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利美與房地美等同破產 - 股票
By Kristin
at 2008-07-10T20:32
at 2008-07-10T20:32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decorum (Brave New World)》之銘言:
我引述早在一個月前就收錄的文章: 金融危機的四個階段(貨幣戰爭作者 宋鴻兵)
所預測的一段文字給大家參考
第三階段:利率市場危機(? ~ ?)
在大規模信用違約危機的劇烈震盪之下,
美國銀行間市場和貨幣市場將再度出現流動性枯竭危機
其背後的原因將是對償付能力的擔憂急劇增加。
美國最大的兩家政府間接擔保的抵押貸款金融機構是房利美和房地美,
由於自有資本金非常薄弱,房利美和房地美很有可能會出現重大危機
其發行的信用等級接近美國國債的債券可能出現殖利率大幅上升的危險局面。
這種危機將危及60年以來被世界公認為最安全的金融資產—美國國債的信心,
從而觸發更大規模的全球金融市場震盪。
金融衍生品市場中規模最大的利率交換市場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嚴酷考驗。
============================================================================
看來目前情勢演變有點超出預期...
在前天看到鬍鬚柏宣布的一連串新措施
(消息來源:http://paper.cnstock.com/ssnews/default.htm)
當天美股大漲165點與NASDAQ銀行指數大漲100多點
市場把利空當成利多我就覺得不妙了...
這擺明FED承認流動性危機即將再起,所以要趕快先推出安定措施來先穩住市場
而且加息在下次FOMC會議可能性更是大減!!!!!!
歐文‧費雪曾強調「在總需求和價格水準普遍下降之時
金融危機導致資產像火災中受損物資一樣降價銷售。
一個健康的、良好資本化的銀行系統和平穩運行的資本市場
是抵禦通縮衝擊的重要防線。」
鬍鬚柏在其2002年11月21日發表一篇名為「確保通縮不在這裡發生」演講中
也呼應歐文費雪的論點,他強調如果金融形勢迅急生變,
FED應當也必然會運用其監管許可權來確保金融體系保持彈性。
在金融穩定面臨嚴峻威脅的時刻,
FED將隨時準備啟動貼現視窗及保衛金融系統的其他政策工具
當通膨率較低而經濟基礎突然惡化的時候
中央銀行應當比平時更先發制人、更主動積極地削減利率。
透過果斷和及早行動,FED有能力預防經濟陷入通縮,
避免其連帶引發的種種特殊問題。
所以我估計危機若是還在持續擴大沒啥歇息的話
8月聯準會可能還會有會讓市場再次跌破眼鏡的「演出」:降息!!!
次貸危機發生以來,很多人都怪罪目前的通膨是聯準會過度降息所造成
也呼籲聯準會應該要升息以壓制「通膨」
事實上我必須說這是一種對於美國經濟成長本質上的誤解
正如i大長期寫的分析文章所指出的事實是
美國根本沒有「通膨」問題,相反的可能反而有陷入通縮的危機
美國經濟成長這20年來主要靠的是資產增值所帶動的消費成長而拉動
也就是說資產要不斷膨脹增值,才能靠增值的部分來貸款消費
也就是說資產增值與信貸不斷成長是促進美國經濟成長的柴火
但是資產增值在2006.6月開始崩塌、2007.2信貸成長也開始崩壞
促進美國經濟成長兩大動力開始消失
美國經濟豈能不走向衰退?
現在美國必須防範的是如何將通膨管理在其目標管理區間而避免出現失控
這個失控則是「往下掉」而非往上衝!!
現在美國失業率已經連續兩個月高達5.5%,非農就業數據持續不樂觀
其背後所代表的薪資增長與消費力都開始衰退
任何以往造成嚴重通膨的「二次效應」在美國幾乎看不到
怎能說美國有嚴重通膨問題和必須要加息應對?
