產業外銷有關。例如:招攬外國人到南韓進行醫美服務,開放外國學校在南韓設立分
校、吸引外國人來就讀。
而臺灣的服務業,不論生產力或實質薪資從 2002 年之後就幾乎全面停滯。臺灣政府可借
鏡南韓,從發展服務業來突破經濟困境。加強發展附加價值高的產業,把 GDP 的餅做大
,才有機會提高薪資。
臺灣的服務業大多依靠內需,如何擴大服務貿易,像是吸引外國觀光客來台灣消費。另外
,臺灣也許可以有條件地開放,讓更多外國人來消費醫療服務,但前提當然是要解決血汗
醫療、醫療人手不足等問題。最後,臺灣教育法規的限制非常嚴格,國外大學沒辦法在臺
灣設立分校,所以國外的資金沒辦法流入、讓教育環境的品質再提升。
問:稅制改革,可以促進勞工就業情況嗎?
2008 年馬英九競選總統時,曾仿效美國提出「勞動所得稅扣抵制 (Earned Income Tax
Credit, 簡稱 EITC) 」 作為政見。
美國是第一個實施 EITC 的國家,這個制度的前身是經濟學家想推動「負所得稅制」,就
是如果你沒有工作、或是工作所得為零,政府應該退你稅、也就是給你錢,顧名思義變成
負的所得稅制。
「負所得稅制」類似補助失業者津貼的概念,這個制度可以在「財政部」直接辦理,不需
要在「內政部」另設一個福利單位來補貼失業者與低收入戶,讓施政更方便,所以它能降
低許多行政成本。但許多人會覺得,這個制度是讓沒工作的人不勞而獲,所以引起很大反
彈。因此,EITC 改良「負所得稅制」的做法,補貼未達到標準的工作者,但前提是「你
一定要有工作」。
https://imgur.com/fSiQAQ9.jpg
圖:根據美國 2007 年 EITC 資料所繪製的圖表。只要有工作收入的家庭就可以領到補貼
,補貼的金額,與工作收入、家庭狀況、子女數量有關。
上圖顯示,家庭年收入為零者無法取得補貼,不過有收入後可以拿到的補貼金額,最高點
在家庭年收入為 10,000 美元左右的家庭,可以拿到約 4,500 美元的補貼,這筆補貼約
佔低所得家庭年收入的 45% ,金額並不少。圖表也顯示,是否結婚與小孩數量也會影響
補貼的金額,一直到家庭年收入達到 40,000 美元後,就不再補貼,只剩下課稅。
EITC 制度的用意,是鼓勵貧窮的家庭要去工作,有工作才有補貼可以拿。也有研究發現
此政策的確提高美國貧窮人口的勞動供給,尤其是婦女的部份。
在美國家庭中,男性大多數都有工作,女性則不一定,但此制度施行後,如果家庭收入變
多,能領到的補貼也會增加,因而鼓勵未就業的女性也投入勞動市場。
我想知道的是,這些美國家庭領到補貼後,他們的勞動供給會產生什麼變化? EITC 多在
每年二月發放補貼,我發現當這些家庭一次領到佔年收入近 50% 的補貼金時,他們的勞
動供給產生變化,家中的女性就不去工作了,尤其在家中男性有工作的情況下。持續一段
時間後,女性才又重返就業市場。
從研究中可以理解的是,這些領到補貼的家庭多是貧窮的家庭,他們手上的現金不足。因
為現金不足,導致信用狀況可能也不佳,所以也無法借錢,甚至可能到處負債。
對這些貧窮家庭中的婦女來說,工作也許不是她們的最適選擇,但因為錢不夠用,所以只
好不斷去兼職、打工,直到二月份拿到這一大筆補貼金,才能好好休息,等到錢花完了,
才又必須開始工作。我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這些低收入家庭中,手頭可動用現金是非常緊繃
的。
美國有些研究也發現,這些家庭在二月份拿到錢後,家庭消費金額變高;我的發現是勞動
供給變低。這是一致的,沒有工作後,休閒時間變多了,就會產生消費行為。無論是在消
費面或是勞動面的發現,其實都反映了低收入家庭的困境,沒錢就沒辦法消費、也無法在
想休息的時候減少工作。
因此,若要實行 EITC 制度,不應該集中在某個月份發放補貼金,因為這些家庭就是缺錢
,應該平均分散在每個月發放,讓他們可以在需要時使用。
馬英九執政後,原本也想實施 EITC 制度,財政部與內政部就去調查哪些人符合資格,從
資料去看哪些人報的稅很少、或是所得很低,結果發現有許多中小企業及工廠的老闆都符
合資格,這顯示了許多人報稅不確實、隱匿所得。因此引起社會一片譁然與反對,取消了
這個政策。
由於臺灣的產業結構與美國不同,臺灣有許多中小企業與自營工作者,在申報收入時也許
不是那麼確實,導致無法用報稅資料來了解是哪些人可以取得補助。也許政府應該用其他
數據資料來作判斷,先釐清領取資格,才不會有不公平的情況產生。
EITC 在美國是一項成功的政策,既能鼓勵就業、又能補貼低收入家庭,英國與北歐國家
也陸續效法實施。臺灣需要調整的是補貼的審查資格、發放補貼的頻率。
問:開放移民、移工,是否會與臺灣人搶飯碗?
