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房地產市場炒作看政府貨幣擴張政策的失效 - 經濟

By Sierra Rose
at 2009-10-05T03:12
at 2009-10-05T03:12
Table of Contents
擴張性貨幣政策裡面最有效的手段之ㄧ就是降低存款準備率
降低存款準備等於讓銀行在流入資金相同下可以放出更多資金進去給家計單位
可以從金融海嘯後 ㄧ般民眾從貸款困難變成恢復到金融海嘯前的水準看出來
把其他要素都固定 只看存款準備的影響
觀察以下資金流動的路徑 在不同的經濟體環境下的流量改變
原始狀況:
100元的存款 準備20 貸出80元給購屋者當房貸 八成
加上自備款20後 房價的100 跟建商交換房子
建商降低存貨得到100元
但轉移出去的存貨能產生的生產力因為景氣差比以前的同單位還要低
建商(在台灣其實常常兼壽險)的100元使用分配是 20繼續消費 60投資 20長期保守資金
準備降低5元 銀行將多貸出5元以上 暫以5元作假設
經由房地產炒作 這多的5元會全部被消費者用做購屋
85元貸款加上自備款20後 房價成為105 跟建商交換房子
建商得到105元
此時:
1.建商的貨幣使用偏好不變 但因為沒有增加開工 故消費比較接近常數
因此消費20 投資63 長期保守資金22
額外增加的5元有3元丟回去貨幣體系流通 2元流回去政府公債 或銀行
(不過那3元還是會因為政府標售土地被收回ㄧ些)
2.建商的貨幣使用偏好因為看空=而趨於保守
因此消費20 投資60 長期保守資金 25
額外增加的5元還是丟回去了
但是這樣回收的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
在中間貨幣供給量依然會上升 因為這段時間貨幣還在中間流動
但最後會因為政府對貨幣的需求被收回去
然而因為這多出來的5元 不是丟往帶動經濟體成長的產業界
而是被丟進去 不太會提升成長動能(反而有可能壓抑)得住房房地產市場
比起會把5元大多花掉的企業
房地產業會把錢轉往保守資金
而這中間額外多出來的5元經過的路徑
並沒有辦法給台灣核心競爭力的產業帶來累積的成長效益
而是經過房地產這種難以透過投資帶來成長動能的產業
並且貨幣最後因為政府舉債或拍賣國有地收回去
因此在房地產市場的炒作下
人民沒有辦法把增加的貨幣放出去整個經濟體推動內需
而是將貨幣限縮地灑進房地產業
但卻因為房地產業者的保守與看空未來
導致被囚困的長期資金依然繞一圈 大部分被丟回去長期資金
並且其中經過的路徑 難以為經濟體成長帶來累積性的動力
因此將會使貨幣政策的效果不如預期
並且 民眾的所得沒有顯著提升 但負債增加 且名下資產並不會因為市價炒作 價值就變高
能實際產生的效用並沒有顯著變化 甚至還會變低
但民眾的購買力卻會因為龐大的房貸而被侵蝕
甚至因為預期龐大房貸在升息後帶來的壓力而減低消費 更進一步使內需惡化
因此在這個部分
個人的看法是 在經濟體衰退的貨幣政策擴張下 政府應想辦法避免房地產市場價格勁揚
因而造成民眾負擔增加產生的內需成長效果不如預期
且貨幣流動的過程產生的效果較不能累積為動力推動經濟體復甦
甚至會使貨幣因為房地產業者對未來保守而將貨幣投入長期投資
但房地產的長期投資並沒有辦法真正為經濟體的復甦產生直接效益
(特別是政府還把貨幣用標售國有地收回去)
就算有建商看多 也因為房地產市場炒作的先決條件就是土地的稀有性
因此反而使熱錢炒作丟進土地標售 台灣有許多土地的持有者是壽險業跟 政府(還有台銀)
也使得貨幣被回收回去
就算壽險業也出來標地 但貨幣還是有大半要回去長期投資被收掉
這樣的問題建立在 台灣房地產業者的貨幣使用偏好 比ㄧ般廠商跟民眾還要保守的關係
使貨幣在難以灑進經濟體每個角落的情況下進行循環 而使貨幣數量擴張效益不如預期
在擴張性貨幣政策下若不能抑制房地產市場的泡沫
將會使更多貨幣被丟進去推動泡沫成長
使真正夠成國家經濟成長的產業所需的資金被分流掉
使投機性質的房地產炒作 困住更多經濟體成長、復甦、轉型所需的資金
因而在泡沫形成的過程中 體質更加虛弱 使泡沫更無基本支撐力
最後會以銀行壞帳大幅提高收場 加上央行緊縮 將使貨幣流動性更差於以往
因此在經濟體衰退時期進行擴張性貨幣政策
應避免房地產泡沫 透過政策或修法 獎勵內需產業的投資 或出口產業技術升級的投資
而非放任 甚至成為房地產泡沫的幫兇
都是偏感想的東西 還請各位板友批評指教
因為想利用台灣這波房地產泡沫 來做房地產泡沫是否會掏空經濟體競爭力的研究
希望各位能給更多建議跟指正
--
房地產業真的是產業火車頭嗎?
還是其實是只有自己跑 把大多數產業丟在原地的火車頭呢?
房地產業有辦法 拉動攸關台灣大多數人生技的電子業跟塑化業 機械業等等傳統產業嗎
還是只有拉動鋼鐵跟水泥與短時間拉抬金融業卻埋下壞帳因子呢?
--
降低存款準備等於讓銀行在流入資金相同下可以放出更多資金進去給家計單位
可以從金融海嘯後 ㄧ般民眾從貸款困難變成恢復到金融海嘯前的水準看出來
把其他要素都固定 只看存款準備的影響