我記得當初有人怪葛老降息降太快,害的美國差點陷入通貨緊縮危機
葛老為自己辯護之詞是:「不是FED降息降太快,FED只是追隨市場的利率預期」
這代表什麼?這代表當時達康泡沫後,美國是出現明顯的經濟衰退、
失業上升與金融業出現困境,所以造成總需求開始急速下降
而代表資金使用成本與價格的利率出下下滑的景象
有人可能會很悲觀的認為鬍鬚柏萬一今年下半年又把剩下的「八發子彈」打光
那麼他準備跟BOJ一樣等死,美國準備跟日本一樣苦個十年...
事實上如果各位把鬍鬚柏的那篇演講稿看完
就會知道鬍鬚柏為什麼叫做「直昇機阿伯」了
因為他講過以下這句話:
美元具有的價值視其供給的嚴格程度而定。但是美國政府擁有印刷技術,
在今天還有其電子替代物,這允許它幾乎不付什麼成本
,便能想造多少美元就造多少美元。通過增加流通中美元,
甚至可信地這樣威脅一下,美國政府就能夠降低以商品、服務計量的美元價值,
這與提高這些商品和服務的以美元計量的價格是等效的。
我們可得出結論,在紙幣制度下,一個果斷的政府總是能夠製造出更高的支出
和隨之而來的正通膨。
看懂最後一段話了沒?
「在紙幣制度下,一個果斷的政府總是能夠製造出更高的支出和隨之而來的正通膨。」
這句話的精髓就是把印刷機傳便便,加印鈔票從直昇機上向華爾街「灑錢」啦...
很明顯FED對於目前的「通膨」其實根本「處心積慮」的要製造出來
那麼FED未來會怎麼作?即便八發子彈都打完?
美國政府和FED也不見得要無可奈何的要透過「印鈔票」這種手段來刺激總需求
它也可以透過大資產購買的規模,如有可能,還要擴展其所購買資產的菜單。
FED還能找到其他釋出貨幣的方法,如向銀行提供低息貸款,或獲得財政部門的配合
就如同它現在在做的方式一樣,提供IB低利貸款和財政部退稅政策來刺激總需求
如果利率真的「不幸」像日本一樣降到接近零的地步,聯準會就沒輒了嗎?
鬍鬚柏提供一個可能辦法:「處理此問題的方法便是沿著國債期限結構進一步降低利率,
即降低中長期政府債券票面利率,以盡力刺激支出。」
也就是說「由FED開始明確宣佈長期國債(比如說兩年內到期的國債)的收益上限。
FED以與目標收益相應的價格,無限制地全部購買兩年內到期的國債,
便可樹立利率上限。」
另一種作法就是FED現在正在做的:
「以較低或零利率向銀行提供固定期限的貸款,而以範圍廣泛的私人資產
(包括公司債券,商業票據,銀行貸款,抵押貸款,以及其他)作為適宜的擔保。」
我真的認為市場一直沒把鬍鬚柏的動作和意圖看清楚
也沒搞懂美國現在所處的真實狀況,所以才會有這種不切實際的「加息」幻想
至於鬍鬚柏在夏天所提出擔憂美元與通膨的言論
我則視為試圖影響與管理市場通膨預期的作法
並不能視為FED對升息有此意圖,只是市場對其有美麗的誤會....
落落長的看法~請見諒
--
我的Blog http://www.wretch.cc/blog/ryanchao
有人告訴我「從20層樓摔下來的屍體抖一下又不代表可以出國參加奧運」
你說呢?
--
我引述早在一個月前就收錄的文章: 金融危機的四個階段(貨幣戰爭作者 宋鴻兵)
所預測的一段文字給大家參考
第三階段:利率市場危機(? ~ ?)
在大規模信用違約危機的劇烈震盪之下,
美國銀行間市場和貨幣市場將再度出現流動性枯竭危機
其背後的原因將是對償付能力的擔憂急劇增加。
美國最大的兩家政府間接擔保的抵押貸款金融機構是房利美和房地美,
由於自有資本金非常薄弱,房利美和房地美很有可能會出現重大危機
其發行的信用等級接近美國國債的債券可能出現殖利率大幅上升的危險局面。
這種危機將危及60年以來被世界公認為最安全的金融資產—美國國債的信心,
從而觸發更大規模的全球金融市場震盪。
金融衍生品市場中規模最大的利率交換市場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嚴酷考驗。
============================================================================
看來目前情勢演變有點超出預期...