臺灣的人才一直出去,但很少人進來,這跟我們嚴格的移民政策有關。大家顧慮的是在「
同一塊餅」當中去競爭,但如果是邀請這些人來一起「把餅做大」,大家都能享有比較多
的利益。特別是不要限制一定要「白領移民」,臺灣用太多「單一的標準」做篩選。
如果一定要用學歷跟薪資來做標準,像王永慶或郭台銘這些人在成為大老闆前,都不符合
篩選資格。
開放多元的人才移居臺灣,未來也許有機會替臺灣帶來新的發展機會,突破當今產業的瓶
頸。儘管不知道會不會成功,但不同國家的人至少帶來新的可能性。臺灣面對少子化與人
才外流的現況,需要借助移民、移工的智慧與人力,就像美國向全世界借大腦一樣。
也許可以先把在臺的外籍配偶政策改得更友善,基於人道的考量,這個部分應該民眾的支
持度會比較高,甚至讓在臺工作外國人的配偶也能取得居留證。當家人都在這塊土地上,
就會更無後顧之憂地、願意一起在這裡努力。
問:研究需分析臺灣許多不足之處,會因此絕望嗎?
薪水不高、生活辛苦,的確是臺灣需要改善的地方。但臺灣社會是很動態、很有活力的,
人民有機會發聲爭取,甚至有可能作出改變,我相信臺灣還是會越來越好
3.心得/評論:
此文為自由評論網摘自《經濟成長、薪資停滯?初探臺灣實質薪資與勞動生產力脫勾的成
因》 一文,內文點出薪資沒有成長的原因,也點出台灣的問題。
--
Tags:
股票
All Comments
By Audriana
at 2020-11-26T01:28
at 2020-11-26T01:28
By Liam
at 2020-11-28T13:55
at 2020-11-28T13:55
By Freda
at 2020-12-01T09:14
at 2020-12-01T09:14
By Tom
at 2020-12-04T00:30
at 2020-12-04T00:30
By Tracy
at 2020-12-05T09:51
at 2020-12-05T09:51
By Edith
at 2020-12-07T16:03
at 2020-12-07T16:03
By Joe
at 2020-12-12T00:47
at 2020-12-12T00:47
By Yuri
at 2020-12-13T00:15
at 2020-12-13T00:15
By Frederica
at 2020-12-13T14:15
at 2020-12-13T14:15
By Harry
at 2020-12-18T04:08
at 2020-12-18T04:08
By Frederic
at 2020-12-22T23:53
at 2020-12-22T23:53
By Anthony
at 2020-12-27T13:00
at 2020-12-27T13:00
By Freda
at 2020-12-27T19:09
at 2020-12-27T19:09
By Linda
at 2020-12-30T10:23
at 2020-12-30T10:23
By Lily
at 2021-01-03T04:46
at 2021-01-03T04:46
By Skylar Davis
at 2021-01-06T07:45
at 2021-01-06T07:45
By Andrew
at 2021-01-06T10:57
at 2021-01-06T10:57
By Joe
at 2021-01-10T05:58
at 2021-01-10T05:58
By Gary
at 2021-01-10T10:41
at 2021-01-10T10:41
By Jake
at 2021-01-12T15:39
at 2021-01-12T15:39
By Kumar
at 2021-01-16T22:58
at 2021-01-16T22:58
By Kristin
at 2021-01-18T17:36
at 2021-01-18T17:36
By Kama
at 2021-01-21T18:17
at 2021-01-21T18:17
By Faithe
at 2021-01-22T07:55
at 2021-01-22T07:55
By Anonymous
at 2021-01-26T05:23
at 2021-01-26T05:23
By William
at 2021-01-28T18:51
at 2021-01-28T18:51
By Kama
at 2021-01-29T18:41
at 2021-01-29T18:41
By Noah
at 2021-01-30T17:45
at 2021-01-30T17:45
By Skylar Davis
at 2021-01-31T18:37
at 2021-01-31T18:37
By Blanche
at 2021-02-04T15:37
at 2021-02-04T15:37
By Michael
at 2021-02-07T21:11
at 2021-02-07T21:11
By James
at 2021-02-11T19:55
at 2021-02-11T19:55
By Edith
at 2021-02-14T05:31
at 2021-02-14T05:31
By Lauren
at 2021-02-18T22:44
at 2021-02-18T22:44
By Barb Cronin
at 2021-02-22T06:18
at 2021-02-22T06:18
By Emma
at 2021-02-26T03:55
at 2021-02-26T03:55
By Puput
at 2021-03-01T16:22
at 2021-03-01T16:22
