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2008年景氣看法(上) - 投資

By Olive
at 2007-12-29T12:49
at 2007-12-29T12:49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Stock 看板]
作者: coolgigi (markus) 看板: Stock
標題: [心得] 我對2008年景氣看法(上)
時間: Sat Dec 29 00:25:15 2007
又是一年將盡 新的一個年頭的開始. 不少人認為2007年差不多是號稱人類景氣有史以來最
好最長期的最後一年了(雖然台灣可能感受不到) 次級房貸引發的信用緊縮將迫使長期支撐
起全球消費主力的美國民眾縮手進而造成全球景氣的衰退. 當然更有不少投資專家持相反
看法, 認為新興國家特別是中印兩國將扮演起全球消費的另一推手 而且各國的央行也從歷
次的經濟蕭條中學到了經濟, 不會坐視經濟走下坡的. 這是傳統經濟學者的論述法 ,各有
各的意見 也就莫衷一是, 讓人無所適從.
就我個人的看法, 原本我也是趨向景氣可能會走緩 但不至於衰退的看法. 主要論點仍是在
各國央行的控制力以及影響力都遠大於前.當然這當中也包括了各國政府政治力影響央行也
遠大於前.政治人物是絕對不樂見景氣或是股市有一分一毫下降的跡象的.即使在經濟學理
論中, 適度的降溫反而有利於体質的調整.
但是最近改變我這個想法的是來自花旗和阿布達比投資局簽訂投資協定, 在11/26/07 美國
最大金融機構 Citi Group 宣佈來自阿拉伯的阿布達比投資局(ADIA)將注資75億美元, 消
息一出, 各界多把關注點放在主權基金的興起, 又是一個有錢國家把收入的零頭去買下美
國資產. 但是隨著時間過去,慢慢的成交細節被揭露了出來, 原來ADIA 並不是直接購入
CITI 的股份, 相反的, 他買下的是Citi 的可轉換公司債(CB). 而且Citi 要付年息11%.
在CB存續期內, ADIA 還有權要求轉換為約4.9% Citi的股份 成為Citi 最大股東. 換言之
, 這是一個對ADIA 相當有利, 而對Citi 十分不利的條款, 而這個合約還是在美國前財政
部長 新任Citi董事長 魯賓專程飛到阿布達比 馬拉松談了11個小時的結果.
Citi的人都是笨蛋嗎?怎麼會談出這個嚴苛的條件? 難道他們不知美國一般的放款利率也
不過才6%上下, 怎麼會付出這個高的利息?
開玩笑 Citi裡面至少有幾千個全美國甚至全世界最聰明的人, 魯賓也是柯林頓時代和
Allen Greenspain 合作無間 曾被號稱解求世界經濟的三人行之一(三人指 Robert Rubin,
Allen Greenspain 和 Summers). 所以証明了這些人都不是笨蛋. 那惟一可以解釋的就是
Citi 真的需要這筆錢. 這就如同有人笑為什麼有人笨到向地下錢莊借高利貸一樣, 如果不
是真的走投無路, 難道這些人不知道信用信貸都要比地下錢莊低嗎? 簡單的說,
我個人認為Citi 真正的問題, 要遠比檯面上浮出來的大多了. 大到讓魯賓初接任馬上想到
的不是向最熟悉的美國政府求援, 反而去找上了阿拉伯國家.
Citi 桶了大簍子要靠簽訂”喪權辱國”的條款來保住自己, 難道美國其他的銀行會沒事嗎?
目前出問題的多在投資銀行這一塊 從最早的Leman Brothers, Merry Lynch,
Morgan Stanley....原因主要出在這些投資銀行是MBS(Morgage-back Securities)的
始作俑者. 而商業銀行只有少數如Washington Mutual 這類以房貸為主的銀行開始受到
投資質疑. 但是別忘了, 自從美國在1997年修正了Glass-Steagall Act 法案, 開放銀行
跨足不同行業後, 銀行間的差異已經愈來愈小了. Citi 作的事, 我相信 J.P Morgan
Chase Bank, Bank of America...也多少都有涉及,
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或許他們就像台灣的永豐金一樣投資了大量的SIV, 但是反正CITI
承諾仍在就先準備不幅認列損失吧.
美國的情況很容易讓我聯想起日本泡沫破裂後十年的不景氣. 很多人說日本不景氣, 但是
事實上那段時間日本的製造業仍是很強的. SONY, TOSHIBA...等電氣製品仍是打遍天下的
.問題是日本的金融承習泡沫時代的不動產呆帳太嚴重了而造成整個日本十年的不振.
現在的美國似乎也有點這種味道.
.....待續 ...
--
=======================