在前天看到鬍鬚柏宣布的一連串新措施
(消息來源:http://paper.cnstock.com/ssnews/default.htm)
當天美股大漲165點與NASDAQ銀行指數大漲100多點
市場把利空當成利多我就覺得不妙了...
這擺明FED承認流動性危機即將再起,所以要趕快先推出安定措施來先穩住市場
而且加息在下次FOMC會議可能性更是大減!!!!!!
歐文‧費雪曾強調「在總需求和價格水準普遍下降之時
金融危機導致資產像火災中受損物資一樣降價銷售。
一個健康的、良好資本化的銀行系統和平穩運行的資本市場
是抵禦通縮衝擊的重要防線。」
鬍鬚柏在其2002年11月21日發表一篇名為「確保通縮不在這裡發生」演講中
也呼應歐文費雪的論點,他強調如果金融形勢迅急生變,
FED應當也必然會運用其監管許可權來確保金融體系保持彈性。
在金融穩定面臨嚴峻威脅的時刻,
FED將隨時準備啟動貼現視窗及保衛金融系統的其他政策工具
當通膨率較低而經濟基礎突然惡化的時候
中央銀行應當比平時更先發制人、更主動積極地削減利率。
透過果斷和及早行動,FED有能力預防經濟陷入通縮,
避免其連帶引發的種種特殊問題。
所以我估計危機若是還在持續擴大沒啥歇息的話
8月聯準會可能還會有會讓市場再次跌破眼鏡的「演出」:降息!!!
次貸危機發生以來,很多人都怪罪目前的通膨是聯準會過度降息所造成
也呼籲聯準會應該要升息以壓制「通膨」
事實上我必須說這是一種對於美國經濟成長本質上的誤解
正如i大長期寫的分析文章所指出的事實是
美國根本沒有「通膨」問題,相反的可能反而有陷入通縮的危機
美國經濟成長這20年來主要靠的是資產增值所帶動的消費成長而拉動
也就是說資產要不斷膨脹增值,才能靠增值的部分來貸款消費
也就是說資產增值與信貸不斷成長是促進美國經濟成長的柴火
但是資產增值在2006.6月開始崩塌、2007.2信貸成長也開始崩壞
促進美國經濟成長兩大動力開始消失
美國經濟豈能不走向衰退?
現在美國必須防範的是如何將通膨管理在其目標管理區間而避免出現失控
這個失控則是「往下掉」而非往上衝!!
現在美國失業率已經連續兩個月高達5.5%,非農就業數據持續不樂觀
其背後所代表的薪資增長與消費力都開始衰退
任何以往造成嚴重通膨的「二次效應」在美國幾乎看不到
怎能說美國有嚴重通膨問題和必須要加息應對?
我記得當初有人怪葛老降息降太快,害的美國差點陷入通貨緊縮危機
葛老為自己辯護之詞是:「不是FED降息降太快,FED只是追隨市場的利率預期」
這代表什麼?這代表當時達康泡沫後,美國是出現明顯的經濟衰退、
失業上升與金融業出現困境,所以造成總需求開始急速下降
而代表資金使用成本與價格的利率出下下滑的景象
有人可能會很悲觀的認為鬍鬚柏萬一今年下半年又把剩下的「八發子彈」打光
那麼他準備跟BOJ一樣等死,美國準備跟日本一樣苦個十年...
事實上如果各位把鬍鬚柏的那篇演講稿看完
就會知道鬍鬚柏為什麼叫做「直昇機阿伯」了
因為他講過以下這句話:
美元具有的價值視其供給的嚴格程度而定。但是美國政府擁有印刷技術,
在今天還有其電子替代物,這允許它幾乎不付什麼成本
,便能想造多少美元就造多少美元。通過增加流通中美元,
甚至可信地這樣威脅一下,美國政府就能夠降低以商品、服務計量的美元價值,
這與提高這些商品和服務的以美元計量的價格是等效的。
我們可得出結論,在紙幣制度下,一個果斷的政府總是能夠製造出更高的支出
和隨之而來的正通膨。
看懂最後一段話了沒?