By Connor
at 2021-03-02T17:52
at 2021-03-02T17:52
By Eden
at 2021-03-03T05:34
at 2021-03-03T05:34
By Gary
at 2021-03-05T06:54
at 2021-03-05T06:54
By Dorothy
at 2021-03-08T17:52
at 2021-03-08T17:52
By Michael
at 2021-03-09T11:24
at 2021-03-09T11:24
By Necoo
at 2021-03-11T04:32
at 2021-03-11T04:32
By Genevieve
at 2021-03-11T12:12
at 2021-03-11T12:12
By Olivia
at 2021-03-14T12:53
at 2021-03-14T12:53
By Caroline
at 2021-03-15T17:44
at 2021-03-15T17:44
By Lucy
at 2021-03-18T04:12
at 2021-03-18T04:12
By Xanthe
at 2021-03-19T22:56
at 2021-03-19T22:56
By Jacky
at 2021-03-24T11:12
at 2021-03-24T11:12
By Eartha
at 2021-03-26T14:29
at 2021-03-26T14:29
By Jack
at 2021-03-28T22:31
at 2021-03-28T22:31
By Hedy
at 2021-03-31T23:39
at 2021-03-31T23:39
By Leila
at 2021-04-05T22:32
at 2021-04-05T22:32
By Rae
at 2021-04-08T00:44
at 2021-04-08T00:44
By Callum
at 2021-04-10T06:17
at 2021-04-10T06:17
By John
at 2021-04-10T07:43
at 2021-04-10T07:43
By Kelly
at 2021-04-13T07:52
at 2021-04-13T07:52
By Quintina
at 2021-04-17T05:37
at 2021-04-17T05:37
By Catherine
at 2021-04-18T04:15
at 2021-04-18T04:15
By Caitlin
at 2021-04-22T02:19
at 2021-04-22T02:19
By Valerie
at 2021-04-26T09:19
at 2021-04-26T09:19
By Zanna
at 2021-04-28T16:45
at 2021-04-28T16:45
By Mason
at 2021-04-28T19:46
at 2021-04-28T19:46
By Robert
at 2021-04-30T02:16
at 2021-04-30T02:16
By Callum
at 2021-05-02T22:01
at 2021-05-02T22:01
By Valerie
at 2021-05-06T10:35
at 2021-05-06T10:35
By Audriana
at 2021-05-07T06:29
at 2021-05-07T06:29
By Frederica
at 2021-05-10T22:40
at 2021-05-10T22:40
By Charlie
at 2021-05-14T15:32
at 2021-05-14T15:32
By Rae
at 2021-05-16T12:43
at 2021-05-16T12:43
By Gary
at 2021-05-19T10:23
at 2021-05-19T10:23
By Ivy
at 2021-05-24T05:03
at 2021-05-24T05:03
By Lily
at 2021-05-24T19:26
at 2021-05-24T19:26
By Belly
at 2021-05-26T20:20
at 2021-05-26T20:20
By Todd Johnson
at 2021-05-27T22:32
at 2021-05-27T22:32
By Emily
at 2021-05-29T02:47
at 2021-05-29T02:47
By Margaret
at 2021-06-01T20:01
at 2021-06-01T20:01
By Gary
at 2021-06-02T19:22
at 2021-06-02T19:22
By Caroline
at 2021-06-06T18:05
at 2021-06-06T18:05
By Robert
at 2021-06-10T21:53
at 2021-06-10T21:53
By Vanessa
at 2021-06-15T14:20
at 2021-06-15T14:20
By Tristan Cohan
at 2021-06-17T13:08
at 2021-06-17T13:08
By Daniel
at 2021-06-19T14:36
at 2021-06-19T14:36
By Rae
at 2021-06-21T10:31
at 2021-06-21T10:31
By Jacob
at 2021-06-25T06:28
at 2021-06-25T06:28
By Michael
at 2021-06-25T14:35
