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化投資心得暨問題探討 - 投資
By Doris
at 2018-07-13T21:02
at 2018-07-13T21:02
Table of Contents
【發文目的】
提供想入門者簡便的心路歷程參考,
希望此篇可以讓一些有興趣以指數化投資進入市場的新手少走點冤枉路。
以及覺得近半年來知識性已經沒有顯著成長,想與各位前輩們探討一些問題。
【背景】
現未滿27歲,投資期間為20170213迄今。
券商為IB,選擇階梯式傭金,債券部位有自動退稅。
知識來源主要為《投資金律》(啟蒙之書,本人私心最愛,雖不好入門但值得一看再看)
與《資產配置投資策略》(很工具書),
其他諸如看一些綠角部落格的讀書心得我也覺得蠻有幫助的(當然能自己看更好)。
【資產配置策略】
先將小弟目前擬定的策略結論講在前頭,嗣後再說明決策過程。
VTI(美), VEA(非美成熟), VWO(新興) 各20%
VSS(非美小型), VBR(美小型價值) 各10%
VNQI(非美REITs), VNQ(美REITs) 各5%
BSV(美短債), BIV(美中債) 各5%
每年年末以2%的速度增加債券部位,自小型價值股部位降低。
【決策過程與問題討論】
一、捨棄VT而選擇自行配置比例之原因:
主要是貪求再平衡的「低買高賣」效果,因VT大致以市值作比例配置,
某層面上有追高殺低的感覺,又我並不認為國際化的社會就會讓各地報酬趨於同步,
因此我自行將世界分為美國、非美與新興。(一方面也是囿於Vanguard能選擇的標的)
二、小型價值股的風險溢酬?
配置VSS與VBR主要是於投資金律上看到小型價值股之風險溢酬。
然而我迄今仍不知道這背後的學理依據,請求高手前輩惠賜paper或相關書本拜讀。
三、選擇BSV與BIV各半之原因:
此項也同是受投資金律影響,認為在債券部位不高時盡量避免投入長債增加曝險,
且盡量控制債券部位之平均存續年間在5年左右,
似乎可在風險控制與報酬收益達到較佳的平衡。
(例如債券若全配短債近乎通膨,全配長債又曝險過高,穩定投資組合效果差)
所以我用BSV(2.9yrs)與BIV(7.2yrs)各半的方式,
來配置成平均存續期間5年的債券部位,想請問高手前輩這樣是否有盲點?
【額外的小附註】
一、IB的開戶門檻為USD 10k,門檻稍高,又有每月10鎂低消。
然而低廉的傭金可以讓你幾乎只花到低消的錢,若你的資產在24k鎂以上,
那一年的交易成本就可壓低至0.5%以下,尚可接受。
(當然超過100k鎂就什麼低消都沒有囉對中產族而言根本完美券商)
我覺得還算適合資產配置還不穩定的新手,
免得在其他券商買了幾個令人後悔的標的,一買一賣間說不定就超過120鎂了。
二、資產規模不大可考慮刪減標的數目。
三、不要讓單一標的的比率低於5%,配置能產生的效果較差。
四、0.5%我覺得是個很好的衡量標的。
國泰世華外匯費$600,我就會存超過120k臺幣再匯出。
加上IB的交易成本,總的成本在1%以下我就可以接受。
當然每個人能接受程度不同,在此只是提供一個思考模式。
五、另外,對於股票部位退稅的部分我採取保守態度。
聽說主動去申請股票退稅有逃稅之虞?!
關於這部分的知識我實在相當匱乏,也有勞先進指教。
以上,懇請各位高手前輩不吝指正賜教。
--
提供想入門者簡便的心路歷程參考,
希望此篇可以讓一些有興趣以指數化投資進入市場的新手少走點冤枉路。
以及覺得近半年來知識性已經沒有顯著成長,想與各位前輩們探討一些問題。
【背景】
現未滿27歲,投資期間為20170213迄今。
券商為IB,選擇階梯式傭金,債券部位有自動退稅。
知識來源主要為《投資金律》(啟蒙之書,本人私心最愛,雖不好入門但值得一看再看)
與《資產配置投資策略》(很工具書),
其他諸如看一些綠角部落格的讀書心得我也覺得蠻有幫助的(當然能自己看更好)。
【資產配置策略】
先將小弟目前擬定的策略結論講在前頭,嗣後再說明決策過程。
VTI(美), VEA(非美成熟), VWO(新興) 各20%
VSS(非美小型), VBR(美小型價值) 各10%
VNQI(非美REITs), VNQ(美REITs) 各5%
BSV(美短債), BIV(美中債) 各5%
每年年末以2%的速度增加債券部位,自小型價值股部位降低。
【決策過程與問題討論】
一、捨棄VT而選擇自行配置比例之原因:
主要是貪求再平衡的「低買高賣」效果,因VT大致以市值作比例配置,
某層面上有追高殺低的感覺,又我並不認為國際化的社會就會讓各地報酬趨於同步,
因此我自行將世界分為美國、非美與新興。(一方面也是囿於Vanguard能選擇的標的)
二、小型價值股的風險溢酬?