來看我的不拉閣吧
http://tw.myblog.yahoo.com/rus_lee
談大陸事務、美股投資和我的書
========================
--
作者: coolgigi (markus) 看板: Stock
標題: [心得] 我對2008年景氣看法(上)
時間: Sat Dec 29 00:25:15 2007
又是一年將盡 新的一個年頭的開始. 不少人認為2007年差不多是號稱人類景氣有史以來最
好最長期的最後一年了(雖然台灣可能感受不到) 次級房貸引發的信用緊縮將迫使長期支撐
起全球消費主力的美國民眾縮手進而造成全球景氣的衰退. 當然更有不少投資專家持相反
看法, 認為新興國家特別是中印兩國將扮演起全球消費的另一推手 而且各國的央行也從歷
次的經濟蕭條中學到了經濟, 不會坐視經濟走下坡的. 這是傳統經濟學者的論述法 ,各有
各的意見 也就莫衷一是, 讓人無所適從.
就我個人的看法, 原本我也是趨向景氣可能會走緩 但不至於衰退的看法. 主要論點仍是在
各國央行的控制力以及影響力都遠大於前.當然這當中也包括了各國政府政治力影響央行也
遠大於前.政治人物是絕對不樂見景氣或是股市有一分一毫下降的跡象的.即使在經濟學理
論中, 適度的降溫反而有利於体質的調整.
但是最近改變我這個想法的是來自花旗和阿布達比投資局簽訂投資協定, 在11/26/07 美國
最大金融機構 Citi Group 宣佈來自阿拉伯的阿布達比投資局(ADIA)將注資75億美元, 消
息一出, 各界多把關注點放在主權基金的興起, 又是一個有錢國家把收入的零頭去買下美
國資產. 但是隨著時間過去,慢慢的成交細節被揭露了出來, 原來ADIA 並不是直接購入
CITI 的股份, 相反的, 他買下的是Citi 的可轉換公司債(CB). 而且Citi 要付年息11%.
在CB存續期內, ADIA 還有權要求轉換為約4.9% Citi的股份 成為Citi 最大股東. 換言之
, 這是一個對ADIA 相當有利, 而對Citi 十分不利的條款, 而這個合約還是在美國前財政
部長 新任Citi董事長 魯賓專程飛到阿布達比 馬拉松談了11個小時的結果.
Citi的人都是笨蛋嗎?怎麼會談出這個嚴苛的條件? 難道他們不知美國一般的放款利率也
不過才6%上下, 怎麼會付出這個高的利息?
開玩笑 Citi裡面至少有幾千個全美國甚至全世界最聰明的人, 魯賓也是柯林頓時代和
Allen Greenspain 合作無間 曾被號稱解求世界經濟的三人行之一(三人指 Robert Rubin,
Allen Greenspain 和 Summers). 所以証明了這些人都不是笨蛋. 那惟一可以解釋的就是
Citi 真的需要這筆錢. 這就如同有人笑為什麼有人笨到向地下錢莊借高利貸一樣, 如果不
是真的走投無路, 難道這些人不知道信用信貸都要比地下錢莊低嗎? 簡單的說,
我個人認為Citi 真正的問題, 要遠比檯面上浮出來的大多了. 大到讓魯賓初接任馬上想到
的不是向最熟悉的美國政府求援, 反而去找上了阿拉伯國家.
Citi 桶了大簍子要靠簽訂”喪權辱國”的條款來保住自己, 難道美國其他的銀行會沒事嗎?
目前出問題的多在投資銀行這一塊 從最早的Leman Brothers, Merry Lynch,
Morgan Stanley....原因主要出在這些投資銀行是MBS(Morgage-back Securities)的
始作俑者. 而商業銀行只有少數如Washington Mutual 這類以房貸為主的銀行開始受到
投資質疑. 但是別忘了, 自從美國在1997年修正了Glass-Steagall Act 法案, 開放銀行
跨足不同行業後, 銀行間的差異已經愈來愈小了. Citi 作的事, 我相信 J.P Morgan
Chase Bank, Bank of America...也多少都有涉及,
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或許他們就像台灣的永豐金一樣投資了大量的SIV, 但是反正CITI
承諾仍在就先準備不幅認列損失吧.
美國的情況很容易讓我聯想起日本泡沫破裂後十年的不景氣. 很多人說日本不景氣, 但是
事實上那段時間日本的製造業仍是很強的. SONY, TOSHIBA...等電氣製品仍是打遍天下的
.問題是日本的金融承習泡沫時代的不動產呆帳太嚴重了而造成整個日本十年的不振.
現在的美國似乎也有點這種味道.
.....待續 ...
--
=======================
來看我的不拉閣吧
http://tw.myblog.yahoo.com/rus_lee
談大陸事務、美股投資和我的書
========================
--
All Comments