「在紙幣制度下,一個果斷的政府總是能夠製造出更高的支出和隨之而來的正通膨。」
這句話的精髓就是把印刷機傳便便,加印鈔票從直昇機上向華爾街「灑錢」啦...
很明顯FED對於目前的「通膨」其實根本「處心積慮」的要製造出來
那麼FED未來會怎麼作?即便八發子彈都打完?
美國政府和FED也不見得要無可奈何的要透過「印鈔票」這種手段來刺激總需求
它也可以透過大資產購買的規模,如有可能,還要擴展其所購買資產的菜單。
FED還能找到其他釋出貨幣的方法,如向銀行提供低息貸款,或獲得財政部門的配合
就如同它現在在做的方式一樣,提供IB低利貸款和財政部退稅政策來刺激總需求
如果利率真的「不幸」像日本一樣降到接近零的地步,聯準會就沒輒了嗎?
鬍鬚柏提供一個可能辦法:「處理此問題的方法便是沿著國債期限結構進一步降低利率,
即降低中長期政府債券票面利率,以盡力刺激支出。」
也就是說「由FED開始明確宣佈長期國債(比如說兩年內到期的國債)的收益上限。
FED以與目標收益相應的價格,無限制地全部購買兩年內到期的國債,
便可樹立利率上限。」
另一種作法就是FED現在正在做的:
「以較低或零利率向銀行提供固定期限的貸款,而以範圍廣泛的私人資產
(包括公司債券,商業票據,銀行貸款,抵押貸款,以及其他)作為適宜的擔保。」
我真的認為市場一直沒把鬍鬚柏的動作和意圖看清楚
也沒搞懂美國現在所處的真實狀況,所以才會有這種不切實際的「加息」幻想
至於鬍鬚柏在夏天所提出擔憂美元與通膨的言論
我則視為試圖影響與管理市場通膨預期的作法
並不能視為FED對升息有此意圖,只是市場對其有美麗的誤會....
落落長的看法~請見諒
--
我的Blog http://www.wretch.cc/blog/ryanchao
有人告訴我「從20層樓摔下來的屍體抖一下又不代表可以出國參加奧運」
你說呢?
--
Tags:
股票
All Comments
By Margaret
at 2008-07-12T16:26
at 2008-07-12T16:26
By Rachel
at 2008-07-17T01:48
at 2008-07-17T01:48
By Candice
at 2008-07-18T17:26
at 2008-07-18T17:26
By Olga
at 2008-07-23T16:53
at 2008-07-23T16:53
By Lily
at 2008-07-23T21:18
at 2008-07-23T21:18
By Lily
at 2008-07-24T10:40
at 2008-07-24T10:40
By Jake
at 2008-07-27T00:14
at 2008-07-27T00:14
By Leila
at 2008-07-27T10:18
at 2008-07-27T10:18
By Madame
at 2008-07-29T11:51
at 2008-07-29T11:51
By James
at 2008-07-30T01:36
at 2008-07-30T01:36
By Rosalind
at 2008-07-31T05:02
at 2008-07-31T05:02
By Mary
at 2008-08-05T01:30
at 2008-08-05T01:30
By Blanche
at 2008-08-05T08:38
at 2008-08-05T08:38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08-08-09T21:10
at 2008-08-09T21:10
By Elvira
at 2008-08-11T14:44
at 2008-08-11T14:44
By Rosalind
at 2008-08-15T15:45
at 2008-08-15T15:45
By Ina
at 2008-08-18T05:03
at 2008-08-18T05:03
By Anthony
at 2008-08-18T08:46
at 2008-08-18T08:46
By Joe
at 2008-08-21T01:46
at 2008-08-21T01:46
By Ida
at 2008-08-25T06:50
at 2008-08-25T06:50
By Erin
at 2008-08-28T06:34
at 2008-08-28T06:34
By Eden
at 2008-08-31T09:00
at 2008-08-31T09:00
By Rae
at 2008-08-31T13:26
at 2008-08-31T13:26
By Hedy
at 2008-08-31T17:57
at 2008-08-31T17:57
By Carol
at 2008-09-05T08:10
at 2008-09-05T08:10
By Mason
at 2008-09-06T09:06
at 2008-09-06T09:06
By Oliver
at 2008-09-08T15:17
at 2008-09-08T15:17
By Liam
at 2008-09-09T22:25
at 2008-09-09T22:25
By Sandy
at 2008-09-14T06:05
at 2008-09-14T06:05
