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理財,長期下來真的差很大 - 理財

By Olga
at 2011-04-21T17:43
at 2011-04-21T17:43
Table of Contents
理財當然很重要
不過看了這兩個對比的案例
強調的根本就只有投資而已
而投資也不過是理財的其中一塊領域而已
那它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以下我想討論看看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的
包括理財也是
理財的目的是什麼?
為了有更多錢嗎?
那為什麼需要更多錢?
因為有更多錢會更快樂嗎?
也許是、也許不是
也許只是為了糊口飯吃
也或許只是想讓自己有能力比別人還要潮
如果投資是為了讓自己有能力買更好、更棒、更新的東西
進而使自己快樂的話
我想分享一些資訊給版友參考
現代資本主義基本上就是不斷追求愈來愈有錢
經濟就是要成長、財富就是要愈多愈好
人均GDP或許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指標
可是人均GDP愈高就代表人民愈幸福嗎?
事實上
人均GDP在15000美金以上的國家
「幸福指數」是差不了多少的
人民愈有錢…其實並不一定更幸福
前面是從總體的角度來看
而從個人來說
想像一個因傷病而被截肢的人
和一個因為中了樂透而發財的人
在事情發生的一年後 (也就是截肢一年後和中樂透的一年後)
他們的快樂程度會差多少?
基本上…有差
但差不了多少
可以說和一般普普通通的人差不多快樂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人的適應性其實蠻強的
適應性讓人們能夠盡快的適應當下的情況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多數情侶的熱戀期不長的原因
因為新鮮感不在了…情侶已經適應彼此相處的模式了
而單純的因為有錢也不會讓人快樂多久
不過
我並不是反對理財的
畢竟扣除掉投資這塊
其餘的理財領域仍然重要
尤其多數人的收入都在平均之下
謹慎理財非常的重要
那投資呢?
我也不反對投資
但問題就在於投資對多數人來說其實不太容易
一方面是技術上的問題
雖然說現在是資訊爆炸的年代
有心要學…其實資訊來源不是問題
可是在生活、工作之餘還願意好好學習的人其實算少數
不然不會我借給朋友的《投資金律》永遠都只有看幾十頁而已…
女友、老媽永遠只想聽明牌(冥牌?)
卻不肯自己下功夫學習
另外一方面
即便有心學習
也不見得真的對投資有幫助
這也跟另一個原因有關:人性
人性對投資的影響很大
有在投資的應該都會在每一本理財書籍上看到每位作者不斷強調
雖然是老生常談了
可是就代表人性有多麼的難以克服
以我之前在TED上看到的一個演講為例
「損失偏誤」這件事不是只發生在人類身上而已
3500萬年以前就誕生的靈長類
只要你教會了牠們如何使用貨幣、並且交易
照樣可以看到這樣的謬誤發生在牠們身上
可見這是3500萬年來演化的結果
想要輕易的克服?
恐怕不是人人都做的到
而問題不只是這麼簡單而已
損失偏誤造成很多人寧願死抱套牢的股票不放
反過來說
有些人卻可以輕易的就做出了所謂「停損」的動作
但問題是…
我認為這群人當中
真的清楚自己的停損是否具有統計上意義的人
很少!
更多的只是因為「書上」這樣寫
所以他們就這樣做
另外還有一些人是有做了一點統計啦…
可是那種小樣本魂就別提了
甚至股版有些鄉民還覺得對帳單就是一切
但問題是…只要時間間隔愈短
愈不可能確定運氣成份佔多重
說到這不得不提以前看過的一本書
那本書寫投資有多麼多麼的容易
只要用兩條均線做進出場的依據
就能輕易的贏過大盤
剛開始看的時候還覺得「好像很有道理」
看完之後卻覺得怪怪的
於是我把書中涵蓋的回測時期做了計算 (書中的標的是美股)
結果呢?
在這回測期間
該技術分析的結果居然還輸給買進持有
算完的當下直接飆髒話
因為我居然花錢買了一本給我錯誤結果的書!
再強調一次
我不是反對投資
畢竟我自己也有在股市進出
可是隨著股齡慢慢的增加
加上稍微看過幾本書
我真的覺得想進場投資的人絕對要想清楚
因為這個遊戲不容易玩
看看綠角和L大的文章
就知道大多數的投資人的績效實在慘不忍睹
回到原po提的兩個個案上
我也想提一個女性個案
從2x歲開始當公務員
在小孩不到十歲的時候先生就過世了
當年薪水不過兩三萬
不過靠著省吃儉用
照樣把兩個孩子帶大
也都有大學的學歷
中間雖然借給親友一兩百萬沒拿回來
她兩個小孩也差不多在她退休時才進入職場 (在那個年代,她算蠻晚結婚和生子了)
但在她56歲退休時仍舊有一兩百萬的存款
當然…這個個案並不是在像台北這種高物價的地方
但週遭的人聽到都還是很佩服
連我都不曉得為什麼在那樣的情況下她還能存到百萬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她就是我老媽
我就是那個在求學時代一直跟她伸手要錢的不肖子XD
總之…
第三次強調
我不是反對投資
可是投資真的有它困難的地方
甚至可以說…
在理財的領域裡
投資通常應該是比較慢考慮的 (或最後考慮?)
一來必須要有需求
二來有意願花時間學習
三來願意承擔風險
最後
在風險和投資報酬率的考量下
即便前面三者都有了
多數活在平均薪資底下的人
恐怕都還不如「投資自己」來的高報酬且低風險
而且我認為還有最最重要的一點
「投資自己」所帶來的成就感往往比「金融投資」還要大的多
而成就感就是幸福的其中一種
所以如果…
你投資是為了更多錢
而擁有更多錢其實只是為了更快樂 (而不只是為了糊口或避免老年危機)
那我覺得「投資自己」更應該是個優先考慮的選項
當然
同時結合這兩者也可以啦