By Belly
at 2008-01-02T10:47
at 2008-01-02T10:47

By Linda
at 2008-01-06T15:15
at 2008-01-06T15:15

By Hedda
at 2008-01-08T14:52
at 2008-01-08T14:52

By Ivy
at 2008-01-12T17:39
at 2008-01-12T17:39

By Olive
at 2008-01-15T15:27
at 2008-01-15T15:27

By George
at 2008-01-16T19:25
at 2008-01-16T19:25

By Kelly
at 2008-01-17T10:07
at 2008-01-17T10:07

By Freda
at 2008-01-22T06:53
at 2008-01-22T06:53

By Ida
at 2008-01-24T03:12
at 2008-01-24T03:12

By Hedda
at 2008-01-28T18:02
at 2008-01-28T18:02

By Frederic
at 2008-01-30T20:55
at 2008-01-30T20:55

By Yuri
at 2008-02-02T13:49
at 2008-02-02T13:49

By Callum
at 2008-02-06T00:09
at 2008-02-06T00:09

By Hedda
at 2008-02-07T19:29
at 2008-02-07T19:29

By Caitlin
at 2008-02-09T16:08
at 2008-02-09T16:08

By Daph Bay
at 2008-02-14T15:44
at 2008-02-14T15:44

By Olga
at 2008-02-16T05:30
at 2008-02-16T05:30

By Zenobia
at 2008-02-19T00:42
at 2008-02-19T00:42

By Heather
at 2008-02-22T13:22
at 2008-02-22T13:22

By Megan
at 2008-02-22T18:43
at 2008-02-22T18:43

By Charlotte
at 2008-02-27T09:59
at 2008-02-27T09:59

By Adele
at 2008-02-27T21:13
at 2008-02-27T21:13

By Susan
at 2008-03-03T06:49
at 2008-03-03T06:49

By Olive
at 2008-03-04T16:17
at 2008-03-04T16:17

By Poppy
at 2008-03-07T09:20
at 2008-03-07T09:20

By Damian
at 2008-03-10T11:16
at 2008-03-10T11:16

By Olive
at 2008-03-12T11:56
at 2008-03-12T11:56

By Madame
at 2008-03-15T09:41
at 2008-03-15T09:41

By Lily
at 2008-03-20T06:47
at 2008-03-20T06:47

By Skylar Davis
at 2008-03-20T20:48
at 2008-03-20T20:48

By Ingrid
at 2008-03-22T01:05
at 2008-03-22T01:05

By Susan
at 2008-03-26T16:09
at 2008-03-26T16:09

By Dora
at 2008-03-28T10:01
at 2008-03-28T10:01

By Hedwig
at 2008-03-30T21:46
at 2008-03-30T21:46

By Hamiltion
at 2008-04-01T20:24
at 2008-04-01T20:24

By Kelly
at 2008-04-04T14:27
at 2008-04-04T14:27

By Frederic
at 2008-04-07T19:57
at 2008-04-07T19:57

By Selena
at 2008-04-11T00:09
at 2008-04-11T00:09

By Isabella
at 2008-04-15T10:02
at 2008-04-15T10:02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08-04-15T18:34
at 2008-04-15T18:34

By Connor
at 2008-04-19T06:48
at 2008-04-19T06:48

By Anthony
at 2008-04-24T04:50
at 2008-04-24T04:50

By Aaliyah
at 2008-04-28T04:27
at 2008-04-28T04:27

By Edith
at 2008-04-29T06:00
at 2008-04-29T06:00

By Andy
at 2008-05-02T16:44
at 2008-05-02T16:44

By Kristin
at 2008-05-05T12:28
at 2008-05-05T12:28

By Thomas
at 2008-05-06T20:50
at 2008-05-06T20:50

By Gary
at 2008-05-08T20:36
at 2008-05-08T20:36

By Agnes
at 2008-05-10T21:29
at 2008-05-10T21:29

By Daniel
at 2008-05-15T03:05
at 2008-05-15T03:05

By Damian
at 2008-05-17T09:34
at 2008-05-17T09:34

By Doris
at 2008-05-20T13:01
at 2008-05-20T13:01

By Oliver
at 2008-05-25T05:52
at 2008-05-25T05:52

By Suhail Hany
at 2008-05-27T03:04
at 2008-05-27T03:04
Related Posts
投資型保單:實際淨投資額是多少?

By Tracy
at 2007-12-29T11:35
at 2007-12-29T11:35
[閒聊]印度股市

By Yuri
at 2007-12-29T02:02
at 2007-12-29T02:02
全球匯率(相對美元)奇怪的現象

By Rachel
at 2007-12-29T00:51
at 2007-12-29T00:51
請問台灣銀行點石成金的優惠...

By Ethan
at 2007-12-29T00:18
at 2007-12-29T00:18
遠東大聯全球原物料能源基金VS日盛全球抗暖化基金

By Mason
at 2007-12-28T22:41
at 2007-12-28T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