By Ethan
at 2008-09-15T01:32
at 2008-09-15T01:32
By Quanna
at 2008-09-17T19:04
at 2008-09-17T19:04
By Yuri
at 2008-09-20T16:35
at 2008-09-20T16:35
By Robert
at 2008-09-25T07:10
at 2008-09-25T07:10
By Andrew
at 2008-09-26T16:45
at 2008-09-26T16:45
By Annie
at 2008-09-27T15:42
at 2008-09-27T15:42
By Annie
at 2008-09-30T01:15
at 2008-09-30T01:15
By Noah
at 2008-10-02T12:25
at 2008-10-02T12:25
By Jack
at 2008-10-02T16:15
at 2008-10-02T16:15
By Doris
at 2008-10-04T03:00
at 2008-10-04T03:00
By Lydia
at 2008-10-05T03:01
at 2008-10-05T03:01
By Tom
at 2008-10-08T12:28
at 2008-10-08T12:28
By Joseph
at 2008-10-08T21:10
at 2008-10-08T21:10
By Zanna
at 2008-10-09T00:33
at 2008-10-09T00:33
By Noah
at 2008-10-09T09:21
at 2008-10-09T09:21
By Mary
at 2008-10-13T05:40
at 2008-10-13T05:40
By Lydia
at 2008-10-13T14:11
at 2008-10-13T14:11
By David
at 2008-10-13T19:15
at 2008-10-13T19:15
By Jessica
at 2008-10-17T14:35
at 2008-10-17T14:35
By Ula
at 2008-10-21T00:01
at 2008-10-21T00:01
By Frederic
at 2008-10-25T18:26
at 2008-10-25T18:26
By Todd Johnson
at 2008-10-30T06:53
at 2008-10-30T06:53
By Todd Johnson
at 2008-11-02T21:14
at 2008-11-02T21:14
By David
at 2008-11-06T03:41
at 2008-11-06T03:41
By Sandy
at 2008-11-08T20:28
at 2008-11-08T20:28
By Blanche
at 2008-11-13T15:03
at 2008-11-13T15:03
By Dora
at 2008-11-15T16:06
at 2008-11-15T16:06
By Sarah
at 2008-11-17T14:03
at 2008-11-17T14:03
By Yuri
at 2008-11-20T10:56
at 2008-11-20T10:56
By Edward Lewis
at 2008-11-21T02:31
at 2008-11-21T02:31
By Frederica
at 2008-11-21T10:55
at 2008-11-21T10:55
By Irma
at 2008-11-24T20:20
at 2008-11-24T20:20
By Una
at 2008-11-28T17:40
at 2008-11-28T17:40
By Yuri
at 2008-11-28T23:51
at 2008-11-28T23:51
By Callum
at 2008-11-30T08:44
at 2008-11-30T08:44
By Wallis
at 2008-12-02T00:33
at 2008-12-02T00:33
By Olga
at 2008-12-05T11:17
at 2008-12-05T11:17
By Madame
at 2008-12-07T08:02
at 2008-12-07T08:02
By Yedda
at 2008-12-11T08:28
at 2008-12-11T08:28
By Selena
at 2008-12-15T14:18
at 2008-12-15T14:18
By Carol
at 2008-12-15T17:48
at 2008-12-15T17:48
By Wallis
at 2008-12-18T22:45
at 2008-12-18T22:45
By Xanthe
at 2008-12-19T07:25
at 2008-12-19T07:25
By Damian
at 2008-12-24T07:06
at 2008-12-24T07:06
By Linda
at 2008-12-29T04:10
at 2008-12-29T04:10
By Madame
at 2008-12-30T04:34
at 2008-12-30T04:34