像是做個全職的操盤手、基金經理人…etc
像巴菲特就是明顯的把興趣和金融投資結合在一起
不過不是多數人都能如此就是了
--
不過看了這兩個對比的案例
強調的根本就只有投資而已
而投資也不過是理財的其中一塊領域而已
那它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以下我想討論看看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的
包括理財也是
理財的目的是什麼?
為了有更多錢嗎?
那為什麼需要更多錢?
因為有更多錢會更快樂嗎?
也許是、也許不是
也許只是為了糊口飯吃
也或許只是想讓自己有能力比別人還要潮
如果投資是為了讓自己有能力買更好、更棒、更新的東西
進而使自己快樂的話
我想分享一些資訊給版友參考
現代資本主義基本上就是不斷追求愈來愈有錢
經濟就是要成長、財富就是要愈多愈好
人均GDP或許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指標
可是人均GDP愈高就代表人民愈幸福嗎?
事實上
人均GDP在15000美金以上的國家
「幸福指數」是差不了多少的
人民愈有錢…其實並不一定更幸福
前面是從總體的角度來看
而從個人來說
想像一個因傷病而被截肢的人
和一個因為中了樂透而發財的人
在事情發生的一年後 (也就是截肢一年後和中樂透的一年後)
他們的快樂程度會差多少?
基本上…有差
但差不了多少
可以說和一般普普通通的人差不多快樂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人的適應性其實蠻強的
適應性讓人們能夠盡快的適應當下的情況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多數情侶的熱戀期不長的原因
因為新鮮感不在了…情侶已經適應彼此相處的模式了
而單純的因為有錢也不會讓人快樂多久
不過
我並不是反對理財的
畢竟扣除掉投資這塊
其餘的理財領域仍然重要
尤其多數人的收入都在平均之下
謹慎理財非常的重要
那投資呢?
我也不反對投資
但問題就在於投資對多數人來說其實不太容易
一方面是技術上的問題
雖然說現在是資訊爆炸的年代
有心要學…其實資訊來源不是問題
可是在生活、工作之餘還願意好好學習的人其實算少數
不然不會我借給朋友的《投資金律》永遠都只有看幾十頁而已…
女友、老媽永遠只想聽明牌(冥牌?)
卻不肯自己下功夫學習
另外一方面
即便有心學習
也不見得真的對投資有幫助
這也跟另一個原因有關:人性
人性對投資的影響很大
有在投資的應該都會在每一本理財書籍上看到每位作者不斷強調
雖然是老生常談了
可是就代表人性有多麼的難以克服
以我之前在TED上看到的一個演講為例
「損失偏誤」這件事不是只發生在人類身上而已
3500萬年以前就誕生的靈長類
只要你教會了牠們如何使用貨幣、並且交易
照樣可以看到這樣的謬誤發生在牠們身上
可見這是3500萬年來演化的結果
想要輕易的克服?
恐怕不是人人都做的到
而問題不只是這麼簡單而已
損失偏誤造成很多人寧願死抱套牢的股票不放
反過來說
有些人卻可以輕易的就做出了所謂「停損」的動作
但問題是…
我認為這群人當中
真的清楚自己的停損是否具有統計上意義的人
很少!
更多的只是因為「書上」這樣寫
所以他們就這樣做
另外還有一些人是有做了一點統計啦…
可是那種小樣本魂就別提了
甚至股版有些鄉民還覺得對帳單就是一切
但問題是…只要時間間隔愈短
愈不可能確定運氣成份佔多重
說到這不得不提以前看過的一本書
那本書寫投資有多麼多麼的容易
只要用兩條均線做進出場的依據
就能輕易的贏過大盤
剛開始看的時候還覺得「好像很有道理」
看完之後卻覺得怪怪的
於是我把書中涵蓋的回測時期做了計算 (書中的標的是美股)
結果呢?
在這回測期間
該技術分析的結果居然還輸給買進持有
算完的當下直接飆髒話
因為我居然花錢買了一本給我錯誤結果的書!
再強調一次
我不是反對投資
畢竟我自己也有在股市進出
可是隨著股齡慢慢的增加
加上稍微看過幾本書
我真的覺得想進場投資的人絕對要想清楚
因為這個遊戲不容易玩
看看綠角和L大的文章
就知道大多數的投資人的績效實在慘不忍睹
回到原po提的兩個個案上
我也想提一個女性個案
從2x歲開始當公務員
在小孩不到十歲的時候先生就過世了
當年薪水不過兩三萬
不過靠著省吃儉用
照樣把兩個孩子帶大
也都有大學的學歷
中間雖然借給親友一兩百萬沒拿回來
她兩個小孩也差不多在她退休時才進入職場 (在那個年代,她算蠻晚結婚和生子了)
但在她56歲退休時仍舊有一兩百萬的存款
當然…這個個案並不是在像台北這種高物價的地方
但週遭的人聽到都還是很佩服
連我都不曉得為什麼在那樣的情況下她還能存到百萬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她就是我老媽
我就是那個在求學時代一直跟她伸手要錢的不肖子XD
總之…
第三次強調
我不是反對投資
可是投資真的有它困難的地方
甚至可以說…
在理財的領域裡
投資通常應該是比較慢考慮的 (或最後考慮?)
一來必須要有需求
二來有意願花時間學習
三來願意承擔風險
最後
在風險和投資報酬率的考量下
即便前面三者都有了
多數活在平均薪資底下的人
恐怕都還不如「投資自己」來的高報酬且低風險
而且我認為還有最最重要的一點
「投資自己」所帶來的成就感往往比「金融投資」還要大的多
而成就感就是幸福的其中一種
所以如果…
你投資是為了更多錢
而擁有更多錢其實只是為了更快樂 (而不只是為了糊口或避免老年危機)
那我覺得「投資自己」更應該是個優先考慮的選項
當然
同時結合這兩者也可以啦
像是做個全職的操盤手、基金經理人…etc
像巴菲特就是明顯的把興趣和金融投資結合在一起
不過不是多數人都能如此就是了
--
All Comments