at 2021-06-25T14:35
By Zanna
at 2021-06-27T08:51
at 2021-06-27T08:51
By Emma
at 2021-06-29T02:01
at 2021-06-29T02:01
By Liam
at 2021-07-03T13:17
at 2021-07-03T13:17
By Sierra Rose
at 2021-07-06T06:12
at 2021-07-06T06:12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21-07-09T04:40
at 2021-07-09T04:40
By Lydia
at 2021-07-12T04:10
at 2021-07-12T04:10
By Lauren
at 2021-07-16T06:34
at 2021-07-16T06:34
By Yuri
at 2021-07-16T14:36
at 2021-07-16T14:36
By Elma
at 2021-07-19T11:01
at 2021-07-19T11:01
By Eden
at 2021-07-22T07:09
at 2021-07-22T07:09
By Lauren
at 2021-07-26T21:30
at 2021-07-26T21:30
By Mia
at 2021-07-29T12:33
at 2021-07-29T12:33
By Gilbert
at 2021-08-03T11:01
at 2021-08-03T11:01
By Valerie
at 2021-08-07T14:02
at 2021-08-07T14:02
By Odelette
at 2021-08-07T18:58
at 2021-08-07T18:58
By Ethan
at 2021-08-08T18:45
at 2021-08-08T18:45
By Jacky
at 2021-08-10T07:31
at 2021-08-10T07:31
By Tracy
at 2021-08-13T04:51
at 2021-08-13T04:51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21-08-14T19:15
at 2021-08-14T19:15
By Yuri
at 2021-08-18T07:33
at 2021-08-18T07:33
By Rosalind
at 2021-08-22T09:42
at 2021-08-22T09:42
By Zenobia
at 2021-08-23T04:50
at 2021-08-23T04:50
By Christine
at 2021-08-25T07:30
at 2021-08-25T07:30
By Queena
at 2021-08-26T18:05
at 2021-08-26T18:05
By Robert
at 2021-08-29T21:56
at 2021-08-29T21:56
By Carol
at 2021-08-29T23:23
at 2021-08-29T23:23
By Catherine
at 2021-09-02T15:00
at 2021-09-02T15:00
By Skylar Davis
at 2021-09-06T13:23
at 2021-09-06T13:23
By Madame
at 2021-09-08T12:04
at 2021-09-08T12:04
By Poppy
at 2021-09-10T03:23
at 2021-09-10T03:23
By Ingrid
at 2021-09-13T05:00
at 2021-09-13T05:00
By Megan
at 2021-09-14T15:24
at 2021-09-14T15:24
By Poppy
at 2021-09-16T04:44
at 2021-09-16T04:44
By Hardy
at 2021-09-18T13:42
at 2021-09-18T13:42
By Frederica
at 2021-09-20T11:54
at 2021-09-20T11:54
By Carol
at 2021-09-23T16:58
at 2021-09-23T16:58
By Zora
at 2021-09-24T17:47
at 2021-09-24T17:47
By Madame
at 2021-09-28T05:27
at 2021-09-28T05:27
By Bethany
at 2021-09-30T21:11
at 2021-09-30T21:11
By Jessica
at 2021-10-04T15:16
at 2021-10-04T15:16
By Tracy
at 2021-10-09T09:54
at 2021-10-09T09:54
By Lydia
at 2021-10-12T08:03
at 2021-10-12T08:03
By Robert
at 2021-10-14T11:49
at 2021-10-14T11:49
By Donna
at 2021-10-17T05:28
at 2021-10-17T05:28
By Kelly
at 2021-10-21T22:39
at 2021-10-21T22:39
By Isla
at 2021-10-26T14:04
at 2021-10-26T14:04
By Isabella
at 2021-10-29T21:42