配置VSS與VBR主要是於投資金律上看到小型價值股之風險溢酬。
然而我迄今仍不知道這背後的學理依據,請求高手前輩惠賜paper或相關書本拜讀。
三、選擇BSV與BIV各半之原因:
此項也同是受投資金律影響,認為在債券部位不高時盡量避免投入長債增加曝險,
且盡量控制債券部位之平均存續年間在5年左右,
似乎可在風險控制與報酬收益達到較佳的平衡。
(例如債券若全配短債近乎通膨,全配長債又曝險過高,穩定投資組合效果差)
所以我用BSV(2.9yrs)與BIV(7.2yrs)各半的方式,
來配置成平均存續期間5年的債券部位,想請問高手前輩這樣是否有盲點?
【額外的小附註】
一、IB的開戶門檻為USD 10k,門檻稍高,又有每月10鎂低消。
然而低廉的傭金可以讓你幾乎只花到低消的錢,若你的資產在24k鎂以上,
那一年的交易成本就可壓低至0.5%以下,尚可接受。
(當然超過100k鎂就什麼低消都沒有囉對中產族而言根本完美券商)
我覺得還算適合資產配置還不穩定的新手,
免得在其他券商買了幾個令人後悔的標的,一買一賣間說不定就超過120鎂了。
二、資產規模不大可考慮刪減標的數目。
三、不要讓單一標的的比率低於5%,配置能產生的效果較差。
四、0.5%我覺得是個很好的衡量標的。
國泰世華外匯費$600,我就會存超過120k臺幣再匯出。
加上IB的交易成本,總的成本在1%以下我就可以接受。
當然每個人能接受程度不同,在此只是提供一個思考模式。
五、另外,對於股票部位退稅的部分我採取保守態度。
聽說主動去申請股票退稅有逃稅之虞?!
關於這部分的知識我實在相當匱乏,也有勞先進指教。
以上,懇請各位高手前輩不吝指正賜教。
--
Tags:
投資
All Comments
By Irma
at 2018-07-14T10:53
at 2018-07-14T10:53
By Charlie
at 2018-07-17T14:26
at 2018-07-17T14:26
By Hedda
at 2018-07-19T11:37
at 2018-07-19T11:37
By Noah
at 2018-07-23T07:24
at 2018-07-23T07:24
By Isabella
at 2018-07-26T04:55
at 2018-07-26T04:55
By Vanessa
at 2018-07-26T17:12
at 2018-07-26T17:12
By Mia
at 2018-07-28T23:12
at 2018-07-28T23:12
By Robert
at 2018-08-01T02:51
at 2018-08-01T02:51
By Rebecca
at 2018-08-04T04:49
at 2018-08-04T04:49
By Erin
at 2018-08-04T18:48
at 2018-08-04T18:48
By Iris
at 2018-08-07T04:34
at 2018-08-07T04:34
By Jacky
at 2018-08-10T03:28
at 2018-08-10T03:28
By Jacky
at 2018-08-13T19:39
at 2018-08-13T19:39
By Sarah
at 2018-08-16T01:14
at 2018-08-16T01:14
By Zenobia
at 2018-08-20T17:43
at 2018-08-20T17:43
By Carol
at 2018-08-23T04:11
at 2018-08-23T04:11
By Madame
at 2018-08-25T17:46
at 2018-08-25T17:46
By Zanna
at 2018-08-25T20:25
at 2018-08-25T20:25
By Vanessa
at 2018-08-30T09:16
at 2018-08-30T09:16
By Audriana
at 2018-09-03T03:06
at 2018-09-03T03:06
By Wallis
at 2018-09-07T11:51
at 2018-09-07T11:51
By Tristan Cohan
at 2018-09-11T07:35
at 2018-09-11T07:35
By Donna
at 2018-09-14T22:53
at 2018-09-14T22:53
By Harry
at 2018-09-18T04:17
at 2018-09-18T04:17
By Valerie
at 2018-09-20T18:35
at 2018-09-20T18:35
By Liam
at 2018-09-22T02:25
at 2018-09-22T02:25
By Hedy
at 2018-09-26T08:15
at 2018-09-26T08:15
By Genevieve
at 2018-09-29T11:21
at 2018-09-29T11:21
By Ophelia
at 2018-10-03T01:14
at 2018-10-03T01:14
By Jake
at 2018-10-04T21:03
at 2018-10-04T21:03
By Gary
at 2018-10-09T05:49
at 2018-10-09T05:49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8-10-10T03:01
at 2018-10-10T03:01
By Mason
at 2018-10-11T16:22
at 2018-10-11T16:22
By Yuri
at 2018-10-12T22:58
at 2018-10-12T22:58
By Hedda
at 2018-10-14T12:23
at 2018-10-14T12:23
By Callum
at 2018-10-16T00:18
at 2018-10-16T00:18
By Erin
at 2018-10-20T20:47
at 2018-10-20T20:47
By George
at 2018-10-21T05:01
at 2018-10-21T05:01
By Tom
at 2018-10-22T11:40
at 2018-10-22T11:40
Related Posts
請問各位大大,何謂防守資金?
By Agnes
at 2018-07-06T15:04
at 2018-07-06T15:04
AOA股息計算
By Necoo
at 2018-07-05T16:47
at 2018-07-05T16:47
請問各位大大,何謂防守資金?
By Jessica
at 2018-07-05T14:03
at 2018-07-05T14:03
AOA-2018/6月份的股息?
By Hedda
at 2018-07-04T23:40
at 2018-07-04T23:40
DKT被TD預扣30%
By Caroline
at 2018-07-03T22:04
at 2018-07-03T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