By Doris
at 2009-01-01T11:37
at 2009-01-01T11:37
By Daniel
at 2009-01-02T12:10
at 2009-01-02T12:10
By Susan
at 2009-01-06T11:37
at 2009-01-06T11:37
By Kristin
at 2009-01-07T12:05
at 2009-01-07T12:05
By Andy
at 2009-01-07T19:33
at 2009-01-07T19:33
By Catherine
at 2009-01-09T14:48
at 2009-01-09T14:48
By Genevieve
at 2009-01-13T11:33
at 2009-01-13T11:33
By Victoria
at 2009-01-16T11:12
at 2009-01-16T11:12
By Tom
at 2009-01-17T23:47
at 2009-01-17T23:47
By Oscar
at 2009-01-21T01:23
at 2009-01-21T01:23
By Kama
at 2009-01-22T17:51
at 2009-01-22T17:51
By Genevieve
at 2009-01-26T16:44
at 2009-01-26T16:44
By Vanessa
at 2009-01-28T03:36
at 2009-01-28T03:36
By Zenobia
at 2009-01-30T19:18
at 2009-01-30T19:18
By Yuri
at 2009-02-04T18:57
at 2009-02-04T18:57
By Audriana
at 2009-02-07T14:15
at 2009-02-07T14:15
By Emily
at 2009-02-09T01:36
at 2009-02-09T01:36
By Regina
at 2009-02-10T15:34
at 2009-02-10T15:34
By Rebecca
at 2009-02-11T00:43
at 2009-02-11T00:43
By Audriana
at 2009-02-15T14:33
at 2009-02-15T14:33
By Thomas
at 2009-02-17T04:11
at 2009-02-17T04:11
By Noah
at 2009-02-18T20:07
at 2009-02-18T20:07
By Ingrid
at 2009-02-20T18:47
at 2009-02-20T18:47
By Zenobia
at 2009-02-23T18:38
at 2009-02-23T18:38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09-02-25T13:31
at 2009-02-25T13:31
By Zora
at 2009-02-26T06:37
at 2009-02-26T06:37
By Emily
at 2009-02-28T22:01
at 2009-02-28T22:01
By Queena
at 2009-03-01T14:24
at 2009-03-01T14:24
By William
at 2009-03-06T00:53
at 2009-03-06T00:53
By Zenobia
at 2009-03-10T22:35
at 2009-03-10T22:35
By Elma
at 2009-03-11T13:11
at 2009-03-11T13:11
By Una
at 2009-03-15T21:24
at 2009-03-15T21:24
By Frederic
at 2009-03-16T14:54
at 2009-03-16T14:54
By Rebecca
at 2009-03-20T09:21
at 2009-03-20T09:21
By Dora
at 2009-03-22T18:21
at 2009-03-22T18:21
By Hardy
at 2009-03-24T06:00
at 2009-03-24T06:00
By Elizabeth
at 2009-03-28T07:13
at 2009-03-28T07:13
Related Posts
我所認識的營建業
By Mason
at 2008-07-10T10:39
at 2008-07-10T10:39
來到7000點大關,經濟基本面告訴我們什 …
By Agatha
at 2008-07-09T14:40
at 2008-07-09T14:40
眼淚--股市版
By Daph Bay
at 2008-07-09T08:36
at 2008-07-09T08:36
全球前80名鋼鐵生產企業排名(IISI)
By Gary
at 2008-07-08T19:00
at 2008-07-08T19:00
大盤
By Kelly
at 2008-07-08T18:25
at 2008-07-08T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