at 2021-10-29T21:42
By Bennie
at 2021-10-30T16:27
at 2021-10-30T16:27
By Gary
at 2021-11-03T12:03
at 2021-11-03T12:03
By Yedda
at 2021-11-07T14:40
at 2021-11-07T14:40
By Oliver
at 2021-11-09T00:44
at 2021-11-09T00:44
By Aaliyah
at 2021-11-12T13:06
at 2021-11-12T13:06
By Elvira
at 2021-11-17T04:07
at 2021-11-17T04:07
By Madame
at 2021-11-17T11:19
at 2021-11-17T11:19
By Margaret
at 2021-11-18T14:17
at 2021-11-18T14:17
By Elvira
at 2021-11-18T23:50
at 2021-11-18T23:50
By Doris
at 2021-11-19T18:37
at 2021-11-19T18:37
By Belly
at 2021-11-20T00:23
at 2021-11-20T00:23
By Hedy
at 2021-11-20T03:54
at 2021-11-20T03:54
By Emily
at 2021-11-22T01:43
at 2021-11-22T01:43
By Jake
at 2021-11-25T07:54
at 2021-11-25T07:54
By Leila
at 2021-11-27T03:43
at 2021-11-27T03:43
By Faithe
at 2021-11-29T01:17
at 2021-11-29T01:17
By Jake
at 2021-12-02T14:55
at 2021-12-02T14:55
By Genevieve
at 2021-12-06T07:29
at 2021-12-06T07:29
By Cara
at 2021-12-10T02:19
at 2021-12-10T02:19
By Brianna
at 2021-12-11T15:15
at 2021-12-11T15:15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21-12-13T15:12
at 2021-12-13T15:12
By Daniel
at 2021-12-14T10:44
at 2021-12-14T10:44
By Joe
at 2021-12-18T18:38
at 2021-12-18T18:38
By Rachel
at 2021-12-21T02:09
at 2021-12-21T02:09
By Odelette
at 2021-12-25T02:24
at 2021-12-25T02:24
By Jessica
at 2021-12-26T18:57
at 2021-12-26T18:57
By Erin
at 2021-12-31T16:14
at 2021-12-31T16:14
By Gilbert
at 2022-01-02T02:37
at 2022-01-02T02:37
By Tom
at 2022-01-07T02:30
at 2022-01-07T02:30
By Frederic
at 2022-01-11T17:43
at 2022-01-11T17:43
By Connor
at 2022-01-15T21:40
at 2022-01-15T21:40
By Thomas
at 2022-01-16T16:39
at 2022-01-16T16:39
By Doris
at 2022-01-20T14:52
at 2022-01-20T14:52
By Lydia
at 2022-01-24T06:14
at 2022-01-24T06:14
By Caitlin
at 2022-01-27T05:51
at 2022-01-27T05:51
By Yuri
at 2022-01-28T04:49
at 2022-01-28T04:49
By Ida
at 2022-02-01T18:05
at 2022-02-01T18:05
By Anonymous
at 2022-02-06T08:17
at 2022-02-06T08:17
By Queena
at 2022-02-10T18:18
at 2022-02-10T18:18
By Delia
at 2022-02-11T08:40
at 2022-02-11T08:40
Related Posts
拜登當選成為美國汽車大廠加碼投資電動車
By Zora
at 2020-11-23T17:05
at 2020-11-23T17:05
國巨 2327
By Thomas
at 2020-11-23T17:02
at 2020-11-23T17:02
中信金法說頻踩雷害的 (附圖)
By Wallis
at 2020-11-23T16:59
at 2020-11-23T16:59
疫苗利多原油助攻,布油正2漲
By Emma
at 2020-11-23T16:42
at 2020-11-23T16:42
今年預測奇準無比 大摩分析師:年底前美
By Annie
at 2020-11-23T16:39
at 2020-11-23T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