By Delia
at 2011-04-23T15:07
at 2011-04-23T15:07

By Necoo
at 2011-04-23T17:13
at 2011-04-23T17:13

By Doris
at 2011-04-25T23:43
at 2011-04-25T23:43

By Jessica
at 2011-04-29T00:31
at 2011-04-29T00:31

By Christine
at 2011-04-29T17:19
at 2011-04-29T17:19

By Madame
at 2011-05-03T05:37
at 2011-05-03T05:37

By Zora
at 2011-05-07T09:41
at 2011-05-07T09:41

By Rae
at 2011-05-09T13:15
at 2011-05-09T13:15

By Susan
at 2011-05-11T21:22
at 2011-05-11T21:22

By Kelly
at 2011-05-15T00:53
at 2011-05-15T00:53

By Faithe
at 2011-05-15T10:44
at 2011-05-15T10:44

By Skylar Davis
at 2011-05-16T18:16
at 2011-05-16T18:16

By Gilbert
at 2011-05-21T18:02
at 2011-05-21T18:02

By Odelette
at 2011-05-24T12:31
at 2011-05-24T12:31

By Michael
at 2011-05-26T16:02
at 2011-05-26T16:02

By Frederica
at 2011-05-26T19:52
at 2011-05-26T19:52

By Erin
at 2011-05-31T00:19
at 2011-05-31T00:19

By Lauren
at 2011-06-01T13:13
at 2011-06-01T13:13

By Tracy
at 2011-06-01T18:45
at 2011-06-01T18:45

By Anthony
at 2011-06-05T18:39
at 2011-06-05T18:39

By Oscar
at 2011-06-09T10:48
at 2011-06-09T10:48

By Lucy
at 2011-06-12T11:49
at 2011-06-12T11:49

By Robert
at 2011-06-16T15:33
at 2011-06-16T15:33

By Necoo
at 2011-06-21T06:42
at 2011-06-21T06:42

By Erin
at 2011-06-23T12:36
at 2011-06-23T12:36

By Jacky
at 2011-06-26T12:39
at 2011-06-26T12:39

By Elizabeth
at 2011-06-30T19:42
at 2011-06-30T19:42

By Sarah
at 2011-07-03T23:35
at 2011-07-03T23:35
Related Posts
買房的問題

By Christine
at 2011-04-21T13:54
at 2011-04-21T13:54
23歲理財規劃!

By Jake
at 2011-04-20T22:55
at 2011-04-20T22:55
23歲理財規劃!

By Gilbert
at 2011-04-20T22:39
at 2011-04-20T22:39
定期存款

By Michael
at 2011-04-20T21:16
at 2011-04-20T21:16
美元利變型年金養老壽險

By Elvira
at 2011-04-20T19:18
at 2011-04-20T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