觀察以下資金流動的路徑 在不同的經濟體環境下的流量改變
原始狀況:
100元的存款 準備20 貸出80元給購屋者當房貸 八成
加上自備款20後 房價的100 跟建商交換房子
建商降低存貨得到100元
但轉移出去的存貨能產生的生產力因為景氣差比以前的同單位還要低
建商(在台灣其實常常兼壽險)的100元使用分配是 20繼續消費 60投資 20長期保守資金
準備降低5元 銀行將多貸出5元以上 暫以5元作假設
經由房地產炒作 這多的5元會全部被消費者用做購屋
85元貸款加上自備款20後 房價成為105 跟建商交換房子
建商得到105元
此時:
1.建商的貨幣使用偏好不變 但因為沒有增加開工 故消費比較接近常數
因此消費20 投資63 長期保守資金22
額外增加的5元有3元丟回去貨幣體系流通 2元流回去政府公債 或銀行
(不過那3元還是會因為政府標售土地被收回ㄧ些)
2.建商的貨幣使用偏好因為看空=而趨於保守
因此消費20 投資60 長期保守資金 25
額外增加的5元還是丟回去了
但是這樣回收的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
在中間貨幣供給量依然會上升 因為這段時間貨幣還在中間流動
但最後會因為政府對貨幣的需求被收回去
然而因為這多出來的5元 不是丟往帶動經濟體成長的產業界
而是被丟進去 不太會提升成長動能(反而有可能壓抑)得住房房地產市場
比起會把5元大多花掉的企業
房地產業會把錢轉往保守資金
而這中間額外多出來的5元經過的路徑
並沒有辦法給台灣核心競爭力的產業帶來累積的成長效益
而是經過房地產這種難以透過投資帶來成長動能的產業
並且貨幣最後因為政府舉債或拍賣國有地收回去
因此在房地產市場的炒作下
人民沒有辦法把增加的貨幣放出去整個經濟體推動內需
而是將貨幣限縮地灑進房地產業
但卻因為房地產業者的保守與看空未來
導致被囚困的長期資金依然繞一圈 大部分被丟回去長期資金
並且其中經過的路徑 難以為經濟體成長帶來累積性的動力
因此將會使貨幣政策的效果不如預期
並且 民眾的所得沒有顯著提升 但負債增加 且名下資產並不會因為市價炒作 價值就變高
能實際產生的效用並沒有顯著變化 甚至還會變低
但民眾的購買力卻會因為龐大的房貸而被侵蝕
甚至因為預期龐大房貸在升息後帶來的壓力而減低消費 更進一步使內需惡化
因此在這個部分
個人的看法是 在經濟體衰退的貨幣政策擴張下 政府應想辦法避免房地產市場價格勁揚
因而造成民眾負擔增加產生的內需成長效果不如預期
且貨幣流動的過程產生的效果較不能累積為動力推動經濟體復甦
甚至會使貨幣因為房地產業者對未來保守而將貨幣投入長期投資
但房地產的長期投資並沒有辦法真正為經濟體的復甦產生直接效益
(特別是政府還把貨幣用標售國有地收回去)
就算有建商看多 也因為房地產市場炒作的先決條件就是土地的稀有性
因此反而使熱錢炒作丟進土地標售 台灣有許多土地的持有者是壽險業跟 政府(還有台銀)
也使得貨幣被回收回去
就算壽險業也出來標地 但貨幣還是有大半要回去長期投資被收掉
這樣的問題建立在 台灣房地產業者的貨幣使用偏好 比ㄧ般廠商跟民眾還要保守的關係
使貨幣在難以灑進經濟體每個角落的情況下進行循環 而使貨幣數量擴張效益不如預期
在擴張性貨幣政策下若不能抑制房地產市場的泡沫
將會使更多貨幣被丟進去推動泡沫成長
使真正夠成國家經濟成長的產業所需的資金被分流掉
使投機性質的房地產炒作 困住更多經濟體成長、復甦、轉型所需的資金
因而在泡沫形成的過程中 體質更加虛弱 使泡沫更無基本支撐力
最後會以銀行壞帳大幅提高收場 加上央行緊縮 將使貨幣流動性更差於以往
因此在經濟體衰退時期進行擴張性貨幣政策
應避免房地產泡沫 透過政策或修法 獎勵內需產業的投資 或出口產業技術升級的投資
而非放任 甚至成為房地產泡沫的幫兇
都是偏感想的東西 還請各位板友批評指教
因為想利用台灣這波房地產泡沫 來做房地產泡沫是否會掏空經濟體競爭力的研究
希望各位能給更多建議跟指正
--
房地產業真的是產業火車頭嗎?
還是其實是只有自己跑 把大多數產業丟在原地的火車頭呢?
房地產業有辦法 拉動攸關台灣大多數人生技的電子業跟塑化業 機械業等等傳統產業嗎
還是只有拉動鋼鐵跟水泥與短時間拉抬金融業卻埋下壞帳因子呢?
--
Tags:
經濟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關於GDP和匯率

By Selena
at 2009-10-04T09:08
at 2009-10-04T09:08
關於GDP和匯率

By Enid
at 2009-10-04T01:57
at 2009-10-04T01:57
微分

By Jacky
at 2009-10-03T12:18
at 2009-10-03T12:18
理性預期和通貨膨脹

By Christine
at 2009-10-02T23:52
at 2009-10-02T23:52
健保費拉大所得級距差異

By Vanessa
at 2009-10-02T13:04
at 2009-10-02T13:04